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啓

(西漢第六位皇帝)

鎖定
漢景帝劉啓 [1]   (前188年~前141年3月7日),姓劉,名啓,其父為漢文帝 劉恆,其母為孝文 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中國西漢第六位皇帝(前157年7月12日—前141年3月7日在位)。 [34]  
劉啓10歲時被立為太子,期間誤殺 劉濞之子,被劉濞懷恨在心,暗中伺機謀反。後元七年,漢文帝逝世,劉啓登基為帝。即位初期,採納 晁錯削藩的建議,削奪各諸侯王的封地。景帝三年,劉濞聯合六位諸侯王,發動叛亂,史稱 七國之亂。後劉啓殺掉 晁錯企圖平息叛亂無果,又任命 周亞夫為將,歷時三月平定叛亂。劉啓乘勢下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景帝十六年(前141年),駕崩於未央宮,享年四十八歲,諡號孝景皇帝,安葬於陽陵。 [28]  
劉啓繼承漢文帝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重農抑商,輕徭薄賦,實行三十税一,厲行節儉,減輕刑罰,振興文教,略修禮儀。同時採取“南撫勁越,北和強胡”策略,繼續與匈奴和親,對南越安撫,注重積極防禦,在匈奴接壤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但劉啓因母親 竇太后的緣故大封外戚為侯,開啓了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河。 [33]  
景帝之治,取得了“流民既歸,户口亦息”“移風易俗,黎民醇厚”的治績。 [29]   為 劉徹的“ 漢武盛世”奠定了基礎,完成了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27]  
全    名
劉啓
別    名
漢景帝
諡    號
孝景皇帝
封    號
皇太子(即位前) [3]  
所處時代
西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代宮(位於今山西省平遙縣) [32]  
出生日期
公元前 188年 [30]  
逝世日期
公元前 141年3月7日
逝世地
未央宮(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
陵    墓
陽陵
安葬地
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
在位時間
公元前 157年7月12日 至 141年3月7日 [35-36]  
前    任
漢太宗孝文皇帝 劉恆
繼    任
漢世宗孝武皇帝 劉徹
主要成就
開創文景之治
戡定七國之亂

目錄

  1. 1 生平經歷
  2. 早年經歷
  3. 登基為帝
  4. 平定藩王
  5. 立子立後
  6. 因病去世
  1. 2 主要成就
  2. 政治
  3. 軍事
  4. 經濟
  5. 法律
  6. 文化
  1. 外交
  2. 3 歷史評價
  3. 4 家庭成員
  4. 父母
  5. 后妃
  6. 子女
  1. 5 陵墓
  2. 6 史書記載
  3. 7 影視形象

劉啓生平經歷

劉啓早年經歷

劉啓畫像 劉啓畫像
劉啓, 漢惠帝七年(前188年)出生於代地中都(今山西省 平遙縣西南) [2]   ,是漢高祖 劉邦的孫子,漢文帝 劉恆的兒子,母親是竇氏。
劉啓出生時,父親劉恆在 代國為 代王。劉啓在劉恆幾個兒子中排行居中。 [1]   劉恆為代王時,與代王后生有四子,劉恆未 即位之前代王后便已去世。
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劉恆被擁立為皇帝后,代王后所生四子都相繼病死。劉恆即位數月,公卿大臣請立太子,而劉恆諸子中劉啓最大,於是就被立為太子,母親竇氏被立為皇后。 [3]   文帝又先後任命 張相如和 石奮為太子太傅。 [21]  
劉啓為太子時,吳王 劉濞的世子 劉賢入京,陪伴劉啓喝酒下 六博棋。劉賢的師傅都是楚人,從而使他養成輕佻、剽悍的個性,平時又很驕矜,與劉啓 博弈時,為棋路相爭,態度不恭敬,劉啓就拿起棋盤打劉賢,不料把他打死了,漢文帝派人將其遺體送回吳國去埋葬。從此劉濞怨恨劉啓。 [4]  

劉啓登基為帝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日(前157年7月4日 [31]   ),漢文帝去世。同年六月丁未日(7月12日),太子劉啓繼承帝位,是為 漢景帝,尊祖母皇太后 薄姬為太皇太后,尊母親皇后竇氏為 皇太后。 [5]  
百科x混知:圖解西漢政權 百科x混知:圖解西漢政權

劉啓平定藩王

參見詞條: 削藩、 七國之亂
劉啓即位後,先提拔 晁錯擔任內史,然後又升晁錯為 御史大夫,位列 三公之一。晁錯經過分析,告訴劉啓要特別提防諸侯勢力最強大的吳王劉濞。
劉濞已經暗中準備了四十來年,他私自鑄錢,又煮鹽販賣,為了積蓄力量,他還招納逃犯,謀反之心越來越顯露出來。所以,晁錯極力主張劉啓削奪各王的封地,即 削藩。
劉啓聽從了晁錯的建議,決定先削奪吳國的 會稽和 豫章兩郡。劉濞見朝廷開始動手,不願束手就擒,在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聯合各地諸侯王打着誅殺晁錯、安定國家的旗號反叛作亂。這次叛亂共有七個諸侯王參加,史稱為“ 七國之亂”。
劉啓知道了七國反叛的消息,就派太尉 周亞夫帶領三十六個將軍去攻打吳國、楚國;派曲周侯 酈寄攻打趙國;派將軍 欒布攻打齊國;派大將軍 竇嬰屯兵滎陽,監視齊國、趙國的軍隊。 [6]  
漢景帝平七王戰爭經過示意圖 漢景帝平七王戰爭經過示意圖
竇嬰向劉啓引見曾擔任過吳國丞相的 袁盎。劉啓召袁盎進宮相見,趁機勸説劉啓殺掉晁錯,以保國家安全,平息叛亂。劉啓採納了袁盎的計策,便殺了晁錯。
而七國之亂並沒有因此而停止,劉啓調派周亞夫等將領領兵平叛。周亞夫採用截斷叛軍的糧道然後堅守不出的戰略,最終擊潰了叛軍,用三個月將叛亂徹底平定。
七國之亂平定之後,劉啓趁機將各諸侯王國的權利收回中央,又大量裁撤諸侯國的官吏數量。諸侯王不再有行政權和司法特權。經過七國之亂,諸侯王的割據問題得以徹底解決。

劉啓立子立後

七國之亂前夕,劉啓之弟梁王 劉武來朝,劉啓酒後戲言:“千秋萬歲後傳於王。”梁王辭謝,但仗着 竇太后支持,對皇位有覬覦之心。七國之亂平息後,劉啓於前元四年(前153年)四月立皇長子 劉榮為皇太子。 [23]  
劉啓的姐姐 館陶公主 劉嫖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成為皇后,就想把女兒嫁給尚未婚配的太子劉榮。不料劉榮生母 慄姬因厭惡館陶屢次給劉啓進獻美女而拒絕這樁婚事,劉嫖十分惱火,於是為女兒和(劉啓和王娡之子)膠東王 劉徹訂了婚事。
在此之後,劉嫖不時在劉啓面前説慄姬的壞話外加稱讚劉徹。劉啓也認為劉徹德才兼備,所以對他格外寵愛。
有一次,長公主劉嫖和劉啓説,慄姬經常讓宮女們在背後用 巫術詛咒唾罵皇帝喜愛的妃子。劉啓聽後,對慄姬生出厭惡之心,但是因為以往和慄姬感情深厚,仍舊存有善念。後來,劉啓生病時曾試探慄姬,説:“我百歲之後,你要善待其他妃子和她們的兒子啊。”慄姬當時懷有憤恨之心,不但沒有答應劉啓,反而口出惡言。劉啓對慄姬徹底失望,但是隱忍沒有發作。
前元六年(前151年)農曆九月,劉啓廢黜皇后 薄皇后。
前元七年四月乙巳日(前150年6月3日 [8]   ), 王娡被立為皇后,同月丁巳日(6月15日 [8]   ),王娡的兒子劉徹被立為太子。 [7-8]   劉榮被廢時,竇太后想趁機立梁王為嗣,但被大臣 袁盎阻止。梁王派人殺了袁盎等人,景帝對梁王的不滿達到極點,後因不忍竇太后傷心,並未處置梁王。 [24]  

劉啓因病去世

劉啓很節省,在位時他極少興建宮殿樓閣。
後元三年正月甲子日(前141年3月7日),劉啓患病,病勢越來越重,他自知不行了,於是病中為太子劉徹主持 加冠(成年禮)典禮。
不久,劉啓病死於長安 未央宮,享年48歲。葬於 陽陵(在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家灣村北),諡號“孝景皇帝”。太子劉徹即皇帝位,是為漢武帝。 [9]  

劉啓主要成就

參見詞條: 文景之治

劉啓政治

  • 削藩
漢景帝即位後,加強 中央集權,重用 御史大夫晁錯,大力推行削藩。平定“七國之亂”後,絕大多數諸侯王國僅領有一郡之地,其實際地位已經降為郡級,國與郡基本上趨於一致。諸侯王國領郡由 漢高祖時的42郡減為26郡,而中央直轄郡由漢高祖時的15郡增加至44郡,使漢郡總數大大超過諸侯王國郡數。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百科x混知:圖解文景之治
漢景帝抑貶諸侯王的地位,剝奪和削弱諸侯國的權力,收回王國的官吏任免權,僅保留其“食租税”之權,並且收奪鹽鐵銅等利源及有關租税。
但是諸侯王勢力並未徹底解決,以致後來漢武帝不得不繼續採取相應的措施。 [10]  
  • 提拔外戚
漢景帝即位時,母親竇太后的兄長 竇長君己死,景帝只好封舅舅 竇少君(竇廣國)以及竇長君的兒子竇彭祖分別為章武侯、南皮侯,而竇長君、竇彭祖叔侄皆未有功勞,《漢書·外戚恩澤侯表》雲二人封侯皆是因為是皇太后( 竇太后)的姻親之故。所以歷史上真正以姻親封帝舅為侯始於此。國舅以姻親封侯,違背了 白馬之盟“無功不得封侯”的規定,由此開啓了漢代以姻親封外戚為侯的先例。 [33]  

劉啓軍事

對於匈奴的小股騷擾,景帝也沒有大規模地反攻,而是以大局為重,注重的是積極的防禦。在不多的反擊匈奴的戰鬥中,湧現了 李廣、 程不識和 郅都等一批將領, 匈奴人一聽李廣的名字,就感到害怕,以致他們稱李廣為“飛將軍”。 [9]  

劉啓經濟

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重農抑商這一既定國策。他多次下令 郡國官員以勸勉農桑為首要政務。
景帝允許居住在土壤貧瘠地方的農民遷徙到土地肥沃、水源豐富的地方從事墾殖,並“租長陵田”給無地少地的農民。同時,還多次頒詔,以法律手段,打擊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從而保證了正常的農業生產。景帝曾兩次下令禁止用穀物釀酒,還禁止內郡以粟餵馬。
漢景帝劉啓 漢景帝劉啓
景帝時期,繼續採取黃老 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
前元元年(前156年),景帝即位伊始就下令將田租減掉一半,也就是將十五税一降到了三十税一。從此,這一新的田租税率成為西漢定製。
在降低田租的第二年(前155年),景帝又下令推遲男子開始服徭役的年齡三年,縮短服役的時間。這一規定一直沿用至西漢的 漢昭帝時代。
景帝即位之後,繼續進行馬政建設。他下令擴大設在西邊(如 北地郡)、北邊(如上郡)的馬苑,而且鼓勵各郡國及民間飼養馬匹。由於景帝時期養 馬業的大發展,軍馬生產頗具規模,屬於官府的馬匹發展到了40萬匹,民間的尚且未計。 [11]  

劉啓法律

景帝在法律上實行輕刑慎罰的政策:其一,繼續減輕刑罰,對文帝廢 肉刑改革中一些不當之處的修正。其二,強調用法謹慎,增強司法過程中的公平性。其三,對特殊罪犯給予某些照顧。
實行“賣爵令” [12]   及“黷罪之法”。這兩項措施都是在文帝時由 太子家令晁錯提出,並被文帝批准實行的。景帝即位後,繼續執行了這些被證實是有效的措施,並使它更為完善。大批徙民充實於邊地,成為一支兵農混一的墾戍隊伍,不但減輕了內地百姓的徭役,而且爭取到一個安定的社會環境。

劉啓文化

劉啓畫像 劉啓畫像 [26]
景帝時期,由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及發展已達到相當的程度,所以統治階級上自景帝,下至郡縣官都逐漸重視文教事業的發展。景帝末年任命 文翁為蜀郡太守,文翁開創了郡國官學。
對於思想,景帝也不再嚴厲禁止其他學派的發展。當時的西漢初期,朝廷流行的黃老學派,即以黃帝和老子命名的學派,主張無為而治,輕徭薄賦。景帝在提倡黃老的同時也讓包括儒家學説的其他各派存在、發展,這為後來 董仲舒學説的發展以及被漢武帝的重視採用提供了前提條件。

劉啓外交

外交方面,景帝繼續採取和匈奴和親的政策,對 匈奴進行安撫。同時在匈奴的邊界地區設立關市,和匈奴貿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匈奴的騷擾。

劉啓歷史評價

  • 司馬遷:①“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而西鄉,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 [13]   ②“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 [14]  
  • 桓譚:“蓋父子至親,而人主有高宗、 孝己之設,及景、武時慄、衞太子之事。” [15]  
  • 班固:“孔子稱‘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信哉。周、秦之敝,罔密文峻,而奸軌不勝。漢興,掃除煩苛,與民休息。至於孝文,加之以恭儉,孝景遵業,五六十載之間,至於移風易俗,黎民醇厚。 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 [9]  
  • 曹植:“景帝明德,繼文之則,肅清王室,克滅七國,省役薄賦,百姓殷昌,風移俗易,齊美成康。” [16]  
  • 司馬貞:“景帝即位,因脩靜默。勉人於農,率下以德。制度斯創,禮法可則。一朝吳楚,乍起兇慝。提局成釁,拒輪致惑。晁錯雖誅,梁城未克。條侯出將,追奔逐北。坐見梟黥,立翦牟賊。如何太尉,後卒下獄。惜哉明君,斯功不錄!” [13]  
  • 虞世南:“景帝之擬周康,則尚有慚德。” [20]  
  • 蘇轍:“漢之賢君,皆曰文、景。文帝寬仁大度,有高帝之風。景帝忌克少恩,無人君之量,其實非文帝比也。帝之為太子也,吳王濞世子來朝,與帝博而爭道,帝怒以博局提殺之。濞之叛逆,勢激於此。張釋之,文帝之名臣也,以劾奏之恨,斥死淮南。鄧通,文帝之倖臣也,以吮癰之怨,困迫至死。晁錯始與帝謀削諸侯,帝違眾而用之,及七國反,袁盎一説,譎而斬之東市,曾不之恤。周亞夫為大將,折吳、楚之鋭鋒,不數月而平大難,及其為相,守正不阿,惡其悻悻不屈,遂以無罪殺之。梁王武,母弟也,驕而從之,幾致其死。臨江王榮,太子也,以母失愛,至使酷吏殺之。其於君臣、父子、兄弟之際,背理而傷道者,一至於此。原其所以能全身保國,與文帝俱稱賢君者,惟不改其恭儉故耳。《春秋》之法,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然陳侯平國、蔡侯般,皆以無道弒,而弒皆稱臣,以為罪不及民故也。如景帝之失道非一也,而猶稱賢君,豈非躬行恭儉、罪不及民故耶?此可以為不恭儉者戒也。”
  • 錢時:“景帝嗣服雖不如文,而此數事所以厚民元氣、養國命脈者,則能遵守無所變亂,是以相繼四十年,海內富庶,風俗醇厚,而西都之盛獨稱文景歟。” [17]  
  • 胡寅:文、景養天下厚矣,稽諸 仲尼之告 冉有者,則亦富庶之而已,未有以教之也。班固日:“孝文恭儉,景帝遵業。周雲成、康,漢言文、景,美矣。”竊以為不然。文帝寬厚長者,以德化人,無事則謙抑如不能,有難則英氣奮發。景帝刻薄任數,以詐力御下,平居則誅賞肆行,緩急則惴懼失措。其大較懸絕如此。而又以無寵廢正後,而夫婦之義薄;無罪廢太子,而父子之恩睽;過愛梁王,輕許傳位,而兄弟之好不終;信讒用私,詘 申屠嘉,戮晁錯,殺周亞夫,而君臣之道乖,其視乃考益相遼矣。獨節儉不妄費、育民以致豐富一事,為克遵前業耳,夫豈可與成、康同得美稱哉? [25]  
  • 愛新覺羅·弘曆:①錯之罪在欲自守,然此際斷不可誅之。至其贊畫,縱不得為合宜,然其識過明代方(孝孺)、黃(子澈)輩甚遠。景帝既與定計,旋為仇口所動,斬謀臣以謝叛人,及知其無濟,而又悔之,其識見卑鄙,不更出建文下乎?②景帝之治,遠不逮文,而失德之事屢矣。獨其休息愛民,尚不失蒙業而安耳。史臣以之並擬成、康,未免失實。 [22]  

劉啓家庭成員

劉啓父母

關係
姓名
備註
父親
劉恆
漢文帝,西漢第五位皇帝。
母親
竇漪房
文帝皇后竇氏,即 竇太后。 [1]  

劉啓后妃

稱謂
備註
薄皇后
薄太后侄孫女,無子失寵,被廢。
王皇后 王娡
(原為 金王孫之妻,生女 金俗,王兒姁的姐姐),生漢武帝 劉徹。
慄姬
生臨江閔王 劉榮、河間獻王 劉德、臨江哀王 劉閼於。
程姬
生魯恭王 劉餘、江都易王 劉非、膠西於王 劉端。
賈夫人
生趙敬肅王 劉彭祖、中山靖王 劉勝。
唐姬( 唐兒)
生長沙定王 劉發。
王夫人 王兒姁( 王皃姁)
生廣川惠王 劉越、膠東康王 劉寄、清河哀王 劉乘、常山憲王 劉舜。 [18]  

劉啓子女

  • 兒子 [18]  
爵位
序列
姓名
生卒年
母親
簡介
臨江閔王
長子
劉榮
?- 前148年
慄姬
原為太子,後廢為臨江王。
河間獻王
次子
劉德
?- 前130年
一生好學修古,以治國為念
臨江哀王
三子
劉閼於
?- 前153年
沒有後代繼承王位,封國廢除
魯恭王
四子
劉餘
?- 前128年
程姬
立為淮陽王。七國之亂平定後,封為魯王
江都易王
五子
劉非
前168年 - 前128年
七國之亂自請擊吳,被任為將軍,吳破,徙為江都王
長沙定王
六子
劉發
?- 前129年
唐姬
漢光武帝 劉秀先祖。
趙敬肅王
七子
劉彭祖
?- 前92年
賈夫人
原封廣川王,趙王劉遂謀反後改封為趙王
膠西於王
八子
劉端
?- 前108年
程姬
七國之亂後封為 膠西王,後無子國除
中山靖王
九子
劉勝
?- 前113年
賈夫人
蜀漢昭烈帝 劉備先祖。
漢武帝
十子
劉徹
前156年 - 前87年
王娡
漢景帝即位後出生
廣川惠王
十一子
劉越
?- 前135年
王皃姁
漢景帝即位後出生
膠東康王
十二子
劉寄
?- 前120年
漢景帝即位後出生
清河哀王
十三子
劉乘
?- 前136年
漢景帝即位後出生
常山憲王
十四子
劉舜
?- 前114年
漢景帝即位後出生
  • 女兒
序列
爵位
母親
簡介
長女
平陽公主
王娡
嫁 曹壽 [19]  
次女
南宮公主
嫁 張坐 [19]  
三女
隆慮公主
嫁 陳蟜 [19]  

劉啓陵墓

漢景帝劉啓葬在陽陵。陽陵,是劉啓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 陵園,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 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 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 渭城區、 涇陽縣、西安市 高陵區三縣區。
陽陵始建於 漢景帝前元四年(前153年),至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竣工,修建時間長達28年,陵園佔地面積20平方公里。

劉啓史書記載

  • 司馬遷《 史記·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 [13]  
  • 班固《 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 [9]  

劉啓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類型
劇名
飾演者
圖集
1996
電視劇
《 漢武帝》
劉毓濱
漢景帝
漢景帝(3張)
1997
電視劇
《 孝感動天之緹縈救父》
王維德
2001
電視劇
《 大漢天子》
孫萬清
2005
電視劇
《 漢武大帝》
焦晃
2010
電視劇
《 美人心計》
馬睿灝
高昊
參考資料
  • 1.    《史記·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母竇太后。
  • 2.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孝惠七年,生景帝。
  • 3.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乃代王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數月,公卿請立太子,而竇姬男最長,立為太子。
  • 4.    《漢書》: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師傅皆楚人,輕悍,又素驕。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於是遣其喪歸葬吳。吳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禮,稱疾不朝。
  • 5.    《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後七年六月,文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薄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 6.    《漢書》:七國反書聞,天子乃遣太尉條侯周亞夫將三十六將軍往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將軍欒布擊齊,大將軍竇嬰屯滎陽監齊、趙兵。
  • 7.    司馬遷《史記·外戚世家》:“長公主嫖有女,欲與太子為妃,慄姬妒,而景帝諸美人皆因長公主見得貴幸,慄姬日怨怒,謝長主,不許。長主欲與王夫人,王夫人許之。”“長公主日譽王夫人男之美,景帝亦賢之,又有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 8.    司馬遷《史記·孝景本紀》:“(前元七年)四月乙巳,立膠東王太后為皇后。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
  • 9.    《漢書·卷五·景帝紀第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2-30]
  • 10.    《史記·卷一百一十二·平津侯主父列傳第五十二》:“主父偃説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適嗣代立,餘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願,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於是上從其計。”
  • 11.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也。其後,上郡以西旱,復修賣爵令,而裁其賈以招民;及徒復作,得輸粟於縣官以除罪。始造苑馬以廣用,宮室列館車馬益增修矣。然婁敕有司以農為務,民遂樂業。”
  • 12.    《漢書·卷二十四上·食貨志第四上》:“於是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石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錯復奏言:「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竊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邊食足以支五歲,可令入粟郡縣矣;足支一歲以上,可時赦,勿收農民租。如此,德澤加於萬民,民俞勤農。時有軍役,若遭水旱,民不睏乏,天下安寧;歲孰且美,則民大富樂矣。」上覆從其言,乃下詔賜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
  • 13.    《史記·卷十一·孝景本紀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1-11]
  • 14.    《太史公自序》:“諸侯驕恣,吳首為亂,京師行誅,七國伏辜,天下翕然,大安殷富。作孝景本紀第十一。”
  • 15.    《新論》:“設,及景、武時慄、衞太子之事;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則事曷可為邪?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觀覽,亦可以為戒。”
  • 16.    《藝文類聚·卷十二·帝王部二》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02]
  • 17.    錢時·《兩漢筆記》
  • 18.    《漢書·卷五十三·景十三王傳第二十三》:孝景皇帝十四男。王皇后生孝武皇帝。慄姬生臨江閔王榮、河間獻王德、臨江哀王閼。程姬生魯共王餘、江都易王非、膠西於王端。賈夫人生趙敬肅王彭祖、中山靖王勝。唐姬生長沙定王發。王夫人生廣川惠王越、膠東康王寄、清河哀王乘、常山憲王舜。
  • 19.    《漢書·卷九十七上·外戚傳第六十七上》:皇后長女為平陽公主,次南宮公主,次隆慮公主。
  • 20.    虞世南.《帝王略論》:中華書局,2008年:第55頁
  • 21.    《史記·卷一百三·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文帝時,東陽侯張相如為太子太傅,免。選可為傅者,皆推奮,奮為太子太傅。
  • 22.    愛新覺羅·弘曆批註.《乾隆御批綱鑑》:黃山書社,1996年:第631、647頁
  • 23.    《資治通鑑·卷十六·漢紀八》:前三年丁亥,冬,十月,梁王來朝。時上未置太子,與梁王宴飲,從容言曰:"千秋萬歲後傳於王。"王辭謝,雖知非至言,然心內喜,太后亦然。詹事竇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之天下,父子相傳,漢之約也,上何以得傳梁王!"太后由此憎嬰。嬰因病免;太后除嬰門籍,不得朝請。梁王以此益驕。……四年戊子……夏,四月,己巳,立子榮為皇太子,徹為膠東王。
  • 24.    《資治通鑑·卷十六·漢紀八》:初,梁孝王以至親有功,得賜天子旌旗。從千乘萬騎,出蹕入警。王寵信羊勝、公孫詭,以詭為中尉。勝、詭多奇邪計,欲使王求為漢嗣。慄太子之廢也,太后意欲以梁王為嗣,嘗因置酒謂帝曰:"安車大駕,用梁王為寄。"帝跪席舉身曰:"諾。"罷酒,帝以訪諸大臣,大臣袁盎等曰:"不可。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禍亂,五世不絕。小不忍,害大義,故《春秋》大居正。"由是太后議格,遂不復言。王又嘗上書:"願賜容車之地,徑至長樂宮,自梁國士眾築作甬道朝太后。"袁盎等皆建以為不可。梁王由此怨袁盎及議臣,乃與羊勝、公孫詭謀,陰使人刺殺袁盎及他議臣十餘人。賊未得也,於是天子意梁;逐賊,果梁所為……上由此怨望梁王。梁王恐,使鄒陽入長安,見皇后兄王信説曰:"長君弟得幸於上,後宮莫及;而長君行跡多不循道理者。今袁盎事即究竟,梁王伏誅,太后無所發怒,切齒側目於貴臣,竊為足下憂之。"長君曰:"為之奈何?"陽曰:"長君誠能精為上言之,得毋竟梁事;長君必固自結於太后,太后厚德長君入於骨髓,而長君之弟幸於兩宮,金城之固也。昔者舜之弟象,日以殺舜為事,及舜立為天子,封之於有卑。夫仁人之於兄弟,無藏怒,無宿怨,厚親愛而已。是以後世稱之。以是説天子,徼倖梁事不奏。"長君曰:"諾。"乘間入言之。帝怒稍解。是時,太后憂梁事不食,日夜泣不止,帝亦患之。會田叔等按梁事來還,至霸昌廄,取火悉燒梁之獄辭,空手來見帝。帝曰:"梁有之乎?"叔對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為問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誅,是漢法不行也;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憂在陛下也。"上大然之,使叔等謁太后,且曰:"梁王不知也。造為之者,獨在倖臣羊勝、公孫詭之屬為之耳,謹已伏誅死,梁王無恙也。"太后聞之,立起坐餐,氣平復。梁王因上書請朝。既至關,茅蘭説王,使乘布車,從兩騎入,匿於長公主園。漢使使迎王,王已入關,車騎盡居外,不知王處。太后泣曰:"帝果殺吾子!"帝憂恐。於是梁王伏斧質於闕下謝罪。太后、帝大喜,相泣,復如故,悉召王從官入關。然帝益疏王,不與同車輦矣。
  • 25.    胡寅.《讀史管見》:嶽麓書社,2011年:第43頁
  • 26.    中國曆代名人圖像細覽  .名人圖像[引用日期2023-01-10]
  • 27.    梅耀元主編.嵩山名人傳[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7.12.第93頁
  • 28.    漢景帝劉啓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01]
  • 29.    漢景帝劉啓  .中國大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6-01]
  • 30.    《冊府元龜》:景帝以孝惠七年生於代宮。
  • 31.    《漢書》:(後元)七年夏,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
  • 32.    《冊府元龜·卷二·帝王部·誕聖》:景帝以孝惠七年生於代宮。
  • 33.    王玉喜. 爵制與秦漢社會研究[D].山東大學,2014:74-75
  • 34.    漢景帝陽陵博物院:生動呈現大漢盛景  .光明網[引用日期2024-03-18]
  • 35.    《漢書》:後七年六月,文帝崩。丁未,太子即皇帝位,尊皇太后薄氏曰太皇太后,皇后曰皇太后。
  • 36.    《漢書》:(後元三年正月)甲子,帝崩於未央宮。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