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程】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来袭!附地温vs气温vs水温,气温日较差VS年较差辨析

【地理课程】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来袭!附地温vs气温vs水温,气温日较差VS年较差辨析
2022年10月22日 10:59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
语音播报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微博 微信 0

罕见的三重拉尼娜来袭!

今年欧洲的冬天很可能成为20年来最冷冬季之一,12月初可能就会出现大幅降温。不得不说,这对陷入能源危机的欧洲来说,完全是“雪上加霜”的情况。

西班牙气象学家也早就发出了警告,那就是今年欧洲可能遇到强寒潮。所以,如果这种状态下去,那必然是对欧洲是不利的。

三重拉尼娜

拉尼娜在西班牙语中是小女孩的意思,简称为“冷事件”。在拉尼娜事件期间,信风甚至比平时更强,将更多的暖水推向亚洲。

在美洲西海岸,上升流增加,将富含营养的冷水带到地表。太平洋的这些冷水将急流向北推。

按照各大气候中心数据显示,拉尼娜现象有望持续到今年年底,这是一次罕见的三重拉尼娜现象(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一次)。随着近几周信风的增加,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拉尼娜现象已经加强,其中包括海洋表面温度的大规模降温。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拉尼娜现象的发展之下,会导致北极漩涡的强烈振动。从而加大对北极漩涡的发展,并且引发冷空气进一步地推动。

让冷空气更加容易脱离北极漩涡地带,进入其他维度区域。

拉尼娜会造成气温偏低、降水偏多。但是具体到各个国家和地区并不相同。拉尼娜现象还会导致更多的大西洋飓风、导致美国西部的降雨减少和更多的野火。

而它会使非洲在12月至2月的天气比正常情况更潮湿,而同期赤道东非的情况比正常情况更干燥。强烈的拉尼娜事件也会使澳大利亚北部可能出现灾难性的洪水。

我国会遭遇冷冬吗?

在今年夏季的时候,北半球遭遇了极端性的高温等气候现象。

而在高温之后,不少的网友都在断言,今年夏季有多热,冬季就有多冷。从拉尼娜现象的趋势来看,气温容易偏低的可能性的确很大。我国气候中心也说明了,那就是今年可能出现大范围偏冷的情况。

同时,通过分析1951年以来历史上15次拉尼娜事件发现,有10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低,5个拉尼娜年我国冬季气温偏高。

所以,整体上来说,今年冬季偏冷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其实极端性的寒冷的确有。但是,极寒的出现(时间短暂),并不意味着这个冬季就是冷冬,也并不代表是暖冬。冷冬,暖冬的判断,要利用冬季三个月的平均值来进行判断。

并且还有一个需要强调,就算是三重拉尼娜来袭,这也并非是决定我国冷暖的“决定性”因素。冬季我国受到的气候变化因素非常多。除了拉尼娜现象之外,还有北极海冰、欧亚积雪等因素的影响,同时大气环流系统内部自然变率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合情况来说,极端性的气候变化是越来越强了,未来就算是我们站在全球变暖的自身角度来讲,也可能遇到极端性高温,极端性寒冷等气候现象。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感觉到,我们地球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似乎已经只剩下了“夏季,冬季”两个季节了,其实就是气候巨变的一种标志。

所以,如果持续这样的气候模式下去,极端性气候现象只会随之发生转变,成为“常态化”了。

(一)水温与气温

雾凇通称“树挂”,是水汽遇冷凝结在枝叶上的冰晶。隆冬时节,沿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读下列图及统计表回答⑴-⑶ 题。 

⑴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附近岸边最不可能出现雾凇的地方是(    )A.甲       B.乙

C.丙      D.丁⑵丙乙甲三地水温逐渐降低的原因是(    )A.纬度越来高,气温逐渐降低

B.海拔越来越低,气温逐渐升高C.位于水库下游,河水逐渐冷却

D.越往下游流速减缓,气温下降⑶2007年年底国家将丰满大坝定为病坝。丰满大坝若被拆除,雾凇景观或将因此消失。请问消失的原因是(    )A.流速减缓,水汽减少

B.河流封冻,水汽减少C.水库消失,气温下降

D.水温与气温温差减少

解析:⑴雾凇形成需要两个条件:①气温低于0摄氏度,②大气中水汽充足。据材料知,“隆冬时节”,均满足了气温低的条件;而图中丁地表层水温为-20摄氏度,说明丁地江面冰冻,江水蒸发量小,水分不足,失去了雾凇形成的水分条件。故答案选D。

第⑵题,此题首先搞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水温”影响“气温”,设问问水温逐渐降低的原因,所以可排除ABD三项;其次要根据大坝和松花湖的相对位置判断河流流向,然后结合右上图知从水库中流出的水温为4摄氏度,随着向下游的流动距离的加大,河水水温将不断冷却。

⑶丰满大坝若被拆除,雾凇景观或将因此消失,这是因为该地区没有了松花湖的温暖水流供水,下游河流水温低,将会封冻,水汽减少,不易于形成雾凇。故答案选B。

  答案:⑴D⑵C⑶B

特别提醒:

1-“地温”是指“下垫面”的温度,“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二者不要混淆。

(二)气温与地温

霜冻线是指地表温度为0℃的一条曲线,在我国,该线北侧是可能出现霜冻的地区,南侧则是不会出现霜冻的地区。下图示意我国2022年2月4日的霜冻线位置。据此完成⑴-⑵题。 

⑴霜冻线在南昌附近向北突起的原因是

A.海拔较低,温度较高      

B.受冬季风影响小,温度较高

C.距海较近,温度较高      

D.下垫面比热容大,温度较高

⑵推断图中长沙附近霜冻线与0℃等温线的位置关系是

A.0℃等温线位于霜冻线以北

B.0℃等温线位于霜冻线以南

C.0℃等温线位于霜冻线以东  

D.O℃等温线与霜冻线重合

 ⑴南昌东北部是鄱阳湖,湖水比热容大,散热慢,冬季地表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偏高,因此南昌附近的霜冻线向北凸起,故D正确。

⑵地表温度与通常说的气温不同。通常说的气温是距离地表1.5米处大气的温度,而地表温度是指地面的温度。一般情况下,地表温度会高于通常说的气温。但在形成霜冻的时间段,由于地面辐射散失热量会导致地表温度低于通常说的气温,类似逆温现象。霜冻线以地表温度0℃的位置确定,0℃等温线以距地表1.5米处0℃的位置确定。根据以上分析,霜冻线上的温度低于同地点1.5米处的气温,故0℃等温线位于霜冻线以北。A正确。

⑴D⑵A

备注:地温与气温的区别与联系

一、地温与气温的区别:

1-概念不同:

(1)地温的概述:地温指地表面和以下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的统称。

(2)气温的概述:气象学上把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2-两者所属学科不同:

(1)地温所属学科:地理学、地质学。

(2)气温所属学科:气象学。

3-分布规律不同:

(1)地温的温度分布

表层地温的水平分布与气温相似,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等温线与纬线大体上平行。

垂直分布差异很大,这里引入地温剃度的概念。

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又称“地热梯度”、"地热增温率"。指地球不受大气温度影响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的增长率。表示地球内部温度不均匀分布程度的参数。一般埋深越深处的温度值越高,以每百米垂直深度上增加的℃数表示。不同地点地温梯度值不同,通常为(1—3)℃/百米,火山活动区较高。

在实际工作中,通常用每深100米或1千米的温度增加值来表示地温梯度;在地温异常区,也常用每深10米或1米的温度增加值来表示地热梯度。地壳的近似平均地热梯度是每千米25℃,大于这个数字就叫做地温梯度异常。近地表处的地热梯度则因地而异,其大小与所在地区的大地热流量成正比,与热流所经岩体的热导率成反比。因此,地热梯度的区域性变化可能来源于热流量的变化,也可能来源于近地表岩体的热导率的变化。而在整个地球内部,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

参考酿酒车间通风干燥处接触地面设置的温度计的温度,下面给出一个参照图表。

那么,什么是恒温带?中国境内的恒温带深度取20-30m,恒温带的温度取高于年平均气温2-6℃,或考虑地下水的温度或岩溶洞穴中的气温,做为恒温带以下计算地温梯度的依据。地形及气候对恒温带的温度和深度则有直接的影响,其中气温又与纬度有关,一般低纬度带恒温带较浅,温度亦偏高;反之,高纬度带则较深,温度则偏低。气温随地形有垂直分异的特点,所以其影响的深度和温度也有深浅和高低之分。

在中国地温研究中发现,各地区地温梯度的变化很大。不同地点地温梯度值不同,从各地研究经验来讲,国内地下地温梯度通常为(1-3)℃/100m,分布具有东部高、西部低;南部高、北部低的总趋势。

(2)气温的温度分布:

水平分布: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因此等温线与纬线大体上平行。同纬度海洋陆地的气温是不同的。夏季等温线陆地上向高纬方向凸出,海洋向低纬方向凸出。

垂直分布:大致如下图所示

二、地温与气温之间的联系:

地温与气温两者均是温度的一种。地温是气象观测项目之一,更是十分有用的气候资源。气温是在观测场中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中的温度表上测得的,由于温度表保持了良好的通风性并避免了阳光直接照射,因而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气温的差异是造成自然景观和生存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与生活关系非常密切。

在一天中的气温随时间连续变化,称气温的日变化。在一天中,空气温度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两者之差为气温日较差。通常最高温度呈现在14~15时,最低温度呈现在日出前后。由于日出时间随时节、纬度和天气的影响,呈现时间可能提早也可能落后。比方,夏季最高温度大多呈现在14~15时;冬季则在13~14时。由于纬度不同日出时间也不同,最低温度呈现时间随纬度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别。气温日较差小于地外表土温日较差,并且气温日较差离地面越高则越小,最高、最低气温呈现时间也越滞后。

一、影响气温日较差的要素

(1)纬度 气温日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减小。这是由于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是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的。普通热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12℃左右;温带地域气温日较差为8.0~9.0℃;极圈内气温日较差为3.0~4.0℃。

(2)时节 普通夏季气温日较差大于冬季,但在中高纬度地域,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却呈现在春季。由于固然夏季太阳高度角大,日照时间长,白昼温度高,但由于中高纬度地域昼长夜短,冷却时间不长,使夜间温度也较高,所以夏季气温日较差不如春季大。

(3)地形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的气温日较差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低凹地形,空气与空中接触面积大,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流失,并且在夜间常为冷空气沿山坡下沉集合之处,加上辐射冷却,故气温日较差大。而凸出地形上部由于海拔高和方圆面积小的关系,气温受地表影响小而主要受四周空气的调理,白昼不易升高,夜晚也不容易降低.气温日较差通常比同纬度的平地小气温日较差小,平地则介于两者之间,山谷大于山峰;高原大于平原:如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质量、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抵达空中的太阳辐射量大,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大;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水域面积大,大气质量、水汽、杂质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昼,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晚上大气逆辐射强,所以气温日较差较小。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4)下垫面性质 由于下垫面的比热特性和对太阳辐射吸收才能的不同,气温日较差也不同。陆地上气温日较差大于海洋,且距海越远,日较差越大。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上的气温日较差分别比粘土、淡色土和湿润严密土壤大,旱地比水田大。

(5)天气 晴天气温日较差大于阴(雨)天的气温日较差,由于晴天时,白昼太阳辐射激烈,空中增温激烈,夜晚空中有效辐射强降温激烈。大风天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6)地势 不管什么地形,都是离地面越近,日较差越大,由于大气的直接热源是空中长波辐射。

气温的年变化和日变化一样,在一年中月均匀气温有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就北半球来说,中、高纬度内陆地域月均匀最高温度在7月份呈现,月均匀最低温度在1月份呈现。海洋上的气温以8月为最高,2月为最低。一年中月均匀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二、影响气温年较差的要素

(1)纬度 气温年较差随纬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由于随纬度的增高,太阳辐射能的年变化增大。例如我国的西沙群岛(16°50′N)气温年较差只要6℃,上海(31°N)为25℃,海拉尔(49°13′N)到达46℃。低纬度地域气温年较差很小,高纬度地域气温年较差可达40~50℃。

(2)海陆 由于海陆热力特性不同,关于同一纬度的海陆相比,大陆地域冬夏两季热量收入的差值比海洋大,所以距海洋越近,受海洋的影响越大,气温年较差越小,越远离海洋,受海洋的影响越小,气温年较差越大。普通状况下,温带海洋上年较差为11℃,大陆上年较差可达20~60℃。

此外,地形、天气及植被等对气温年较差的影响与对气温日较差的影响相同。

(3)地形 普通状况下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

(4)天气 云雨多的地域小于云雨少的地域。

(5)植被 有植被的地域小于裸地。

链接高考

2022·辽宁·高考真题)为保障2022北京冬奥会顺利进行,气象部门提前在云顶和古杨树赛场建立自动观测气象站。左图示意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和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位置。右图为各气象站2019年1-3月平均气温的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据图可知(

A.白天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最高气温低

B.傍晚云顶赛场比古杨树赛场降温速率快

C.夜间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古杨树赛场比云顶赛场昼夜温差大

2.丙气象站夜间气温低是由于(

A.冷空气聚集多 B.水汽蒸发强 C.海平面气压低 D.降水量较大

3.古杨树赛场夜间气温的垂直变化多出现在天气图中的(

A.等压线稀疏区 B.气旋大风区 C.等压线低值中心 D.气旋降水区

【答案】1D2A    3A

【解析】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天位于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最高气温高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A错误;傍晚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降温速率快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丁地海拔高于丙地,其夜间气温高于丙地,C错误;古杨树赛场丙、丁气象站的昼夜温差大于云顶赛场甲、乙气象站,D正确。所以选D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地海拔较低,为山谷地形,该地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显著,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受到地形的阻碍,在丙地不断聚集,导致丙地气温较低,A正确;该地气温较低,水汽蒸发较弱,B错误;海平面气压对于丙地夜间气温影响较小,C错误;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量较小,D错误。所以选A

3.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杨树赛场丙气象站气温低于丁气象站,说明近地面气温较低,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升高,对流运动较弱,大气性质稳定。等压线稀疏区大气性质稳定,以晴朗天气为主,可以出现此种现象,A正确;气旋大风区、等压线低值区、气旋降水区,都是低压中心,近地面为热源,大气运动剧烈,不符合该地在垂直方向上的气温变化,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2016·海南·高考真题)下图示意以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该固定沙丘(

浅层土壤含水量低深层土壤含水量低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风速较大蒸腾量较大气温较高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答案】4C5B    6D

【解析】4.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沙丘深度,曲线代表土壤含水量百分比。从空间分布上看,随着沙丘深度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说明浅层土壤含水量较低,深层土壤含水量高。从时间分布上看,5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7%左右,含水量较高;6~8月土壤含水量在4%以下,含水量较低。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C

5.读图分析,6~8月土壤含水量较低。从材料提取信息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该地位于西北半干旱气候区,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较多,水分蒸发量大,正确,①④错误;夏季,固定沙丘植被长势较其它季节好,植物蒸腾量大,正确。故选B

6.从材料提取信息,该地区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说明人类活动干扰很小,保护该地区生态,最佳办法是顺应自然,让其自然演化,无需人为干涉,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解答该题组的关键是看懂图中信息,理解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的区别。固定沙丘是指植物盖度>40%或丘表有薄层粘土结皮、盐结皮,在风力作用下不发生位移的沙丘。固定、半固定沙丘也不断发生变化。既可因遭受风蚀而改变形态,也可因接受风积而增高、扩大和延伸。因条件改变或人类活动的影响,固定、半固定沙丘可转变为流动沙丘;反之亦然。流动沙丘的特征是: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 容易顺风向移动。它对交通、工农业建设威胁大。流动沙丘移动速度与沙丘的高度、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

2021·北京·高考真题)下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高度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8.某地理小组连续多日在该纬线附近同一地点用木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记录的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该小组测量影长的时间段是(

A.立春-惊蛰 B.芒种-小暑 C.白露-寒露 D.大雪-小寒

【答案】7A8D

【分析】7.该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从116°E121°E,可推断该地区为我国东南丘陵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的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导致的,故B错;海陆位置的差异主要影响降水,对年平均气温影响不大,故C错;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故D错;同纬度地区,年均温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导致的,海拔高的地方,年均温低,海拔低的地方,年均温高,故A正确。

8.结合学过的知识,影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成反比,太阳高度角越小,影子越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回归线移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冬至日达最小值,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到最长,然后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木杆影长数值减小,到夏至日达最小值,故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的时间段必须经历冬至日。大雪(126--8日)----冬至(1222日前后)--小寒(15--7日),故D正确;立春( 23-5日)---惊蛰 (35-7日),芒种(65-7)---小暑            (76-8),白露 (97-9) ---寒露 (108-9),显然都没经过冬至日,故ABC错。

2015·四川·高考真题)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9.贝加尔湖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10.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答案】9D10C

【分析】9.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错。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错。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错。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对。故选D

10.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A错。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B错。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对。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错。故选C

2009·全国·高考真题)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1.该月平均气温,图中地高于附近地区的原因是( )

A.海拔低,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

C.受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显著,大气逆辐射强

D.位于山间盆地,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

12.有关图示地区的气温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地比地小

B.气温年较差地比地大

C.该月等温线图上,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

D.该月等温线图上,地附近等温线凸向赤道

13.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与地之间人口稠密 B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

C地与地之间森林广布 D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

【答案】11D12A    13B

【分析】11.据图示,向东经度数减小为西经,结合纬度36度可推知区域在北半球,位于北美洲美国附近。从温度变化曲线的最低气温值看,此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西经120°穿过美国西部海岸山脉,地位于海岸山脉与科迪勒拉山系之间的盆地,受海洋影响小,日照及地面辐射强,导致地气温高于附近地区,D正确。地海拔较高,与西部沿海地区大气环流相同,都属于副热带高压控制,西部沿海地区受寒流影响,ABC错误。故选D

12.由上题分析可知,此季节为北半球夏季,大陆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等温线向南弯曲,所以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南方,地附近等温线凸向北方,CD错误;地位于海洋,气温年较差小于地,B错误;从经度位置看,地位于阿巴拉契亚山脉,气温日较差比地低,A正确。故选A

13.纬线穿过美国地中央大平原的玉米带与小麦带等商品谷物农业区,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B正确;美国人口稠密区在东北部五大湖区与西部沿海,图中处于西部高原山地的地与地之间人口稀疏,A错误;图中位于密西西比河流域,林地少,C错误;地以东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雨热同期,D错误。故选B综合自如此这般学地理等

  • 【教育聚焦】取消教师公开课!教育部原发言人公开呼吁!磨课究竟磨什么?该怎么磨?

  • 【气象地理】我们一起去看龙卷风,九大气候类型

  • 【地理积累】塔里木河,断流30年!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是怎么重新“复活”的?附冰间湖

财经自媒体联盟 更多自媒体作者

今日推荐 优秀作者 看点月榜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