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记第15章逐节注解、祷读

Standard

https://cmcbiblereading.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exodus-15.mp3

【出十五1】「那时,摩西和以色列人向耶和华唱歌说:我要向耶和华歌唱,因祂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1-19节是摩西的胜利之歌。「耶和华」的原文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十次,以色列人的敬拜赞美准确地将救赎之功全然归给「耶和华」,却完全不提摩西或以色列人的作为,因为他们明白是神独自完成了争战和拯救。

【出十五2】「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我的诗歌,也成了我的拯救。这是我的神,我要赞美祂,是我父亲的神,我要尊崇祂。」

【出十五3】「耶和华是战士;祂的名是耶和华。」

对于经过红海的摩西,神不但是「我父亲的神」(2节),也成了「我的神」(2节)和为他争战的「战士」。

【出十五4】「法老的车辆、军兵,耶和华已抛在海中;他特选的军长都沉于红海。」

「红海」原文是「芦苇海」,在这里可能是双关语,因为「芦苇 סוּף」和「灭尽 סוּף」(诗七十三19)、「灭绝」(赛六十六17;耶八13)、「除灭」(番一2)原文都是同一个字。

上图:主前1458年左右的壁画中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努比亚步兵。

上图:主前1458年左右的壁画中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努比亚步兵。

【出十五5】「深水淹没他们;他们如同石头坠到深处。」

一些自由派神学家为了用自然现象来解释过红海的神迹,认为红海其实只是一个只有「几英寸」深的湖,所以一场「大东风」就能「使海水一夜退去」(21节)。但他们因此就不能解释「几英寸」的水怎样才能让埃及军队「如同石头坠到深处」。

【出十五6】「耶和华啊,祢的右手施展能力,显出荣耀;耶和华啊,祢的右手摔碎仇敌。」

希伯来文学用「右手」来比喻力量。

【出十五7】「祢大发威严,推翻那些起来攻击祢的;祢发出烈怒如火,烧灭他们象烧碎秸一样。」

【出十五8】「祢发鼻中的气,水便聚起成堆,大水直立如垒,海中的深水凝结。」

「祢发鼻中的气」是用拟人的方法来描写神赐下那场「大东风」(十四21)。

【出十五9】「仇敌说:我要追赶,我要追上;我要分掳物,我要在他们身上称我的心愿。我要拔出刀来,亲手杀灭他们。」

【出十五10】「祢叫风一吹,海就把他们淹没;他们如铅沉在大水之中。」

【出十五11】「耶和华啊,众神之中,谁能象祢?谁能象祢——至圣至荣,可颂可畏,施行奇事?」

在圣经中,除了独一真神,还有许多被「称为神」和「自称是神」(帖后二4)的「众神」。假神、偶像「自称是神」,而「那些承受神道的人」(约十34-35)也被称为「神」和「至高者的儿子」(诗八十二6)。

【出十五12】「祢伸出右手,地便吞灭他们。」

「地」指阴间(撒上二十八13;赛二十九4;拿二6)。

【出十五13】「祢凭慈爱领了祢所赎的百姓;祢凭能力引他们到了祢的圣所。」

【出十五14】「外邦人听见就发颤;疼痛抓住非利士的居民。」

【出十五15】「那时,以东的族长惊惶,摩押的英雄被战兢抓住,迦南的居民心都消化了。」

【出十五16】「惊骇恐惧临到他们。耶和华啊,因祢膀臂的大能,他们如石头寂然不动,等候祢的百姓过去,等候祢所赎的百姓过去。」

神借着过红海的神迹为以色列人进入迦南预备了道路,非利士、以东、摩押和迦南人(14-15节)都因此「惊骇恐惧」。

【出十五17】「祢要将他们领进去,栽于祢产业的山上——耶和华啊,就是祢为自己所造的住处;主啊,就是祢手所建立的圣所。」

「产业」即迦南应许之地。「圣所」指敬拜神的地方。

【出十五18】「耶和华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

【出十五19】「法老的马匹、车辆,和马兵下到海中,耶和华使海水回流,淹没他们;惟有以色列人在海中走干地。」

  • 以色列人此时的属灵光景就像一个刚刚蒙恩得救的人,敬拜的情绪很高,感谢和赞美也真诚,但属灵的认识和经历仍然在低处。他们的敬拜完全集中在神大能的拯救,却没有提神把他们带到红海绝路的目的。
  • 这是每个信徒属灵成长的必经的道路,我们和以色列人一样,也都要经过低处的经历和认识,然后再慢慢升到信心的高处。

【出十五20】「亚伦的姊姊,女先知米利暗,手里拿着鼓;众妇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

「米利暗」字义是「反抗」,希腊文形式就是「马利亚」。米利暗是圣经中提到的第一位女先知,旧约时代其他的女先知有:底波拉(士四4)、户勒大(王下二十二14)、挪亚底(尼六14),新约时代的女先知有亚拿(路二36)、传福音者腓利的四个女儿(徒二十一9)。

【出十五21】「米利暗应声说:你们要歌颂耶和华,因祂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

米利暗之歌与摩西之歌的第一句几乎相同(1节),可能是米利暗带领妇女们唱的副歌。这首副歌总结了以色列人的整个敬拜,这个低处的敬拜所根据的完全是「因祂大大战胜,将马和骑马的投在海中」。只有「凭着信心,不是凭着眼见」(林后五7)发出的感谢和赞美,才是信心高处的敬拜,所以神接下来马上带领他们走向玛拉补课(23节)。

【出十五22】「摩西领以色列人从红海往前行,到了书珥的旷野,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

【出十五23】「到了玛拉,不能喝那里的水;因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玛拉。」

  • 「书珥」(22节)的意思是「墙」。
  • 「玛拉」(23节)的意思是「苦味」,旷野的泉水往往因盐分高而苦涩。

【出十五24】「百姓就向摩西发怨言,说:『我们喝什么呢?』」

  • 以色列人刚刚经历了十灾和过红海,又兴高采烈地敬拜了神,却立刻被云柱、火柱带领前往玛拉。二百万以色列人和他们的牲畜需要大量的水,「在旷野走了三天,找不着水」(22节),已经让人沉不住气了,找着了水又不能喝(23节),这更是令人崩溃。他们的埋怨是很有理由的:既然有云柱、火柱的带领,为什么还会被带到没水的地步?我们行走天路的时候,也常常埋怨圣灵为什么会带领我们走到这样山穷水尽的地步?
  • 主耶稣刚刚在约旦河受洗,也立刻「被圣灵引到旷野,受魔鬼的试探」(太四1)。同样面对试探,以色列人用自己口中的话「向摩西发怨言」而失败,主耶稣「靠神口里所出的一切话」而得胜(太四4)。

【出十五25】「摩西呼求耶和华,耶和华指示他一棵树。他把树丢在水里,水就变甜了。耶和华在那里为他们定了律例、典章,在那里试验他们;」

  • 经过了红海,摩西的信心已经建立在「神的话」(26节;十四15-18)上。所以他不是在眼见的难处中「发怨言」(24节),而是难处中回到神面前「呼求耶和华」,寻求神「神的话」。结果摩西一「呼求」,神立刻就「指示」。「红海」和「玛拉」的原则都是一样的,神把我们领到难处中,就是要让难处把我们逼回神面前,一到神面前就有了「神的话」,有了「神的话」就有了出路。
  • 神是用话语做工的神,使红海分开的不是摩西的「杖」(十四16),而是「神的话」;使苦水变甜的不是那棵「树」,也是「神的话」。云柱和火柱把以色列人带到没有水喝的玛拉,实际上是过红海的补课,用难处催逼他们仰望「神的话」(26节),明白「神的话」就是神的权柄和能力,因此把信心建立在「神的话」上,而不是眼见的事实和过去的经验上。
  • 在埃及,以色列人间接地看到了神话语里的权柄和能力;在红海,以色列人直接地经历了神话语里的权柄和能力。现在到了玛拉,神把甜水和「律例、典章」一起赐给他们,让他们从听从「神的话」开始,学习认识神的心意、接受神的权柄,活在「神的话」里。这「律例、典章」成为以后律法的雏形。
  • 「呼求」与「哀求」(十四15)是同一个字,但摩西在红海是紧张地「哀求」(十四15),在玛拉却是满有把握地「呼求」。

【出十五26】「又说:『你若留意听耶和华——你神的话,又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留心听我的诫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将所加与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为我——耶和华是医治你的。』」

  • 「加与埃及人的疾病」可能指第一灾「水变成血」(七19),有水也不能喝。
  • 神的百姓过去受法老的辖制,现在经历了拯救,得着了自由,但并不是没有了约束。我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加五13),「总要作神的仆人」(彼前二16)。因此,我们「既从罪里得了释放,做了神的奴仆」(罗六22),马上就应当留意听「神的话」,又跟从「神的话」,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借着接受「神的话」,活在神的权柄之下。

【出十五27】「他们到了以琳,在那里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树;他们就在那里的水边安营。」

  • 「以琳」的意思是「棕榈」。「十二股水泉」可能象征十二支派,「七十棵棕树」可能象征雅各家七十人下埃及(一5)。
  • 经历了玛拉的「试验」(25节),神的百姓开始学习留意听从「神的话」(26节),神立刻就在以琳恢复了恩典的供应和安息。神并不是总是让人停留在难处里学功课,而是更多地用恩典来带领我们。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总是到不了「以琳」,很可能是忘了数算恩典,或者是没有学会「红海」的功课,也没有在「玛拉」好好补课,所以还得不断地重复「玛拉」的「试验」。
上图:西奈半岛的绿洲加兰德尔旱溪(Wadi Gharandel),一般认为这里就是「以琳」,而玛拉是北面11公里的哈瓦拉泉('Ain Hawarah),那里还有一些泉水是苦的。现在这里有水井,但已经没有12股泉水。也有人认为以琳就是现代的摩西泉 (Ayun Musa) ,那里还有12股泉水。

上图:西奈半岛的绿洲加兰德尔旱溪(Wadi Gharandel),一般认为这里就是「以琳」,而玛拉是北面11公里的哈瓦拉泉(’Ain Hawarah),那里还有一些泉水是苦的。现在这里有水井,但已经没有12股泉水。也有人认为以琳就是现代的摩西泉 (Ayun Musa) ,那里还有12股泉水。

 

  • Date 2015-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