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客户端

心理学与佛法: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一切的答案

心理学与佛法: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一切的答案
2020年08月10日 20:23 新浪网 作者 青云心理
缩小字体 放大字体 收藏 微博 微信 0

  心理疾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隐患。

  它给个体、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越来越不容忽视。

  看看媒体上那些触目惊心的报道,就不难发现这些悲剧的最大共同点——他们有着扭曲而受伤的心,有着无法承受的内心痛苦。

  我们看到的是生命摧毁和被摧毁,而这一切的背后,无不是心的问题,是心病了,而且病的很重。

  用心理学的说法是缺爱,用佛法的说法是:颠倒了梦想,也颠倒了现实和幻想的位置。

  《金刚经》里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太较真、太认死理,就是住了相了。

  很多时候,我们判断一件事情的依据,不是根据事情的真相,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推测出的结论。

  比如说你内心觉得自己的丈夫出轨了,他随便和女同事说一句话,你都觉得他们是在互相勾搭。

  比如说你内心非常讨厌一个人,即使他是真的在做一件善良的事情,你也觉得他是在惺惺作态。

  大部分人对一件事情的判断,不是按照实际真相来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内心投射来的。

  从狭义上来说,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如此。

  外在世界发生的所有事情,是因为我动了念、起了反应,才赋予它在我的世界的真实存在。

  就好比当这个世界没有我,那我曾以为的这个世界,也就即刻消亡了。

   是不是有点“一沙一世界,一花一菩提”的感觉?

  一个人就是融合了客观世界与主观体验的小宇宙啊。

  想到一个谚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同样路边的一个草绳,所有人都熟视无睹的路过了,唯有那个被蛇咬过的人,内心戚戚然。

  消息有变吗?

  草绳有变吗?

  都没有,只是人的不同,再进一步,就是人心的不同而已。

  心理学中的投射性认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关系。

  一个人把自己不好的,不能接受的那一部分心理特

  质,投射出去,堆到别人身上。

  觉得这个人什么什么的,把这个人真的当成这样的人去对待。

  最后,对方会接过这投射,结果他真的变成了那个投射者所认定的那个样子。

   社会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跟投射性认同相似的概念,叫做证实偏见。

  你认为这个人不好,你会去不断地搜集证据,证明他的不好,结果这个人真的不好了。

  投射是指把自己身上不好的心理特质抛出去,堆在对方身上;他接招了,就是认同。

  我们对人生问题深入探索就会发现:当你没问题了,整个世界的问题就结束了。

  如果我还发现世界是有问题的,那一定是我还有问题。

  当我不能百分之百地接纳这个世界的时候,那说明我的心还没有实现它自己的圆满。

  看到世界是圆满的,只是见证自己内在圆满的一个结果。

   投射指的是,我身上、内在有的一些东西,我不承认,或是我压抑了,或是我其实很排斥自己这部分的东西,于是我看不见它们。

  但是,我可以轻易地在别人身上看到。

  然后,我会起反应,并且予以谴责。

  相由心生是指人的仪容外表总受心灵思想因素的影响。

  换言之,人的思想感情心灵情志必然表现在人的仪表上。

  也即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虽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实际也给人外在的直观感受。

  从心理学的层面来说,每个人的面相都反应着其相对应的身体和心理的状态,比如一个身

  体健康、身心愉悦的人,其通常在相学中都天庭饱满、红光满面、神采奕奕。

  相反,一个身体有病,或者苦恼忧愁的人通常愁云密布、眉头紧锁,其多半是很难有顺心的事。

  眼界即是心界,而面相即为心相,相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

  心灵鸡汤、心理学、佛学的不同

  鸡汤——壮士,干了这碗“鸡汤”可好?

  人生不如意事常有,昨日的痛苦,早已成为过去,没有必要长久积存心中,为它忧愤、焦虑或忏悔,让它影响我们今天的生活,危害身体的健康。

  为了身心健康,我们必须学会忘却。

  评论:这些道理我都知道啊,但是臣妾做不到。

  心理学

  性格决定命运,而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你“性格”是怎么来的,而且我们对这个已经有了精确的结论,就是我们的性格或是我们的人格是在早年的时候跟爸爸妈妈的关系中间形成的。

  或者再换一个说法就是,我们之所以是我们,是因为我们在早年有那样的关系。

  佛法高深,只能说我的理解和感受,字面意思大概是:觉悟宇宙人生的方法或者福德与智慧修行圆满的方法或人。

  佛法有故事,有理论,有具体实修方法——八万四千法门。

  佛法实际上在教人从忘我中发现“真我”──认为最实在的自己。

  接纳自己是谁,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懂得慈悲喜舍,欢心自在,这样的人当然无惧。

  佛学:不圆满,才是真实

  在这个有缺陷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他就早死掉了,因为佛称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缺陷的世界,所以要保留一点缺陷才好。

  心理学:完美是什么?它有没有原型?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如何理解对完美的渴望?

  完美的极致可以用一句大家都听说过的话来表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对完美的渴望,本质上就是婴幼儿对完美的父母的需要,这个需要被扩展和延伸了,投注到了对外在世界中完美可能性的追求。

  我是一切的根源,爱是一切都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心理咨询师、塔罗牌占卜师、行星能量颂钵疗愈师,自由码字人,培训师。

  体会爱的老灵魂,人生路的探索者

  三观比五官更正,思想比套路更深

  重要的是:一个认真热爱生活的心理师

  以有限文字,写无限可能

  倡导以爱为本质的精神生活,一起感悟生活的真谛,生命的真意

  我遇见你,然后遇见我自己!——实用心理学

  如需心理咨询、塔罗牌占卜、商务合作,请私信。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心理学 佛法 根源 草绳 内心
权利保护声明页/Notice to Right Holders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 01 刘和平:马克龙祭出“大杀器”,法国要正式下场了?
  • 02 丹麦首相在哥本哈根遭殴打,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发声:感到震惊!
  • 03 新大学密集获批,高教弱省谁先逆袭?
  • 04 男生保送北大物理“卓越计划”,来考了唯一一门语文!“挑战我最弱的语文”
  • 05 管姚:陆克文警告美国勿卷入台海战事 拜登听得进去吗?

图片新闻

张桂梅校长送考 张桂梅校长送考
情系端午 情系端午
“海上粮仓”如画 “海上粮仓”如画
上千米高空!女兵乘运20演练跳伞 上千米高空!女兵乘运20演练跳伞
视频新闻
又是一年高考季 又是一年高考季
俄士兵高空扫射乌军无人艇 俄士兵高空扫射乌军无人艇
巡逻路战士滑倒仍紧握国旗 巡逻路战士滑倒仍紧握国旗
71岁老人第1次参加高考 71岁老人第1次参加高考

新媒体实验室

  •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朋友圈47%的内容在炫耀
  •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近300起杀妻案如何判罚
  •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谈恋爱反降低生活质量?
  •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全国最能吃的省市竟是它
  •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性犯罪者再犯几率达12.8%

    举报邮箱:jubao@vip.sina.com

    Copyright © 1996-202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