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 English
工程动态
  • 出版动态
  • 会议动态
  • 《儒藏》通讯
  • 媒体报道
出版动态
《儒藏》精华编第55册介绍:《礼记集说》《大戴礼记》《大戴礼记补注》《大戴礼记解诂》

《儒藏》精华编第55册已于2009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册隶属经部礼类礼记之属,共收录四种礼记类著作:陈澔《礼记集说》、卢辩注《大戴礼记》、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和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



陈澔,元南康路都昌县(今江西都昌)人。《元史》无传。《宋元学案》卷八十三有小传,但所言与地方志记载颇有出入。据前人研究,其字可大,号云住。东斋先生陈大猷子。生于宋景定元年(1260),卒于元至正元年(1341)。于宋季隐居不仕,不求闻达,教授乡里,有《礼记集说》行于世。学者称为经归先生。

据陈澔自序,《礼记集说》完稿在元至治二年(1322)。其先,宋代卫湜曾撰《礼记集说》百余卷,遍采群言,卷帙浩繁。陈澔此书虽与之同名,然宗旨不同。其自序称:“欲以坦明之说,使初学读之,即了其意。”可见陈氏《集说》以简明浅近为要。虽汇集前人诸说,但亦加以取舍,并按以己意。因此书坦明易懂,便于初学,故其传播甚广。加之澔为朱熹四传弟子,上承朱子之学,故明代科举考试《礼记》专用澔注,以之取士。清初仍之。可见此书在《礼记》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是书版本众多,流传情况较为复杂。元天历元年(1328)郑明德宅刻十六卷本,系《礼记集说》的最早刻本。今国内所存者,皆为残本,未见全帙。至明代,科举考试规定用此书,传刻颇多。明前中期主要沿袭元十六卷本。正统十二年(1447)英宗命司礼监重刻十六卷本,颁发各地以为范本。除此而外,明代又先后出现了三十卷本和十卷本。永乐间胡广奉敕辑《礼记集说大全》,以《集说》十六卷本为基础,补入其它四十二家注,扩充为三十卷之《大全》。成化中,娄谦等人因《大全》卷帙浩繁,不便阅读,又从中摘编陈氏集说,梓行于世,是为《礼记集说》三十卷本之始(此本现藏日本静嘉堂文库)。弘治间又有建阳书户合并三十卷本为十卷本。有清一代,十卷本盛行。《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刻本即为十卷本。


《礼记集说》书影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元天历元年建安郑明德宅刻本


此次整理,以较早之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刻十六卷本为底本,校以元天历元年郑明德宅刻十六卷本(《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国家图书馆藏本,卷七、八缺)、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和武英殿刻本。书中《礼记》经文及澔注所引郑注孔疏,间亦参校以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目前学界已知的整理本皆据十卷本校点,然十卷本于原书音注多有改易增删,已非澔书原貌。此次整理以最早的十六卷本系统为据,无疑对学界研究《礼记集说》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可靠的文本。

该书的校点者是西南大学文献所虎维铎先生,审稿人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李剑雄先生(已故)。



《大戴礼记》,旧题汉戴德撰。所谓记,即是解经翼经之作,是孔子后学所记述的先秦孔门经说。《汉书·艺文志》礼类著录七十子后学所作“《记》百三十一篇”,就是传述、论说《礼经》之作。按照通行的说法,《大戴礼记》由西汉儒者戴德编撰。据《汉书·儒林传》,戴德与其从兄之子戴圣同受业于后仓,研习《士礼》。二者均为西汉时的礼学家,世称大、小戴。又据孔颖达《礼记正义序》所引郑玄《六艺论》,戴德所传《记》凡八十五篇,即所谓《大戴礼》;戴圣所传《礼》凡四十九篇,即所谓《小戴礼》,习称《礼记》。但晋陈邵《周礼论序》又持另说,曰:“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引)《隋书·经籍志》从之。对于此小戴删大戴之说,学界多以为不可信。现在一般认为,《大戴礼记》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其最后成书时间约在东汉中期。此书汇集了早期礼学的重要资料,是研究上古社会和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郑玄《六艺论》谓《大戴礼记》为八十五篇,但今本仅存三十九篇,凡十三卷,一般认为应亡佚了四十六篇,包括第一篇至第三十八篇,第四十三篇至四十五篇,第六十一篇,第八十二篇至第八十五篇。《小戴礼记》有东汉郑玄为之作注,在唐代被列为经书,奠定了其经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相较而言,《大戴礼记》却长期被冷落,历来传习、研究者少。东汉曾有刘熙作注,已佚。《隋书·经籍志》著录《大戴礼记》十三卷,并曰“后汉安南太守刘熙注,亡”。自汉至清初,北周卢辩注本是《大戴礼记》传世的惟一注本,亦是今所见《大戴礼记》最早之传本。《大戴礼记》端赖卢注而得以流传。卢辩,字景宣,生卒年不详。幽州涿县(今属河北)人。官尚书右仆射,为太学博士。好学通经,精研《大戴礼》。《周书》和《北史》有传。卢注的注解内容包括正音读,释字义,列异文异说,考辨名物礼制,阐发礼义等等。其特点是不轻改原文,只在注文中指出文字错误,简明严谨。


《大戴礼记》书影

《中华再造善本》影印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


《大戴礼记》卢注的版本,据载最早的是宋代韩元吉刻本,未见,当已亡佚。现存的最早版本是元至正十四年(1354)嘉兴路儒学刻本。明代的版本主要有嘉靖袁氏嘉趣堂刻本、万历程荣刻《汉魏丛书》本等。以上元明诸本均据宋本刊刻。清代的版本多为校刻本。如朱轼刻本(一名高安本),有朱氏句读,何焯、阎若璩校语;卢见曾《雅雨堂丛书》本,此本吸收戴震和卢文弨的校勘成果,勘正之处按列校语,订正了旧本的大量错误;武英殿聚珍本和《四库全书》本,吸收了此前各家的校勘成果,并详列异同,又做了进一步的整理。另外,清人校正补注《大戴礼记》的还有数家,如孔广森、王聘珍、汪中、孙诒让等等均有校注本传世。

此次校点卢注本《大戴礼记》,选用了最早的元至正十四年嘉兴路儒学刻本(国家图书馆藏)为底本。《雅雨堂丛书》本等清人校刻本虽校刻精、讹脱少,但因有校语已非卢本原貌,故不选作底本,而列为校本。校本主要有《四部丛刊》影印明袁氏嘉趣堂刻本、程荣刻《汉魏丛书》本、《雅雨堂丛书》本和《四库全书》本,并参考了《雅雨堂丛书》本校注和四库馆臣校注。参校以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本及其校注。这是迄今为止卢辩注本的第一个校点整理本。校点者是西南大学文献所张显成先生,审稿人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陈新先生。



《大戴礼记》在流传过程中文字讹舛情况十分严重,虽然有北周卢辩做过校释,但卢注简略而不甚精,仍存在不少疏误。至清代,学者又对《大戴礼记》进行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成绩斐然。孔广森的《大戴礼记补注》和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是其中最为卓著者。

孔广森(1752—1786),字众仲,一字撝约,号顨轩,山东曲阜人。孔子七十代孙。乾隆三十六年(1771)进士及第,选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等职。自幼聪颖好学,受学于戴震、姚鼐之门,博通经史,尤精于《春秋》学和《大戴礼》。在骈文和数学方面也颇有造诣。性淡泊自守,居官不久即辞归乡里,著书立说。一生著述宏富,撰有《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大戴礼记补注》、《诗声类》、《礼学卮言》、《经学卮言》、《少广正负数》、《仪郑堂文集》等。姚鼐赞其“以孔子之裔传孔子之学,虽康成犹不足以限之”(《清史稿·孔广森传》)。

《大戴礼记补注》凡十三卷,《序录》一卷。孔广森认为卢注“词旨简略,大义虽举,微言仍隐”(《序录》),于是撰作“补注”。所增补者,标示以“补”字,间附己之按断。孔氏对勘了宋、元、明诸刻本及清人朱轼、卢文弨、戴震诸校本,兼及旁见于他书者,如《仪礼经传通解》、《永乐大典》等,“互相雠勘,从其善者;义有两通,则并著之”(《序录》)。《小戴记》、《周礼》、《逸周书》、《管子》、《荀子》、《吕氏春秋》、《淮南子》、贾谊《新书》、《史记》等他书中与《大戴礼记》相关之文字亦并载之。释义详备,多有发明。阮元称是书“博稽群书,参会众说”,“使二千余年古经传复明白于世,用力勤而为功巨矣”(阮元《大戴礼记补注序》)。当然,此书亦有其失。光绪间学者王树枏认为孔氏“往往拘守古本,穿凿附会,以成其失”,故撰作《校正孔氏大戴礼记补注》,为之补漏订讹。


《大戴礼记补注》书影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刻《顨轩孔氏所著书》本


《大戴礼记补注》初次刊刻是在乾隆五十九年(1794),由孔广森弟孔广廉主持刊行,阮元为之作序。嘉庆年间,孔氏仪郑堂将孔广森的七种著作汇印成《顨轩孔氏所著书》,其中《大戴礼记补注》即据乾隆初刻本刊印。此外,《大戴礼记补注》还有嘉庆五年刻本,道光九年初刻、咸丰十年补刊的《学海堂经解》本(又名《皇清经解》本,此本无《序录》),同治十三年淮南书局刻本和光绪五年定州王灏刊刻的《畿辅丛书》本。

此次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嘉庆刻《顨轩孔氏所著书》本为底本,以咸丰十年补刊学海堂本和台湾《百部丛书集成》影印《畿辅丛书》本为校本。另外,《畿辅丛书》本刻有王树枏《大戴礼记补注跋》,有一定参考价值,亦予以收录,附于书末。校点者为西南大学文学院胥洪泉先生,审稿人是中华书局编审骈宇骞先生。



王聘珍,字贞吾,号实斋,江西南城人。生卒年不详。乾隆五十四年(1789),学使翁方纲拔贡成均,为谢启昆、阮元参订古籍。一生不曾出仕。幼承家学,研习《大戴礼记》,前后二十余年,稿凡数易,撰成《大戴礼记解诂》。

《大戴礼记》凡十三卷,《目录》一卷。《目录》仿郑玄《三礼目录》,先列篇目,其下考释篇名来历、含义等。正文主要是对《大戴礼记》进行校注。王氏不满于前人据他书如《孔子家语》及唐宋类书改易经文,故此书之撰作相当谨慎,恪守古本家法,注重保持旧本原貌。校勘“惟据相承旧本,不复增删改易”;解诂“专依《尔雅》、《说文》及两汉经师训诂,以释字义。于古训之习闻者,不复标明出处,稍涉隐奥,必载原书,亦复多引经传,证成其义”,采卢辩注者,则标明“卢注云”;至于礼典器数,“一以先师康成绪论为主”(《自叙》)。矫正了以臆说经之弊,体现了清人实事求是、笃实严谨之风。当然此书一味恪守古本,排斥他校,亦难免有穿凿附会之处。其未当之处,可与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互参。


《大戴礼记解诂》书影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咸丰元年王氏家刻本


《大戴礼记解诂》成书后,并未立即付梓。道光三十年(1850),王聘珍之侄王嘉会延请同乡余藩等加以校雠,又由新城杨希闵复校,并请汪廷儒作序,于咸丰元年(1851)正式刊行,此即家刻本。光绪十三年(1887),广雅书局重刻之,并将书前“叙录”移至书末。光绪十九年,旴江书院重刊,又恢复初刻之旧,将“叙录”重置书前。

此次校点整理,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咸丰元年王氏家刻本为底本,以广雅书局本为对校本,参校以旴江书院本。同时参考了王文锦先生的整理成果。校点者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章红梅先生,审稿人是中华书局编审骈宇骞先生。

上一篇: 《儒藏》精华编第56-57册介绍:《礼记集解》

下一篇: 《儒藏》精华编第49-51册介绍:《礼记正义》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