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资讯信息  >  《挚友》杂志  >  2012  >  2012年第三期

残疾人的社会融合与发展

  发表时间:2013-02-05 【字体: 大 中 小 】

  ◎ 市残联理事长 吴文彦

  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在大会上发言。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在大会上发言。

6月15日,2012年首届北京市残疾人社会组织建设论坛正式开幕,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致辞并为北京市残疾人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揭牌。来自全市近200家残疾人社会组织的2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苗田晋/摄6月15日,2012年首届北京市残疾人社会组织建设论坛正式开幕,市残联理事长吴文彦致辞并为北京市残疾人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揭牌。来自全市近200家残疾人社会组织的230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 苗田晋/摄影报道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残疾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残疾人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显著改善,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障碍正在逐步消除。当前,北京发展进入了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社会建设和管理体系的新阶段。如何看待残疾现象,努力消除认知偏见和环境障碍,积极实施残疾融合发展战略,最终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目标,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使命,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社会融合与现代残疾人观

  (一)社会融合是国际残疾人运动的发展潮流

  残疾人运动的历史是一部残疾人社会融合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残疾人反对歧视,争取平等权利的运动开始兴起,人们提出了融合和正常化的概念。1981年,“国际残疾人年”活动以“全面参与和平等”为主题,在国际范围内开启了残疾人运动新的篇章。2006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鲜明地把“机会均等”、“充分参与和融入社会”列为实现残疾人权利的一般原则。在2015年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达成之际,国际社会将启动“残疾融合发展战略”,预示着国际残疾人运动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平等、参与、共享”理念被引入中国。短短30年时间,国家通过立法、规划、政策和一系列社会行动,不断加深残疾人融合程度。可以预见,随着“残疾融合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将进一步促进残疾人融入主流社会,推动中国社会朝着公平、包容、惠及每一个人的可持续方向发展。

  (二)社会融合是现代残疾人观的核心

  残疾人观是人们对残疾现象和残疾人问题的基本看法、态度和观点。历史文明进程中,认识和看待残疾现象,经历了从医疗模式向社会模式的转变,与平等权利、独立生活、自由发展等现代理念相契合,形成了现代残疾人观。

  现代残疾人观是建立在融合的观念之上的。残疾人社会融合有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社会融合。残疾人首先是一个自然人,是你我的兄弟姐妹或者邻里朋友,他们以一般社会成员的身份参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参加社会组织、机构和活动,融入主流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二是文化融合。也就是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的融合,社会尊重人的多样性、文化的多元性。因为残疾的存在,让人们对生命更加尊重,对生活更加珍惜。三是心理融合。社会用包容的态度看待残疾人,残疾人也用平和的态度面对社会,相互认同和接纳,逐步达到感情上的融洽、心灵上的融合。所以,融合是从消除隔阂到融入,到融合,最终融化的过程。也就是从你是你、我是我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终不分你我的过程。社会融合的观念,为我们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残疾人问题既可能与环境的设计和结构有关,更与人们的态度密切相关,从而造成人们参与社会的障碍,必须关注和消除这些障碍,才能让残疾人充当正常的社会角色,充分地参与社会、融入社会。

  (三)社会融合是实现平等共享目标的唯一途径

  每个人不关乎残健、生而平等。这有三方面的意义:第一,权利平等。残疾人和其他人在法律上是同等的权利主体;第二,地位平等。残疾人不因残疾而降低其作为人的固有尊严与价值;第三,机会平等。残疾人的需要与所有人的需要一样重要,必须确保每个人有平等的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发展,平等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残疾人只有充分融入社会,而不是社会隔离,才能实现权利、自由和责任。人们看待残疾人,不应俯视、仰视甚至歧视,而应平视。把他们看作正常的自然人、朋友和亲人,除非为了满足特殊需要,都应当忽略或者忽视他们残疾的状况。但在现实社会,仍有很多人看一个残疾人,首先看到的是他的轮椅、拐杖和助听器,而看不到他这个人本身;看重的不是人所具备的能力,而是他的残疾。所以,第一位的任务,要改变人们对残疾现象不恰当的观念和态度,消除任何形式的残疾歧视。第二,要营造社会整体无障碍,使残疾人有机会与健全人一道工作、学习和生活。第三,要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特别是对于一些重度残疾人、智力残疾人和精神残疾人,要在照料服务、辅助器具等方面给予最大支持,使他们生活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中。第四,要加强残疾人自身能力建设,通过康复、培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增强残疾人主动融合的意识和平等参与的能力,发挥他们作为权利主体的作用。

  残疾人社会融合的程度,是残疾人事业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社会融合的观念出发,认真审视当前我们所从事的残疾人事业,会有很多启发和思考。应当看到,中国残疾人事业起步晚、起点低、发展快,虽然残疾人的生存保障、福利服务、康复医疗一直被摆在最优先和最急迫的位置;但残疾人在教育、就业、文化等各领域平等参与、融合发展的机会却没有得到普遍认同和足够重视,很多时候公共政策依然排斥残疾人,而残疾人专项政策又难以对接社会。很多地方,人们仍然以关爱的名义大量建设集中性、规模化、隔离式的特教学校、托养机构、集中就业和特殊文艺机构;残疾歧视既没有从法律上得到根本的禁止,也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遏止。而这所有的关键,是我们还没有学会用社会融合的观念来指导和推动我们的实践。一直以来,我们关注残疾人的收入水平、保障水平,但是可能没有关注这些收入和保障与残疾人的平等参与有关系;我们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年限、残疾人的就业人数,而很少关注有多少人是与健全人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同等质量的良好教育、有多少残疾职工是与健全人在一样的岗位上实现公平就业。所以,在中国,残疾人融合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残疾人社会融合的关键领域

  残疾人的每一项权利都是具象的。这些权利在残疾人的日常生活和交往中得以实现。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关键领域有四个方面,包括教育、就业、文化和康复,这也是我们应当着力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基本内容。

  (一)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是指在平等和不受歧视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残疾儿童安排在自己所在社区的普通学校就读,并提供最适合其需要的支持和帮助,使不同学习风格、不同能力和背景的残疾儿童能够得到公平的公共教育。广义的融合教育,指所有残疾人都能够完全融入普通的教育系统,包括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乃至实现终生学习,从而获得平等的机会和发展的条件。

  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将引发教育者对所有受教育者的差异和不同需要的尊重和关注,进而促进传统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

  推进融合教育工作,要抓好三个重点:

  第一,“进得去”。确保残疾儿童有平等接受普通教育服务的机会。我们倡导所有学校向残疾学生开放。努力破除入学环节的制度障碍和政策制约,重新检讨招生体检政策,最大限度减少普通学校在招生入学上对残疾儿童的排斥。

  第二,“学得好”。关键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对残疾学生要有一个好的教育目标评估办法,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获得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能力。二是加强对融合教育的全方位支持。残疾学生仅仅进入主流教育的环境远远不够,还必须根据他们的需要和能力提供支持,比如为残疾学生配备资源教室和专任康复教师等。

  第三,“出得来”。主要是解决好走出校门、融入社会的问题。判断融合教育的成败,不仅要看残疾学生学到了什么,关键要看他们能否独立走向社会。这要求融合教育必须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充分参与社会各领域为最终目标。

  (二)融合就业

  融合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有愿望就业的残疾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充分参加社会就业,在开放、包容、无障碍的环境中与健全人一起工作,获得同等的收入和保障条件。广义的融合就业,还应当包括那些暂时无能力参加社会就业的残疾人,通过庇护性就业等形式,获得稳定性收入。

  对于残疾人而言,融合就业不仅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还是赢得他人尊重、体现社会价值、确立平等地位的重要途径。对于社会而言,安排残疾人就业,不仅可以创造劳动价值,也是激励员工上进,营造和谐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重要措施。

  促进融合就业,关键要做到“三个确保”:

  第一,要“有岗位”。通过岗位预留、岗位补贴、灵活性就业、支持性就业等方式使更多残疾人获得融合就业岗位,实现职业融合。

  第二,要“有收入”。使更多残疾人获得稳定收入,保证已经就业的残疾人能够与健全职工同工同酬;对于确实不能实现社会就业的残疾人,也要为其创造一种开放的状态或环境,通过支持就业和职业康复劳动的形式,组织他们从事生产活动,将他们的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进行市场流通,体现价值。

  第三,要“有保障”。确保在招聘、收入、工作安排、安全保护等各个方面和环节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确保将就业的残疾人纳入用工规范和参加社会保险范围,确保残疾职工获得必要的安全保障和岗位便利,确保他们不受任何形式的强迫或强制劳动。

  (三)融合文化

  融合文化是指残疾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进行文化创造,并由此形成的新的社会文化形式和精神文化产品。融合文化包括文艺、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诸多领域。残疾人参加社会文化、体育、休闲等活动,有利于自尊和自信,有利于社会认识不便、正视残障、消除隔阂,促进社会融合,实现所有人生命全过程的无障碍。

  融合文化,以下三点尤为关键:

  第一,做到“共享”,即在无障碍环境下共同享有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应向残疾人开放,并积极推进无障碍辅助服务。

  第二,做到“共融”,即共同融入社会文化活动。残疾人文化从起初的自编自演自看、自娱自乐,变为我演你看、你编我导、同看共演、共享同乐。

  第三,做到“共创”,即共同创造文化作品和产品。融合文化既有一般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也要有自身独特的精神内涵,其中包括残疾人拼搏向上的意志,也浓缩了残健携手的互助观念。

  (四)社区康复

  社区康复是在社区内促进所有残疾人康复,享有平等机会和融入社会的一项整体发展战略。社区康复的实施要依靠残疾人、残疾人亲友、残疾人所在的社区以及卫生、教育、劳动就业与社会服务等部门共同努力。社区康复是相对机构康复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理念的康复策略。随着国际社会的倡导,社区康复已将所有类别残疾人在社区中参与所有活动作为目标。

  社区康复的要点有三:

  第一,康复立足社区。残疾人社区康复,应当从融入其所在社区开始,增强残疾人的社区意识和社区归属感,加强残疾人健康和技能训练,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社区福利服务等各类资源,整合专业机构、志愿者组织、社区居民和残疾人家庭等各方面力量,发挥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的主体作用,确保社区康复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实效性。

  第二,生活回归社区。随着“去机构化”和独立生活运动的兴起,各个国家、地区回归社区生活的模式不断涌现。综合考虑家庭照料的传统优势以及家庭照料功能弱化的现实,我们将通过支持社会组织、社会机构提供社区服务,为残疾人居家生活提供支持,让他们有机会回归社区生活。

  第三,发展面向社会。社区康复的发展和残疾人融入社会的进程,需要营造平等、包容、无障碍的社会环境。关键是要有一个平等的思想观念环境,要有一个包容的公共政策环境,要有一个全面系统的无障碍环境,着力消除包括残疾人在内的所有人参与社会生活的障碍。

  残疾人事业是人道主义事业,是崇高的事业,更是美丽的事业。作为一名残疾人工作者,我们要带着感情、充满热情、满怀激情、富有真情地去发现美、挖掘美、体现美、实践美,努力促进残健共融,共享文明成果。

  

两个鬼故事工作月报免费在线取名起名蛟龙戏水美女和帅哥那个男孩起名皓和昊哪个好属蛇公司起名宜用字大全契约军婚东京奏鸣曲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纹绣店铺起名大全巡回检查组电视剧免费播放百度起名大全免费版轻慢佳人瓷都在线起名网免费取名崔姓起名字大全男孩篇女孩子起男孩子的名字域名起名工具如何看待为爱远嫁藏区却遭家暴起名用8画有寓意的成语起名星球逃亡1992年属什么男人起名小孩儿起的名字薛男起名大全据出生日起名秋色之空ova游戏起名助手王牌保安宝宝起姓名哪个网站好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