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日报

每日提供高质量新闻资讯

头图

如何评价比较王志文、陈道明和陈宝国三个人的演技?

《康熙王朝》

如何客观地评价并比较王志文,陈道明和陈宝国三个人的演技?

荞麦花开,红楼梦文本研究员;陈道明表演解剖师 查看知乎原文

同为顶级演员,风格各有千秋。1980-1990 年代:陈宝国、陈道明

1980-1990 年代,改革伊始,万象复苏,今日影视市场化的负面恶效应——过度商业化——尚未肆虐,电影电视剧都还处于淳朴健康的创作生态中。

1982 年,因《赤橙黄绿青蓝紫》中刘思佳一角,年轻的陈宝国“一夜成名”,可算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代第一位青年影视偶像。陈宝国凭借此角获得首届金鹰奖视帝。相较于传统观念里“高大全”的正面形象,陈宝国塑造的刘思佳这种看似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然而业务能力过硬的叛逆青年,无疑更为有血有肉,更符合新时期人们的审美。

中国电视剧史上后来大火的《过把瘾》(1994)中的方言(王志文饰)、《亮剑》(2005)中的李云龙(李幼斌饰),以及陈宝国本人饰演的《大宅门》(2001)中的白景琦,无疑都可列入这一审美谱系。

时不时爆粗口、带痞子劲儿的大老粗团长李云龙,毒舌、烟不离嘴、带点痞气的叛逆青年刘思佳,他们征服不同时代观众的是同一种内核:人物身上那种倔强向上的精气神和能够向上的过硬能力。

1984-1987 年,经过四年精心拍摄制作,历史剧《末代皇帝》终于于 1988 年登上荧屏,火爆大江南北,年轻的陈道明也可谓是“一夜成名”,凭此角获得飞天、金鹰双料视帝。历史剧是国剧中一方重镇,甚至不妨说是最重一镇,后来的巨制佳作如陈家林的《唐明皇》、《太平天国》,胡玫的《雍正王朝》、《汉武大帝》,张黎的《走向共和》、《大明王朝 1566》,莫不以深厚的思想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让国剧历史大剧在亚洲乃至世界电视剧界,卓然岳峙——而筚路蓝缕的,则为这部电视剧《末代皇帝》(此前的历史剧,如《努尔哈赤》(侯永生版)、《诸葛亮》(李法曾版)等,也是精品,但社会热度则有不及)。

陈道明为溥仪一角倾注了大量创作精力,他自述:“我在扮演溥仪时,对人物这三个不同阶段的生活,概括为‘求新’,‘寻机’,‘梦灭’三个不同的特点。16 岁的溥仪,想跳出黄圈圈;想知道外面的新事物,想读新书,写白话诗,骑自行车……为了复辟清王朝,他召见洋人,接触新派人物胡适,学英语,要出国留洋。总之,求新是人物的行为特点。这时的溥仪涉世未深,单纯,热情,待人接物,眼神不时闪着好奇的光彩。天津这段戏是‘寻机’。溥仪虽然当了寓公,但寻机待起。他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人士,寻找外国靠山,目的还是恢复大清。伪满阶段是‘梦灭’,溥仪虽然当了伪满皇帝,但是个傀儡,随时有被日本人整掉的危险。所以他多疑,神经质,胆小,霸道,又极富野心。随着日寇投降,溥仪的皇帝梦也破灭了。一切为了复辟清王朝,这是贯穿溥仪一切行动的思想线。造就这个人物的是皇权,使他覆灭的也是皇权。这就是溥仪的悲剧。”(摘自《电视连环画》月刊 1988 年第 10 期之《末代皇帝》系列报道之四——《群星灿烂》)

1990 年,黄蜀芹导演将大学者钱锺书经典讽刺小说《围城》改编为电视剧搬上银屏。主角方鸿渐由陈道明饰演,雅俗共赏叫好叫座,获得知识界、市民阶层一致好评,陈道明凭此角再获飞天奖视帝,攀上演艺事业新高峰。

陈道明对方鸿渐的表现,有深有淡。深,即是某些处理,在原著的白描勾勒简省笔墨之内,通过深具匠心的表演设计,综合运用表情、眼神、肢体语言等表演技术手法,更为丰富、立体、深入地凸现出原著中方鸿渐身上的酸腐、无用等性格特质;淡,即是陈道明并未“墨守”钱先生原著雷池而不敢越一步,在有些地方,这位个人表达诉求和个人风格强烈的演员,淡化甚至是摈弃了“钱鸿渐”的一些东西,替换而为了“陈鸿渐”自己的东西。

陈道明对方鸿渐的塑造,既有刻画入骨深入“榨出”原著人物个性深处的“油”来这一“似”的一面,又有凸显演员陈道明本人性情特质和理解表达的“不似”的一面,如齐白石论作画的至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贡献出一个融铸了原著精神与演员自我的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表演艺术结晶品”,值得观众深入品赏反复品啧,在中国电视剧史里也必然留下了一笔不容忽视的浓墨亮彩。

1980 年代中国内地精品电视剧,不得不推名著剧的“双璧”:1986《西游记》、1987《红楼梦》,可谓是中国影视史上的有数经典——而暂置剧集看表演,就具有表演艺术家潜质的青年演员而言,则不得不推先后“一夜成名”的“二陈”,为电视剧界的未来双峰。陈道明和陈宝国,到今日仍然是中国影视界的标杆级人物、仍然是不少中生代、年轻演员口里最想成为的前辈演员。譬如雷佳音:“以前有‘二陈’,陈宝国、陈道明,我们要成为‘二雷’(我和王雷),加油!”(“鲁豫有约一日行”第六季,2019 年 4 月 24 日雷佳音专场)

1990-2000 年代:王志文

时代进入 1990 年代,伴随着 1992 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清爽南风,内地影视文艺思潮也日趋开放新潮。切合新时代观众审美风尚,堪为 1990 年代第一位“视帝”者,则是王志文。王志文在 1991 年《南行记》、1992 年《吴敬梓》、1995 年《无悔追踪》中质朴沉稳的演出,皆刻画出中国旧式文人的风骨精神。一时间,王志文与陈道明被评论界认为是中国最具文人气的两位青年男演员。

如果说陈道明的气质是“老而返童”,他越是年龄大时出演的角色越是“耍宝”,如与王志文联袂主演的电视剧《手机》(2010),他饰演的“费老”简直是一“费宝”;而比陈道明年龄小 11 岁的王志文的气质反而可以说是“少年老成”,作为一个年轻演员,他竟然是把不见容于世间的吴敬梓的暮年,那种阅尽沧桑过后的贫病苍老,老病侵寻境况中内心的淡然又落寞,演到了骨子里。有剧评人评价:“王志文的表演像静水流深,有一种平实、质朴,而又深沉的穿透力量。”知乎网友“知也无涯”:“实际上,王志文老师的戏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成熟’,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一种‘早熟的人特有的成熟’,他最令人称道的表演如郭小鹏、严守一、丁元英,都透露出一种阅尽人世,饱览沧桑的成熟积淀,后来想想才觉得这种演技上的成熟感恰恰来自他自身心理上的‘早熟’,父亲的早逝,上中戏的时候是同届年龄最小的,毕业因为形象外貌问题不能参演合适的电影,年纪轻轻就是北电台词老师,《过把瘾》火的时候年纪也不大,而后步入中年又遇到一些事业上的危机。还不到 40 岁时,他的人生已经有了巨大的波动起伏,这使得王志文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成熟,这是只有早熟的身上才带有的气质,他的戏也是一样。”

《过把瘾》(1994)中方言,王志文又以一种雅痞文青的洒脱不羁,俘获了无数师奶少女的心,王志文并凭此角获飞天奖视帝。以《皇城根儿》(金鹰奖最佳男配角)、《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三部 1990 年代“青春偶像剧”(皆“赵宝刚制造”),王志文成为中国电视银屏上 90 年代第一位青年偶像。

新浪博友“汗漫之宇”这样评价王志文塑造的方言的形象复杂性:

“方言”说起话来,一句是一句,冷幽默,鼻子和嘴共鸣,合谋;“方言”笑起来像个大孩子,可是眼角带着讥诮,像阳光下漂着冰块儿的河。“方言”上班似乎就是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对面办公的是个脸像个平面一把热毛巾就能抹平的家伙;“方言”无法忍受他的主任,原因竟然是他喝茶的动静特别大。在“方言”的周围,有两类人:一是像潘佑军和钱康那样的,下了海,赚了钱,当了经理,是新价值的体现者;一是在机关里,从小科员开始,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办公室蜗牛。“方言”身在机关,对往上爬或者挣钱都没兴趣,在九十年代初的语境里,他显得很不靠谱,他像是漂浮在生活的表面,没有一种社会认可的价值让他扎下根去。
“方言”像什么?办公室浪子。落魄文人。混子。大孩子。甚至,还有一些贵族气质。很多母性洋溢的女人,第一眼就会爱上他,可是并不信任他,他让她们觉得不可靠。在爱情中,他注定是被动者。

附:1980 年代“乳虎啸谷”的“二陈”,在 1990 年代并无特别叫座的、“大爆”的电视剧作品。但认真来说,他们是吃了商业时代来临必然有部分佳作“叫好不叫座”的瓜落儿,优质好作品其实不少。

从陈道明来说,1990 年代是他专注于电视剧表演的年代,他用高度投入的艺术精神灌注于现代文学名著剧《二马》(1998)、当代文学名著剧《一地鸡毛》(1995),一身毛病却是个善良好人的没落大户子弟马则仁、从锋芒不掩的大学毕业生被迫转变至唯唯诺诺到处不得不妥协的小公务员的小林,是陈道明自己最为喜爱满意的两个角色,遗憾的是,时代变了,“大家都看《还珠格格》去了。”(陈道明语)

从陈宝国来说,《北洋水师》(1992)中正气凛然的邓世昌,《武则天》(1995)中软萌懦弱的李治,《小井胡同》(1996)中志大才疏、迂腐呆萌的落魄子弟查六,《咱爸咱妈》(1996)中善良正直的知识分子(飞天奖最佳男配角)——都是各具其面的上佳演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俊面小白龙”唐高宗李治。关于“帝王专业户”陈宝国演的皇帝,年轻一点的观众也许熟知的只有霸气睥睨的汉武帝、权术老辣的嘉靖帝,万万想不到他还有这般懦弱“惧内”的一个皇帝角色吧!

2000-2010 年代:陈道明、陈宝国、王志文

二十一世纪初,“冷却”了 10 年的陈道明凭《康熙王朝》和《黑洞》“咸鱼翻身”——不夸张的说,2001-2002 的荧屏,几乎被陈道明一个人包打一半,任观众遥控器怎么换,不是这几个台在“康熙”,就是那几个台在“黑洞”。此外,陈道明主演的《长征》(2001),几乎也是霸屏的态势,各台转播率不下于《康》、《黑》二剧;后此的《中国式离婚》(2004)又掀起了一阵收视狂飙和话题热潮(婚姻题材的剧,从收视热潮和引起的热烈的社会讨论看,似乎唯有前此的《结婚十年》、后此的《金婚》可比),可以说 2001-2004,陈道明年均一部当年最热剧(另外必须一提的是,这一时段还有一部虽非热剧、总体上看剧情漏洞也不少,但陈道明的表演却堪称杰出的《冬至》(2003)),即便以 1982-2019 陈道明踏足影视表演近四十年拉通算,2001-2004 这四年,也是这位大腕尤为“大腕”的时段。陈道明曾对记者笑言,不要叫我“一哥”,我不是什么“一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若干年。那么他陈道明最领风骚的若干年,我以为便是这四年。

譬如关于陈道明在《黑洞》中演出:陈道明的介入和干预完全改变了张成功原著,《黑洞》的内核从“兄弟情”变为了“父子仇”,聂明宇其实是用犯罪完成弑父。陈道明在此剧中的演法是内收,一方面大量减少自己的戏份、镜头、台词,一方面通过特色道具、动作等的设置,深度折射聂明宇的过往和他的内心世界,从而最后逗引至他的犯罪心理,那九曲雾障的深霾心理。

同为张成功原著,《黑洞》与《黑冰》不妨比较:同为揭发犯罪心理,郭小鹏(王志文饰)最后是对着汪静雯(蒋雯丽饰),清清楚楚讲明白了自己明明知道是犯罪,为什么还要去做那些事;聂明宇则最后对着刘振汉(陶泽如饰),只是似提问,又似自语,微带感慨,“为什么明明知道是犯罪,还要去做那些事?”——聂明宇同样是对着知己(按人物设定,刘振汉于他是兄弟知己;汪静雯于郭小鹏则可说是红颜知己),偏偏不肯如郭小鹏一般,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将内心的丘壑尽数道出,只因,这知己,其实并非,真正的知己。聂明宇为什么要犯罪,从头至尾,无人知心。张成功给聂明宇谬托了知音,陈道明不屑地冷然一瞥,转身而去,还聂明宇彻底的干净。

陈道明在《黑洞》中的演法,可以说是革新意义十足的侧面折射、前史暗示和隐而不发。不爱泼墨渲染,偏重含蓄留白。不爱如白居易《长恨》、《琵琶》缠绵凄恻,感慨淋漓;偏重如李商隐《无题》、《锦瑟》惝恍绵邈,深隐曲折。表演史上,王志文郭小鹏式是主流、传统;陈道明聂明宇式是创造、革新。陈道明的创作初衷就是要以背影和侧影给出观众人物角色所有的信息量。李义山《韩碑》诗推重韩退之曰:文成破体。从“文贵破体”的观点看,陈道明的艺术手眼洵足惊人。

与这一陈类似,在电视荧屏上“冷却”得更久的另一陈,也迎来了事业第二春。陈宝国凭借 2000 年《大宅门》,这一中国电视剧史上几十年一遇的经典巨制,以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具有强烈叛逆精神的白景琦(在叛逆精神上融有传统文学经典里孙悟空、贾宝玉等的因子)一角,重又如日中天。

稍后又以 2002 年《公安局长》中正气凛然的李西东一角拿下金鹰视帝(读者须记,我们前边儿提到,陈宝国获首届金鹰奖视帝是 1982 年。他再擒金鹰,整整二十年!所以陈宝国自己在《鲁豫有约》访谈节目(2015 年 2 月 3 日)里也感慨:“我得了第一届(金鹰奖),第二次得金鹰奖是二十一届,二十年。我们过去讲二十年是一个轮回。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很真实的故事。”);

以 2005 年《汉武大帝》中霸气雄猜的汉武帝一角拿下飞天视帝;

2007 年《大明王朝 1566》中嘉靖帝一角更是达到陈宝国表演巅峰——神道妖孽,深谙权术而外示虚无,无为而治而操运一切,令人不寒而栗而深心慑服,那骨子里的皇权掌控力从每一根头发丝儿每一根面部纹路的嬗变里弥散出来……

新世纪初,荧屏黑风滚滚,陆放翁诗云,“卷地黑风吹惨淡”,张成功“黑系列”三部曲《黑冰》、《黑洞》、《黑雾》是也。三部中,中间一部为陈道明主演,首尾两部皆为王志文主演,可谓是黑的漂亮。同具知识分子气,同不脸谱化黑老大,《黑洞》中陈道明之聂明宇,冷峻内敛;《黑冰》中王志文之郭小鹏,文艺外放——中国最具文人气的两位男演员几乎同时演出中国电视剧史上最具反派魅力的黑老大角色,煞具兴味。

稍前,王志文以 1999 年《刑警本色》中肖文一角,实现了从文艺青年“偶像派”到热血刑警“实力派”的“成功转型”,该角色也让他获得金鹰视帝。

2006 年《天道》中丁元英一角最切合王志文本人的哲思气质(这种气质在他之前的黑老大角色郭小鹏那里便有透散;不同者,郭还有文艺);

2010 年《手机》中严守一一角又让人相信,王志文不但能“画神”(《天道》),而且更能“画人”,画“画神容易画人难”的人,以炉火纯青的表演功力深度刻画出平凡人内心的种种纠葛挣扎。


好了,说完了好话,也该说说不足。王志文古装扮相逊色于二陈,帝王类角色演出成就不及“帝王专业户”二陈。(类似的古装是短板的大咖级演员还有李幼斌。)陈宝国生涯早期演过一些电影,但近 20 年来主要演电视剧,电影演出几乎无甚成就。综合“古装 + 现代”、“电影 + 电视剧”演出而论,三人中陈道明最高。

就表演和塑造人物的深度而言,可能陈道明也要略胜王志文和陈宝国。譬如《冬至》(2003),陈道明演一个普通人小会计。怎样从一个好人“堕入黑洞”,变成一个窃贼,是陈道明演出的最大看点。本剧中,陈道明很多时候全用肢体语言和微表情,不用一句台词,就细腻传达出了人物内心和情态的每一丝变化,细致沉稳,妙到毫巅:

查看知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