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珩

 

熟悉电影《狮子王》的朋友都知道,当古老神奇的非洲谚语歌“HAKUNA MATATA”(哈库那·马塔塔,源于斯瓦西里语,意为不必忧虑)一经响起,这首总被狐獴丁满和疣猪彭彭挂在嘴边的经典小曲,必能将观者带入生机盎然的非洲丛林。

 

作为影片中的一对快乐搭档,营造出轻快愉悦的氛围一直是它俩的拿手好戏。其中机灵聪敏的丁满,是个毫不逊于主角的人气角色,它极为活跃、聪慧敏捷、爱吃昆虫……这些特质看上去都与现实中的原型——狐獴别无二致。

 

 

栖息在南非、纳米比亚及安哥拉西南部的卡拉哈里沙漠中的狐獴,是细尾獴属的唯一物种,属食肉目獴科,昼行性动物。在干旱的沙漠地带、开阔的稀树草原上都能见到这种小动物的身影,它们以热带坚硬的土壤为乐土,过着群居生活。

 

狐獴是小型哺乳动物,虽然俗称“猫鼬”,二者在长相和体型上也有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它们与鼬科和猫科的关系都不太近,分类上反而更接近鬣狗。它们的躯干笔直修长,头尾长约40至60厘米,雄性平均重约731克,雌性轻一些,约720克。狐獴四肢细小匀称,后足仅有4趾,趾间有蹼,长约2厘米的爪子弯曲有力,在刨挖沙土时极为得心应手,几秒钟内就能挖出与自身重量等重的沙子。

 

 

狐獴的尾巴长而圆,尖尖的尾部末端通常为黑色。别看尾巴不粗,但在其直立时可将整个身体支撑起来,保持平衡,如同一个牢固的三脚架。它们之所以被戏称为“地球上的外星人”,就源于这滑稽的姿态和特别的长相。狐獴有着圆形的前额,尖尖的锥形脸颊一直延伸到小巧的棕色鼻尖,看上去很是机灵。耳朵呈半圆形,小而黑,挖洞的时候能紧闭起来防止砂砾入耳。

 

最具特色的当属它们的眼睛,如同顶着两个黑眼圈,眼窝凸显,眼部周围的黑色暗斑让一双眼显得又圆又大。独特的眼部外形构造与人类的太阳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让狐獴在强烈的日光下仍能清晰视物,甚至直视太阳,这对它们日常警惕“敌情”亦帮助不小。

 

 

狐獴的每个种群通常有二三十只,有的甚至多达50只,可谓是不小的团体。在当中,有雄性首领与雌性首领作为两位内部统治者,雄性首领由雌性首领选出,其他狐獴地位较次。幼崽的地位会稍高一些,但它们在年满3岁后就必须离开家族。之后,雄性幼崽会成为其他族群的首领或组成新的族群,雌性在离开后可能还会再返回族群。

 

作为穴居动物,“挖洞能手”狐獴可为自己刨土建造居所。它们居住在温度恒定、有着数个入口的庞大的网状洞穴中(有时也与地松鼠或其他獴类共享地洞)。夜晚一起在洞中休憩,待清晨天色渐亮,朝阳升起时,一只接一只爬出洞穴,三三两两互相拥抱、搭肩,一同嬉闹,模样与人类别无二致,十分有趣。

 

 

别看生活在干旱炎热的恶劣环境中,活泼好动的狐獴却能找到不少乐子。它们的日子过得很丰富,经常开展“体育活动”,看起来和人类的摔跤、赛跑极为相似。有时它们甚至还会来场“歌唱大赛”,虽然没有音调,却也高低起伏,颇为奇妙。

 

不止一组野地研究者曾报告过亲眼目击狐獴用真假嗓音变化着发声,仿佛在进行某种歌唱仪式的场景。研究者认为,狐獴的叫声是带有意义的,它们面对不同的掠食者会发出不同的叫声,但是这究竟是如何演化出来,如何分辨,还未有确切的说法。

 

 

为了确保觅食的安全,一些狐獴会主动站出来肩负起放哨的任务。它们如同站岗的“哨兵”,昂首挺胸地站在高高的白蚁丘顶端,瞭望四周,警惕来自天空或地面的敌人突如其来的袭击。若是发现掠食者的身影,哨兵即刻发出叫声,警示其余成员赶紧逃命或躲进洞内。而当危险解除,尽忠职守的哨兵会第一个从洞口钻出,查探掠食者的动静,确认安全后发出解除警报的叫声,示意伙伴们可以放心出洞。

 

狐獴的叫声有不同类型,视捕食者和情况紧迫度而定,它们聪明地划分为低级、中级、高级的戒备警报,听到不同警报时,作出的反应也各有差异。

 

 

本文节选自《文明》2020.06月刊

来源:大美V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