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8点见,多一点洞见。每天早晚8点与你准时相约,眺望更大的世界。


提问!“1976年发生了什么?”“陈赫和陈凯歌什么关系?”“《吐槽大会》最会抛知识点的人是谁?”你能说出正确答案吗?.....这些五花八门的题目,曾出现在入职互联网“大厂”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中。



要想入职“大厂”,第一关就是笔试。五个模拟大厂、公务员笔试的刷题软件几乎陪伴了西安某大学2021届应届毕业生张宇的大学生涯,在晚高峰的地铁里,在食堂排队间隙,他曾无数次点开软件,做上几道题目。


对于各类千奇百怪的笔试题,曾在阿里工作多年、如今在另一家公司从事人力资源工作的周靓表示,“由于校园招聘报名人数众多,几乎所有的大型互联网企业都会设置笔试环节,考查应聘者的逻辑思维、信息分辨、人际关系处理以及专业能力,而这一环节差不多会淘汰80%的应聘者。”


在毕业生们为了大厂笔试烦恼的同时,网络上也顺势出现了以“笔试辅导”为名,实则提供代考服务的商家。在某购物平台搜索“大厂真题”,可以看到不少商家正在售卖阿里、腾讯等多家公司的历年真题。而在某二手商品交易平台,代考服务则被包装为”笔试辅导“,售价三百元。据店家介绍,做题者为“枪手”,“做过很多这类型的题目”,代考方式是应聘者传来试卷,店家发答案。更多的“枪手”潜伏在笔试经验分享的微信群中,加入群聊后不久,就会有人单独添加微信好友,对方言语直白,来意和价码都写在申请理由中。


网易、百度、美团等公司的笔试通知中,有“一旦发现作弊行为,将对后续录取产生重大影响”的条款。对此,律师王颖玉表示,“用人单位组织的笔试为非国家考试,求职者的作弊行为虽不涉嫌犯罪,但一旦被发现,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王颖玉称,“至于组织代考的商家、代考者则涉嫌刑事犯罪,考试组织方可保留法律追责权利。”阅读全文>>>




小编也来问一问,你喜欢喝奶茶吗?如果有几十万元,你会选择开奶茶店吗?


如今,奶茶风正在年轻群体中盛行,喝奶茶的人越来越多。奶茶市场的爆发也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涌入。但不入局不知局之险,奶茶行业表面的火爆下隐藏了真实的残酷。



“经营一家奶茶店的核心不是加盟或者自有品牌,而是如何做好日常的经营。”刚满30岁,却在浙江有着5年奶茶店经营经历的阿喵表示,“很多年轻人以为加盟奶茶品牌就能‘躺赢’,但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奶茶市场看似热闹。但真正盈利的不到10%,剩下的90%都生存艰难。”


7月11日,记者来到蜜雪冰城郑州总部。有工作人员表示,“每天来上百人面试”。据公司内部人士透露,蜜雪冰城加盟商初试通过率在10%以内。“比高考还激动”。


现制奶茶行业,尚未有统一的生产标准规定,其中用料如何、含糖量多高、咖啡因多少都并不明确。在现制奶茶的外包装上,也普遍不对产品配料信息、营养信息等做相关标识。


记者发现,大部分品牌的奶茶主要原料是传统植脂末,也就是奶精,还有部分品牌开始使用味道更为浓郁的“特调乳饮料”。“500克的杯子,本钱只有1.2元/杯。”一家奶茶原料供应商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大部分商家都在使用这类奶精,味道香浓、成本较低。


今年5月,町芒研究院针对市场上在售奶茶进行测评,结果显示现制奶茶存在糖、咖啡因含量过高而未做标识、蛋白质含量低、脂肪含量过高等问题。其中,蛋白质含量过低,主要原因为奶茶原料中大量使用“奶精”。 阅读全文>>>




“15年了,只有在路上,我才感觉我是个父亲。”郭刚堂的这句话,成为2015年上映电影《失孤》中的名台词。近日,电影《失孤》中寻子父亲原型郭刚堂被拐的儿子郭新振(又名郭振)被公安机关找到, 持续引发关注。



7月13日,新京报记者连线了《失孤》导演彭三源,谈起电影原型郭刚堂与被拐儿子相认,彭三源说,“电影最美好的结局就是现在的结局:郭刚堂能够如愿找到他的儿子,不用再万水千山地在路上跑了,他已经跑了24年了。”如果再拍《失孤》续集,彭三源希望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她希望郭刚堂和郭新振的故事发生在更多寻子家庭中。 阅读全文>>>


电影《失孤》中的主人公骑着摩托车走过城市和乡村去寻子,一路上收获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都被他记在了本子上。导演彭三源说,电影原型郭刚堂也有这样一个本子。谁请他吃了一顿饭,谁给了他200元钱,一笔一笔清清楚楚。


“拉面哥”程运付,原本与郭刚堂素不相识,但在郭刚堂找上门来“蹭流量”的时候,他没有把他推开,而是告诉郭刚堂“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帮助你去找儿子。”他自己也是一名“宝贝回家”志愿者。


7月13日,新京报记者连线了“拉面哥”程运付,得知郭刚堂寻子成功的消息,程运付说为他高兴,却没觉得自己在寻子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这是公安机关的功劳,全国网友的功劳。” 阅读全文>>>




成群的鸽子在蓝天灰瓦间盘旋,渐飞渐高,直到云霄。鸽哨声忽远忽近成了老北京的标志性声音。抬头仰望,你看到的或许是邹立明的鸽子。



邹立明打小就住在东四,院子北屋的老房东是他养鸽子的启蒙老师。老北京养鸽子的风雅之气源于晚清的八旗子弟,后逐渐传到了民间,成为北京文化特色之一。


邹立明回忆,以前许多住在四合院里的北京人都喜欢养鸽子,一条胡同里养鸽子的至少也有三五家。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鸽子窝简陋,但每天登梯子上房养鸽、放鸽,乐此不疲。虽说是图个高兴,但老邹的养鸽生涯也有高光时刻——在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老邹的30羽鸽子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和平鸽放飞。


邹立明的鸽子还参加过国庆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庆祝活动和第十一届亚运会等多项重大活动的和平鸽放飞。说起这些,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从孩童到年近古稀,鸽子陪了老邹一辈子。“我们养鸽界有一句话——踩上了鸽子粪,一辈子洗不干净,还真是不假。如今养鸽子的人越来越少啦,一去鸽子市,全是老头子。这是北京的一个景儿,可不能绝喽。” 阅读全文>>>


编辑 倪艳楠 艾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