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文艺 > 正文

看戏前做功课,看戏后交作业,“学霸剧团”让观众卷起来了!

来源: 艺绽公众号

记者:王润

2024-01-25 16:20

2024年1月21日,伴随话剧《庭前》末场落下帷幕,‘话剧九人驻城演出季·北京站’也迎来了圆满收官。从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从天通苑文化艺术中心365剧场,到国家话剧院剧场,再到二七剧场,由《四张机》《春逝》《对称性破缺》《双枰记》《庭前》组成的‘话剧九人民国知识分子系列’五部曲,连续五个周末接连上演19场,在京城掀起观剧狂潮,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文人戏”彰显“学霸剧团”特色

对于由北京大学校友创办的话剧九人剧团而言,北京是梦开始的地方。无数次场灯熄灭,无数次大幕升起,不变的是文章气节少年人的诚心与勇气。

九人民国知识分子系列作品,既可以作为五个独立的剧目分开观看,但故事之间,草蛇灰线的联系也不可胜数。因此当这些作品集中在一起,如同一幅闪烁的星图,可以带给观众全新的感受,这也是话剧九人尝试驻城演出季的发心之一。

话剧九人如今已成为全国票房最火的民间剧团之一。

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剧团”,其一系列高口碑“文人戏”都有一定的观剧门槛,每部作品不仅都以知识分子作为主人公,还有丰富的诗词曲赋、文史典故、科学术语,大量金句台词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但这些难度和挑战不仅没有让观众们望而却步,反而精准定位了受众,吸引更多热爱九人作品的观众不仅演出前自觉查资料、做功课,演出后主动写评论,甚至写论文,并对每部作品一刷再刷。

而且正是这些充满内涵和妙趣的台词,突显了九人剧作的含金量和文化价值,让台上台下拥有知音间的心照不宣、心有灵犀,引发观众席响起阵阵会心笑声。

让很多观众津津乐道的,还有九人系列作品中巧妙融入了很多中国戏曲、曲艺等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四张机》中一开场就是求三野教授哼唱昆腔;《春逝》则以苏州弹词作为转场背景音乐;《双枰记》中,邵玉筝、冯小寒一北一南两个民间女子分别演唱京韵大鼓和南京白局两种地方曲种;《庭前》中更是有不少和剧情相关的京剧名段出现。在西皮流水、金石丝竹声中,这些恰到好处的曲文戏情都更加衬托出剧中人的恩怨情仇,也让作品的中国味道更加浓郁。

 

细节处处精心讲究

为了让观众们能够更好掌握剧中丰富的“知识点”,话剧九人还准备了大量的“学习资料”,不仅有“九人宇宙”的“人物辞典”“关系图”“时间轴”“地理志”等“重点提纲”,排演《四张机》时,两位编剧朱虹璇和叶紫铃,还列出辜鸿铭、胡适、刘半农等一连串相关原型人物的书单。

《春逝》《对称性破缺》上演期间时,话剧九人公众号上以多篇重磅文章详细介绍了民国历史中的科学家尤其是女科学家的人生和命运等等,还有专门的“小讲堂”视频解释物理概念“对称性破缺”的哲学内涵。

律政题材大戏《庭前》演出前,话剧九人专门发布了一条包含大量史料文献的有关“中国近现代司法体系变革”的论文。

“掉书袋最厉害”的《双枰记》上演后,更有文章将剧中种种蕴含深意的典故一一详解。因此观众在演出时听到剧中台上演员言语激辩时,内心也会有更加强烈的感受。

台上台下,席间笑泪,每一次懂得,都是一次心灵的涤荡。

被“学霸剧团”激发强烈学习兴趣的观众们,每场演出结束后还会在各个微信群里踊跃发言,交流心得,并发表各种“提问与答疑”。

1月14日场《双枰记》群中,就有眼尖观众因为发现舞台上的“监狱”墙上有题字而问道:“墙上写了什么?”剧组成员立刻把这些诗句及其出处都发在群中:“湖上诗人旧酒徒,十年匹马走燕吴。(陈独秀《寄沈尹墨绝句四首》其一)”“本有冲天志,飘摇湖海间。偶然憩城郭,犹自绝追攀。(《咏鹤》)”

这些舞台上观众很难注意到的细节,为演员们营造了更为真实的环境,也充分体现出话剧九人在制作上的用心。九人剧团还多次开放舞台导览,由演员或工作人员带领观众走上舞台,让大家见识到九人一系列剧作不仅极为注重文本内容,在舞美道具布景上也是用心良苦、精益求精。

例如《四张机》舞台上挂有“国立北京大学”门牌的立柱上,贴着各种具有年代特色的布告、传单、广告……其中信箱取信人的名字,都按照当时的真实名册遴选。

《春逝》中的“物理所”里,密密麻麻的实验报告和批改作业都由道具组根据资料亲自手抄。

《双枰记》每场戏名为“接不归”“通盘劫”“双飞燕”“断处生”,都是围棋术语,舞美也让整个舞台像是巨大棋盘,所有人物如同身处棋局。

《对称性破缺》中西南联大学生们的笔记本也都由道具组用草纸和绳结亲手制作,刻意留存毛边反映出抗战时期条件艰苦,上面还精心抄写了各种公式、诗词、课堂笔记,于细微之处见浩瀚宇宙。

《庭前》舞台则不仅有庄严肃穆的法庭布景,也有充满了各种生活细节的家庭场景,种种温馨细节让参观的观众们一边不停拍照,一边纷纷感叹:“真想加入这个家!”

九人每部作品的“场刊”虽是免费赠送,也都极为用心,值得收藏。

《四张机》场刊是一份“北京大学日刊”;《春逝》场刊是一册“物理研究所丛刊”;《对称性破缺》是三封和剧中人密切相关的“毛笔手书信”;《庭前》则是一本“女主人公尤胜男的日记本”,其中还有思念爱女而留下的“泪痕”,令人不胜唏嘘。

 

知识分子精神感召激励观众

正是因为话剧九人一直以来坚持的专业态度、敬业精神和对观众的重视,赢得了越来越多高素质戏迷的热爱与尊重。

九人作品演出现场,几乎无人看手机、拍照或交头接耳,大家全都安静看戏,有时会心发笑,有时潸然泪下,剧终时报以极为热烈的掌声。九人特设的留言板和“九人信箱”,也密密麻麻贴满观众们用心写下的心得感受。九人的观众剧评也具有极高的文学水平、思想深度和情感浓度。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观众们在观看九人作品后获得的心灵力量,并将其回馈给剧团所产生的互相激励。

观众@孤山不眠在看《庭前》时的很多个瞬间,都让当初执意报考法学专业的她和女主人公有了超越时间空间的共振,“我坐在台下看着她的不甘与坚持,她的柔软和力量,仿佛槌声重重叩在心上:你的理想还长存吗?当理想的乌托邦被击碎时,又应该如何自处呢?”演出后请演员签名的环节,她忍不住哽咽:“我好想说谢谢啊,那些我不敢诉诸于口的心绪以另一种方式被看见了。上职业规划课的时候我被告诉说女生在这个行业真的好艰难,我也知道现状就是如此,但至少在这一天我又有了更坚定一点的理由。” 

话剧九人创始人、九人一系列作品的编剧、导演朱虹璇透露,自己刚毕业时候也曾有过迷茫,那时她看到自己爱戴的北大教授戴锦华老师说过一段话,大意是:

 

知识分子最重要的是要看他在关键时刻是否能站在正义一边,需要舍身取义时,要能挺身而出。

 

这句话激励了朱虹璇,让她一直在作品中传达着“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人气节和知识分子精神。这种精神也点燃了无数观众,有人在艰难中选择坚持,有人在挑战中选择勇敢……

朱虹璇说:“年少时曾有人照亮我,而今原来我等也可照亮他人,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报偿。”

2024年,话剧九人“五部曲”将继续横越千里,穿梭百年,陪伴观众相聚于剧场。其中以物理学家们的浩瀚人生为题材的《春逝》和《对称性破缺》作为“理科组”将在上半年开启全国巡演;充满机锋谐趣的《四张机》《双枰记》和《庭前》作为“文科组”将于下半年继续展演,让百年前的思想花火继续点燃今天的灵魂,让知识分子精神品格传播得更加深远。

 

-END-

本期记者:王润
本期编辑:金力维
本期图片:话剧九人供图
本期监制:李俐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全部评论

0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阅读

advertisement
热门文章

热门

换一换
精彩图集

图集

advertisement
精品赏析

精品

精品赏析

中国科学家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

精品赏析

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送14场讲座进校园

精品赏析

一批新规出台!事关你的“小电驴”!

精品赏析

温故|从国子监办馆到如今“一馆三址”,回顾首图百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