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城事 > 正文

这份养老答卷怎么样?听听他们怎么说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魏婧 宗媛媛 李松林

2023-10-20 06:47

四个半月来,北京晚报的“京城养老大调研”,围绕老人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共商共议、兼收并蓄,交出了诚意满满的答卷。

“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阅读这些答卷,无论是养老行业的亲历者、见证者,还是旁观者,都在收获着激励、感动、启发。

“希望大调研形成品牌建立平台”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处处长丁卫华:

历时四个多月的“京城养老大调研”,丁卫华称自己关注并见证了整个过程。他评价,调研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内容和形式“接地气”,取得的成果丰硕,为下一步更精准地做好养老服务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人口老龄化形势的变化,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包括社会保障需求、养老服务需求、老年维权需求等等,要推进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落实,应该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角度,更优质、更精准的服务。”丁卫华希望,“京城养老大调研”将来能够成为反映老年人需求的品牌栏目、供需对接的平台,以及推动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协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为北京老龄事业和产业协同发展献计献策。

“健康是保障老年人独立自主和参与社会的基础,健康老龄化是最主动、最经济有效、最可持续、最符合国情市情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举措。”丁卫华谈到,“要引导全社会树立积极老龄观,推进实现健康老龄化,坚持以老年人健康为中心,不断夯实老年健康支撑体系,深化老年健康服务内涵,维持好健康状态,让老年人活得长、活得好、活得更健康。”

“老人更多菜品也更丰富”

大栅栏街道延寿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大厨杨晓军:

杨晓军最近格外忙碌,“报道刊发以后,来驿站用餐的老人更多了,定制私房菜也在不断推出新菜品,种类越来越丰富。”像往常一样,杨晓军不光在后厨忙碌,还会与老人主动聊天,了解老人的饮食喜好,与很多老人成了朋友,“只要老人提出来,我们都尽力去满足。”

近几个月,驿站收到不少老人送来的锦旗,其中独居老人樊大爷专门准备的锦旗,上面写着“父母食堂 暖心到家”。为了让老人吃饱吃好,杨晓军此前特意上门了解樊大爷的生活习惯和饮食偏好,并按照老人的要求定制营养套餐,还根据季节不断为老人调整食谱,确保营养搭配到位。

本月,驿站父母食堂,被西城区委社会工委区民政局评为2023年度“父母食堂优秀服务商”。初步估计,驿站签约服务对象在父母食堂用餐率达到90%以上,参与活动的社区老人在父母食堂用餐率达到95%,辖内社区老人在驿站父母食堂的就餐率达到50%以上。

“有这么多鼓励和肯定,我们更觉得干劲十足。”今后,杨晓军打算继续变着花样为老人改善伙食,“做得更可口些,老人也能吃得更舒坦些。”

“双向选择让养老工作有成就感”

海运仓养老服务驿站站长杜雅萍:

帮助签约床位老人理发、修脚,做好自身清洁,以及打扫屋内老人已经没有能力处理的陈年积垢……负责海运仓养老服务驿站运营的北京“三替养老护理集团”,可以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行助医等各项服务。“拿药、送餐,包括摔倒了孩子无法及时赶来,老人都会向我们求助。”

和老人接触多了,杜雅萍发现,不愿意麻烦儿女,是老人间普遍存在的常态和共性。社会的养老方式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相关服务模式也在推陈出新。这些内容,在一系列调研报道中均有展现,给相关从业者以参照思考的同时,也启发活力老人,要提早安排和设计自己的老年生活。

每天忙于老人的大事小情,风风火火奔走,杜雅萍也会感到疲累。但来自社会、居民的肯定,又会让她和同事们充满干劲。她认为,养老行业是一种双向选择。多年服务下来,辖区老人与工作人员间产生了深厚的情谊。“尤其是接收到来自老人的感谢,叔叔给你一个橘子,阿姨给你一个苹果,好像真的把你当成了闺女,愿意和你说说心里话,会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望闻问切’用心服务老人”

适老化改造工程师王志杰:

卫生间台阶改为坡面,更换更适合马桶,墙上装扶手……前段时间,适老化改造工程师王志杰为西城区靳奶奶的卫生间进行了改造,“手术效果”赢得老人和家属点赞。

“这都是应该做好的,咱家也有老人啊。”进入行业五年多以来,王志杰一直有个职业习惯——像中医一样“望闻问切”。首先摸清老人的具体需求和心理期待,再结合政策要求、工程技术规范,帮助老人实现想法,解决问题。

在西城区适老化改造试点政策开始后,近几个月内,王志杰已为三个试点街道入户评估了200多户。他说,正如“养老大调研”报道中提及,老人的改造需求,主要集中在卫生间门口台阶坡道、厕所“蹲改坐”、厕所外平开门、扶手安装以及地面防滑处理等。“每位老人的需求最终实现,不只是技术问题,还要考虑家庭环境、老人身体实际状况、经济条件,墙体质量等因素。不少老人一些个性化的改造需求,也要认真记录研究,给出合理改造方案。尽量用心去做,提高老人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

“坚定了继续做养老的信心”

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小孟:

“我很关注‘大调研’中,养老人才培养、养老机构运营等方面的报道。”在一家养老企业从事活动运营岗位的小孟,对近年来养老服务人才培育的变化深有感触。

四年前,小孟从一所职业院校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进入到一家中高端养老院做护理员。她认真踏实,深受老人喜欢,还在一些技能比赛中获得了荣誉。

和调研内容情况类似,毕业数年后,小孟发现身边同学、朋友,还真正留在养老行业的只占少数。主要原因是一线护理员劳动付出与收入回报不成正比,职业出路相对狭窄。

“最近能感觉到,社会上不断在讨论养老护理人才的问题,氛围感是比前些年有所提升的,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小孟坦言,自己也曾有过犹豫和纠结,但愈发在养老行业深耕,她感到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逐渐坚定了继续做养老的信心。“伴随养老理念、相关科技的发展进步,行业赛道的不断细分,像我们这样科班出身的年轻人才,今后一定是大有作为的。”

“发挥余热照顾好小家庭”

市民田阿姨:

京城养老大调研刊发几期后,一位去驿站打饭老人的经历,引发了许多人的共鸣。在丰台一所幼儿园门前,63岁的田阿姨等待接外孙时,和几位老人聊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叮嘱彼此发挥余热照看孙辈的同时,更要保持好身体和心态。

如今,想起那天的场景,田阿姨仍印象深刻。在她眼中,从外地来北京给女儿带孩子,不仅是“搭把手”、帮儿女减轻负担,也是从岗位退休后,继续做点儿事情,实现自我价值。“这几个月,我对很多养老问题的观念也改变了。”

前不久,一期养老机构“开门办养老”的报道,让田阿姨感触颇多。“现在有这么多养老机构的功能和资源如此丰富,能够对接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或许有一天,去养老机构也不错!”她表示,“养老大调研”关注和反映了老人不同层面的需求、现状和期待,让她的眼界、思想都更加开阔。“帮着带带孙辈,参加社区活动、公益课堂等等,都是发挥余热。把自己、家庭照顾好,就是给社会做贡献了。”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魏婧 宗媛媛 李松林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全部评论

0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阅读

advertisement
热门文章

热门

换一换
精彩图集

图集

advertisement
精品赏析

精品

精品赏析

中国科学家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

精品赏析

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送14场讲座进校园

精品赏析

一批新规出台!事关你的“小电驴”!

精品赏析

温故|从国子监办馆到如今“一馆三址”,回顾首图百年历史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