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星辰在线>> 星辰头条>> 绿色新闻

星辰文艺丨刘明:湘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行之走进洛塔

绿色新闻 | 2019-07-16 20:42:25
星辰在线 | 编辑:丁虹

  一

  在今天湘西的地图上,我们可以看见一个准世界地质公园规划。

  有人说,它形状犹如一个躺着的“7”字。也有人说,它中间突出,上下对称,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还有人说,它像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

  这只“雄鹰”很大,面积有二千七百一十平方公里,北起龙山洛塔,南至凤凰天星山,东头为永顺芙蓉镇,西尾是古丈红石林。

  因为“雄鹰”身子涵盖了凤凰、吉首、花垣、古丈、保靖、永顺和龙山七县市,所以它有了个统一的名字:湘西地质公园。

  湘西地质公园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一次次的地质巨变。

  从七亿一千万年前的成冰纪冰碛岩到五亿年前的寒武纪两颗“金钉子”,再到四亿七千万年前的红色碳酸盐岩……

  从一亿六千万年的二叠至三叠纪的热带海洋到一亿年前的红色湖盆,再到一百万年前的岩溶台地峡谷和十万年前的红石林……

  它们系统地记录了扬子地台地质演化以及云贵高原边缘侵蚀切割的历史。

  洛塔属于岩溶台地,在湘西地质公园中海拔最高,地层年龄相对来说,却是最年轻。

  当然,即便再年轻,地层年龄也有两亿多年的历史了。

  去年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评估专家张远海先生的带领下,我们专程去了洛塔。

  洛塔整体为一个孤立的向斜岩溶台地,高高地突起于低山丘陵之上,宛如一艘巨轮行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

  什么是向斜?就是水平沉积的地层受到挤压而发生褶皱,凹下去的部分就叫向斜,反之,突出来的叫做背斜。

  洛塔岩溶台地面积有八十二平方公里,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比比皆是,最高峰梯子岩有一千四百三十米。

  同行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晶博士说,洛塔虽小,但完整记录了三次海陆变迁历史,见证了湘西沧海桑田。

  四亿三千五百万年前,这里曾是茫茫的大海,之后五千万年内又抬升为陆地,接着两千五百万年又短暂成为海洋。

  在三亿年前左右,这里又有六千万年成为陆地的历史,接下来又是五千六百万年藏在海洋世界。

  正是这次两亿多年前的海洋时间,才形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洛塔台地灰白色石灰岩,它们都是在当时热带海底沉积形成的。

  到了两亿四千两百万年的恐龙时代,洛塔地区全部抬升为陆地,再也没有回到海洋的怀抱。

  与之不同的是,矮寨、十八洞、吕洞山、天星山等地石灰岩,主要形成于寒武纪和奥陶纪,距今约有五亿年左右的历史。

  古丈红石林的构景岩石稍晚一些,形成于四亿七千万年前的古扬子地台。

  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到五千六百万年,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洛塔地区处于缓慢抬升与剥蚀时期,使石林覆盖层逐渐变薄。

  张远海告诉我们,湘西地质公园由南到北,地层由老到新,本身就讲诉了一个完整的地质演化故事。

  张远海说,在演化过程中,最美妙的当数洛塔石林了。

  原来,洛塔石林成景地层岩石主要为粉晶生物屑灰岩、泥晶生物屑灰岩和燧石条带灰岩。

  这三种岩石的矿物成为主要为方解石。

  在可溶水同这三种岩石接触时,能把岩石中的碳酸钙溶解,然后随水带走或被植物吸收。

  长年累月,岩石中的裂隙不断加大、贯通,就会形成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空洞,或者产生相互交叉、长度不一的地下河网通道。

  随着地下水的切割加深、地面的抬升,以及土下长期的侵蚀和溶蚀作用,使地面出现石芽、石林,地下出现了溶洞。

  这种地质容貌造就了“高山有好水”,可水又多在地下流,人类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

  水是生命之源,是万物生长之本。

  对于生活在洛塔的人们来说,寻找水源一直就是他们世世代代不变的梦想。

  这个梦想的实现,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个人的到来和一群人的努力。

  

  一九六一年春,在通往洛塔的栈道上,一个中等身材的青年人,脚穿草鞋,身背行囊,正匆匆地赶路。

  这个年轻人叫彭官恕,时年三十一岁,准备再去洛塔公社任党委书记。

  其实早在五年前,彭官恕就在洛塔公社任书记了,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调离了。

  一九五九年,彭官恕作为土家族代表到了北京,还见到了毛主席。

  回到龙山县,他再也坐不住了,主动要求再回洛塔,并立下誓愿:不改变洛塔面貌,绝不下山。

  洛塔是海拔一千多米的高寒山区,严重缺水,稻田全部为“雷公田”,一年下来,就是靠天上落雨有点收成。

  说洛塔没有水吧,到处都听得见水声哗哗地响,从哪里传来的?天坑里,石缝中。

  彭官恕认为,自己是公社党委书记,就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把“找水”作为洛塔改天换地的关键。

  话说出来简单,但要做到谈何容易?

  尤其是那个年代,资金有限,技术有限,要把天坑的水“提”出来,很多人认为,都不过是“半天云里吹喇叭——响(想)得高”。

  既然有了目标,那么必须要用行动去实现它,闲话,随别人去说吧。

  彭官恕决定先以点带面,尽力做出一件看似不可能的“找水”工程来。

  通过三四年的努力,直到“想水台”的五台大队水来了,社员们逐步对干部有了信心。

  于是大家群策群力,决定从天坑里把水“提”出来。

  可是真正做起来了,就要考虑怎么提?那个时候,洛塔可是没有水泵的。

  不管怎么提,先摸清底情是关键。

  时任洛塔公社的党委副书记陈延敏身先士卒,身捆竹缆,下到八十一米深的天坑里,看见了水源。

  能不能把水“堵”起来?大家听陈延敏介绍情况后,立马有了这样的想法。

  洛塔人想干就干了。

  男人们从四公里外的地方,抬回了七十多立方米的条石。女人们从十多公里的山下背回了二十多吨河沙和十多吨水泥。

  人们通过土绞车和软梯将石头、水泥和泥沙运到天坑。

  从一九六五年十一月开始,天坑下的十八个男人经过七百多个昼夜苦战,终于砌成宽八米、长和高各六米的条石夹心坝。

  石坝截断了阴河,一九六八年春天,天坑之水穿越八十多米的高度,冒出了地面。

  一九六九年三月,“下天坑、堵阴河”的壮举工程全面灌溉,两百多亩稻田实现了丰收。

  这次引水壮举激发了洛塔人的斗志,时年底,全乡兴修水利工程一百二十六处,凿渠道一百三十多公里,新开梯田两千多亩……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那个国内粮食靠自给自足的时代里,洛塔人不但养活了自己,而且还给国家做了大贡献,每一个人都感到无上荣光。

  同时,洛塔人还用地下河开发了小水电工程,让家家户户告别了煤油灯,成为湘西最早实现通电的高寒山区。

  一九七O年四月,在广州举办的“农业学大寨”展馆里,洛塔人民“改造旧山河、建设新家园”主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赞赏。

  同年五月十六日到十八日,由于不通公路,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兼任省革委会主任的华国锋步行十多公里来到洛塔。

  白天下队,夜宿洛塔,华国锋起草了《湖南省革命委员会关于学洛塔、学野鸡坪的决定》。

  五月二十日,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土家山寨换新天》的长篇通讯。

  从此,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洛塔精神成为时代标杆。

  三

  洛塔属于龙山县。

  龙山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唯一人口过六十万的县域,也是中国土家族主要聚居地之一。

  公元一七二九年,清廷在湘西实施“改土归流”的第三年,撤销永顺和保靖等地宣慰司,永顺司地分置永顺和龙山二县。

  龙山以山闻名。但县名来历并非单纯来自境内大山蜿蜒如群龙起舞,而是跟土司时期一种“旗”的行政建制有关。

  土司制度期间,永顺宣慰司下辖三个土知州,土知州又设六个长官司,在长官司下又设五十八旗。

  这种旗的组织,为军政合一组织,每旗由一旗头领导,番号为一个字。

  “改土归流”废土司设府、县,除了南北两旗划归桑植县外,其余五十六旗之地,永顺和龙山两县平分。

  龙山所得“旗”中,有首旗“辰”旗,用地支表相,辰属龙,为神异吉祥的象征,加上境内大山重重,故名龙山县。

  关于洛塔之名的来历,中国民间文艺家刘能朴先生在《老家记忆》一书中认为,洛塔由“糯托”音变而来。

  “糯托”,是传说中土家远祖“糯托裸猛”缩写,他曾经住在现在的洛塔境内。

  二O一二年出版的《龙山县志》又记载,“五代时土著先民头领吴著冲设王宫于此。今宫殿石基、残垣和关卡遗址尚存。”

  “吴著冲”是土家语,“吴著”亦称为“禾撮”,围猎之意。冲,首领或王的意思。

  当地人传说,五代时期,江西人彭瑊来到今湘西一带,与吴著冲发生了战争,吴溃败。

  后来,人们把他开始逃跑乘木轮车的地方就叫首车。到了一个地方,命人用布幔笼罩起来,那地方便叫笼车,后演化为农车。

  再到依山傍水之地,士兵们乘机洗车,于是那个地方就叫洗车河。有车被冲走,赶上捞车之地,又叫捞车河。

  从洗车河到了洛塔,吴著冲认为这是一个屯兵生息的好地方,便叫士兵安营扎寨,于是这地方便称为洛塔车。

  当然,这些都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

  石水生先生在《湘西地名文化》一书中指出,在土家语中,车,泽也,多指水、河之义。

  首车过去叫三车,是土家语“沙车”音变,土家人称丝布为沙车,这个地方过去出产丝布。

  农车是“弄车”的音变,土家语“弄”为“浑”,弄车,就是说这里水很浑浊。

  中国土家族研究专家陈廷亮教授认为,洗车与捞车,也都是土家语地名。

  “洗车”即土家语“习测”,汉译为“水草芳美的地方”。

  捞车,是“弄车”的误记,该地为洗车河与靛房河交汇处,每逢下雨涨水,就变得异常浑浊,因此得名。

  还有人认为,捞车是土家语“牢茨测”的简写,译成汉语为“太阳河”。

  关于洛塔,《龙山县地名录》称是寨前有溪水,寨后有一座山酷似宝塔,传说是天上落下来的,故名“落塔车”,后演化为洛塔。

  陈廷亮认为,洛塔是土家语“牢塔”的音变,即“离太阳很近的地方”。

  四

  我第一次去洛塔,是二O一三年七月一日。

  一路同行的有湘西州委原常委、宣传部长田景安和龙山县委助理调研员、史志办原主任张登赤。

  那时,我刚担任湖南扶贫开发网总编不久,听田老部长讲起洛塔人找水的故事,心潮澎湃。

  我一直认为,扶贫开发工作的关键在于扶持人心,激发人的潜力与斗志。

  志若在,梦就在。

  我们从龙山县城出发,经茅坪到洛塔去,汽车在“之”字形的山路上爬行,狭窄、蜿蜒、陡峭,云深不知处。

  到了山顶,却发现目光触及之处,还有大块的田地,田地边的木屋若隐若现,鸡犬相闻,让人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

  在张老的联系下,我们来到当年“天坑堵水”十八勇士之一的邹序武老人屋里。

  邹老八十三岁,当年担任楠竹大队的党支部书记,由于带领村民找水源、开荒地等工作中贡献突出,曾被评为省劳模。

  对于我们的到来,邹老笑着说,那都是过去的事情了,如果要谈呢,主要是那个年代干部带头带得好。

  邹老特别提到了驻大队的乡党委副书记陈延敏,他第一个下到天坑里找水,还与村民在天坑里奋战了两年多。

  当我们问及陈延敏现状时,邹老说,可惜他一九八二年病逝了,死的时候才五十岁。

  一九六四年到一九七七年,陈延敏在楠竹大队蹲点十三年,和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走在前,干在先,一直让邹老都忘不了。

  四十多年过去,邹老讲了在天坑里堵水的故事,最后却说现在种田不划算,大多数人外出打工,田地抛荒,不少山寨消失了。

  田老部长说,你们那时候为改变家乡面貌,带领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

  田老说得太好了。

  去年底,我随张远海、张晶等地质专家学者再上洛塔。

  问及邹序武老人近况,洛塔乡长田小波说,二O一五年春天,老人就走了。

  我和田乡长在邹老屋前下了车,本想说点什么,可什么也没说,静静地站了一会儿。

  上个月,为了宣传湘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我和田老部长相约,再次去了洛塔。

  在洛塔精神纪念馆,我们欣喜地发现,房子整修好了,展馆布置焕然一新,华国锋住过两晚的卧室也打扫得干干净净。

  田老部长听到邹序武老人已去世四年,有些伤感。当得知“十八勇士”还有人在世,他说,我们一定要去看看。

  八十一岁的荆昌龙老人,在家里热情地招呼我们喝茶。

  听说比自己只小一岁多的老部长专程来看他,荆老握着田老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问及往事,荆老谈得最多的还是陈延敏和彭官恕。

  他说,陈延敏在农村扎扎实实驻点十三年,不容易;彭官恕两上洛塔当乡党委书记,为民办实事,了不起。

  荆老告诉我们,陈延敏英年早逝,彭官恕老书记也去世多年,当年下天坑的“十八勇士”只剩下七人了。

  过去的楠竹大队,十三个自然寨,现已消失五个,老人们当年开垦的田地,基本实施退耕还林了。

  荆老说,遗憾的是,五十多年前,他们在天坑里堵住的水,也因为多年前的封堵试验,再也没有冒出来了。

  “现在就算冒出来,又能有什么用呢。”老人像是问我们,又像自言自语。

  五

  到洛塔,除了接受人类改造自然的精神洗礼外,去石林走走,看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是难得的享受。

  开始到石林,也许有人会失望,因为洛塔石林太普通了,没有张家界石林的高大挺拔,也没有古丈红石林的色彩斑斓。

  我倒认为,不妨慢慢地走,静静地看,细细地读。

  这似乎和湘西人交朋友一样,需要“冷水泡茶慢慢浓”。

  其实洛塔石林之美,正是美在它的素朴与自然。

  漫步一条条石巷,可体验曲折蜿蜒;穿过一道道石门,可让人眼花缭乱;仰望一扇扇石窗,可感悟什么叫水滴石穿……

  洛塔石林旁就是著名的灵洞峡谷。空山不见水,但闻水声响。不知水来自何处,但都是从灵洞进入地下的。

  灵洞边有滴水崖、天生石桥和崩塌天窗,有一条瀑布常年沿着天窗坑壁急湍而下,飞花溅玉,如梦似幻,美不胜收。

  灵洞之水在地下潜行,搞不清拐了多少弯,也不知聚了几条河,最终从悬崖绝壁的天锅潭大洞倾泻直下。

  远望瀑布高悬,千寻匹炼悬崖落。近看珠飞溅洒,疑似银河落九天。

  天锅潭瀑布共九级,落差百余米,自上而下有仙潭、天潭、地潭三个大水潭,潭中浪花朵朵,涟漪层层,碧波荡漾。

  瀑布一路跳跃,进入猛西河,流进洗车河。

  洗车河是河名,也是镇名。

  《龙山县志》记载:“旧时,龙山交通闭塞,运输靠肩挑背驼,洗车至隆头河段,是龙山进出口唯一内河通道。”

  过去,洗车河是龙山重要的河码头,码头上有一座凉亭桥,青瓦盖面,青砖垛脊,两头砌有风火墙。

  这座桥建于一七八O年,桥中的廊坊、坐凳和栏杆等均是杉木做成,无一钉一铆,是湘西目前保存最好的古桥。

  洗车河下游数公里便是惹巴拉。“惹巴拉”是土家语,意为“美丽的地方”。

  洗车河在这段又叫捞车河,与靛房河交汇于此,冲积成平川大坝。两河三岸将平坝一分为三,三地住着三个土家山寨。

  这三个山寨分别是彭家寨、惹巴拉和梁家寨。连接三寨的是一座风雨桥,呈“丫”字形,上为木质,下为钢筋。

  这座桥长二百八十八点八米,宽四点四米,为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具土家特色风雨桥。

  捞车河畔,古木参天,吊脚木楼,鳞次栉比。

  这些年,当地还投资上亿元新建了一座土家建筑风格的影视城,未来发展,令人期待。

  靛房河从靛房镇而来。明清以来,靛房以盛产蓝靛而闻名。

  如今的靛房是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少有还在用土家族语言进行交流的乡镇之一,有“土家族文化的原始森林”之美誉。

  靛房的土家族摆手舞、咚咚喹、毛古斯和打镏子都很有名,不过,对于我来说,最喜欢的是土家族山歌。

  去年,靛房举办中国土家族山歌节,也向我发出了邀请,可惜出差,没能成行。

  我的微友彭茂森现场唱了首《隔山隔水隔远了》,引发轰动,他是这样唱的:

  “这山没有那山高,望见情妹捡柴烧。有心跟妹去烤火,隔山隔水隔远了。”

  美女山歌手田剑英也是我微友,没听她开口,我想,要是唱,估计她会这样对:

  “这山高来那山高,看到情哥脸发烧。有心喊哥烤下火,隔山隔水隔远了。”

  彭茂森的土家族南腔山歌调子悠扬动听,带着微微的伤感,令人回味无穷。

  田剑英的土家族北调山歌呢,怎么不见她开腔?

  有时间,下次回湘西,真想和两位土家族山歌高手聚一聚。

  在龙山?洛塔?还是靛房?或者哪里都行吧。

  日子呢,就选在湘西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那一天。

  我想,她们不会拒绝我的。

  当然,那一天也不会太远。(完)。

(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 明:男,湘西人,中新社原记者,十八洞村、大汉控股集团等单位和景区宣传策划顾问。曾被评为新华网十大名博、感动家乡十大人物。

【来源:星辰在线】

标签:
    全部评论:0
    一天 三天 一周

    两个鬼故事时光代理人在线观看我们的爱情徐志摩经典语录起名大全男诗经女楚辞邻座同学是怪咖果蔬合作社起名大全网上订餐餐饮小吃加盟万有导航汽修服务中心起名大全说说老公晚上是怎么折腾你的太浩斛珠夫人在线观看根据八字免费起名子剑阁梦菲儿女将日本年号女孩带慕字取名起名大全合作社取名起名大全大全幼儿园校车报价廖景萱个人资料起花卉名字余字起名男孩给系统起名宋词起名 的女孩名字大全起名五行缺啥补啥吗晋城起名哪里好免费好用的起名软件免费ff13-3色狼网站神偷联盟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