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好幼儿园 |“早早田可乐蛙”惠琴:成长是每个生命长成自己的样子
  • 首页
  • 资讯
  • 视频
  • 直播
  • 凤凰卫视
  • 财经
  • 娱乐
  • 体育
  • 时尚
  • 汽车
  • 房产
  • 科技
  • 读书
  • 文化
  • 历史
  • 军事
  • 旅游
  • 佛教
更多
  • 国学
  • 数码
  • 健康
  • 家居
  • 公益
  • 教育
  • 酒业
  • 美食
区域
区域 > 正文

厦门好幼儿园 |“早早田可乐蛙”惠琴:成长是每个生命长成自己的样子

我们希望创建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一个由一群能够做自己、同时又一直在成长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世界。"

——惠琴

这是早早田系列故事的第二篇,来自早早田·可乐蛙幼儿园园长惠琴。惠琴大学毕业没多久就加入了早早田,至今已有七年,从配班到主班,从主班到教学园长、园长,她见证了早早田的成长,而早早田的孩子们、家长们、伙伴们也记住了她安静温柔又有力量的、最美的样子。

那些笔端深情流淌的故事,那一个个犹如镶着金边的美好瞬间,那些来自心灵深处的思索与领悟,是时光的礼物,也是生命的恩赐。

自由让爱变得纯粹,仅仅只是看见与陪伴就能给予并获得无尽的力量。

每一个生命都如此珍贵,如此让人欣赏。惠琴的故事正在继续,早早田的故事正在继续……

| 惠琴

编辑 | 慢慢

惠琴

早早田·可乐蛙幼儿园园长

7年爱和自由教育管理经验

曾参加:孙瑞雪教育机构爱和自由

初级教师/中级教师/园长管理培训

萨提亚贝曼老师“自我关爱与成长”工作坊

李尔纳“回到当下的旅程”工作坊等

多年以后,那一幕依旧清晰而鲜活地刻印在我心里——

高三时,有一次在一条巷子的拐角处,我看到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子,满脸的欣喜、期待,又有点紧张,她的表情不像是成人的表情,倒像个孩子,那样的轻松、快乐、天真,当时我非常疑惑,她为什么这样站着,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待我转弯后,看到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正乐呵呵地跑过来,哦,原来是一对母子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和孩子在一起,成人有多少时段可以拥有这样纯然的状态呢?孩子其实是带着你回到生命最初的样子。当你真正看到眼前这个全然敞开的生命,自己也全然打开,它所获得的欣喜、快乐,都会是最纯粹的。

可能在那个时候,我的心里就种下了一颗关于孩子的种子;几年后,这颗种子在早早田萌芽,并一直成长至今。

△2017年,给孩子们上植物课

对生命内在的好奇让我走进早早田

加入早早田似是偶然,又如命中注定。

从小我就对人的内在很好奇,很喜欢和别人谈心,人的内心如海般深邃,奥妙万千。高二时就选修了心理学的课程,立志做一名心理咨询师,可惜高考却没有考上心仪的大学和专业,最终因为大哥的一句“做新闻可以满世界跑”,选择了新闻专业。

毕业后,我在一家行业类新闻网站工作,我本来计划沉淀几年,再看未来的发展机会,却因为表姐说“早早田是一家很不一样的幼儿园,非常注重儿童的心理成长。他们的面试是在看你的生命状态”,而满心好奇地跟着表姐去面试。

我当时并没有想要离职,只是纯粹地想去看看一个注重儿童心理成长的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他们又会如何看待我的生命状态?

没想到,面试过后,我却产生了更大的好奇:“爱和自由”到底如何落地?真的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吗?我担心自己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于是离职来到了早早田,并且开始幻想自己一辈子从事幼儿园教育的样子。

△2015年,参加刘红梅老师倾听孩子工作坊

△2017年参加孙瑞雪爱和自由园长管理培训

△2018年参加海文学院Jone老师成长工作坊

起初一切都是那么新奇而美好。

作为实习老师,第一个月我要做的事情就是坐在教室的角落,观察、记录老师和孩子们的相处,参加新老师的系列培训。

这里的孩子都直呼老师的名字,他们对成人完全没有惧怕的心理,他们会提醒你“(换鞋区)一次只能坐三个人”,也会询问“你是新老师吗?”“你可以帮我保管秋千吗?”……

我像是进入了一个小人国,而且还是“闯入者”,需要学习如何进入他们的世界。

记得当时经常滔滔不绝地和朋友讲述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笔记本上记录着孩子们的对话、老师的处理方式和我的思考。那段时间刚好在看桃丽的《她只是个孩子》,觉得自己在做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热情满满。

可是,这样的热情过后,却又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之中。因为,你很快会发现,你能做的并不多。书中写的都是“闪光时刻”,而你的日常工作里多是每日每日重复的琐碎事务和孩子们给你的不同“课题”。

记得我第一次单独值午休时,整个午休室都闹腾起来,我在陪月月(本文所有孩子姓名均为化名)时,欢欢一个劲儿地掐我,超超在床上一直甩被子,点点一次次跑去扯开遮光帘。我一遍遍提醒他们“请回到自己的小床上”,但越提醒,他们越是肆无忌惮。

我刚开始学习“爱和自由”,知道要爱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最大程度的自由;也知道不可以威胁、恐吓孩子,不能在心理上、行为上控制孩子。但是,我并不知道“爱和自由”背后的“规则”要如何执行。我甚至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走开!我讨厌你!”而却步。

而当时的早早田整体呈现出来的状态也是,自由有余,规则不足,还有几个特殊情况的孩子,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冲突。

当老师介入这些冲突时,常常会被愤怒的孩子踢、打、咬、吐口水。一日一日的重复,无能为力,我开始怀疑“爱和自由”是一种放纵。

直到有一天,我们在教研会上郑重地讨论是否要劝退一位“问题孩子”。听老师描述这个孩子之前的经历和家庭的情况,我才知道原来孩子的行为背后竟然还有这么深的伤痛。

最终我们决定再尝试一个月。我们当时还做了一个约定,除了和家长沟通在家的配合外,每一位老师在早上入园见到他时,都需要蹲下来跟他说“我爱你”并拥抱他。

面对我们“爱的攻势”,他从一开始的诧异、抗拒到后面的羞涩、喜悦;人也开始柔软了下来。而我也从一开始需要事先准备,到后面可以自然而然地向他表达爱。这时,我才看到,他内心是多么渴望爱。

他依然会因为一个小冲突而瞬间暴怒如狮子,我们还是得紧紧抱着他,避免他伤害对方的同时,允许其尽情宣泄——陪着咒骂,踢打,直到他情绪平复下来。

但此时的陪伴和以往已经不同,我终于感受到他巨大的愤怒下藏着的恐惧,看到“狮子面具”下瑟瑟发抖的小男孩正在向我求助。那一刻,我意识到,当一个孩子出现偏差性行为时,不是因为别人给了他太多的爱,反倒是因为爱不够啊!

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在陪伴他时,真正的爱、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状态正在发生,只是我当时不自知。

只有当我们的爱占主导时,我们才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感受,给予他自由宣泄情绪的空间,而不因为自己的恐惧、担心、面子而压抑他的情绪;不管他展现出对你多大的攻击性,我们都坚持着。

我会在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时,为他守住规则的红线,不让他有机会伤害别人,继而造成后续的愧疚感。也因为爱,我们才能平等地对待他,如对待一位受伤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地去批判他是“坏孩子”。

真正的爱是生命对生命的关照

孙瑞雪老师说:“儿童先天就具备好了精神发展的模式,它是储存在我们生命里的密码,这个密码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它完全破译。这些密码能破译到多少,依靠爱和自由。”

我们希望培养的是一个个完整的人,而非一批批一样的人。我们希望每一位孩子都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有终生学习的动力,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愿力。

我们相信每个孩子、每个生命都有着自己的精神胚胎。老师要做的就是协助孩子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发展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而孩子内在发展需要依靠的是爱、自由、规则与平等的外在环境。

“爱、自由、规则与平等”说起来很简单,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我们先来说爱。喜欢和爱是不同的。真正的爱,是从自己的生命出发,关照另一个生命,是信任每个生命内在朝向的真善美,是尽可能地去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特点,协助他而非要求他。

记得有一位小男孩,刚入园的时候很腼腆,说话声音很小。他喜欢躲在人群后面默默观察,常常会对同伴的游戏露出微笑,可是当你过去邀请他参加时,他总是摇摇头,离开。有时面对同伴直接的邀请,他会很紧张,却又拒绝不了,看起来都是很无奈的样子。

“如果你不愿意,可以直接拒绝,告诉他‘谢谢你的邀请,但我不想参加。’”对于老师的引导,他低着头,不说话,继续默默忍受着。教研时,我们讨论这个时候老师是否需要介入,最终还是决定,先观察看看。

这样的状况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有一天,发现他开始对他的外公非常“凶”,动不动就说“不要!我不同意!不可以!”我们心中窃喜,看来改变要发生了。可是一入园,他还是那个默默忍受的小男孩。

有一天,和他妈妈沟通,聊到在家里的情况,听起来真是苦不堪言。在园里不懂拒绝和反抗的他在家里竟然变成了“小霸王”,一言不合就发飙——这个不同意,那个不同意,还非要按照他的方式来。爸爸妈妈被折磨得不行。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之前被压抑的力量感正在萌芽,而家是一个很好的练习环境,他正在通过夸张的方式去找回自己的力量感。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将近一年,他终于开始在园里拒绝别人,一开始会比较“用力过猛”,但很快变得自如,并开始有力量地组织和引导同伴的活动。

现在回过头来写,感觉像是1+1等于2一样简单,可是这个历程是整整一年呀,在这一年里,会冒出多少次“控制、管教”孩子的冲动?一旦成人开始用自己的能量“呵斥”孩子,他马上就会缩回去。

我们都希望孩子们内在有力量,可是当孩子的力量朝向我们的时候,却又不自觉地开始压制他。这期间需要成人多大的信任和爱,才能给到他足够的积蓄空间!

自由是守护陪伴孩子

让他能够自己去自由闯关

再来说自由。自由当然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你允许他自由地发展其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和精神。只是,你有足够的勇气和定力,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守护在身旁,倾听他,陪伴他,而不直接干预吗?

有一位4岁多转园过来的小男孩,他认知状态很好,上课也很专注,只是每次到自由工作时间,他都很茫然,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就这样持续了很长的无聊时间。

当时老师尝试邀请他一起工作、提供他喜欢的材料,但是效果都不明显。妈妈也开始怀疑,是不是他不适合“自由工作”,需要“被安排”才行。我们和妈妈沟通了好几次,希望可以多给他一些时间,再观察看看。

但一个月时间过去了,情况并没有变化。记得最后一次和妈妈沟通,妈妈非常明确来了一句“我也认同自由是好的。可是看样子,他应该就是不适合啊!”我都不知道,要如何接话了。

可就在沟通完的第二天,孩子突然发生变化,选择了银行游戏,开始尝试三位数的加法,持续工作了50多分钟,在一旁引导的老师都震惊了。自那之后,每次主题课结束,他都会开始选择匹配自己能力的教具,且持续很长的工作时间。

回想起来,他漫长的“无聊期”也正是他从“被安排”转变为“我来选”的调试空间。他的内心正在转变,只是我们看不到,而这“看不到变化”的时候最考验成人的信任。

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但事实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需要自己经历的关卡。当孩子面临这些关卡时,最需要的并不是我们帮他“解决”,而是陪伴他一起面对。

比如交往问题。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面临种种挑战了:怎么向别人分享?怎么加入别人的游戏?怎么拒绝同伴?怎么道歉?怎么交朋友?怎么保护朋友?什么是好朋友……

印象很深的是一位小女孩小艾,升入预科班(即幼小衔接班级)后,小艾突然没有朋友了(之前在混领班的朋友,因为班级不同,交往时间变少)。在预科班,小艾很喜欢小盼,可是小盼有自己一直以来的好朋友东东。

很有意思的是,5-6岁的阶段,很多孩子都会陷入三角关系中,彼此都希望对方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并把“第三者”排除在外。

小艾此时就这样进入了三角关系之中。小艾想和小盼做朋友,但是东东很担心小盼被抢走,于是想各种办法留住小盼——威胁、控制、讨好轮番尝试。在这个过程中,三方都不舒服,于是一段时间后,小艾退出了。

那是一段漫长的孤独期。老师尽可能多地去关注、陪伴和倾听她的情绪,但这并不能替代同伴的交往。妈妈也开始担心孩子的状况,可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她重新去思考好朋友的定义,并有了自己的交友标准,和让自己舒服的交往方式,慢慢的她们三个人又以新的方式重新在一起。

我了解到的是,直到毕业多年,小艾和小盼还经常相约一起。

在这段关系里,小艾自由地经历了整个交往的艰难过程,没有被成人打断。陪伴她的成人没有因为担心而说服她,“你换一个朋友吧,她有什么好的!”“你别跟她玩了!”(有时,我们会用自己的“交往经验”局限住孩子。)而是反复倾听她,并反复和她确认“你很好!”“我很爱你。”“我支持你!”“我陪着你!”直到她有力量面对。

在自由中建立规则意识

让规则内化

在爱和自由之外,还有很重要的是规则与平等。

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里,规则指的是:在两个人以上的群体中,为了最大程度地保障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

所有的规则,都是由(1)不伤害自己、(2)不伤害他人、(3)不伤害环境而延伸出来的。

许多初听“爱和自由”教育的人,会下意识地认为我们的孩子“没有规矩”。可是,我们有想过什么是“规矩”吗?

我们的孩子很自由,且规则意识很强。

这种规则意识的形成不是借由权威要求或者奖惩手段,而是我们在每日每日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从很小的事情开始着手——操作完的教具归位,绕着别人的工作毯行走;拿别人的东西时先经过允许;需要打断别时,先说:“我可以打扰一下吗?”;伤害发生时,向别人道歉或要求别人道歉;学会分享也学会拒绝……

在具体的情境中,一次次地带着孩子体验他和自己、和他人、和这个环境的边界,带着他共同地守护自己的边界,尊重别人的边界,在自由之中去建立规则意识。

比如我们在社会实践课上带孩子去博物馆参观,我们会在进入场馆前跟孩子说:“请轻缓行走、轻声交谈、不要触碰馆内的东西。”并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原因。

如果孩子被提醒多次后,依然无法做到,我们会陪着他先离开场馆。等准备好了,再进去。这不是因为他不好,而是因为他目前还没有能力在这样的环境中把握、控制自己(太多好玩的,是真的很兴奋,很想要摸一摸)。

当我们真的在具体的情境中,一次次带着孩子去体验,他自然会把规则内化。然而,多数情况下,我们成人是怎么做的呢?同样是在博物馆,我有一次经历过,管理员戴着“小蜜蜂”,以五分钟一次的节律,机械式地重复着“小朋友,不要碰啊!不要乱跑!”

我当时真的有点恍惚,她是播报机吗?她只是在尽“提醒”孩子的任务,可是她并没有看到孩子当下正在认真地观察。她只是按照自己的经验,提前预设,孩子们一定会乱跑,一定会乱碰。

因为平等

孩子一直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爱滋养爱,生命孕育生命。

在早早田,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作为老师的角色,我们需要引导、支持孩子,但在生命的层面上,我们是平等的,相互关照的。孩子们会记住的是你这个生命的样子,而不只是老师这个角色的样子。

还记得有一次周五的共享自然课,我们带着孩子们,还带上了帐篷去五缘湾。夏日的午后,树林底下,海风吹来,阳光斑驳,一切都刚刚好,心情就像孩子在跳舞,我就觉得自己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小时候。

我和豆豆一起坐在树影下吃冰淇淋。吃着吃着,我跟豆豆说:“豆豆,我很爱你。”

她嗯了一下,问:“你为什么要说(出来)?”

我说:“因为我想让你知道啊!”

豆豆说:“我知道啊!(意思是:你都不用说)”

那时,她才三岁多,可直到她六岁读预科班,她还和妈妈提起,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在五缘湾吃冰淇淋,我告诉她,我很爱她。

其实,我们常常会向孩子表达爱,但这一次如此记忆犹新,是因为在那一刻,我们彼此感受到的是两个独立生命之间爱的流动,而非师生关系的照料。

还有一次,我和预科班的孩子们一起吃午餐,期间亮亮一直在跟我讲笑话。他那天心情很好,可是我那天偏偏心情很糟糕,没法回应他的笑点。

于是我对他说:“亮亮,我现在心情很不好,不想听笑话,也不想说话。”

他愣了一下,笑着说:“我才不信咧。你整天笑嘻嘻的,哪有心情不好!”

我停了一下,继续说:“是真的,我现在心情不好。”他便没有再和我讲笑话,大家一起安静地吃午餐。

可等我回到教室,准备下午上课材料时,刚才一起吃午餐的小宇走了进来,坐在我对面,看着我一脸关切地说:“惠琴,你为什么心情不好啊?”那一刻真的好温暖。

因为平等,在与孩子相处时,我们不只是在付出和照料,而是相互的支持和陪伴,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因为爱,因为平等,我们的灵魂也在被孩子唤醒。都说我们要爱孩子,其实这几年下来,我自己切实的感受是,孩子在教会我们如何去爱。

在这个焦虑、急促的大环境中

慢下来,把心定下来

孩子的生命是通透、鲜活而当下的,而我们目前整体的社会环境是比较焦虑和急促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孩子需要我们更多的守护,允许他有足够的空间,让他能够按节奏长成他自己的样子。

而作为孩子的陪伴者,我们自己也常被高效与成就的要求所裹挟,更需要提醒自己,觉察自己的心,慢下来,把心定下来。

记得有一年圣诞节前,我们的主题课带孩子到轮渡邮局,让每个孩子写明信片寄给圣诞老人。轮渡那边人流量比较大,停车时我们租车的那个司机就非常着急。这和我们老师轻声提醒,一个一个引导孩子下车的慢节奏形成鲜明的对比。

司机一直在喊:“快一点,快一点,怎么这么慢,老师把他抱下去啊!”等等。

我问司机:“你在担心什么呢?”

“这里会开罚单啊!快点下车啊,你们!”

“如果真的开罚单的话,费用我们会支付。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担心吗?”

司机愣了一下,继续嘟哝了几句和罚单相关的事情,声音明显小下来,但神情还是很焦躁。

接着,孩子们都很有序地一个一个列队。过斑马线前,我们又和孩子们重申了下规则。但是旁边匆忙来往的人根本看不到孩子们,总是不停地穿过孩子们的队伍。孩子们的队伍一次次被打散,又一次次回来。

当时对我的冲击真的很大,一方面为孩子们感到自豪,另一方面又很心疼。我们的大环境,其实对孩子真的不够友好。需要更多成人看见孩子,家庭、学校和社会一起来守护孩子的成长空间。

只要我们真的守护并给予孩子这样的空间:足够的爱给他安全感;清晰的规则给他界限感;同时人与人之间又是相互尊重的、平等的,这样他就能将自己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生命内在的自我建构和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上。

还记得,有一次早早田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在讨论课上讨论自己的幼儿园,其中有近一半的孩子幼儿园是在早早田读的,他们回忆自己的幼儿园时光时,滔滔不绝地说着童年趣事,发自内心的满满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最后竟然笑到在地上打滚。

这就是孩子们在生命最初阶段所获得的快乐、自在、确信,这些都将成为他们漫长生命中最重要的底色。而你曾经润物细无声地在他的生命里注入的爱的能量,正以谁都无法觉察的方式,支持着孩子们迈向一段又一段的生命成长之路。

每一个生命都可以在此

呈现出最独特、最美的一面

前段时间,看探月学院公号上的一段话:“在所有教育理论当中都会找到一个说法:‘内在动机是影响学习效率最大的因素’,但我们从来都在违背它。因为我们没有安全感。我们总是会觉得,会默认一个人如果没有我们的严格管理,他就不会去做他该做的事。”

今年国庆在家,晚上10点多了,楼下还很热闹,我好奇下楼。才发现小外甥女在喜滋滋地来来回回走台阶——她之前只能爬上、爬下,那天晚上突然发现自己可以直接走上、走下了。

旁边姐姐和婆婆一脸欣喜地鼓励着,但因为时间很晚了,姐姐其实想带她上楼睡觉。可孩子完全没有困意,乐此不疲,喜不自胜地重复着。每一次重重地踩下台阶,停一下站稳摇晃的身体,每一次都如同一个响亮的吻,在庆贺着成长的新一步。

成长,是每一个生命的渴求。成长本身就是生命的嘉奖,对于一岁的孩子如此,对于三岁的,六岁的,三十岁的人也是如此!我们希望共同创建一个“爱和自由”的环境,一个由一群能够做自己,同时又一直在成长的人聚在一起共同创造的世界。

△带领每周的幼儿园教师内部培训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在满足教师的岗位和职责之外,爱和自由的老师呈现出的是各种各样的面貌——可能非常稳定安静、细致负责;也可能非常跳脱、热情、绽放。每个老师都能够做自己,将自己最擅长的一部分呈现给孩子,那么,孩子在这里也能够吸收不同的生命特性。

同样的,我们不想把孩子变成很安静、很专注,或者很聪明、很活泼,等等,我们没有一个“好孩子必须要怎样”的要求或标准。而是每一个爱和自由的孩子都可以彰显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部分,你会看到每一个孩子都如此不同,那是每一个独特生命最美的样子!

教育,从来都是一生的事情。它要求每一位做教育的人,都能够诚实地面对自己,体会和觉察自己,看清自己的情绪、伤痛、局限,始终对教育、对生命抱有敬畏之心。

与所有走在教育路上的我们,共勉之。

关闭

亲爱的凤凰网用户:

您当前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网站不能正常访问,建议升级浏览器

第三方浏览器推荐:

谷歌(Chrome)浏览器 下载

360安全浏览器 下载

两个鬼故事李姓女孩四字起名生肖猪的宝宝起名宜用字3dmark11破解版中国航母辽宁号猫咪起啥名字好听好听的金融公司起名字美国队长1麻辣烫店铺起名姓雷什么男宝宝起名字昊字起名男孩名字寓意天籁之音动漫关于母爱的诗句男孩姓方起什么名字好我要做秦二世暖字起名情趣内衣店高分子防水涂料春日古诗《后宫甄嬛传》我的图书馆起个游戏名字宝宝取名起名4个字名义出借人起诉借款人合法吗方姓男孩取名起名大全锦州手机靓号东方神娃第三部独特好听姓王男孩起名姓查的男孩起名孤岛惊魂3修改器睿字起姓名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