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报网首页 > 文艺 > 正文

话剧《钟鼓楼》:四合院12小时勾勒80年代老北京群像

来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李俐

2023-04-16 18:24

一场上世纪80年代的胡同婚礼,最近在国家大剧院戏剧场热闹开席,这就是根据刘心武茅盾文学奖作品改编的话剧《钟鼓楼》。该剧以独具匠心的非线性叙事结构讲述了钟鼓楼下一座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通过对四个家庭、12小时生活的鲜活展现,勾勒出改革开放初期形形色色的老北京市民群像,也把对于时间、命运与时代的思考留给了观众。

去年11月,话剧《钟鼓楼》首轮仅演出一场就被疫情打断,但依然因其背后的文学厚度和浓郁的京味文化备受关注。《钟鼓楼》是刘心武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茅盾文学奖中极其稀有的专门描写北京故事的作品。如何将近30万字的鸿篇巨作浓缩到两个多小时的舞台上,同时精准呈现原著中的老北京时代风情,是对改编的最大考验。

作为新京味戏剧导演代表,黄盈在改编中创造性地使用了“回文互现”的方式,以独特的舞台时空结构展现了1982年12月12日早晨5时到下午5时这一天里发生在四合院的故事,让四个家庭的生活百态形成并行又交叉的故事线,唱响了一曲80年代“京味市民交响曲”。这样的重新编排结构为《钟鼓楼》提供了一种属于舞台的独特“阅读”方式,通过时间的一次次流转、家庭场景的一次次切换,观众得以从不同视角看到同一事件的多个侧面,也不断揭开小院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钟鼓楼》对80年代氛围的准确还原让观众有了身临其境的“穿越”之感。蝙蝠袖、喇叭裤展示了当时年轻人的时尚态度,假领子、红秋裤则复活了时代记忆。不少道具也是主创团队从市场上淘买来的80年代真品,包括80年代的报纸、“四个喇叭”的收音机、汤婆子、三转一响的机械表、85年印制的中国地图等,营造出真实的年代感。有些细节也值得一品,比如80年代的婚宴究竟有哪些规矩、局长和工人家庭用的暖水瓶有何差别、当时的年轻人为啥热衷学外语……细心的观众可以从剧中解读出不少时代密码。

“时间是个圈,也是一根直线!”剧中薛大爷的这句经典台词,将“时间”这一主题不断抛出,为烟火气十足的《钟鼓楼》增添了一份哲思。始终在舞台背景矗立的钟鼓楼见证着时间的流逝和时代的更迭,而这其中的律动则是由生活在钟鼓楼下普通人的命运交织而成的。在与世无争的胡同大爷、执着追求艺术的角儿、恐婚新郎、委屈儿媳等20个人物身上,既体现着鲜明个性和时代特征,也延续着老北京那种宽厚、温情的人际关系。正是这种随着时间不断沉淀下来的东西,将今天的观众与40年前的芸芸众生勾连在了一起。也希望随着演出的不断打磨和沉淀,《钟鼓楼》的表演可以减一分热闹,多一分从容,把时间的故事讲得更有余韵。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俐

流程编辑:u028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版权侵权联系电话:010-85202353

扫描二维码
下载手机客户端

分享到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发布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未登录

0/200
发布
全部评论

0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阅读

advertisement
热门文章

热门

换一换
精彩图集

图集

advertisement
精品赏析

精品

精品赏析

中国科学家构建国际首个基于纠缠的城域量子网络

精品赏析

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送14场讲座进校园

精品赏析

一批新规出台!事关你的“小电驴”!

精品赏析

温故|从国子监办馆到如今“一馆三址”,回顾首图百年历史

advertis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