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电视剧下乡时期的知青在繁忙的劳动之余,少有娱乐活动,真实的知青娱乐活动比你想象的丰富,尤其是晚上。

电视剧上的知青是什么样子的?真实的知青晚上有什么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去的知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离开城市,被送往东北、云南、新疆等各个地区的农村。

1966年到1968年的老三届知青在不懈努力下创建北大仓,又在云南地区种下一片橡胶林,让我国战略物资能够不用再进口。

老三届知青文化水平普遍都是高中毕业,他们到农村参加劳动之余,还担任乡村教师提高当地人民的受教育水平。

但老三届以后的知青则不同,他们中间多为小学和中学的学历,少有高中学历的,并不像电视剧中介绍的一样都是知识分子。

现实中的知青被就近分配到劳动的地区后,在队长的带领下和当地农民一起参加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视剧中的农民善良淳朴,面对不会做饭的知青,他们主动承担起给知青做饭的责任,知青也感激农民的付出。

现实中的知青并不全是这个样子,知青 下乡的部分地区做饭有工分,部分地区却没有工分,有工分的地区知青做饭积极性更高。

知青为了获得更多工分很愿意做饭,但他们做饭的水平有限,烧火是现学的,一锅饭能不能做熟还是个未知数。

而知青刚刚离开城市要参加高强度劳动,能否有体力坚持下来是个很大的问题,这离不开一天三顿饱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除了兵团和正规单位这种有专人做饭的地方,知青所在地区的条件有限,他们为数不多能拿来改善伙食的就是家里人做的肉酱、咸菜等。

知青的营养品则是白糖,能在米汤里加上一点白糖就能让他们的味蕾得到极大满足。

知青的工作有捡柴火、挑粪、手动收割农作物等,挑粪和收割农作物对体力的消耗很大。

知青们弯着腰拿起手中的镰刀劳动,都不敢抬头看,怕自己一抬头发现看不到头的田地陷入绝望。

劳动过后的知青手上总会留下厚厚的茧子和野草的划痕,他们已经顾不得这些,直接倒头躺在露天草垛上休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们看着身边人狼狈的样子相互开玩笑,队长就负责在一旁安慰他们,告诉他们刚参加劳动,适应不过来是正常的,过段时间就好了。

队长负责指导知青们的劳动,还要为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但队长也不是万能的,知青想要吃到新鲜的蔬菜还是得自己种植。

知青每天参加的劳动有很多,但这并不耽误他们开展娱乐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

这并不像电视剧中演的一样,知青除了劳动就是在当地发展自己的感情,或是在遇到离开农村的机会时,头也不回地离开农村。

现实中的知青也有这样的情况,他们不知道究竟什么时候能回到城里,已经准备在城市扎根,一度让当地人看到他们留在当地搞建设的真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回城进工厂、升学等名额出现后,知青还是想要回到城里,这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自私,也和他们的牵挂有关。

知青在劳动结束后,脑子总是忍不住想念自己的亲人,他们就通过唱歌缓解自己的感情。

知青们唱的歌从抒情逐渐转为欢快,为的就是让自己有动力继续劳动,而不是沉浸在悲伤和遗憾的情绪里。

知青为数不多和家人联系的方式之一就是写信,夜晚他们借着有些昏暗的油灯给家人写信,或是读家人寄来的信件。

有条件的知青还能听收音机、看报纸,从中了解外面的世界究竟变成什么样子了。

美好的一天即将结束,即将上床休息的知青有个不成文的约定,最后上床的知青把油灯调到不太亮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知青们起夜能有一点灯光,又不会因为油灯太亮费油和影响休息。

知青在我国不同地区参与建设,但并不是所有的知青都为当地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知青素质参差不齐,素质较低的知青则在临走在当地留下自己的孩子,只身一人回到城里。

知青和农民合作劳动需要工具,这些工具绝大部分是农民的,他们只能用拿出少数工具,使得双方的付出不匹配。

劳动工具的损耗给当地农民带来一定压力,也让农民和知青之间产生摩擦。

知青刚 到农村不熟悉劳动流程,还要依靠当地人的带领和指导,棘手的问题不只是这些,而是平时参加劳动较少的他们身体素质普遍较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到农村出现过水土不服、过敏等情况,容易生病,可他们去的都是偏远地区,有些地方近年来才逐渐脱贫。

这些地方的医疗水平有限,无法及时医治出现过敏等症状的知青,导致他们年轻的生命走到终点。

但知青多多少少都接受过教育,他们身上带着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坚信自己经历过艰难困苦,才能有所收获,选择积极地投入到劳动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动最光荣

积极向上的知青遇到困难不退缩,他们因为不会烧火不小心差点把屋子点了,也没有选择逃避和推卸责任,而是积极地救火。

知青一般都是轮流做饭,无论不熟悉做饭的人把饭做得有多难吃,其他人为了有体力劳动还是坚持把饭吃下去。

知青并不是下乡后就一直待在乡下,他们也有机会到城里看望自己的亲人,顺便给亲人带去一些当地又面又甜的红薯等特产。

知青经历过磨炼后变得越来越成熟,他们更愿意和家里人提自己劳动时快乐的事情,和家里人分享自己美好的回忆,决口不提自己所在地区的环境有多艰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家里人看着知青手上厚厚的茧子,也能知道他们在农场等地方究竟经历过什么,主动在他们离开前为他们准备一点吃的。

知青上山下乡的劳动总有结束的一天,他们最后还是都回到城里进工厂、当老板、考学、当老师,而他们在乡下的生活只成为他们的回忆。

知青边投入到新的生活中,边怀念自己劳动的日子,他们怀念的不是劳动,而是自己十六七岁、十七八岁的青春。

曾经一同参加过劳动的知青已经结下深厚的感情,他们回到城里也依然长期保持联系,直到七十多岁还坚持定期聚一聚交流自己的生活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的知青已经是老年人,有的曾凭借自身努力成为大款、出国学习,走上一条似乎和建设农村完全不同的路。

知青们早已投身于实现人生价值和建设祖国,成为真正有能力和有价值的人,他们依然善良而真诚。

知青一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劳动,为我国新疆等不同地区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国大学毕业的学生愿意响应国家号召,到村里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

我国几代知青建设好北大仓等地区,如今的年轻一代人则接过老一辈人肩上的担子,选择继续利用自己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们在村里学会盖房子、种地、做饭、养牲畜等技能,又结合自己所学知识,让自己手中的工作更加顺利。

知青们也有遗憾,他们为了回城,不得不突然离开村里和自己的爱人,又因为爱人的身份地位和自己不匹配选择逃避现实,这已经成为电视剧中的情节。

但重感情的知青则无论如何,都要和自己村里的家人在一起,坚持扎根在农村教书,让越来越多的孩子能走出大山赢得更加光明的未来。

知青曾用自己本该在学校读书的时光参加劳动,这些劳动对他们的意义不亚于读书。

知青回忆自己曾经劳动的经历,一边劳动着,脸上的泪水和汗水都交融在一起,但他们依然觉得这段日子是他们宝贵和美好的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成为村里劳动力的同时,村民也教会了他们很多,让他们深刻地了解到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从此拥有勤俭节约的美好品德。

知青本过着小康生活,难得体会到吃不饱肚子的感觉,他们有过饿得两眼发昏浑身无力的经历。

知青没东西吃的时候,曾拿玉米粒煮一锅汤,边喝汤边配着大葱,这样的一顿饭口感和营养程度有限,却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知青真正地知道粮食的重要性,便愿意尊重耕种粮食的农民,知道是农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汗水,换来城里人每天离不开的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青存在于我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每个人都有着独一无二的经历和不可被替代的身份。

但不同知青的素质有差异,有的知青想尽办法逃避劳动,有的却能主动为农民挑水,接过农民手中的担子。

知青曾将自己交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他们可以没有遗憾地颐养天年,回忆自己的青春和艰苦奋斗。

无论到什么年代,我们身边都从不缺少为社会奉献的人,他们永远是我们的骄傲。

尔滨小哥“捡”两个“小金豆”回家,5天后他被投喂两大箱特产

泪崩!在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一孩子的留言让人破防了!

参考资料

红歌会网——从一个县抗疫情的报道,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公检司法——辞旧畅谈心声迎新满怀希望 ——河南知青联谊会知青文化网举办“乘二十大东风再创知青文化事业新辉煌”迎新春茶话
澎湃新闻——时代之音④|知青陈福娟:在边疆奉献青春年华,我无愧祖国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