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师生团队制作的系列纪录片《海上艺匠》在海外累计播放量突破百万,也因此获得海外媒体报道。这部耗时6年完成的纪录片,详细记录了东方手工艺人的生活,力图呈现技艺的魅力以及其所承载的中国文化。

从保护嘉定黄草编技艺说起

这部在海外受到热捧的纪录片,最初的灵感源自一束黄草。

黄草编是嘉定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传统技艺,黄草编织品曾畅销全国乃至出口海外,然而由于慢工出细活的手工编织难以符合市场需求,近年来逐渐归为沉寂。面对这样的处境,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师生们决定用镜头来保护黄草编技艺。

拍摄现场

“正好我们学校有一个黄草编技艺传承工作室,其中也有推陈出新的举措,我们想记录这项国家级非遗文化。”《海上艺匠》导演、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林迎说,当时带着学生花费一周时间,以黄草编技艺传承工作室的带教师傅甘丽娟为拍摄对象,记录下嘉定黄草编从材料获得、作品设计到编织制作的完整过程,同时也探讨了非遗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的火花。

纪录片完成后,被上海广播电视台“艺术人文”频道看中,随即在电视上进行播出,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效果。“要不干脆做成系列纪录片”的想法应运而生,林迎认为,学校有这么多的传承非遗技艺的大师和工作室,要把这些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拍摄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些工艺背后的故事。

拍摄现场

于是,师生团队秉持着“保护海派传统技艺”的初衷,一做就是6年,从《黄杨木雕》到《海派砚雕》、从《红木小件》到《海派竹扇》,目前共拍摄了9部精良的纪录片,前后参与的学生从2017级连续至今。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好的内容记录下来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对于影视多媒体专业的学生来说,实操制作一部纪录片比讲课本更有意义。”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海上艺匠》系列纪录片就如同一个漩涡,将整个专业的师生都动员起来,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出不少人才,周宇轩就是其中之一。

《红木小件》是他的第一部纪录片作品,从现场拍摄到剪辑成片,他全程参与其中。“我们是在暑假的时候去拍孙老师开料,厂房里面没有空调,也不能开电风扇,不然整个厂房里都会有红木的粉屑。”周宇轩回忆说,拍摄过程中大家都热得汗流浃背,而且制作工厂的空中漂浮着非常多细粉,每次拍摄结束一擦鼻子,白色的纸巾就变成了红色。而且根据工序要求,为红木小件上漆只能在黄梅天进行,而且要身处密闭房间,“环境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艰苦的。”

拍摄现场

历时两年,这部纪录片靠着扎实的拍摄技巧和充分的案头工作,生动还原出上海红木雕刻二厂老厂长孙星良复刻红木果盒的过程,讲述了海派红木小件的核心技艺和历史发展。

从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毕业后,周宇轩成为上海师范大学的一名研究生,继续在纪录片领域深造钻研。“教科书上的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机械化,但是《海上艺匠》这个项目加强了我对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周宇轩的这番话,恰好是教育者深感欣慰之处。林迎说:“我们还是希望这个项目能够一直能够走下去,让这个系列能够带动整个专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用时间酝酿的纪录片更有诚意

小火慢炖才能拍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纪录片,深谙此理的师生团队在制作过程中,讲究的就是一个“熬”字。无论是取得拍摄者的信任,还是过程中的考究严谨,片子在他们手中,就如同原材料在匠人们手中一般被精雕细琢,而后玉汝于成。

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堂

拍摄《红木小件》并没有想象中顺利,怎样让大师们愿意配合拍摄?学生们当时每天早上6点来到孙星良常去喝早茶的地方,一起喝茶,喝上了半年才最终赢得了他们的信任,“要取得大师们的信任,他们才愿意让你来拍摄,也才能拍出好片子,这都是我们靠时间磨出来的。”林迎解释道。

除此以外,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本就需要经历漫长岁月才得以完成。从原材料到最终成品,师生团队要跟踪拍摄作品的每一道工序,最短的黄草编制作了一周,最长的玉雕则雕刻了三年,“大家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慢慢地像去炖汤一样慢慢磨这些片子,我们也希望学生们在学习阶段不要太功利化。”林迎说。

制作纪录片让学生们都感受到慢工出细活的真谛。今年大三的王诗在制作最新一集纪录片《铸剑》的过程中,深刻领悟到剪辑的复杂和魅力。“从海量的素材里挑选出镜头,一点一点制作成片,就好像是一把剑的诞生,我从中也感受到做每件事都要精益求精。”王诗说。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师生们并不着急,他们笃定平和地选择用时间去打磨作品,而这种诚意也必然打动到观众。来自印度尼西亚日惹艺术学院的留学生Prasasti观看纪录片后表示:“从视频中能够感受到中国人的辛勤能干,我回国后也会推荐给别的朋友。”

在传承中如何创新?

他们引入“数字孪生”

记录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吸引,如何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喜欢中国传统艺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团队借助科技力量——“数字孪生”。

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师徐灏在团队中担任剪辑导演,他告诉记者:“虽然纪录片的整个主题是要体现传统技艺的匠人精神,但我们在后期制作的时候,觉得还是要和当下时代相结合。”于是,在纪录片系列的后几集中采用“数字孪生”技术进行创作,将传统作品和时下科技相融合,更好地还原出作品的材质和肌理。

数字孪生

在《海派玉雕》一集中,由于玉雕材质特殊,遇光会透闪。因此,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师生走访很多技术人员,在磨合学习中,探索出了最适合工艺材质的数字再现方法,并运用到整个纪录片的呈现上,让手工艺品不限时空地进行还原。“希望通过这样一种虚拟呈现方式,让现在的年轻观众了解到,传统文化还可以用现代技术去实现。”徐灏说。

从最初的黄草编,逐渐拓展到海派竹扇、刀剑,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师生团队不断挖掘上海传统工艺。“我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制作一些更好玩、更贴近时代的纪录片作品。”在林迎看来,这锅艺术“鸡汤”还将熬制更长时间,帮助更多学生在此提升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见证海派工艺美术的赓续传承。(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馥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