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孩子,他们就像夜空中的繁星,在自己的世界里独自闪烁,渴望被温柔以待。他们是自闭症患者,也被称作“星星的孩子”。

当“星星的孩子”长大后,该怎么办?自闭症患者家庭如何走出困境?这些问题正在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在位于南翔太阳小镇的芯蓓坊面包房,一群“星星的孩子”似乎找到了与世界沟通的密码。

第一笔工资,想请妈妈吃饭

“欢迎欢迎,我们这里有各种面包点心,阿姨你想要点什么?”每当有人路过芯蓓坊面包房,小周就会大声打招呼。虽然更多时候,他会躲在后厨一声不响,沉浸在制作面包的世界里。

今年24岁的小周是“星星的孩子”,他的语言能力偏弱,社交能力相当于学龄儿童,对花钱赚钱更是没有概念。小周的妈妈龚女士介绍,小周今年8月拿到了第一笔工资,现在已经攒了2000多元,“他说计划用这笔钱买两双鞋,还要请我吃饭。这是我之前从来都不敢想的事。”

小周的变化是从进入芯蓓坊面包房开始的。“他特别珍惜这份工作,经常在家练习做面包,品相和味道不好的就自己吃掉。”龚女士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和锻炼,小周不仅学会了做面包,晚上回家还会主动和妈妈聊天,“他会省下钱给外公外婆买牛奶,知道我喜欢吃甘蔗,前两天还给我买了一根。不敢想象,他竟然开始学着照顾我们了。”

疗愈中摸索出的一条路

手把手教会小周烘焙技能的是芯蓓坊创始人之一吴微,他的儿子非非也是一名自闭症患者。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子,吴微2014年辞职,进入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RDI)咨询顾问的特殊教育专业领域。非非二年级时,吴微发现他制作蛋糕和烘焙时异常专注,而且乐在其中。经过反复实践,吴微总结出这并非偶然,原来烘焙对一部分自闭症孩子来说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疗愈方法。

于是,吴微开始学习烘焙技术,并获得了西点中级烘焙师职称。在一次康复活动中,吴微认识了自闭症儿童琪琪的母亲刘丹,2022年,两人一起创办了芯蓓坊。

吴微(右)教小周做面包

接下去的日子里,吴微和刘丹带着非非、琪琪一起学习烘焙,探索将职业技能融入到特殊教育之中。“教自闭症的孩子学会一项技能要更有耐心,也需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吴微说,剂量称错了、面粉没有醒发到位、烤箱温度控制不好,这些都会导致整批面包失败,只有一次次不断提醒,一次次重复练习才能让他们真正学会独立制作面包,“失败的面包我们会让孩子们自己去品尝,让他们找到失败的原因,成功的面包我们会让他们带回家和家人分享。”

经过几年的锻炼和培训,如今非非、琪琪和小周一样,也能够独立烘焙面包和制作点心。吴微说,开办芯蓓坊,其实是在疗愈孩子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一条路。

靠一门手艺活下去

刘丹这些年结识了很多自闭症孩子的家长,在陪伴成长的过程中,他们愈发意识到,父母终将老去,“希望来自星星的孩子能学会一门技能,可以靠一门手艺活下去。”

如今,除了小周、非非和琪琪,已经有20多名自闭症孩子在芯蓓坊练习打扫卫生、食品包装等基本技能,学习社交、烘焙技术,开展职业体验。小小的面包店不仅能为自闭症孩子提供就业机会,也成为教授自闭症孩子职业技能、人际关系交往、生活能力训练的基地。

为了让孩子们多和社会接触,芯蓓坊也通过爱心义卖、社区邻里活动摆摊售卖面包点心。渐渐地,陆续有居民慕名到芯蓓坊预定面包点心。但当有热心居民提出不要面包,要把钱捐给孩子们的时候,刘丹总会委婉拒绝,“既然走商业路线,那就希望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酬劳,让孩子们看到努力的意义更重要,有助于他们将来自食其力生活。我们还会鼓励顾客把不好的口感、品质反馈给我们,这样才有助于大家改进。”

志愿者杨依依是芯蓓坊的店长,拥有丰富销售经验的她还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每周固定在小区业主群中开两次团购,扩大销路。手撕吐司、汉堡餐包等各类点心都颇受居民欢迎,每次开团都能销售各类面包点心近200个,自闭症孩子在芯蓓坊找到了生活的光和方向。

“当我发现能力不同、程度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者都能参与有温度、有烟火气、有意义、有成就感的面包制作过程时,我知道这条路是正确的,是充满希望的。”吴微说。(来自“上海嘉定”微信公众号)

编辑:林馥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