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合肥1月13日消息(记者 徐秋韵)最近,“尔滨”成了“顶流”。为了招待“南方小土豆”,“尔滨”整出了好多活儿。来而不往非礼也!为了回应“尔滨”的热情,全国各地正掀起一轮向“尔滨”的花式回礼。尔滨的风,从东北吹到了长三角,“长三角包邮区“安徽也申请出战。为了好好招待东北老铁、南方“砂糖橘”、小菌主们,安徽清点了家里的“土特产”。

回礼一:法式鹅肝 霍邱生产

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六安更有性价比!鹅肝与鱼子酱、松露被并称为“世界三大珍馐”,现在,来皖皖家就能品尝到。

霍邱朗德鹅鹅肝(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霍邱朗德鹅鹅肝(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朗德鹅原产于法国,是世界上著名的鹅肝专用品种。早在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便引进了这一品种。经过多年的发展,霍邱县孟集、花园等20多个乡镇朗德鹅养殖与加工呈现出“五里一场、十里一企”的发展格局。截至目前,全县年养殖填饲屠宰朗德鹅达500万只以上,生产鹅肥肝5000吨以上,年产值近20亿元。

回礼二:碧根果敞开炫 滁州包圆了!

爱吃碧根果的千万别错过了,这里有9.1万亩薄壳山核桃树,以薄壳山核桃为主的森林村庄70个,来滁州全椒,碧根果管够!

滁州全椒被称为“中国碧根果之都”(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滁州全椒被称为“中国碧根果之都”(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碧根果即薄壳山核桃树,又称美国山核桃,原产于北美洲,19世纪末引入中国并开始种植,现在在中国华北、江浙、东南地区、四川等地有栽培。滁州全椒这些年突出重围,不仅产碧根果,还是全国连片规模化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被称为“中国碧根果之都”。

回礼三:洋酒自己产!

伏特加作为俄罗斯的传统酒精饮,口感不甜、不苦、不涩,只有烈焰般的刺激,也可在各种调制鸡尾酒的基酒之中,灵活且多变。在安徽宿州,品“安特”,实现伏特加自由!

宿州产伏特加酒(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宿州不仅能生产伏特加,“安特牌”伏特加酒还曾是我国外交部礼宾司指定的国家领导人出访专用礼品酒,被国内外经销商誉为“中国第一洋酒”。

在安徽亳州,不止有古井贡酒,古井集团还跨界入局,发力威士忌赛道。由安徽古井集团和法国卡慕集团共同出资建设的安徽古奇草本威士忌蒸馏坊项目正式开工。据悉,该项目结合亳州中药特色及养生文化,将建成集生产、研发、体验、销售等一体化的草本威士忌庄园。

古井集团跨界入局发力威士忌赛道(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回礼四:水果随便炫

素有“中国草莓之都”“中国设施草莓第一县”等美誉的长丰,空气里早已飘散着草莓的甜香味。长丰草莓规模冠居全国、种苗供应全国、果品畅销全国、品牌享誉全国。1月12日,2024长丰草莓采摘季正式启动,同步将发布多条最佳草莓采摘路线,摘美味草莓、品长丰美食、赏乡村美景……

长丰草莓(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宣城市郎溪县不断做强蓝莓产业链(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近年来,宣城市郎溪县因地制宜发展蓝莓特色产业,不断做强蓝莓产业链,推动蓝莓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目前,郎溪县蓝莓种植面积约6000亩,总产值近1.2亿元。

蓝莓种植、蓝莓加工、举办蓝莓节、把蓝莓基地打造成景区……如今的安庆怀宁县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蓝莓之乡”,发展为长三角最大的县级蓝莓种植区。

安庆怀宁县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蓝莓之乡”(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回礼五:养生不奢侈

安徽旌德县有“中国灵芝之乡”的称号(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优越的生态环境,成就了安徽旌德县“中国灵芝之乡”的称号,而云乐镇则是其中的核心地带,是中国灵芝原产地之一。从这里走出的灵芝,都会打上“云乐深山灵芝”的字样,以代表产地之正宗。

中医药,是安徽亳州最具辨识度的金字招牌。习五禽、食药膳、沐温泉、饮屠苏,已成为亳州人的养生习惯。亳州还是全国最大的藏红花室外种植基地,全市藏红花种植面积约5000亩。

回礼六:蔬菜闯南北

界首马铃薯(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界首马铃薯有着悠久而辉煌的种植历史,上世纪50年代马铃薯农场生产地方品种“界首红皮”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直到90年代后,形成以陶庙、颍南为中心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栽培面积发展到高达10万亩顶峰期,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

肥东杭椒(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作为安徽省首批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肥东荣建杭椒种植基地目前种植面积2000余亩,年产杭椒1万余吨,其中80%以上销往江、浙、沪等长三角地区。

太和香椿(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近年来,“太和香椿”成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该县年产香椿200多万公斤,占据全国销售市场的21%以上。

涡阳贡菜(央广网发 安徽文旅供图)

涡阳苔干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乾隆年间,曾作为贡品,故得名贡菜。涡阳苔干以其优良的品质闻名于世,传统加工技术一直流传至今,是我国历史中的宝贵遗产。

编辑:赵家慧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记嘱托·识校训·践青春
声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