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广州9月14日消息(见习记者 梁中明)近年来播音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经历,让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林小榆老师感触很深。

林小榆是该校口语传播系的主任。在2018年口语传播系建立前,暨南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已经开办十年。有个2015届的学生,毕业前自己在公众号上创办了一个情感类电台节目。毕业时,她考入一家大型广播电台成为一名主持人,成为同学和师弟师妹们羡慕的对象。

让身边人觉得诧异的是,时隔半年在其公众号粉丝数到了50万后,她选择辞职并投身自媒体行业。

后来取名“蕊希”做音频节目的这位学生,短短两年间就“杀出重围”,其制作的节目在三大音频平台播放量总和超过25亿,稳居情感类主播排行榜第一名。这让林小榆觉得很欣慰。

“这对我的触动比较大,可能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方向和要求,也要发生变化。”林小榆近日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说。

这几年来,社会整个传播生态发生着巨大变化,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大学专业也在不断进行调整。播音专业学生所学的,已不限于播音主持本身,口语表达从一开始的自我介绍、公众演讲的训练,延伸到了如音视频传播、融媒体直播等具体场景的训练。林小榆所看到的,实际上是整个时代潮流的变化。

林小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口语传播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央广网发 图片由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提供)

播音主持专业的迭代升级

2009年暨大新闻传播学院开办播音主持专业时,林小榆就是申报人之一。彼时,在做了人才缺口、媒体就业情况等多方面调研后,学院决定该专业以培养记者型主持人和出镜记者为主。

回顾播音专业开办最初的10年历程,林小榆认为,原本的既定目标已经实现:“我们做了一个总结,有1/3的毕业生按照专业定位找到了工作——在媒体而且都是主流媒体就业。我们认为的确是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培养目标。”

2018年,面临专业转型和升级的问题,作为播音专业“改革先锋”的林小榆,与同事经过仔细思量后,决定以播音主持为基础创办口语传播系。播音主持专业这些年来其实也在顺应社会发展,不断升级专业知识储备,令林小榆受到触动并开始仔细打量当下环境的,并不只是蕊希一人:

一位网名叫“闹腾男孩KC”的学生,拒绝了多家主流媒体的工作邀请,而选择做短视频博主,连续两年成为抖音“十大影响力达人”。此外,林小榆还有一位学生,选择在音频平台当有声书主播,同样也取得了不俗成绩,很快有了过亿的收听量,成为平台S级主播。

这些学生择业的变化,让林小榆不断思量“口语传播系”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开设前沿讲座,进行跨学科的交流,包括语言学、人工智能、电商运营等内容。在理论上,加入了更多人际传播、危机管理等学科课程,有利于让学生走向更多应用领域。”

“播音主持的核心是精粹口语的艺术化表达,”林小榆进一步总结,“我们希望把播音主持专业的精髓应用到更广阔的社会场景中去。”

林小榆老师(中)与学生合影。(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暨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声音有什么魅力让人如此着迷?

追根溯源,声音对于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林小榆的得意门生蕊希曾这样回答:“我一直都相信,声音是有力量的,它和气味一样,是会带给人感受的,有温度、能治愈,可以让人从纷扰中脱跳出来,寻得一种平和。”

林小榆介绍说,从源头上来讲,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首先是学会“听”,这是一个人类传播行为的起源。人对声音有天生的敏感性,这是Ta接受信息初始的、重要的手段,“‘声入人心’是有源头的”。

从传播心理上说,听众会受到天然的地缘文化、身份认同的影响,俗语所说的“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便是这个道理。

利用声音传播这个特点,林小榆构想出了很多展示声音效能的节目,让声音成为传达情感的纽带,让外界看到口语传播发挥的力量。例如她带领学生们创办的“声海工作室”,在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之际特别策划了一档《逐梦湾区·青年说》节目,采访25位在香港各行各业非常有代表性的创新创业青年,让大学生与他们进行对话。

“港澳学生主播对话港澳优秀创新创业的青年代表,学生以自己的视角和口吻去写采访稿,然后用自己的声音把故事呈现出来。我不强求他们的普通话有多标准,但要求他们一定要真情流露。”林小榆说。

林小榆带领学生团队打造的节目《逐梦湾区·青年说》(央广网发 图片由声海工作室提供)

这个节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仅仅上线两个月,收听量就突破300万。林小榆将这效果形容为“治人心”的过程:“我们用声音讲好一个故事,讲好一个同龄人的故事,讲好带有真实感情的故事,可能比许多犀利的评论更好接受。”

诵读,一定是“随心而动”

2020年“七夕”时,林小榆指导声海工作室的学生分别用普通话、粤语录制了五首古诗,上传到该平台上。

两个月前,林小榆无意中看到,该节目的播放量目前已经超过了1100万。

诧异之余她总结原因:“可能就是没有太多刻意的痕迹,没有一定要怎么样的节奏、气息、声音。当时就是让他们仔细地备稿,认真地理解作品,然后投入自己的感情,这比技巧更重要。要他们自己感想到,希望通过这首诗在当下的语境中、在我们当下的时代传达点什么。”

这让林小榆进一步觉得,在口语传播方面,情感要素其实无比重要。

9月13日,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广东站活动开始征集作品。(央广网发)

9月13日,由央广网特别策划的中华经典诵读大会(第一季)广东站活动开始征集作品。据了解,暨南大学已有80多位学生报名参加活动。对参加诵读大会的学生,作为播音专家的林小榆有什么建议?

“我觉得经典作品最重要的是传承。如果我给学生们建议或者要求的话,是希望他们一定是‘随心而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林小榆表示,她其实不会太鼓励学生们做技巧上的炫耀,或者只是外在形式上的表现,她更注重的,是学生们是否真的理解了这些文化经典,了解它所承载的文化精神。

林小榆创办的声海工作室已成功注册社会团体“广州市有声阅读促进会”(央广网发 图片来源于声海工作室)

“从我带着学生做‘湾区青年说’这个系列节目开始,这些年来我会容许他们有瑕疵,比如语音上是不是偶尔有“港台腔”。我认为,在诵读时真正能打动人的,一定是Ta的真情实感与真诚交流。”

至于播音所传授的基础技巧——如语音发声的标准和规范,林小榆认为都是为了更加清晰地传播、便于受众更好地理解。“真正的表达,我觉得还是发自内心的情感与喜悦,所有外在的技巧都应该是为内容和情感服务。”她说。

编辑:刘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