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著名的三下江南战役中的靠山屯战役就发生在这里。靠山战役的胜利,意味着我军在东北战局第二阶段,一味被动挨打的局面到此结束,而杜聿明北守南攻的战略也彻底宣告破产……”在庄严的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烈士纪念塔前,前来祭扫的小学生们整齐肃立,正在聆听一位73岁的老人满怀深情地讲述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

老人名叫赵海涛,家住陵园所在地靠山镇的东排木村,也就是他所说的靠山屯战役旧址。“打刚记事时起,爷爷和邻居们就给我讲发生在靠山屯的革命故事,那时我就想,长大了我也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赵海涛说,靠山屯战役打响时,他的爷爷是一名民兵,也是担架队队员,亲历了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经典战役,更是见证了东北民主联军英勇无畏的壮举。

爷爷除了讲自己听到见到的英雄故事,还告诉赵海涛村子里都有谁参加了战斗,谁救助过伤员,哪一家是临时救护所。细心的赵海涛按照爷爷的讲述,逐一去这些亲历者家中了解更多细节。史家大草房伤员收容所、张庭和为我军当向导中弹牺牲、尹增才扛炮弹箱穿越火线……一个个发生在乡亲们身上的英雄事迹,同样印刻在赵海涛的脑海里。让他最感动的是村里的张淑珍奶奶。“那时候很多伤员转运到张奶奶家里,她帮助卫生员逐一为伤员包扎。许多战士牺牲了,她就用开水逐一为他们擦洗身体,再穿好衣服。我问她你不害怕吗?她说‘怕啥,他们都是为了咱们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牺牲的,我得让他们干干净净地回家。’连续3天,张奶奶烧了二十几锅开水,为几十名牺牲的战士清洗遗体,这是真正的军民鱼水情啊!”讲到此处,年逾古稀的赵海涛眼睛湿润了。那时,赵海涛没事就往张奶奶家跑,求她给自己讲解放军的英雄故事。村里人都知道老赵家有一个爱听战斗故事的“小涛子”。

1958年,8岁的赵海涛上学了。而在学校,他最突出的特长就是讲战斗故事。一下课,同学们就围在他四周,像听评书一样听他讲故事,几乎天天如此。

赵海涛的英雄故事,一讲就没再停下。1979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东排木村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他成为村团支部书记。他一边继续讲故事,一边自费到全国各地寻访当年参加靠山屯战役的将士及其后人,向他们一一考证这些故事的真实性。证实一个,他就在日记本里记下一个。如今,他已整理记下了8万多字的靠山屯战役史料。他说:“我就是想真实还原那段发生在自己家乡的历史。”

1984年,赵海涛成为东排木村党支部书记。那时,靠山屯战役死难的65名烈士都埋葬在他们曾经战斗的山岗上。赵海涛经常到烈士墓前祭扫,并给其他前来祭扫的人讲英烈的故事。

“烈士为国捐躯,应该为他们建一个温暖的家。”1985年10月,靠山镇政府听取了赵海涛的建议,在镇西北高地新建烈士陵园。赵海涛带头组织本村十多名党员干部、民兵义务加入烈士墓迁移、立碑、围墙修筑等新建陵园建设之中。在遗骸迁移过程中,赵海涛的一个举动令人动容。他把烈士的骸骨一块一块从原墓穴中小心地捡拾出来,再细心地一块一块按照身体部位摆放在新墓穴中。他说:“他们都是英雄,我们要怀着最崇敬的心情对待他们的尸骨。”不仅如此,在多年对全县红色历史的调查走访中,赵海涛了解到,尚有12名无名烈士的遗骸散埋在其他乡镇的深山密林之中。他多方奔走呼吁,最终由县政府将这12名烈士转移到靠山镇烈士陵园安置。

用心传讲战斗故事,用情赓续红色血脉。在担任烈士陵园讲解员的同时,赵海涛还经常义务到当地中小学校为学生上国防教育课。2021年,已是古稀之年的赵海涛从村支书的岗位退了下来,但是,他的红色宣讲之路仍在继续。他牵头成立“‘五老’红色宣讲团”,走遍全县乡镇、村屯和学校进行宣讲,让英雄的故事走进了千家万户。今年7月16日,因指挥靠山屯战役一战成名的原二纵五师师长钟伟的儿子钟戈平与其他12名当年参加这场战役的将士后人从祖国四面八方聚到靠山屯。听了赵海涛如数家珍地向他们介绍当年的战斗过程,参观了当年的多处战斗遗址后,79岁的钟戈平拉着赵海涛的手激动地说:“谢谢您,让这段历史活了起来。”(徐大鹏、乔振友)

编辑:张学龙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风起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