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龙是华夏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文明的信仰图腾,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紧密相连。2024年龙年是一次探索中国非遗文化中龙元素的绝佳时机。为此,央广网河南频道特别策划推出“寻龙记”系列报道,旨在深入挖掘和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丰富龙元素。我们将带领观众走进历史的长河,探访河南各地的非遗项目,探秘中华文化符号如何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央广网南阳2月3日消息 一把剪刀、一块布、一根针、一条线,按照花样子剪好缝合起来,就是一件作品,侯氏布艺编制源于清朝,通过传承人创新,创作出古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历史、民俗、民间传说系列作品,《向祖国敬礼》《飞龙乘云庆通水》《百鸟朝凤赞新政》《最可爱的人》《南泥湾大生产》等激励人们向上的作品,还有抗震救灾、迎奥运等内容的作品,甚是巧妙,具有较强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传承价值和经济价值。

描样(央广网发 李树娴 摄)

如今,闫飞雪是河南省级非遗项目侯氏布艺编制第五代传承人。一针一线,是她从小最熟悉的物件;一件件作品,是她外婆和母亲精雕细琢的心血。如何将侯氏布艺编制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闫飞雪交上了一个非遗传承人的青春答卷。

缝制(央广网发 李树娴 摄)

做一件布艺作品,需要耐心和细心,也需要坐得住的定力。缝制布艺要经过描样、选料、剪裁、缝制等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要细心加工,才能呈现出好的作品。“我对侯氏布艺编制有很深的感情,开始逐渐体会到外婆和母亲缝制布艺时候的热情,感受到坚持传承的精神。”闫飞雪说道。

舞龙(央广网发 李树娴 摄)

走近闫飞雪,在这个“90后”青年身上,有着一种独有的定力和耐力。缝制作品时,她低垂的眉目流露着手艺人的热爱、专注;做非遗讲解时,她的话语间流露出文化传承者的自信、自豪和胸怀。

龙腾盛世(央广网发 李树娴 摄)

龙,作为我们中国人独特的一种文化凝聚与积淀,已经扎根、深藏于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里。

据闫飞雪介绍,为迎接龙年的到来,她们祖孙三代提前半年就着手迎龙年作品的创作,终于在龙年到来之前制作出了“龙腾盛世”这组作品。这组作品结合传统技艺与民俗,通过裁剪、缝合、绳编,制作出了100只形态各异的布龙,作品中的小龙有的乘坐龙舟、有的由大龙驮着,手里拿着传统乐器热闹地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

侯氏布艺第三、四、五代传承人(央广网发 李树娴 摄)

传承这件事,任重而道远。闫飞雪说,只想把侯氏布艺编制技艺传承下去,做好传承、敢于创新,使手工技艺传承下去,为传统非遗注入新的活力。

监制:彭华

记者:彭华

制作:李树娴 黄磊磊 时君洋

编辑:张丽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声动中国
    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