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娱乐

Search

“青海湖鸟王”:用镜头为高原精灵“代言”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22-07-08 15:51

原标题:“青海湖鸟王”:用镜头为高原精灵“代言”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周盛盛、吕雪莉

轻风拂过,青海湖碧波荡漾,湖水轻拍湖岸,一群水鸟在驻足嬉戏。

葛玉修拍摄的青海湖鸟岛美景。(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肩扛照相机、手提三脚架,葛玉修步履轻快地走近。他麻利地打开三脚架、调试好相机,将镜头锁定那群水鸟……看那轻快矫捷的身影,谁能想到,他已年近古稀。

葛玉修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生态摄影,至今已27年。深入青海湖200多次、三江源25次、可可西里无人区15次,这是他多年来生态摄影的“行程单”;掉进冰窟窿、遭遇狼群、陷进沼泽地,历经艰险拍摄的近20万幅生态环保主题照片,是他摄影生涯的“成绩单”。

他是“青海湖鸟王”,是“中华对角羚代言人”。从一名爱写爱拍的通讯员,到专心从事生态摄影,又进而为野生动物保护奔走呐喊,葛玉修的人生经历充满传奇。

这是葛玉修在青海湖畔拍摄。

菜窖里“走出”的摄影师

1970年,17岁的葛玉修在老家山东曹县参军入伍,坐了两天两夜的“闷罐车”来到青海西宁。在军营中,他第一次接触照相机。

“当时我们通信处有一台海鸥牌的双镜头相机,现在看来已经是老物件了,但在当时还是个新鲜玩意儿。”葛玉修说。刚接触相机的新鲜感促使他开始自学摄影。他找来报纸、画册、杂志,学习构图、光线运用和拍摄角度。

这是葛玉修拍摄的大天鹅。

“显影剂3克到3.5克、无水亚硫酸钠45克、60摄氏度的热水1000克……”经过学习和摸索,葛玉修掌握了冲洗照片的技巧。那时,连队没有专门的暗室,葛玉修就将设备带到连队菜窖里,打着手电筒,用军帽遮着,透出绿色的光来冲洗照片。显影、冲洗、定影,往往就是两三个小时。

“在堆满萝卜、白菜、土豆的地窖里冲洗照片,现在想来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葛玉修说。

也正是地窖中的这段时光,让葛玉修在摄影中获得了最初的满足感。因为整晚泡在菜窖里,他被战友们戏称为“菜窖里的摄影家”。

“我们连队上报纸了,还是头版!”1982年5月的一个下午,一名战友拿来当日的《青海日报》,报纸头版清晰地印着葛玉修拍摄的一张照片。葛玉修定睛一看,原来是两天前拍摄的战士出黑板报的照片。“这在当时对我们连队来说可是个大事儿,大家伙儿都很自豪。”这给了他莫大的鼓励,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不但自己学着拍,还经常追到报社找编辑请教。

2011年1月23日,葛玉修在青海湖畔拍摄。

从“青海湖鸟王”到“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1995年5月的一天,已转业至地方工作的葛玉修第一次来到素有“高原蓝宝石”之称的青海湖,碧水蓝天、万鸟欢歌的场景让他十分震撼。

“我在山东老家只见过麻雀、老鹰、鹌鹑,到了青海湖,成群的斑头雁、鸬鹚、大天鹅就在眼前盘旋,那种震撼到现在我都记忆犹新。”第一次看到斑头雁、棕头鸥,和青海湖蛋岛上遍地的鸟蛋,漫天翻飞的鸟儿好似盛开的花朵。“那么美,令人窒息。”

“鸟儿是空中的花朵、飞行的影幻,因为美丽而存在。”葛玉修用这样的诗句形容他镜头里的“空中精灵”。一次机缘巧合,他去青海湖西南水域的三块石岛拍鸟,在那里一个人待了7天。三块石是一座水中孤岛,在海拔3000多米、一望无际的高原湖泊中,仿若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那里气候瞬息万变,时而艳阳高照,时而狂风大作、大雨倾盆。当晚,葛玉修就遭遇了一场暴风雨,不仅帐篷全湿了,连带去的干粮都被水冲跑,只剩一袋甘蓝可供充饥。就在他感叹“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岸边漂来一个大西瓜,原来是夜里下大雨被冲走的西瓜又漂了回来。

那时没有手机,三块石上也没有信号,他在岛上过了7天与世隔绝的日子。只有鸟儿和他朝夕相伴,特别是那些刚出壳、毛茸茸的小斑头雁成了他的亲密伙伴和“跟班”。他用仅剩的甘蓝叶子喂这些可爱的小家伙,小雁们也对他产生了依恋。在离开三块石时,小雁们跟着小船追了很远……这些都一一定格在他的镜头里,也深深印在他心里。

这是葛玉修2015年在青海湖拍摄的大天鹅。

在葛玉修眼中,青海湖的这些鸟类都是有灵性、有情感的,这在他的摄影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镜头里,黑颈鹤形态优美、棕头鸥目光如炬、大天鹅优雅高贵、小斑头雁呆萌可爱……一幅幅照片栩栩如生,照片上的鸟儿仿佛在对着镜头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葛玉修的镜头里,除了鸟儿的美丽与灵动,更有自然生灵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生之烦恼、死之伤痛。

“20世纪90年代末,有人在青海湖盗猎鸟类、偷捡鸟蛋,这对鸟类伤害很大。”为了引起社会对青海湖鸟类的关注和保护,葛玉修在自己拍摄的众多照片中精挑细选、组合,进而赋予它们深刻的内涵。组照《还我家园》中,鸟儿有的受伤、有的断肢;其中一张照片里,一只鱼鸥在蓝天下大张着嘴,照片被取名为《呐喊》。此后,葛玉修多次拍摄反映青海湖鸟类生存状况的照片,并以拟人化的角度和手法拍摄、表达,如《婚恋变奏曲》《鸟爱三题:相亲、相爱、相随》等系列组照,引发读者共鸣。这些栩栩如生的画面也为他赢得“青海湖鸟王”的称号,并荣获青海省第五届文学艺术创作奖。

1997年11月下旬,葛玉修在和朋友去青海湖布哈河口拍摄天鹅的途中,抓拍到了一群褐黄色的动物,“它们排成一线在草地上奔跑,白色的臀部像一朵朵白莲花跳跃在草原上”。后来得知,那是青海湖特有的动物——普氏原羚,野生动物专家称它“比大熊猫还珍贵”。

从此,普氏原羚成为葛玉修的又一个牵挂。他查找各种资料、遍访当地牧民、请教专家学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写出《救救我吧——普氏原羚的呐喊》一文,向人们讲述了普氏原羚的生存状况。鉴于普氏原羚是中国特有物种,再加上它独特的外貌特征,葛玉修还给它起了个中国名——“中华对角羚”,因此他又被称作“中华对角羚代言人”。

2007年5月12日,葛玉修在查看普氏原羚生长状况。

“摄影师要学会敬畏镜头中的生灵”

“老葛为了拍照片简直不要命!”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原局长张德海打趣地说。过去20多年中,他与葛玉修一起经历过多次惊险的拍摄。

在青海湖泉湾,两个人为拍大天鹅同时掉进了冰窟窿;在海拔5000多米的黄河源头约古宗列,两人一起挑战生命极限;为拍普氏原羚,他们还险些被狼群袭击……

“我从镜头中不仅看到了青藏高原天地之壮美,也看到了雪线在上升、湖面在萎缩、草原在退化……生存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命。”葛玉修动情地说,所有生物都是平等的,越是脆弱的物种,越需要人类去精心守护。

葛玉修拍摄的可可西里藏羚羊。

“摄影师要学会敬畏镜头中的生灵,不能成为一个蛮横的‘入侵者’!”一些摄影师为了拍摄富有动感的野生动物照片,有时会采用“惊扰追赶拍摄法”,要么用喇叭和音响刺激,要么驾车穷追猛赶。在原本缺氧的高原,盲目惊扰或长时间驱车追拍野生动物,经常造成它们受惊吓死亡或因过度疲劳而毙命。

“生态摄影师首先应该是环保主义者,被拍摄的动物是真正的主人。只有在没有外界干扰的自然状态下拍摄的动物图片,才是真正的好作品。”在葛玉修眼中,摄影师应当和野生动物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是对拍摄主体最起码的尊重,更是拍摄者应有的职业操守。正因如此,野性十足的野牦牛在他的镜头中却总是那样的温顺安静。

这是葛玉修拍摄的野牦牛。

“保护野生动物,没有终点”

“我在部队、银行、银监局等多个单位干过,岗位在变,唯有摄影一直在坚持。相对本职工作,在摄影这件事上,我算是‘不务正业’了。”葛玉修常常自我调侃。话虽这么说,可是他的本职工作不仅没有落下,还干得有声有色。“走到哪,响到哪!”身边的很多同事和朋友这样评价他。

而在摄影生涯中,葛玉修更是屡获殊荣。

野生动物的照片是等出来的、熬出来的。雨后彩虹下的万鸟翔集,可可西里日月同辉背景中挺拔的藏羚羊,荒野中温顺敦厚的野牦牛,湿地草丛间悠然漫步的黑颈鹤……能够拍摄到这些可遇不可求的景象,既是自然的眷顾,又何尝不是他勤奋努力、孜孜以求的结果?

“摄影是我最大的爱好,要想在不耽搁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做好生态摄影,我就必须付出更多。有人说我是自讨苦吃,但我是乐在其中的。”葛玉修说。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采取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英国生物学家珍·古道尔的话给了葛玉修启示:仅仅在报刊上发表图片、文章还不够,还要走到学校、机关、牧民家里去宣讲。“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

为此,葛玉修将自己拍摄的近300幅图片制作成课件,里面既有百鸟齐飞、野兽成群、大湖安澜的动人场景,也有草原退化、鸟儿哀鸣、羚羊受伤等令人警醒的画面。20多年来,他带着这些课件从青海的中小学讲到北大、清华等知名学府,从小区街道、牧区帐篷讲到科研院所、机关单位,公益演讲累计600余场,并受邀登上了“中国国家地理大讲堂”。2017年5月,葛玉修应邀在北京大学作了“不做侵略的摄影家”的演讲,演讲视频在互联网获得了超过197万次的点击。

“生态环保的理念需要传递,只有引起公众关注,才能让更多人对野生动物更好地保护。”葛玉修说。

如今,已退休多年的他,仍没有停下生态摄影的脚步。他常常扛着十几斤重的摄影装备,出现在高山、草原、戈壁、湖泊。“我的镜头依然在静待野生动物的造访。能与自然融洽地相处,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拍摄鸟儿的时候,我似乎能听到它们在为我歌唱……”他说。

责任编辑:姚怡梦

媒体矩阵


  • 中工网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号

  • 中工网微博号

  • 中工网抖音号

人物推荐

  •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最美职工

  • 中国梦 劳动美 劳动者之歌

  • 劳模风采

  • 【加油!工会人】讲述工会的那些事儿

看点

  • 乐健康|6岁孩子打“增高针”后频繁生病,生长激素究竟能用吗?

    乐健康|6岁孩子打“增高针”后频繁生病,生长激素究竟能用吗?

  • 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来了!

    先进制造业促就业行动来了!

  •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 | 返乡创业“啄”出致富路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 | 返乡创业“啄”出致富路

  •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 | 企业为何要留住这位老劳模?

    追梦·一线职工风采录 | 企业为何要留住这位老劳模?

  • 他带着身边的人一起发光

    他带着身边的人一起发光

  • 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 共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协同推进运用“一函两书” 共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工会24小时

  • 莆田市总工会:情系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工会冬日送温暖
  • 百色市工人文化宫开展2022年迎新春送春联惠民活动
  • 长庆各级工会战疫又“暖”又“实”
  • 青岛市市南区总工会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送上腊八粥
  • 新疆兵团十三师总工会开展书法公益活动
  • 一线技术工人凭本事夺金又得“金”

网评推荐

  • 社评 劳模纪念馆“出圈”,创新正在打开工会工作更大空间 
  • 网评 “逐梦”背后是每一个劳动者奋进的身影 
  • e评 书非折扣不能买?两头薅羊毛注定不长久 
  • 工视评 银行招聘“包上岸”,真香还是真坑?   
  • 我思 人生不是单一的轨道,而是一望无垠的旷野   
  • 工评 工伤异地就医可直接结算,是一种民生温度 
  • 漫评 为劳动关系双方“托”起“稳稳的幸福” 

中工网客户端

亿万职工的网上家园

马上体验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4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两个鬼故事哈尔滨平房区发现2例阳性感染者马航唯一幸存者刘海波怎么给自己起一个英文名慕起名字女孩姜性起名字女孩丹漆随梦姓张男宝宝起名属鼠矿棉板吊顶价格好看的bl动漫网上起名是真的吗起公司名称大全免费网站宝宝宝起名打分绝望主妇第二季次级贷款思想汇报2021积极分子4篇1500字左传同济大学浙江学院bbsp2p电影金太狼的幸福生活赵起名字大全男孩子轻食我可以变成鱼农资公司免费起名萧姓起名昕字起名代表起名字好的属金的字防水塑料布建设公司起名大全字库名字起的太大代姓起名女孩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