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四链同构”打造现代都市农业

图片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按照2023武汉市委一号文件部署,武汉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现代都市农业。全市以“四大农业产业链”发展为中心,立足本土资源优势,融合创新,联农助农强农,探索新时期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武汉新路径”。
现代都市农业到底是个什么样子?长江日报记者奔赴武汉“四大农业产业链”相关建设点位,为您带来现场报道。
■企业家、科学家、金融家“同台共舞”
把肉盘子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余康庭)
地理坐标:江夏区金龙集团
农业看点:华系“种猪”/联合育种/竞争力倍增
4月,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位于赤壁官塘驿镇的“核心资源群育种科研基地”,即将落成。
随着联合育种项目投产,基地预计每年可提供优质“祖代”种猪20万头,最终基地的种群,可覆盖年生产3000万头生猪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未来武汉市场卖出的每10头生猪中,就有7头生猪的“祖代种源”,来自今楚联合育种公司。
生猪与猪肉是重要的民生保供物资,而目前国内种猪供应主要依赖于进口。4月10日,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发起人、武汉金龙集团董事长雷贤忠说,今楚联合育种公司的使命,就是充分发挥创新联合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华系”种猪品牌,把“肉盘子”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
今楚联合育种公司正建立起由湖北种猪企业14强、华农和省农科院等研发单位、金融投资企业等联合公司化运行的发展新体系,“产教研融合,体系内成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促进市场活力、动力和竞争力倍增”。
猪宝宝和妈妈一起在“月子中心”长大
养猪,早已不再是想象中“脏乱差”的模样。
4月10日,在武汉金龙集团位于江夏区的研发总部,集团董事长雷贤忠通过5G智能养殖监控系统,认真巡查集团各子公司养殖基地的生产情况。
图片
武汉金龙集团董事长雷贤忠通过5G智能养殖监控系统,查看各子公司养殖基地生产情况。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摄
武汉金龙集团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产业分布覆盖湖北、湖南、青海、新疆、江西、江苏、海南等地,目前在全国有28个规模化养殖基地,年产能240万头。通过智联网,能随时实现对28个基地的生产进行指导和调控。
实时播放的猪舍画面中,每家基地的生猪数量、品种、猪舍内外卫生状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看,这是技术员在给生猪做B超,检查备孕的准猪妈妈是否怀孕了。”点开黄冈浠水基地,雷贤忠指着画面上正在猪舍里工作的技术员,介绍道:“技术员手上拿的白色仪器,就是兽用B超探测仪。”
“快看那头正在吃奶的小猪宝宝,拱在妈妈怀里好可爱啊!”一幅温馨的画面映入长江日报记者眼帘。
“大家猜猜这是基地的什么地方?尽情地想想看。”看到记者眼中装满了好奇,雷贤忠笑着“卖了个关子”——在基地里,每头猪宝宝从出生起,就会被百般呵护,健康成长,我们看到“猪宝猪妈”的所在,是各基地特别设置的“月子中心”。
雷贤忠告诉记者,从出生到出栏,基地为猪宝宝们建有五星猪舍区、产房区、保育区、育肥区。每头猪宝宝要在基地里生长约160天,长到100公斤左右。
图片
养殖中心特设“月子中心”,猪宝宝和猪妈妈一起“坐月子”。
介绍猪宝宝的成长史,雷贤忠习惯用更多拟人化语句。在育肥区,战斗力强的“猪宝宝”会在育肥区选择优势位置——温度最合适、离食槽最近,以便更好睡觉,最快“就餐”。那相对弱小的猪宝宝怎么办?
雷贤忠介绍,在各基地猪场内,每栋猪舍的正中间,都装有一个红外线感应器,能进行多维度调控,保持室内温湿度均衡,让处在不同角落的猪宝宝,都能享受到舒适的生长环境,一同健康地生长。如果猪群遇到紧急情况,系统还会迅速采集数据启动报警。
在猪宝宝的健康成长中,“非洲猪瘟”是猪场最大的“敌人”。如何对猪场实施硬核保护?雷贤忠介绍,为确保养殖安全,28个基地均实行全封闭管理,对人流、物流、猪流等进行全程视频监控,并结合信息化技术实现生物安全全程可追溯。
雷贤忠说,为了保护生猪安全,基地工作人员进入猪场前,必须隔离24小时,经过两次消毒流程后方可进入。“为了最大化地减少生猪和外界环境的接触,猪场工作人员每隔三个月才能轮休一次。但看着猪宝宝一点点长大,那种成就感也是无法言喻的。”
全省生猪联合育种实现华系种猪品牌“从0到1”
良好的种源既关乎生猪产业的存亡兴衰,更关乎国人“肉盘子”的安全。
采访中,雷贤忠反复提到一个育种关键词“祖代种源”。我国是世界上生猪生产与猪肉消费第一大国,生猪产业关乎国计民生。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种猪严重依赖进口。
“市面上武汉市民经常购买的猪肉中,除本地土猪外,‘大白’‘长白’‘杜洛克’等消耗量最大的品种,原种猪多从国外进口。”雷贤忠说,“从国外引种,还引不到对方最好的种猪,且每头种猪的价格需要2万元左右,引种成本很高。”
生猪质量好不好,首先取决于猪苗的品系是否优良。种猪培育为什么这么难?“时间、技术、资金,消耗量太大。”雷贤忠详细解释,为了确保种群的优良性状可以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种猪培育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选育,否则品种就会退化。
在我国,生猪育种多以表型测定、外形评定等常规手段为主,而国际上采用的是分子标记、基因组选择等新技术加持。育种设备、人员和技术的应用,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
“多种因素叠加,生猪育种单靠科研院所难以广泛开展,而一般企业又无法稳定投入。因此,加快建立市场化联合育种机制,精准培育优质品种,势在必行。”雷贤忠说。
联合育种如何“联合”?靠什么样的纽带关系,能把各方资源凝聚在一起,“握指成拳”?
全国很多地方都在尝试联合育种的新模式。武汉也在尝试自己的做法。
雷贤忠说,近年来,政府持续聚焦三农,提出打造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链,这对实现华系种猪品牌“从0到1”飞跃,是一次很好的机遇。
湖北省是生猪养殖大省,产业规模达到年出栏生猪4200万头左右,万头以上规模化养猪场居全国之首。这里高校和科研机构云集,汇聚了国内顶尖畜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才,曾打破国外垄断,诞生首个生猪大数据基因组育种,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开展联合育种,武汉有多重优势。
2017年7月,湖北首家种猪基因资源联合育种科研机构——湖北今楚联合育种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全省种猪联合育种高科技产业迈上了新台阶。
包括正大集团、天种牧业、湖北天牧、光大农牧、武汉金龙等在内的全省种猪企业14强,和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生猪遗传育种科学家团队,与社会资本一起,组建团队,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向湖北武汉打造“全国生猪种业研发创新高地”发起挑战。
众筹众创众赢培养适合本土饲养瘦肉猪新品系
无人机飞至百余米高空,俯瞰位于赤壁市官塘驿镇的湖北今楚首创联合育种基地,经过五年时间建设,一片错落有致的“核心资源群育种科研基地”尽收眼底。
雷贤忠介绍,随着联合育种项目投产,将每年可提供优质“祖代”种猪20万头,完全能满足湖北省生猪种业的快速改良和基因提升。
在联合育种基地,一栋漂亮的红色建筑引人注目。指着屏幕,雷贤忠自豪地说:“这就是园区的专家楼。今后专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国际交流会议等,都在此进行。”
今楚联合育种公司,正在尝试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力图解决以往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态链不配套“两张皮”的窘境。
股东既是投资人,又是客户。股东可以按照股权比例优先认购产品。股东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并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目标实现。
作为股东的科研工作者,既可以做研发,让成果落地,同时又能分课题向全球招标,引入竞争机制,最终形成产业链闭环发展,保障联合育种公司持续运行,为联合育种事业提供持久支撑。
“通过自主育种,国内主要消费的种猪品种价格,将从原来国外进口的每头2万元,大幅下降。”雷贤忠说,联合育种将创建“华系”种猪品牌,培养适合我国饲养环境的优质瘦肉猪新品系,积极探索中国生猪核心种源自给的新路子。
据介绍,今年联合育种公司商品猪总产预计能达到1200万头。“我们计划在全国生猪养殖大省,再复制3个联合育种产业基地,提供‘种猪祖代种源’,覆盖全国生猪养殖的三分之一以上。”雷贤忠说。
■淘汰成千上万品系选育优化
20年培育“冠军大米”华夏香丝
(长江日报记者周韧)
地理坐标:蔡甸区张湾街道武汉华之夏种业基地
农业看点:填补湖北长粒香稻新品种空白/高于市场价/全国150家企业联合种植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生长。4月11日,位于蔡甸区张湾街道复员村的千亩高标准优质稻基地内,多台装载着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翻耕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春耕备耕的忙碌景象。
图片
蔡甸区张湾街复员村优质稻基地负责人唐国强,介绍拖拉机上搭载的北斗系统。农机的充分运用让“华夏香丝”的耕种更加标准化。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今年我们将大面积推广汉产香稻新品种‘华夏香丝’。”基地负责人唐国强一边忙着指挥农机耕作,一边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去年基地试种320亩“华夏香丝”,收割后稻谷马上就被抢购一空,种植效益比常规稻种高出三成。
“华夏香丝”是近两年蜚声长江中下游水稻业的爆款品种,由华之夏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华之夏种业公司”)携手武汉科技团队联合选育,被农民亲切地称作“冠军大米”。
图片
研发突破,打造高端水稻“种子芯片”
4月11日下午3时许,湖北省农科院试验田里,一位戴着眼镜、脚穿胶鞋的男子正在弯腰查看水稻田间试验的进展情况。他就是该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雷,“华夏香丝”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之一。
开年后,40岁的周雷已经两下海南,上周末刚从全国农业示范县枝江市对接项目返汉,又开始“华夏香丝”的推广工作。由于常年往返于湖北、海南的水稻基地,每年200多天泡在水田里,周雷和同事被朋友们戏称为“候鸟”。
20年来,周雷和所在的省农科院团队为国产水稻研发“中国芯”,先后培育出16个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其中,2021年4月,该团队与华之夏种业公司联合选育的“华夏香丝”通过省农业部门新品种审定,打破了近20年湖北无长粒香稻新品种问世的历史。
企研合作是水稻新品种研发的重要模式。周雷介绍,新品种培育一般需要8-10年之久,投入大、风险高。2013年起,团队历经16代选育、优化,淘汰了成千上万的品系,才最终推出市场畅销的高端新品种——“华夏香丝”。
在杂交选育过程中,团队运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加强了新稻种的香味、抗性和米质三方面基因特征;选取“粤抗1122”为父本、湖南农香32为母本,通过杂交选育,强强联合,让新稻种兼具绿色、优质、高产、口感好等特性,一举打破了湖北传统稻种“优质不高产、好看不好吃、香稻不抗倒、长粒整米少”等发展瓶颈。
米粒细长、洁白饱满、酥而不软、粘糯爽口,浓郁的香气萦绕鼻尖,久久不散……2021年11月,“华夏香丝”亮相首届“江城优米”品鉴会,经省市专家编号“盲选”和现场品鉴,从61个“种子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夺魁。本地专家惊叹“多年未见”,业界给出“湖北第一香稻”的好评。
叫响品牌,连夺五冠掀起香丝旋风
近日,在湖北省天门市、咸宁市崇阳县,华之夏种业公司一天里举办了两场“华夏香丝”订单种植培训会,两地种植大户近百人参加,会场内互动热烈,农民们当日共签下订单种植面积4200亩。
华之夏种业公司种子专家刘天保介绍,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这样的培训会每周至少有2—3次。公司培训人员兵分三路,分别负责对接武汉市、湖北省及省外基地,“我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会场的路上”。
“农民把‘华夏香丝’叫作‘冠军大米’,积极加入种植。”刘天保说,“华夏香丝”问世短短两年,先是参选了荆门、黄冈稻米品鉴会,又两次参加“江城优米”品鉴会,四次均获评金奖。
在去年11月举办的2022年(中国)黑龙江大米节上,由湖北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监利名宇米业股份有限公司和仙桃市楚凤米业有限公司各自选送的“华夏香丝”大米,在籼米组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分别荣获本届大米节金奖、铜奖和优秀奖。本届大会,共收到国际、国内稻米主产区选送的样品666个,“华夏香丝”夺得三奖殊为不易。这也是“华夏香丝”品种获得的首个全国性奖项。
“湖广熟,天下足。”湖北坐拥江汉平原天然粮仓,自古为鱼米之乡。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前,湖北大米在全国没有什么名气。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游艾青指出,近年来,随着优质稻种植的推广,一批湖北大米品牌在全国崭露头角。其中“华夏香丝”获得首个全国性奖项,填补了中国名米没有湖北品牌的空白。
“华夏香丝”的名声不胫而走,省内外求购者络绎不绝。目前,除了省内种植外,“华夏香丝”在安徽、江西、河南和湖南四省已引种成功。据统计,“华夏香丝”2021年共示范推广面积10万亩左右,2022年则超过40万亩。
2022年夏秋季节,武汉市遭遇多年未遇的高温干旱,“华夏香丝”能否经受这场严酷的“大烤验”?当年9月16日,武汉市、黄陂区农技推广部门的有关专家,会同14家黄陂区种粮专业合作社(大户)负责人,前往黄陂孟巷村种植基地考察。放眼望去,270余亩“华夏香丝”呈现金黄色泽,沉甸甸的稻穗迎风摇曳。
大家采取现场收割机实收测产,结果显示:“华夏香丝”实测亩产湿谷1404斤,按88%折算,平均亩产干谷1235斤,以订单价1.6元/斤计,亩收益达1976元。
优异的大田表现,再次证明了“冠军”品种的高产、多抗和广适性。
组建联盟,打通“从田间到舌尖”种业产业链
4月11日上午10时许,记者和华之夏种业公司董事长吴陵松来到蔡甸区侏儒山街道震燕合作社“华夏香丝”种植基地。在和煦的阳光下,经历冬休的1500余亩虾稻田已经返绿,负责人雷四斌正领着七八个农民开挖沟渠、翻耕田块,按照种子专家的要求,为定制化生产做准备。
雷四斌说,2021年基地试种“华夏香丝”50亩,他和农民们亲眼看到,新品种优质优价,比同期稻谷每斤高0.16—0.2元,仍然供不应求,“而且从秧苗期到成熟,水稻都散发香气”。
图片
蔡甸区张湾街复员村高标准农田内,农机手驾驶植保机,为“华夏香丝”播种做准备。长江日报记者许魏巍 摄
金杯银杯,不如农民的口碑。第二年,不用再做说服工作,基地全部虾稻田整体种植“华夏香丝”,合作社加入华之夏种业公司组建的“开发者联盟”,当年,虾稻平均亩产达到1200余斤,“市场俏销,社员都满意”。
何为开发者联盟?吴陵松介绍,与传统种子公司省级批发给县级、县级批发给乡级、乡级零售的层层代理方式不同,华之夏种业公司直接面对种植大户、合作社、米业公司等终端用户,力图打通全产业链,从“华夏香丝”种植端开始,将种植户、种子销售、农机农技服务商、合作社、米企等整合起来,共同开发、品牌共建、利益共享,实现“从田间到舌尖”的聚合联结。
联盟主要从三个方向发力:田间管理上,实施统一布局、规模化种植、统一管理;技术上,与农机农技服务企业合作,集成农业科技,推动施肥管水、病虫防治、收割烘干等全程机械化;信息化上,建立作物溯源系统,让消费者可以轻松获取基地信息,吃得安心、放心。
目前,开发者联盟在湖北省内已有50家合作企业,省外也觅得了100多个合作伙伴,通过“华夏香丝”品牌化运作,共同打造一个优质、持久的中国大米新品牌。
“联盟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资源,帮助基地步入发展快车道。”雷四斌说,以前基地生产粗放,多为自产自销,出售稻谷等初级产品。在联盟的带动下,基地与种子专家密切配合,开展控氮、增磷钾、补硅锌等工作,落实科学晒田、适时收割等措施,不断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同时,通过联盟成员,基地先后推出虾、蟹、莲藕、大米等系列自有品牌产品。下一步,基地将带动周边农户扩大“华夏香丝”的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集群,打造农旅融合的“虾稻小镇”。
“一粒大米,能改变一个市场的格局。”吴陵松表示,武汉发展农业资源条件优越,不仅有200余万亩水稻面积,而且涉农科研院所密集,类似益海嘉里(武汉)公司等农产品深加工头部企业众多,发展优质大米全产业链的潜力巨大。未来三年,“华夏香丝”计划在武汉种植20万亩,在湖北省种植100万亩,“打造汉产高端大米品牌,实现‘北有五常,南有香丝’的新格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图片
■春赏桃花夏摘桃子秋采桃胶
“共同缔造”现代版桃花源
(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地理坐标:新洲区宋寨村
农业看点:2000亩桃园/赏花游/桃胶出口国外
4月11日,艳阳下,位于新洲区三店街道宋寨村的武汉宋桃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桃”)门口,工人们正把一筐筐桃胶从车间推出来,放到晒场的晒架上晾晒。“像这样的好天气,桃胶一天就能晒干,然后我们再分拣、修剪,按照大小和级别装袋(罐)进行销售。”公司负责人罗卫平说。
图片
桃花盛开的时候是宋寨村最美的季节,宛如世外桃源。长江日报记者余倩 摄
从200多亩到2000多亩
桃园规模越来越大促使产业链延伸
60岁的宋寨村村民高银桂正在晾晒桃胶。她熟练地把簸箕里的桃胶倒在晒架上,然后尽量把桃胶抹得均匀,让每一粒晶莹的“琥珀”都能沐浴在阳光下。高银桂已经在“宋桃”做了五年,这些日常工作干起来驾轻就熟。
不一会儿,高银桂的老伴驾驶着农用车来到晒场,向负责人汇报说,桃树的生长情况不错。
高银桂和老伴是宋寨村的脱贫户。老伴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儿子有眼疾,家里还有读小学的孙子,一家人守着6亩多地,虽然有各种政策帮扶,但之前的日子还是过得有点捉襟见肘。2018年,“宋桃”园区扩大,高银桂参加了一些田间地头的工作。“这些活不难,我这个年龄和身体也都能做得来。摘桃子、桃胶,给桃树剪枝、打药,一年做下来,有2万多元的收入,家里顿时宽裕了。听说我家是脱贫户,公司还给我老伴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高银桂说。
“宋桃”负责人罗卫平多年前回到老家新洲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桃。一棵桃树三年才能结果,里面变数很多。罗卫平此前请的是在枣阳地区种桃的技术员来做指导。枣阳比武汉雨水少,种桃不用起垄,结果武汉夏天的大暴雨一下,种下的桃树几乎全被淹死了。罗卫平不气馁,一边跟着师傅学技术,一边每天泡在田里研究。终于,他的桃树越种越好,开始结果,有了收益。2018年起,“宋桃”开始流转更多土地,经过近五年的扩张,桃园达到了如今2600亩的规模。
宋寨村党支部书记宋志和介绍,目前宋寨村的地基本都流转给了“宋桃”,仅此一项,就给村集体带来了十几万元的增收,同时村民们也有了稳定的土地流转收入。
2月底3月初,桃园开始忙碌起来,趁着好天气晾晒桃胶,休整桃园准备桃花节。如今桃花节已经结束,桃子长了出来,5月底就将进入采摘季。
图片
晶莹剔透的桃胶。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宋桃”今年还有一件大事,就是罐头加工厂要进设备,并且做好调试。“桃园面积从几百亩到现在的2600亩,如果全部作为鲜果来卖,我们没有那么多人力和精力,所以发展罐头加工桃势在必行。”罗卫平说。之前“宋桃”的加工桃都是拖到枣阳的工厂做代加工,损耗大、利润低。去年,“宋桃”投资千万元,建了罐头加工厂的厂房和冷库,马上加工设备就可以进场。“明年我们的桃子就可以就地存储和加工,这样我们也能降低种桃的风险,提高利润。”
做农业,必须不断摸索和学习。摸索桃树在本地如何种得好,摸索大桃园管理如何省工,探索桃产业链的延长……“除了桃胶、罐头桃,桃树剪下的枝条可以通过加工变成环保的燃料,提供给罐头加工厂使用,不仅环保,更节约了成本,这是我和宋书记去山东考察学来的。”罗卫平说,公司今年还买了最先进的大疆无人机给桃园喷药,“这样节省了人工,我们的效益更好”。
农旅融合,带动村民就业
联合周边村发展万亩桃园共同致富
43岁的方先明和高元莲是俩姑嫂,分别来自宋寨村周边的吴岗村和杨湾村。“因为家里有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顾,我们只能在家附近打工。自从五年前‘宋桃’扩大规模后,我们就在这里做工,一年收入3万元,还能把家里照顾得很好。”方先明一边回答记者的提问,一边手脚麻利地按照大小分拣桃胶。
罗卫平告诉记者,近几年,越来越多像方先明这样的青壮年劳动力加入公司。经过简单的培训,她们能掌握桃园的打药、修枝、嫁接等工作,也能摘桃、分拣,在赏花和采摘季,还能招待前来旅游的八方来客。目前,“宋桃”的长期工人有60多名,采摘桃子的季节工人更多,每年劳务支出在200万元以上。
随着桃园面积逐年增加,旅游项目日渐丰富,再加上即将投产的罐头加工厂,“宋桃”的用工量还将继续增加,越来越多的村民能够就近务工,获得好收益。
“一年都有得忙。2月、3月,整园子、做桃花节。忙完就开始进入采摘季。桃子采完,桃胶采摘又开始了,要摘到11月份。我们自己园子的桃胶远远不够卖,每年还要从全国各地收购约500吨进行加工和销售。”罗卫平说。
目前的桃园,刚刚送走桃花节,正准备迎接采摘季。经过三年休整,景区游玩内容越来越丰富,在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环境里,不仅可以在春季观赏桃花,从5月起就有各种水果可以采摘,一直到11月。除此之外,景区里还有小菜园可以“认养”,有小火车等游乐项目可以体验。
图片
天气好时,桃胶一天就能晒干。长江日报记者潘璐 摄
“旅游的发展,让宋寨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的发展配套也在跟上。”村支书宋志和说。现在的宋寨村,村里的道路全部刷黑,村民们自觉维护房前屋后的卫生,村里的田园风光越来越吸引人,引得周边村都来学习。
目前,三店街道的高富村、杨湾村、施阳村都开始发展桃树种植,目前种植面积已有1200余亩。由“宋桃”向周边桃树种植户、合作社提供种苗和技术支持,销售不完的桃子,“宋桃”负责收购。“我们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技术成熟了,加工厂建成后,配套有冷库,也让我们有能力收购周边的果子。”罗卫平说。
“我们这属于武汉和麻城的交界地,坡岗地多,种植水稻的效益不如平原地区,所以之前土地流转不出去,而现在,周边土地流转都成了香饽饽。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店发展万亩桃园,用规模带来效益,村民们的荷包也能越来越鼓。”宋志和说。
■循环利用水资源
每棵蔬菜长成仅需一瓶水
(长江日报记者贾蓓 通讯员杨佩)
地理坐标:东西湖区维农种苗有限公司
农业看点:无土种植/水培/四季生长
4月7日,武汉市东西湖维农种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农基地”)的育苗温室中,50多岁的聂师傅正熟练地将西瓜苗嫁接到葫芦苗上。“嫁接西瓜苗,主要是借助葫芦发达的根系,使西瓜苗缓苗快、抗性强,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维农基地相关负责人杨佩说。
在维农基地,这样的嫁接工作全年延续,不同季节所嫁接的种苗品种也不一样,每年可生产各类瓜果菜嫁接苗和蔬菜实生苗约1300万株,服务近万农户,栽种面积2万—3万亩。
成立于2008年的维农公司,基地总面积约2300亩,其中核心设施生产基地占地约300亩,目前拥有工厂集约化育苗、草莓脱毒种苗繁育及生产示范、食用菌栽培生产示范、蔬菜“三新”技术生产示范、植物工厂生产示范五大产业板块。
图片
近年来,维农基地积极发展设施农业,2022年,基地新建的植物工厂投产,专业化无土栽培蔬菜智能棚里,农作物实现周年生产,预计每年可生产叶菜、黄瓜、番茄等蔬菜约242吨,实现年产值约625万元。
工厂集约化培育优质种苗
提早蔬菜上市期带动农民增收
走进维农基地育苗温室,20℃左右的温度十分宜人,一排排温床上整齐生长的各类蔬果苗,绿意盎然。
“温室里的温度、湿度,都是最适宜种苗生长的。”杨佩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是这里最繁忙的时候,这五个月的工作量要占到全年工作总量的60%-70%,尤其是1-2月份,本地的嫁接工人忙不过来,每年都要从山东聘请专业的嫁接队过来‘支援’。”
“我们做嫁接,都是计件工。我做了十几年,一天能嫁接三四千株种苗,一个月有4000多元的收入。”聂师傅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基地的嫁接品种有十几个,以瓜类和茄果类蔬菜品种为主。
今年冬春季,维农基地接到了600多万株育苗订单,其中嫁接苗订单300多万株,直接由种子繁殖的实生苗订单有300多万株。“与往年相比,订单量明显上涨,涵盖了茄子、番茄、辣椒、苦瓜、甜瓜、丝瓜、豆角等8大种类、几十个品种蔬菜。”杨佩介绍,“为此,我们加派人手,抢抓育苗时间,春节期间每天都有40名种苗工人坚守在育苗大棚。”目前,冬春季订单已“大头朝下”,预计4月底完成交付。
维农基地的育苗工厂是武汉市产量最大的蔬果种苗培育基地,可满足2万亩农田生产需求,除满足东西湖区的需求外,基地种苗还销往黄陂、蔡甸、汉南及省内汉川等地。基地成立至今,累计为农户提供优质健康种苗1亿多株。
同时,基地运营15年来,承担了多项科技推广项目,其中,“瓜菜集约化健康育苗关键技术示范与推广”项目,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主要瓜类作物工厂化嫁接育苗研究与示范”,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图片
“我们基地工厂集约化育苗,一直致力于将优良蔬菜品种和优质健康种苗,推广至农户手中。基地的嫁接苗以瓜类和茄果类蔬菜品种为主,实生苗以瓜类、茄果类、豆类、十字花科类蔬菜为主,基本做到蔬菜品种育苗全覆盖。近年来,基地通过选用新品种,采用进口草碳土与珍珠岩做种苗培育的基质,使得培育的种苗质量不断优化,极大地保障了农户早春蔬菜种植,使农户种植的蔬菜提早上市,带动农民增产增收,亩均节本增收达500元以上。此外,种苗生产每年为周边农户提供工作岗位200余个。”杨佩说。
积极发展设施农业
果蔬四季种植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
在维农基地去年才投入使用的植物工厂,3个专业化无土栽培蔬菜智能棚里,分别生长着不同品种的叶菜、番茄、黄瓜等蔬菜。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通过风淋通道进入植物工厂中。“每一位人员进入植物工厂都需要经过这道风淋消毒,保证将一些看不见的虫卵、杂质、病菌隔离在厂区之外,从源头上解决病虫害的问题。”杨佩说。
进入工厂后的第一个大棚中,主要种植着各种叶菜,“包括不同品种的生菜、菠菜、茼蒿、青梗菜、小松菜、芝麻菜、板蓝根等等,目前棚区以单元形式进行种植与管控,四条苗床为一单元,共有23个单元,预计年产60吨蔬菜”。工作人员介绍,叶菜种植主要使用的是浅液栽培技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每一颗蔬菜的长成仅需要500ml的水,种植过程中仅需专门的营养液提供营养,无需使用任何农药、化肥、激素等物质,保障种植出零激素、零重金属、零农残的健康蔬菜,“这么大的一个叶菜棚区,因为都是用的智械化装备进行管理,只需要两三个人即可完成棚区的全部生产工作”。
在大棚门口,是工厂的设备区域,在这里,工作人员只需要在设备上进行点击,即可一键完成棚区内营养液、原水、消毒水、风机、保温、湿帘等的调控,非常简单快捷。
图片
设备区旁边,是4间人工光育苗室。育苗室通过人工光育苗系统,使种苗处于最佳生长环境,不受季节和气候影响,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蔬菜的品质和质量。别看这一间育苗室只有17平方米,其标配(5层6架)可一次性培育出34560棵苗。
继续往里走,是番茄棚和黄瓜棚。其中,番茄棚里主要种植了两种大果番茄和三种樱桃番茄,大番茄采用的是水培,而樱桃番茄采用的是基质栽培。黄瓜棚里则主要种植着水果黄瓜。
工作人员介绍,植物工厂项目占地约70亩,目前每天可产出约300公斤精品蔬菜。
“植物工厂是我们用科技的手段探索工厂化种植蔬菜的新模式。”杨佩介绍,“工厂利用智能计算机和电子传感系统,对设施内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进行自动控制,使植物的生长发育不受或很少受自然条件制约,人为创造出一个稳定的环境,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到各类蔬菜。同时,这种种植方式也更环保。”
除了无土栽培蔬菜智能棚,植物工厂还设置有温室大棚茄果类新品种展示区、智能化研学展厅等,可进行研学、技术交流、农业观光、特色旅游等活动,“产业融合是大势所趋,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来源:长江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两个鬼故事先锋画室盘锦水游城高起专考试报名公益起名字大全集冉字怎么起名张公帽子李公戴李安修古诗三百首小学生必背宠物店铺起名字大全猪宝宝起名喜用字的氏程女宝宝起名电影天堂那个饮品起名广州手机靓号积木盒子官网绽放吧百合电视剧剧情介绍女孩起名字带彤斗破苍穹前传之药老传奇替身竟是本王自己网上花钱起名可信么山西移动网上营业厅起名字典康熙无限之异兽进化我的钢铁战衣龙抬头小说栩起名男孩名称饭店起名大全打分测试开超市起什么名字好高端水宝宝姓高男孩起名字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