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秋衣秋裤的古代,天冷了如何加衣保暖呢

图片
最近北方的天气,突出一个“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有人兴高采烈的翻出了积压数个季度的薄装,准备大秀身材,却突然迎来一波剧烈降温,在迎面而来的料峭寒风中不知所措。
我们今人在隆冬九月的寒风中可以选择视情况增加秋衣、秋裤、毛衣、毛裤,甚至是羽绒服、雪地靴之类抗寒神器,再添上耳套、手套、暖宝宝等抗寒零碎。浑身上下武装到牙齿,区区寒流自然不放在眼里。
但是,没有秋衣秋裤的古代,天凉了又该如何加衣呢?
图片
上图_ 宋 佚名 (传苏汉臣) 冬日戏婴图轴,图中的孩童,冬日的御寒衣物
一、 明朝之前
有关衣物御寒这个问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植物,这就是最近轰轰烈烈的棉花。
在物质条件并不丰富的古代,棉花几乎可以算是御寒植物中最具性价比的选择。而棉花最初大约在公元前5、6世纪出现在印度河流域中,大致在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但此时仅仅在西北边疆种植,这是由于西北地区无论是气候条件或是区位条件,都较为适宜棉花的种养,因此,毫不客气的说,新疆棉质量过硬是有原因的。
不过,此时内地的古人并没有认识到棉花作为御寒植物的优秀之处,而是将之视为一种奇花异草,仅在某些专门种植奇花异草的花园中有所种植。《梁书·高昌传》中就记载,高昌(今新疆吐鲁番)有奇花“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实心如虫茧,茧中有极为细腻的丝线,这种花叫做白叠子)”
这个白叠子其实就是棉花。
图片
上图_ 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等到宋元时期,棉花开始传入内地,一个叫做黄道婆的勤劳织女,将自身从黎族姐妹学习而来的的棉纺织技术进行无私的推广,在古代那个讲究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时期,这种行为无疑闪烁着人性的光彩。
总而言之,在黄道婆之后,中国就渐渐进入了棉花时代,冬天穿棉衣成了不会动摇的定律,而黄道婆也因其功绩被奉为“织女星”。
棉花时代之后再说。
我们先说说棉花之前的故事。
图片
上图_ 羊祜轻裘缓带像(清·马贻《百将图传》),图中羊祜所披的就是毛皮衣服
从衣料上来说,古代可供选择的织物其实并不少,绫罗绸缎这个成语中就包含了四种织物,此外还有纱、绢、缎、帛、裘等等。在这里面比较特殊的是裘,因为裘指的是皮毛衣物。
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以上提到的各种衣料,都较为贵重,一般只有大户人家才会选用,小康人家也可能有那么几件。
至于广大的贫苦大众,广泛使用的是麻布。
至于到底怎么穿衣服,在气温还比较适宜的春秋两季时,一旦降温,大家就会穿一种两层的衣物,这种衣服一层里子,一层面子,且不多做垫絮,统称为“裌衣”。
譬如说吕祖谦的《卧游录》就有“今日忽凄风微雨,遂御裌衣。”的记载。此外,苏轼也有“子起寻裌衣,感叹执我手”的诗句,这首诗的标题是《初秋寄子由》,可见这种衣物多在春秋两季穿着。因此,在春秋季天气稍有转凉时,古人的第一反应就是穿裌衣,这种地位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秋衣”。
图片
上图_ 明万历《御世仁风》中穿冬装的官员,头上戴卧兔、风领以及暖耳
二、 深冬时节,何以御寒
稍稍变天之后穿双层的的裌衣,那再冷一些,到隆冬时节要怎么办呢?
富人的法子多得很,而穷人的法子就少了。大北方的穷人还可以咬咬牙换上羊皮袄,《淮南子》就说“贫人…冬则羊裘”,羊裘就是羊皮袄,当年汉朝苏武牧羊,大冬天穿的也是这玩意。
而不靠北方没有羊皮袄可换的穷人要怎么办呢?
答案是“添”。
图片
上图_ 清末民初 《老残游记》中戴雪帽的老残 陆子常绘
在两层麻衣之间塞入各种各样可以保暖的东西,譬如麻丝、木屑、芦苇、鸭毛、鹅毛等等各种能找到的玩意。
有一个出名的成语叫做“捉襟见肘”,战国时期穷人在两层衣服之间填入的东西叫做“缊”,这是一种纺织所剩下的下脚料,曾子贫穷的时候也在衣服之间填这东西,但衣服实在太破了,填的东西也不够,所以一抬胳膊就露出胳膊肘子来。
条件再稍微好一点的家庭,就可以选择一些皮毛衣服来御寒,但原料一般都是较便宜的狗皮。
图片
上图_ 清康熙 《金瓶梅》插画中家常戴着卧兔的李瓶儿
至于有钱人,那选择就多了。
金瓶梅里就有冬装的描写,“大红缎子袄,青素绫披袄,纱绿绸裙,头上戴着鬏髻,貂鼠卧兔儿”,“貂鼠”,这是皮毛制品,“大红缎子袄”,显然这是精织衣物。皮毛制品和精织衣物就是富人最广泛的选择。
所谓“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当时的有钱人,天气一寒就可以穿各种皮毛制品,从狐狸皮、貂皮、再到豹皮,制品包括狐裘、鹤氅等等名贵衣物。此外还有各种精细的织物,也就是锦缎之类的。锦衣玉食这个词,本就是形容富贵人家。
诗经里说“君子至止,锦衣狐裘”,苏轼也说过“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不过,有一个小细节在于,古代富人使用各种皮毛衣物,觉得这种行为有些像胡人所为。于是会在这些衣物之外披上一层精致的丝绸外衣。
但小孩子不能这么穿,《礼记》说了,小孩子“童子不裘不帛”,这古代的小孩子不得给冻坏了。
图片
上图_ 央视版《红楼梦》中,各角色所穿的御寒的衣物
三、 元代之后
在明清之际,棉花得到了广泛的使用,不只是穷苦人家有了御寒能力更胜一筹还能够买得起的棉衣,富人也很喜欢棉质衣物。
在这个古代抗寒能力大成的时代,隆冬时节有哪些时尚而不失风度的衣物可供选择呢?
首先是各种披肩,也叫“雪披”,老版红楼梦里林黛玉整天穿的那个就是,类似于皮毛斗篷。
还有棉袍,内填棉花,华贵而不失优雅。
图片
上图_ 穿棉袍的东汉官吏
当然,很多北方的朋友都清楚,真到了隆冬九月,光穿得厚是没有用的,漏在衣服外面的手、脸照样会被刺骨的寒风吹成不知所措的样子。
为此,外面需要帽子手套,古人当然也有这些东西。
譬如前面提到的“貂鼠卧兔儿”,所谓卧兔,就是古代女性所用的皮毛制的头饰,放在头上远观犹如卧兔,因此得名。这种头饰起于北方,因此也有人称为昭君套。
图片
上图_ 明代万历《橘浦记》版画中冬日烤火的女子,头上围着卧兔
还有别的头饰,譬如帕头、抹额,当然还有狗皮帽子,抹额在今天的各种电视剧中经常出现,其颜值可是十分在线。
甚至还有耳套,当时称为“暖耳”,也叫“耳衣”,暖耳有两种,一种就像今天的耳套,仅把耳朵包裹住,另一种则将整个后脑都包裹,这种耳衣往往用狐皮制作。
《金瓶梅》里西门庆就喜欢戴“招鼠暖耳”。
此外,手套也必不可少,马王堆考古就出土了大量的手套,花样繁多,有漏手指的,也有全包的,朱绫纹罗,外有刺绣,颜值十分能打。
图片
上图_ 西汉马王堆信期绣千金绦手套
四、 结语
我国的服饰文化堪称博大精深,单以样款少说就有大袖衫、半臂、圆领袍、短褐、褙子、莲蓬衣、缺胯袍、大氅等等,真要一一的将之列举出来,我也不用翻书了,光是列名字都能撑起一篇。
不过,有趣的事情是,对于广大历史科普工作者来说,近年来由于汉服文化的走红,读者受众们对服饰文化的探究兴趣越发浓烈,可谓是可喜可贺。
作者:未定君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中国服饰史》沈从文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两个鬼故事水星交换机青春放纵给女儿起个小名关于月亮的古诗男孩子缺金怎么起名字生成八字起公司名字呼朋引伴的意思琴行起啥名字好赘婿当道免费全文阅读中业兴融hdp直播怎么开店起名字好任姓起名大全起公司名字打分结果混在三国当军阀人鼠之间以嘉字起名的男孩名字工商银行手机银行app下载工作台账我骄傲我是一滴水大明最后一个狠人起个四个字名字大全韩性女孩起名大全生化危机2迅雷下载系统之乡土懒人阿卡丽出装上海迪士尼不再需要预约进场曾万明同志逝世宝宝起名大全下载日本大和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