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无障碍
  • +1

林迈可与抗战烽火中的红色电波 | 不远万里: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2

2022-02-24 18: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中有一批支持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友人,他们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对外传播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变,有一些留在中国,参与到教育、医疗、外交等事务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本书用非虚构写作的方式讲述这些国际友人的中国故事,借他们的目光来重返20世纪的历史现场。国际友人的个体生命经验与20世纪全球进步运动的思想与行动网络交织,与中国的革命与社会建设相互作用,呈现出一个复杂、动态的全球20世纪时代景观,也为反思当下的国际关系和全球秩序提供了独特的视野。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北平。炮火纷飞中,美国人和英国人合办的教会大学燕京大学,成为北平为数不多暂时安全的地方。

在战乱年代,燕京大学依然尽全力为学生们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当时的西方大学流行“导师制”学习制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校方准备效仿英国牛津大学的新思潮,在燕京大学试行导师制。

关于导师制相关说明的宣讲课堂在燕京大学最大的103教室举办,台下座无虚席,女学生李效黎来时差点找不到一个空座。战火纷飞的年代,李效黎不确定象牙塔一般的校园生活能维持多久,但她知道,敌人永远无法管制的是自己的思想。她决定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好好读书,用知识武装头脑。

讲台上除了李效黎的院长陈其田,还有一位陌生的外国老师。高高的个子,修长的体型,鼻子上架着一副精巧的眼镜。李效黎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鼻子,整个讲课过程中,她总是不自觉被这个外国老师的鼻子所吸引。李效黎猜到,这个外国老师,大概就是布告上介绍的,本次导师制的导师之一—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1994)。

一、  探访根据地,寻找红色中国

林迈可来到燕京大学可以说是一个偶然。林迈可出生于英国的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祖父是历史学家,在苏格兰格拉斯哥的神学院担任院长多年。父亲在牛津大学的贝里奥学院担任院长。林迈可自己也毕业于牛津大学,在那里,他先后学习了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以及政治学。

1937年,林迈可刚刚结束在南威尔士州工业调查所的工作,正在寻找新的工作。时任燕京大学社会系主任的吴文藻教授,也正在为燕京大学即将实行的导师制实验物色导师人选。机缘巧合下,林迈可成为目标人选之一。尽管在当时,林迈可对中国还不甚了解,也没有听说过燕京大学,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邀请。一方面他对于导师制在中国首次实行的实验非常感兴趣;另一方面,他也想更进一步地观察和了解中国与中国人民,深入理解神秘的东方文化。林迈可站在宣讲会的讲台上,向同学们讲述着导师制的计划。李效黎还不能完全听懂这样大篇幅的英文,尤其是林迈可的英文还带着浓浓的牛津腔,但她听明白了大致的概念。导师制的学习方式不需要死记硬背,而是更加锻炼个人的思维能力,这让她十分心动。她决定报名参加考核。经过英文论文和面试两轮筛选,李效黎成为入选的八名学生中唯一的女学生。从此,李效黎开始跟着林迈可学习经济学和方法论。

林迈可是一位非常细心且负责任的老师。导师制学习开始的第一个学期,林迈可发现了李效黎在英文方面的不自信。林迈可思前想后,决定请同事戴德华的太太帮忙。戴德华太太是儿童心理学家,家里正有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女儿和还不会说话的儿子。李效黎每周都会去陪孩子们玩耍,与孩子们的交流相对简单,也不会太拘束。在林迈可和戴德华太太的帮助下,李效黎的英文听力和口语水平进步明显。

第二学期,李效黎又遇到了新的学习难题。她跟不上经济学课程中图表部分的内容,林迈可发现后,主动提出要为其补课。在林迈可耐心温柔的讲解下,经过几次补课,李效黎逐渐掌握了图表的知识。她却为此感到失落,因为当自己完全领会图表知识的时候,林迈可先生对她的单独补课也要结束了。单独补课虽然结束,李效黎和林迈可的友谊却持续升温。林迈可的书房里有他自己装配的唱片机,夕阳西下,两人常常一起享受着美妙的音乐和落日的余晖。1939年暑假前,作为知心好友,林迈可向李效黎分享了他即将前往抗日根据地的计划。这是林迈可第一次在李效黎面前提到“中国共产党”,但实际上,在此之前他已经不止一次探访根据地,接触到八路军了。

林迈可在前往中国的轮船上结识了好友诺尔曼 · 白求恩医生。在旅途中,白求恩医生非常积极地向林迈可介绍了他心目中的红色中国。两人在轮船上约定好未来在华北再见。1938年初,当时美联社驻北平记者霍尔多 · 汉森先生的一篇报道吸引了林迈可的注意,他和另外两名燕京大学的外国教师决定趁着复活节假期,去看一看报道中提到的冀中地区活跃起来的“那个组织”,去寻找白求恩医生口中的“红色中国”。

林迈可在燕京大学书房

林迈可(左二)一行人前往冀中途中

前往冀中的路程相对顺利,林迈可一行人带着自行车先乘火车来到了保定,下车后再一路骑着自行车向农村而去。林迈可还带上了新买的德国造的蔡司伊康照相机和16卷120胶卷,记录他这次不平凡的旅行。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林迈可来到中国后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林迈可一行三人由于其外国学者的身份,在冀中游击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甚至有专人带他们四处周游。游击区到处都是抗日集会,到处都有新兵正在进行操练。林迈可一行人还被邀请参与了平汉铁路的袭击行动。这次行动虽然炸毁了两三截铁道,有一定的战果,但在行动过程中,指挥官不会根据北斗星辨别方向,带着大家绕了很多路,整个袭击行动的过程并不顺利。

1938年暑假,林迈可第二次前往冀中。这一次,他和同事戴德华受到了更庄重的欢迎。在进入吕正操将军的司令部时,有军乐队演奏欢迎他们的到来,还有专人护送他们到山西省五台山区的聂荣臻将军的晋察冀司令部。这一次的深入探访,林迈可依旧带上了他的相机,捕捉到了很多历史瞬间。他参观了根据地自制武器的兵工厂,看到了乡村小学写满抗日宣传标语的黑板报,看到了日寇破坏的村庄,也同乡民们一起听了露天的抗日话剧。在五台山,林迈可还与他的好友白求恩医生重逢,这使他又惊又喜。林迈可是在来中国的轮船上结识白求恩医生的,当时白求恩医生的目的地是延安。分手时,林迈可不敢想象他们两人会在未来再次相遇,这次在五台山的重逢让他欣喜万分,为此,林迈可一人单独留下,和白求恩医生度过了一周。白求恩医生的医院设立在一个简朴的农家小院中,他对待病人非常热心与真诚,有时候会因为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救助而大发雷霆。对于白求恩医生来说,救治病人是最重要的使命。他加入共产党的初心十分朴素动人,仅仅是因为他在访问苏联时期感受到苏联的结核病人受到了良好治疗,因此他决定加入共产党组织。在白求恩医院停留的这一周,白求恩医生治病救人的场景深深触动了林迈可。

听完林迈可两次前往冀中的经历,李效黎心情有些复杂。她不了解八路军,不了解游击队,她很高兴有人能告诉她关于游击队的事情,很高兴国家还有这样一支坚毅的队伍在战斗,但她又本能地担忧林迈可的危险处境。

林迈可在那个暑假再一次动身前往根据地。这一次的考察,表面上是燕京大学所计划的赴边区考察组的活动,而实际上是党组织有意安排的,让潜伏在燕京大学机器房当机械工人的地下党员肖田带林迈可等国际友人参观根据地,宣传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

李效黎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分离竟然如此之久。夏天过后,林迈可还是没有回来。更让她担忧的是,连林迈可的父亲都在打探他的下落,他与所有人都失联了,甚至有传言说林迈可已经被日本人残杀了。李效黎心急如焚,她知道林迈可的秘密,她担心林迈可的安危。李效黎心中明白,她对于林迈可的爱慕已经超过了普通的师生情谊。林迈可不在的这段时间,每每路过他的住所,她的目光总是不自觉地扫过林迈可书房的那扇窗户,看看是否有灯点亮。

林迈可这一次的旅行比之前的都要长。他和几位同事计划穿过西山,访问延安。这一年的雨季发生了严重的水灾,一些计划的路线被洪水阻隔,旅程并不顺利。经过一周的跋涉,一行人到达了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林迈可又一次见到了白求恩医生。当时前线各方面条件艰苦,物资匮乏,白求恩医生没办法吃到自己日思夜想的西餐美食,林迈可便承诺安排好西餐和住宿,邀请白求恩医生日后前往北平家中与他相聚。遗憾的是几个月后,白求恩医生就因败血症而逝世。

当时的军事形势已经不能实现他们前往延安的计划了,林迈可一行人便横穿了正太铁路,前往晋东南的八路军总司令部。在那里,林迈可遇见了朱德将军。肖田作为燕京大学机器房的工人,有着一身操纵机器的好本领,但他没有接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和一些知识分子交谈时总感到有一些不自在。朱德平易近人,主动将司令部的机器展示给大家看,并虚心接受肖田提出的建议。包括肖田在内,林迈可一行人都被朱德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吕正操将军领导的冀中军区司令部欢迎林迈可和戴德华

聂荣臻、林迈可、白求恩(从左至右)在晋察冀根据地交谈

由于洪水和战乱,林迈可这一次的旅行时间远远超出了计划。11月底,林迈可终于回到了燕京大学。这次阔别,让李效黎和林迈可的情谊再一次升温。一天晚上,李效黎接到了林迈可打来的电话,电话里说急需她的帮忙。林迈可需要李效黎帮忙将一批药品的标签全部撕去,并换成中文标签。看到满地的药品,李效黎心中吃了一惊,但她什么话也没说,立刻行动起来。李效黎不是第一次帮林迈可翻译订单了,在此之前,李效黎也帮他整理过药品的订单。林迈可信任李效黎,知道她是个诚实可靠的女孩。当他手头上有一些危险又紧急的任务,需要有人帮他翻译一些化学用品或者药品的订单时,他能想到的最佳人选就是李效黎。战争时期,虽然有着外国人的身份作掩护,但林迈可大量购买化学用品和药品的行为也是非常令人起疑的;虽然林迈可从不提这些订单从哪儿来,又有什么用,但李效黎心中也能感觉到这件事情不简单。李效黎是聪明又有分寸的学生,每次翻译订单,她从不多问。两人将所有的药品整理完毕,林迈可长舒一口气,向李效黎解释了来龙去脉。这一次林迈可没有隐瞒,他告诉李效黎,这批药品是送给八路军的。

“因为事情是很明显的,任何有血性有思想的人,都有义务去反对日本军队。”①通过几次对根据地的探访,林迈可按耐不住血液中流淌的正义感和责任心,他亲眼看见了这支军队有多么缺乏物资,一直以来,他都在用自己外国人的身份帮八路军做一些地下工作。

李效黎一点也没有为自己置身于林迈可秘密的行动中而感到害怕,反而非常感动,感动于林迈可为了中国的抗战而如此勇敢和有担当。在此之前,李效黎没有机会了解当时的局势,更没有机会了解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林迈可为她打开了通向外面世界的一扇窗。

由于战争,美国方面不打算再对燕京大学的导师制计划提供资金,因此在1940年,林迈可接受了英国大使馆的邀请,成为英国大使馆的新闻参赞。离开燕京大学后,林迈可和李效黎没有停止通信,但李效黎心中盼望着林迈可的归来。9月底的一天,正在教室里上课的李效黎,无意中往窗外看了一眼,那个她心底挂念的人,正在教室窗外微笑地看着她。李效黎不敢相信自己的双眼,心中又惊又喜,她没办法再集中于自己的课堂作业,写了错,错了改,改了再错。她既焦急又欣喜,想立刻冲出教室,站到林迈可的面前。

原来是司徒雷登校长不希望导师制就这样结束,因此设法筹措到了资金,邀请林迈可回学校继续教书。李效黎已经不再学习导师制的课程,他们俩也算结束了师生关系,交往更加频繁而不受约束。甚至有几次,林迈可骑着摩托车带李效黎去郊外野餐、游玩。

1941年5月24日,林迈可向李效黎求婚了。6月26日,在李效黎拿到学位证书的第二天,林迈可和李效黎在燕京大学未名湖畔举行了婚礼。燕园里鲜花烂漫,风景宜人。他们没有去度蜜月,因为林迈可的秘密工作还在进行,抽不开身。他答应为三个不同地区的游击队安装收音机,这三支游击队都直接和林迈可联系。他们也没有采购家具装修婚房,林迈可分析世界形势,认为日本加入世界大战是迟早的事情,他们随时要做好逃难的准备,因此没有必要对新居做太多的装修,早晚是要离开这个地方的。李效黎理解丈夫援助八路军的心意,也十分动容。她愈发频繁地参与到这些秘密工作中,成为丈夫的得力助手。他们常常伪装成开车去郊外野餐的夫妇,带上水果和啤酒,而将导线、零件等物资藏在座位下面。路上他们多次遇到日本兵,夫妇俩都从容不迫,化险为夷。

林迈可、李效黎结婚照

那一年春天,曾经陪同林迈可一同前往根据地的燕京大学机器房工人,同时也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的肖田被日本宪兵队抓走。肖田从根据地回到北平后,就决定将燕京大学的机器房作为秘密据点为根据地筹集物资。林迈可在上海和香港的时候,为根据地购买了很多北平无法购买的器材零件,并悄悄组装成收发报机交给肖田。肖田则将器材偷偷藏在粪车里,躲过日军的搜查,成功将大量物资送往根据地。正在这条秘密交通线愈发成熟和巩固的时候,因曾陪同外国教授考察边区,肖田引起了敌人的怀疑,被抓去严刑拷打,受尽酷刑。林迈可得知此消息后,筹集了1 000元钱,和肖田的朋友合力将其营救出狱。

1941年12月8日,星期一。李效黎像往常一样打开收音机,想听一听英国广播电台的新闻,但却没有收听到任何内容。她以为收音机出现了故障,便叫醒林迈可检修。林迈可扭动了几下收音机,终于收到一个德文电台在播报新闻,新闻里说日本和美国开战了,燕京大学已经不安全了。

林迈可当即判断出自己危险的处境,他们要立刻离开这里。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开上司徒雷登校长的车,接上了将要一同投奔根据地的同事班威廉夫妇。同一时间,李效黎也立即在家打点起来,将他们提前准备好的零食背包以及棉衣外套带上。林迈可很快回来接李效黎,他带上了所有的手枪和两只装着无线电零件的箱子,疾驰出燕京大学,向北平西山方向驶去。

后来林迈可夫妇得知,仅仅十分钟后,日本宪兵队就赶到了他们的住所进行搜查。日本人已经认定林迈可是国际大间谍,在燕京大学审问和威胁了林迈可的所有朋友,想要将林迈可找出来送上军事法庭并将其枪毙。

二、  投身晋察冀根据地无线电事业

林迈可一行人开车到黑龙潭时,决定弃车步行。他们雇了几个农民挑夫帮他们挑行李。林迈可记得在根据地曾经听说过法国的贝熙业医生救治过八路军,于是想先到贝熙业医生的住处—贝家花园,看看有没有能联系上八路军的方法。到达贝熙业医生的别墅时,只有管家在家。林迈可称他们是贝熙业医生的朋友,管家看到林迈可和班威廉夫妇都是外国人,便热情地将他们引进屋。贝熙业医生不在家,管家依旧款待了他们。林迈可诚恳地告诉管家他们的来意,希望管家可以帮助他们联系八路军。管家犹豫了片刻,告诉他们贝熙业医生已经很久没有回来过了,他不敢再多留林迈可等人,于是找来了几个背夫,送他们离开。

林迈可随即想到另一个法国人蓝先生在关儿岭有一处别墅,想去那里寻找线索。蓝先生也不在家,管家夫妇也误以为林迈可一行人是蓝先生的朋友,热情款待了他们。李效黎告诉管家,如今日本已经和美国宣战了,希望管家能告诉他们一些联系八路军的线索。李效黎对管家说,如果管家不帮这个忙,日本人知道他们来过此处,一定也会连累管家。听了这话,管家决定帮助他们寻找线索。

在管家的帮助下,他们见到了赵先生。赵先生是伪政府控制下的村庄的伪村长,他表面上为敌军效力,其实是为共产党做事的。赵先生很睿智,身材瘦小,十分敏锐。他仔细询问了林迈可一行人的来路,在林迈可准确说出了几个游击队指挥员的姓名后,赵先生才相信了他们,并表示一定会将他们送到安全的地方。

赵先生带着众人在黑夜中启程,最终到达了龙泉寺。经过一天惊心动魄的奔波劳碌,林迈可一行人终于有了一个安稳的落脚点。赵先生拍胸脯保证,这里是日本人找不到的地方。与此同时,赵先生也已经派人通知八路军,于是林迈可等人便暂时在这里等待消息。第二天晚上,他们收到了联络员送来的信件,信中表示了对几位国际友人的欢迎和慰问,并承诺一定会保护他们的安全,携手战胜敌人。

半夜时分,林迈可终于听到了熟悉的声音,是肖芳。肖芳是他几次运送物资前往根据地的接收人。看到肖芳,林迈可终于确定,他们和八路军真的联系上了。肖芳判断形势后决定带着大家立即离开这里。一行人在月光下赶着夜路,直到天快亮才来到了一间农舍休息。接下来几天,他们在肖芳的带领下一直在不分日夜地赶路和转移。

几天后,他们来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村庄,这里有八路军驻扎,相对安全。林迈可一行人到来的消息在村庄中不胫而走,村民们都跑来看这几个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感到十分新奇。在这里,不但八路军士兵们向林迈可他们打听国际局势,农民们也对世界局势有几分了解,并十分关心当前的新进展。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里的普通老百姓们都能够上台脱稿演讲,落落大方。李效黎甚至觉得,在对政治的认识方面,燕京大学的学生们都未必有这里的农民了解得多。八路军确确实实在教育着人民。

经历几次转移后,林迈可一行人来到了平西根据地,见到了平西根据地的司令员萧克将军。这是李效黎第一次见到萧克将军,萧克文质彬彬,温文尔雅,她完全想不到这就是国民党口中凶神恶煞、魔鬼一般的萧将军。来到平西后,他们就在萧将军的司令部住下了。

萧克将军非常信任林迈可,知道林迈可精通电讯技术,他便请林迈可去通讯部电台修理收发报机。通讯部电台就在附近的村庄,于是林迈可开始到通讯部工作。林迈可从燕京大学出逃时带上的万能测量表和计算尺,在这个通讯部是仅有的宝贝工具,他再一次感受到八路军抗战的艰苦条件。让林迈可感到欣慰的是,与他并肩作战的同志们都十分朴实友好,林迈可和他们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通讯部的王士光同志,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过两年书,参加红

军后一直在通讯部门工作,会讲外语,成为林迈可在通讯部的好帮手。其他的一些同志也许不如王士光理论基础扎实,但他们都非常勤恳好学,这让林迈可非常感动。

班威廉夫妇在一月的时候离开了平西,他们决定去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林迈可在通讯部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和李效黎继续留在平西。林迈可工作的时候,李效黎常常和村里的妇女聊天。妇女们对李效黎和林迈可的跨国婚姻非常好奇,得知李效黎是大学生时,更是诧异不已。她们没想到坐在面前和她们一起谈天说地的妹子竟然是大学生。李效黎也常常感到诧异,这里的妇女们人人都会讲抗日故事,和她印象中的农村妇女形象大相径庭。村子里的每个村民都参与到了抗日宣传中。战争教育了人民,八路军组织了人民,普通人民的生活完全融化在了抗战的大熔炉里。

过了农历新年,林迈可的工作也暂告一段落,林迈可夫妇便离开平西,受邀启程前往聂荣臻将军的总部。途中,他们参观了白求恩医务学校,学校的师生为林迈可夫妇举办了座谈会。白求恩医生是林迈可的挚友。林迈可还记得,上一次和白求恩见面时,白求恩十分想念西洋美食,他们约定好要在北平林迈可的家中大快朵颐。林迈可非常惋惜这位好友的逝世。

1942年2月底,他们经过沙河,来到温塘,在温塘的经历让林迈可印象深刻。林迈可夫妇非常喜欢温塘的温泉,这里的温泉水非常烫,水中还含有硫黄,治好了林迈可受伤的疥疮。温塘招待所的主人是非常典型的中国人,热情好客。林迈可很喜欢主人第一天为他们准备的烙饼,主人却为没有准备外国人爱吃的鸡蛋感到愧疚。主人提议将鸡蛋加入烙饼,林迈可认为这会破坏烙饼的美味便婉拒了,但主人误以为这位外国贵宾是客气,第二天还是做了鸡蛋烙饼,反倒没有第一天的烙饼原汁原味。晚上睡觉时,主人也总怕炕烧得不够热,怠慢了远道而来的客人,结果由于炕烧得太热,把被褥都烫出了洞。尽管知道这是主人的一番好意,但林迈可不习惯这样的“热情”,他认为这是中国的“旧礼节”。

到了春天,林迈可夫妇终于到达了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驻地。早在1941年3月,在充分认识到电信通讯对战争以及战后和平发展的重要性后,聂荣臻将军就决定要建立一个八路军的无线电研究组。他们想尽可能地找一些学历相对而言比较高的、懂一些理论研究的学员,边行军打仗边学习。这个研究组万事俱备,只欠导师。当听说林迈可在平西根据地解决了许多电讯难题时,聂荣臻将军又惊又喜,当即邀请林迈可夫妇和班威廉夫妇来边区总部参观,计划着能进一步邀请他们来当导师。

林迈可原本的逃亡计划是从晋察冀根据地前往延安,再从延安到重庆或者直接回到印度或英国,但是当聂荣臻将军挽留林迈可任通讯部技术顾问,帮助部队重建电台,并且培训一批电台人员的时候,林迈可没有犹豫,一口答应,转身便投入了工作。

林迈可夫妇新的居住地在吊儿村。这里有一个专门为外国友人提供住所的大院子,条件十分不错。先前投奔聂荣臻将军的班威廉夫妇已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下了,布朗杰斯特先生、当舒先生和傅莱医生也先后来到了这所院子。大家笑称这所院子是“国际饭店”。

林迈可担任晋察冀根据地通讯部技术顾问

林迈可为学员讲解电讯知识

在聂荣臻将军的指导下,无线电研究组的课程教学也红红火火开展起来。这里没有系统的教材,技术人员的专业基础知识也不够扎实,因此在给技术人员上无线电的工程课时,要从最基础的电学第一定律教起。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甚至微积分等大学常见的基础课程也是该无线电研究组的授课内容。为了提高传递信息的效率,学员们需要掌握简单的英文词汇和短语,于是李效黎也开始在研究组里担任英语老师。由于开设的课程和普通大学的很相似,这个研究组又被大家称为“吊儿大学”。

林迈可和班威廉也曾怀疑过,在战火纷飞的前线,给学员们教授这些基础课程有什么帮助、对游击战争有何意义?聂荣臻将军解释道,八路军不仅仅是一支战斗队伍,更是一支人民的队伍。为了战后新中国的建设,有必要也有责任在战士中培养一批未来的工程师。两位洋教授对于聂荣臻将军的远见卓识都非常赞赏。正如聂荣臻将军预料的那样,林迈可在晋察冀带出的学生钟夫翔、王士光、林爽等人,后来都成了中国电讯领域的高级专家,为国家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除了培训学员,聂荣臻将军还希望林迈可能够在通讯部承担一些改装旧收发报机的工作。这里物资匮乏,技术水平也不够,收发报机的性能跟不上作战需要。林迈可对这份工作十分上心,他依旧使用着他从北平带来的“宝贝工具”—万能测量表和计算尺,竭尽所能优化着收发报机的性能。在工作中,他迸发出了许多优化通信工具的想法,他也会经常去分区司令部走动,看看分区司令部是不是能为实现他的想法提供一些零件。林迈可很快发现,这里相信科学,这里团结而有凝聚力,只要林迈可能够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且可行的,各分区司令部毫不吝啬地愿意给到他们所能给予的全部帮助。林迈可因此向聂荣臻将军提议,将所有分区零散的零件全部上交总部,方便通信工具的优化效率。聂荣臻将军接受了这个提议,马上向分区政府下令,这让林迈可非常欣喜。

来到吊儿村不久,李效黎有一次突然晕倒,经过傅莱医生的诊断,她怀孕了。林迈可非常兴奋,不再让李效黎参加任何笨重的劳动。李效黎在吊儿村和当地的妇女走得更近了,她们常常一起聊天,一起去河边洗衣服。

冀中电台全体人员合影

4月中旬,李效黎受邀参加了全国妇女联合会。来参加这次妇女联合会的代表们来自全国各地,她们冒着危险穿过日军层层封锁线来到这里。会议的主题是如何开展抗日战争时期敌后的妇女工作。各村的妇女都被组织起来,分工劳作。年轻力壮的妇女下田干活,年迈或体弱的妇女在家烧饭、缝纫、看管孩子。妇女们都在尽力为抗战奉献自己的力量,即使家中男人上前线或是有别的工作,家里也能做到井然有序、不误农时。此外,妇联的同志们在方方面面都关心着妇女的生活,许多妇女都会求助妇联帮她们解决家庭纠纷。

眼看快到生产的日子了,李效黎离开了吊儿村,在一位管理员兼饲养员的陪同下前往卫生部待产。林迈可留在吊儿村继续工作。李效黎心中隐隐担忧,她很害怕自己会难产,之前给她诊断的卫生员说她胎位不正。李效黎担心自己这一离开就是和丈夫的永别。虽然心中有种种担心,但她知道这里的通讯部十分需要林迈可,她也非常支持和理解丈夫的工作。

一连步行了三天,李效黎终于到达了卫生部。在卫生部待产的日子里,为了防范日军的进攻,李效黎她们进行了两次转移,从卫生部到山沟里的大台村,爬过“阎王鼻子沟”—以难以攀登著名的高峰,终于来到了深山中的骄庆,一个日本人绝对不会来的村庄。这些天的转移对于常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更何况是李效黎这样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李效黎不忍让同行的战士背她上山下山,坚持自己走完了全程。两周后,卫生部派来的产科医生杨医生也到达

了骄庆。产科医生到来的当天夜里,李效黎就开始腹痛,杨医生检查之后确定一切正常,李效黎即将分娩。

林迈可在组装电台

小生命是第二天上午来到这个世界的,虽然小家伙是屁股先出来的,让大家捏了一把汗,但后续的生产过程非常顺利。留在吊儿村的林迈可接到任务,要去第三军分区重建电台,他终于有机会在前往第三军分区的途中来看望刚刚生产完的妻子和他可爱的女儿。林迈可给他们的女儿起名“艾丽佳”。

林迈可一家仅仅团聚了三天。三天后,林迈可启程。临走前,他用相机拍下了李效黎抱着艾丽佳的照片。

林迈可结束第三军队分区的工作后,和李效黎带着他们的女儿艾丽佳一同去了第一军分区,后来又因为工作的调动回到了第三军分区。林迈可的工作非常忙碌,整夜整夜工作也是常有的。好在小婴儿艾丽佳给林迈可的生活带来了欢乐和阳光,他总忍不住亲亲抱抱自己可爱的女儿,把她高高举过头顶逗她开心。

在工作之余,林迈可也会观察到根据地可能存在的问题。有一次,林迈可获赠了一本毛泽东论唯物辩证法的小册子。林迈可读完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其中有一些观点和爱因斯坦的观点很像。曾担任过毛泽东秘书的周小舟同志因此和林迈可争论了一晚上,他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者会和非马克思主义者的阐述是一个意思,他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是对的。争论过后,林迈可感觉到与在前线作战的士兵相比,后方根据地的工作人员容易出现思想上的教条主义。

结束晋中地区工作后,林迈可一家回到原来晋察冀根据地总部所在地,发现那里已经遭受日军袭击。这是日军所谓的“蚕食”战略,一点点侵占根据地的边缘区域。因此,总部已经搬迁到了温塘,中心电台也搬迁到一个叫中白岔的村子里。

白天,林迈可在电台操控室教大家装配器材,李效黎教大家学习简单的英文。李效黎还响应部队开展生产的号召,养了几只来亨鸡。来亨鸡几乎每天都可以下蛋,这让村民们大吃一惊。到了晚上,林迈可和李效黎就会散步去温塘洗温泉浴,这是那些日子少有的二人时光。

平静而充实的生活被日军的空袭打破。日军的飞机是突然来的,盘旋在村庄上空,往下扔炸弹。一连几天,空袭的恐怖阴影都笼罩在村庄上空。林迈可当时正患着不明原因的病,身上起着水痘一样的小泡,因此被安顿到了山沟里隐蔽。一天上午,李效黎正准备去给电台的技术员们上课,空袭的警报又拉响了。她赶忙回家抱起艾丽佳就向远处拼命地跑。一会儿,又来了七架飞机,李效黎决定不跑了,找了一块大石头将艾丽佳放下,艾丽佳的桃红色衣服太显眼了,李效黎用自己的身躯掩护艾丽佳。

有一架飞机飞得很低,在李效黎母女的上空盘旋着,李效黎甚至能看见飞行员的模样。远远近近声声爆炸声让她心里紧张又害怕,生怕飞行员发现她们。这时,小艾丽佳可能也感受到了恐惧,突然大哭起来。艾丽佳的哭叫声让李效黎绝望,看来这次她们在劫难逃了。幸运的是,头顶的飞行员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盘旋了几圈后又向前飞去。李效黎第一次感受到死神离自己是那么近。过了很久,听不到飞机的动静了,村庄里的人也开始出来走动了,李效黎才确认,自己和女儿暂时安全了。林迈可找到她们时紧紧将妻女拥入怀中。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遇到危险,每次转移,他们都是在和敌人打游击战,他们也曾正面遇到过敌军,也目睹过战士为了保护他们而牺牲。连李效黎都在转移的途中被迫学习了手枪射击。但他们从来没有退缩过,林迈可和李效黎都深知,对于这支山里的军队来说,林迈可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帮助对于八路军的电讯工作有多重要。

经过几次转移,林迈可一家又回到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晋察冀边区的两年多,林迈可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全部贡献。他不但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电讯技术人员,还把所有能用的元件都用在改装电讯设备方面。

林迈可想要再做点什么。他发现,国民党的情报封锁使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成为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他们无法和在中国战场的英、美等盟国取得联系,共产党的许多重要情报送不出去,这不利于发挥同盟国的作用;而且如果共产党可以实现和同盟国的合作,那么物资水平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这有利于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作战。林迈可想要和英、美驻重庆的机构取得联系,他的想法在晋察冀根据地实现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林迈可决定,到延安去。

三、  让世界听到延安之声

1944年4月,林迈可一家动身前往延安。在延安,林迈可一家住进了窑洞。他们很满意这个生活住所,在黄土坡上开凿出的一个个窑洞让林迈可感到十分新奇。这里的住宿条件也比较好,林迈可还拥有一间单独的窑洞作为工作室。

林迈可一家来到延安的第二天,朱德将军就前来看望他们。朱德朴实亲切,一点也没有架子。没多久,林迈可又接到了中共中央委员会晚宴的邀请,在这次晚宴上,他们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中共中央委员会的晚宴在杨家岭举行,林迈可一家受邀前往。当时从前线到延安的高级干部几乎都住在杨家岭,林迈可一家先来到了周恩来副主席的住所。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正在门口迎接他们。这是林迈可夫妇第一次见到邓颖超同志,他们知道邓颖超为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一直辛勤工作着,艰苦的条件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她的健康状况不是很好,但她的眼神温柔又坚定,李效黎认为她由内而外散发着动人的气质。毛泽东主席就站在周恩来夫妇的身后,这也是林迈可夫妇第一次见到毛主席。毛主席亲切问候了他们,尤其是关心了小艾丽佳是否适应这里的生活、健康状况如何。

林迈可不太能听懂毛主席的湖南口音,于是李效黎就担任了翻译。林迈可希望可以尽快投入工作,毛主席却让他再休息一段时间,养好精神。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林迈可再也受不了无所事事的状态,他迫切想要和别人聊一聊他的工作设想,他想要快一些投入工作中去。于是他和朱德在王家坪共进了午餐,表达了自己强烈的工作愿望。那次午餐后,朱德签署了任命书,林迈可被任命为第十八集团军通讯部的无线电通信顾问。

延安的通讯部器材比晋察冀边区的要好很多,林迈可认为自己的设想可以在这里实现。他想要制造一台可以与国外联系的发报机,他想要将共产党的情报和故事传递出去,这也是他来延安最重要的原因。中共领导人对林迈可的设想是有一定质疑的,他们不认为现有的器材和技术水平能让他们拥有一台与国外联系的发报机,但依然同意让林迈可一试。

林迈可在延安遇到了一些前方回来的通讯部老友,他们一起协助林迈可制造这台发报机。计算、推公式、看地图、配零件……虽然工作忙碌,但发报机的制造大体上还是在顺利推进的。有时他们也会产生一些争论,但林迈可总能通过严格的推论让他人信服。1944年8月,他们成功制造出了能够与外国联系的发报机,将信号发射到了旧金山和印度。

这一次,延安的声音真正传到了世界,不仅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而且实现了直接、及时地与西方沟通,避免了信息阻碍和过滤。

完成发报机的制造后,林迈可被分配到新华社英语部任顾问。他的主要任务是将延安报纸上的文章挑选之后进行翻译和编辑。林迈可在挑选文章时充分考虑了时局,他认为那些对敌方带有辱骂性质的言辞报道并不适合翻译成英文,这些报道不利于国际舆论。

林迈可是一位很有血性和义气的国际友人,与此同时他也保持着理性和客观。林迈可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感受到延安的工作效率明显不如根据地。他想可能是因为根据地条件艰难,需要带领人民一同作战,因此一切行动都快速有力,而延安这边各方面条件好了很多,行政工作比较追求尽善尽美。延安工作效率低的问题并不只有林迈可感受到了,不过很多人不以为意,说可以理解,因为延安是落后地区。林迈可对此非常生气,大家都是从根据地来的,没有理由到了延安就变得懒散起来。

另外,林迈可敏锐地感受到,这里的官僚气息比较浓厚,仿佛有着一种不成文的气氛,对于上级颁布的指示,大家都毫无异议。有一次,有一批记者参观了一所医务学校。当时延安在搞大生产运动,大家都要响应自给自足的方针。据说领导人带头响应,毛泽东主席学会了纺线,朱德将军成为种植莴苣的高手。林迈可不能理解为什么医学院的学生们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种地干活,学生前来医学院本应该珍惜学习医术的每分每秒。这批记者参观完医务学校后指出了这一点的不合理性,但当时整个医务学校没有人敢向上级提意见。

林迈可和妻子一直以来都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帮助共产党的初衷非常单纯:他遇到了八路军,八路军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作战的精神打动了他,于是他向八路军伸出援手。林迈可不迷信中共领导人,他是非常真诚地希望这个组织可以打赢这场艰难的战争。如果延安的一些问题不解决,等到抗战胜利,这些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小错误会酿成大错误。林迈可知道,很多人看见了延安的问题但不敢提出来,但他没有什么不敢的。于是他着手整理他在延安发现的问题,将文稿命名为《延安有什么问题》。

林迈可还曾就统一时间的问题直接写信给毛主席,提出自己的建议。当时延安并没有统一的时间,有的地方使用华东标准时间,有的地方使用华北标准时间,有的地方使用日晷时间。中央委员会后来发布公告,统一以日晷时间为标准,因为这样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这个决定也无人提出异议,但林迈可觉得非常不妥。靠日晷阳光下的阴影判断出来的时间是非常模糊的,有时误差会达到一两个小时,并且日晷使用存在着诸多不便。虽然普通老百姓生活中还没有那么强烈的时间概念,但是作为政府来讲有一个统一而精确的时间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林迈可熟悉的电讯部门,约定的时间更是容不得一点差错。于是林迈可向毛主席写信,表达了自己的见解。毛主席看到来信,认真思考了林迈可的意见,认可了他的想法。毛主席委托自己的助理与各机关进行沟通询问,最终决定将中国中部标准时间作为统一标准。不久,林迈可收到了毛主席的回信,毛主席非常感谢他提出的中肯建议。林迈可认为,当时的延安实行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方针。领导人其实并不会反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反而会认真听取意见,态度很诚恳。

林迈可来到延安后不久,一个中外记者团的到来让整个延安欣喜地忙碌起来。1938年以来,重庆国民政府对根据地实行信息封锁政策,以为这样就可以隐藏共产党抗战的事实,对共产党进行任意污蔑。中外记者团的到来使国民党的封锁计划失败了,许多国家对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对延安开放。一直以来,为了让世界听到延安的声音,林迈可也一直在努力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将自己观察到的关于共产党、根据地、八路军的情况编纂成了边区报告,每当有来自美国、法国等不同国家的外国人经过根据地,林迈可都会在其离开时将边区报告交给对方,并希望他们能将报告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中外记者团在延安停留了大约两周。作为一个曾经在重庆做过新闻参赞的外国人,林迈可与外国记者斯坦因、武韬等已经是老相识了。这两周里,林迈可忙前忙后,为延安出谋划策,也参加了各种宴席、采访等。延安毫无保留的真诚,彻底扭转了中外记者团心中国民党政府输出的错误的共产党形象。

中外记者团离开没多久,7月中旬,延安又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个美军观察组即将来延安访问。这个观察组是美国政府派赴延安地区的一个军事小组,主要考察共产党军民的抗战行动和物资匮乏情况,以及收集共产党军队已获取的日军情报。延安非常重视这次美军观察组的访问活动,为了迎接美军观察组,林迈可和李效黎参与了翻译组的工作,还培训了一批临时翻译。美军观察组到来之后,林迈可还意外发现观察组组长包瑞德上校和他之前在燕京大学见过面,当时包瑞德是去拜访司徒雷登校长的。除了翻译工作,林迈可在这次访问活动中和美国人一起,设计了一个通信网络,以便为美军飞机提供延安的气象情报。

时间过得很快,林迈可和李效黎的第二个孩子詹姆斯于1945年1月底在白求恩国际医院降生。延安的夏日有着迷人的艳阳天,5月,德国法西斯投降的消息传来,人们已经在空气中嗅到即将到来的胜利的芬芳。尽管报纸上还在提醒大家不要放松警惕,但大家胸中的喜悦已经难以抑制。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投掷原子弹的事件进一步放大了人们的喜悦,日本败局已定,胜利已经加快了脚步。

林迈可与美军观察组在休息

8月14日夜里,李效黎辗转反侧。她想到这些天,人们都在怀念着1937年以前的日子,畅想着胜利以后的未来。李效黎也在思忖,胜利以后,他们应该是会回到北平的。回北平后干什么呢?颠沛流离了这么久,突然要回归平静的生活,一时间却反倒有些无所适从。

远处传来的似有若无的歌舞声打断了李效黎的沉思。她仔细听了一会儿,的确是秧歌歌舞声,由远及近。李效黎心中升腾起一股难以抑制的紧张和激动,她连忙叫醒林迈可。

夫妇俩走到屋外一看,对面的窑洞上正有无数的火把跳跃着前进,秧歌的歌舞声伴随着一声声响亮的口号:“抗日战争万岁!”“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一定是日本人投降了。”林迈可看着远处跳动的火把,难掩兴奋和激动。

抗日战争胜利了。自1937年起,人们期盼着这一刻,已经很久很久了。

和平的气氛并没有持续很久,内战的阴云又压上人们的心头。

林迈可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了多年,他不希望看到已经受到重创的中国再一次蒙上战争的硝烟。他突然想到自己的父亲已经成为英国新工党政府上议院的议员了,他希望可以借助英国的力量阻止中国内战的发生。林迈可决定尽快回英国,告诉世界中国共产党的存在。

林迈可夫妇临走前,毛泽东主席设宴为他们践行。席上没有旁人,这位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领袖显得有些疲惫。

“仗,我们已经打够了。林先生,你是最了解的,中国共产党真的不想再打仗了。”毛泽东用低沉的声音缓缓说道,“我们是世界上最穷的一支军队,多少年来军队的供给都很差,为了国家的和平也牺牲了太多人的生命。我们的诉求只是希望国民政府承认我们的合法地位。”②

林迈可明白,在谈判中,毛主席作出了实际上的让步以谋求和平,这个举动甚至还遭到了共产党内一些人士的反对。毛主席是真的不忍心再看到中国受到战争的破坏。林迈可丝毫没有怀疑过中国共产党的实力,如果真的要内战,共产党一定是最后获胜的一方,只是战争带来的伤害,真的太大了。

“整个国家都需要和平,蒋委员长是唯一可以给予我们和平的人,他有充分的权力可以阻止两党发生内战。国家的命运掌握在他的手上,他决定战,还是和,未来的中国历史将决定他是不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毛主席有些激动,脸微微发红。

毛主席的告别谈话让林迈可动容。林迈可并不是共产党人,但他目睹了中国共产党与强大的侵略者进行斗争的事实,他感动于中国共产党顽强的信念。他希望自己能早一点把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告诉全世界,希望自己能为阻止内战贡献一点力量。

1945年11月7日,是林迈可夫妇坐飞机离开延安的日子。临走前,林迈可的《延安有什么问题》完稿了,并抄送给了几位领导人。

四、  尾声—回到英国

亲历了日本侵华战争的林迈可,目睹了战争对中国的破坏,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的中国是经不起再遭受一场内战的。林迈可的父亲林赛此时已经成为英国新工党政府上议院的议员,林迈可希望能借助父亲的政治力量,呼吁英国政府介入这场即将爆发的内战,就算是为了保护英国在华利益,也应该施行一些政策来防止内战的爆发。

林迈可全家回到英国后合影

现实并没有林迈可想象的那么顺利。尽管《泰晤士报》上发表了林迈可撰写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八路军抗战的文章,但是英国政府认为中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英国不可能有独立的对华政策,且英国的外交部坚信李效黎是一名共产党员,因此并不信任林迈可的身份和他的发言。林迈可寄希望于英国政府的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此时的英国,有一个援华网络正在逐渐壮大和延伸—英国援华运动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英国援华运动委员会以各种形式支援中国抗战,为了宣传中国抗战而奔走呼号。援华会出版了大量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政治宣传小册子,在地铁、学校、集会等场所分发,用以宣传最新的中日战争局势。1945年,援华会将林迈可发表在《泰晤士报》上的一系列记录八路军抗战的文章编辑成《华北前线》(North China Front)出版。

当时的世界形势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并不友好。1945年12月,美国、英国和苏联在莫斯科会议上保证不干涉中国内政,但实际上美国一直在支持蒋介石建立对中国的统治。在美国的压力下,联合国的救济物资也几乎全部运送到国民党统治区。

英国援华会并不是一个支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但是其坚持主张让英国人民了解中国共产党的观点,并且反对蒋介石的独裁政策和他发起的内战。英国援华会的立场在当时举步维艰,组织中不少成员因为政治因素而选择从援华会辞职,包括当时援华会的主席高兰茨。1946年,援华会邀请林迈可担任援华会的主席,林迈可欣然接受了。

林迈可在延安时,就一直保持着独立的身份。尽管多次被误以为是共产主义者或共产主义者的家属,他给予中共领导的军队真诚和援助,也会毫不客气地指出中共存在的不足,甚至进行批评。他认为这种保持清醒的“独立”是非常重要的,然而,林迈可和援华会独立的立场,在冷战的格局下显得十分尴尬。恶劣的外交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需要的是毫无保留的实际支持,而不是保持独立立场下的跨国友谊。林迈可却十分排斥这种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交往,他希望推进英国与中国友好交往,而并不是仅仅加强共产主义力量的团结。1949年,英中友好协会成立。这是一个与英国共产党有着直接组织联系的团体,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英国援华会所期待的职能。林迈可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在这种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组织中继续任职,因此最终辞去援华会主席和英中友好协会副会长职务,离开英国,来到澳大利亚执教,援华会也自此解散。

辞去相关职务后,在大洋彼岸的林迈可依然关注着中国的历史、发展和变迁,专心于现代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相关研究,之后也多次应邀访华,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于心的国际友人。

2015年3月,北京大学图书馆一楼展厅展出了“再见!延安!英国学者林迈可(Michael Lindsay,1909—1994)亲历的中国抗战”图片展。展览中绝大部分的图片由林迈可本人拍摄,他用大量的照片记录下了在中共抗日根据地工作、战斗和生活的经历,真实记录了抗战的历史,也展现出根据地淳朴的风土人情。在当时物资匮乏的环境下,拍照已经是非常不易,经历战争动乱还能将这些照片留存下来更显珍贵。

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发表演讲时曾提到林迈可:

“已故英国议会上院议员林迈可勋爵积极参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帮助中国改进无线电通信设备,他还冒着生命危险,为中国军队运送药品、通信器材等奇缺物资。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些为中英友好、为世界和平正义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们。”③

(撰文:田文佳)

注释

① 林迈可:《抗战中的中共》,杨重光、郝平译,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② 李效黎:《延安情》,上海远东出版社2015年版,第288页。

③ 《习近平在英国议会讲话时提到的林迈可是谁?》,新华网,2015年10月22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0/22/c_128347489.htm.

本文摘自《不远万里: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上海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版。

目录

序一 重建新的思想视野 | 001

序二 国际友人视角下的中国故事 | 005

埃德加·斯诺的中国“奏鸣曲”

一、结缘中国、奔向红区 | 001

二、“共产党人究竟是什么样的人?” | 006

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 011

四、国际友人与我们 | 016

海伦·斯诺:“新世界的探索者”

一、 1937年的海伦·斯诺 | 021

二、苏区记忆 | 024

三、超越时空的情感 | 029

爱泼斯坦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一、初识宋庆龄 | 036

二、突破重围进入内地 | 040

三、重庆再聚 | 043

四、参与创办《中国建设》 | 046

史沫特莱:用毕生谱写中国战歌

一、初到中国:摸索与明志 | 055

二、常驻上海:对抗与掩护 | 060

三、西安事变:张学良的播音员 | 065

四、延安、西安与汉口:苦甜参半的岁月 | 067

五、到前线去:唱响中国的战歌 | 072

六、回到美国:为中国共产党争取支持 | 074

七、最后一幕:永远的中国人民之友 | 078

赛珍珠:如何讲述中国的故事?

一、赛珍珠的文学世界 | 085

二、赛珍珠的《母亲》 | 089

三、赛珍珠的中国故事 | 094

路易·艾黎:教育者与革命者的一生

一、初来上海与党组织建立联系 | 099

二、抗战期间开展“工合运动” | 104

三、创办培黎学校 | 109

四、晚年的北京岁月 | 113

林迈可与抗战烽火中的红色电波

一、探访根据地,寻找红色中国 | 120

二、投身晋察冀根据地无线电事业 | 129

三、让世界听到延安之声 | 141

四、尾声—回到英国 | 148

阳早、寒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革命伉俪

一、阳早:追求平等的农场主 | 154

二、寒春:寻找方向的核物理学家 | 157

三、扎根中国的革命伉俪 | 161

四、三边农场:草原上的革命岁月 | 163

五、草滩农场:农机械改革初尝试 | 165

六、从农村到城市:与“特殊待遇”的抗争 | 169

七、红星公社:农机械改革之再次出发 | 172

八、不忘初心:革命本色始终如一 | 175

“翻身”前后的韩丁

一、少年韩丁:却识愁滋味 | 181

二、认识中国:中国革命的同情者 | 183

三、深入张庄:土改的见证者 | 187

四、写作《翻身》:美国的“叛国者” | 190

五、《翻身》出版:引起热烈反响 | 193

六、重返中国,出版《深翻》 | 195

七、割不断的情谊 | 198

柯鲁克夫妇:每一次选择都指向中国

一、由《红星照耀中国》开始的缘分 | 203

二、大渡河边的婚约 | 210

三、河北十里店的土地改革调查 | 213

四、在南海山开创新中国外语教育 | 223

五、艰难岁月里,再次与中国共患难 | 228

六、退休后的发光发热 | 231

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

一、少年明志—白求恩的从医之路 | 236

二、病中的蜕变—白求恩与肺结核的抗争 | 239

三、在西班牙的岁月 | 241

四、目光转向中国 | 244

五、重燃希望之火—辗转来到中国 | 245

六、白求恩与他的中国友人 | 250

七、白求恩对中国医疗事业的贡献 | 258

八、牺牲 | 265

马海德:中国人的“马大夫”

一、延安岁月 | 271

二、医治性病 | 276

三、抗击麻风 | 283

伊文思:追风的人

一、摄像机如同武器 | 293

二、四万万人民的抗战 | 297

三、早春里的信仰疗愈 | 302

四、“文革”历史中的有情与无情 | 306

五、追风的人 | 310

乔治·何克:在中国大地上放声高歌

一、从哈彭登到牛津 | 314

二、横穿美国的牛津青年 | 317

三、到中国去,到人民中去 | 320

四、和工合“结婚” | 324

五、小“长征”实现大“转移” | 329

六、四个中国孩子的“外国爸爸” | 333

安东尼奥尼和他的东方理想国

一、启程:左翼知识分子和政治乌托邦 | 342

二、相遇:一部关于“人民”的电影 | 347

三、大时代下的“审判”与“正名” | 352

抗日战争中的“西班牙医生”:合唱一支国际歌

一、名单 | 355

二、马德里的回声 | 358

三、西西弗斯在图云关 | 365

四、竹子、DBC、细菌战 | 369

五、起来! | 375

主要参考资料 | 383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两个鬼故事猪宝贝起名字生鲜超市起什么名字的起名网络三通爱的痕迹qq音乐简洁版顶吉整形考神一下子就弄进去了岳游戏角色起名字业主可以联名起诉物业吗风投宥起名需要木起名给姓彭婴儿起名字日用百货店铺起名1518公司起名测试打分免费小书虫网上转账周易起名缺木林姓男孩起的名字内衣办公室1宇宙第一幼稚园袁姓男孩起名气质高雅肉食店起什么名字大全男宝宝起名带水字的扇贝的家常做法opencanvas铂钛催化剂家庭趣事新白蛇问仙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