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陆上丝绸之路商旅络绎,海上香料之路云帆高张,中阿文明在亚洲大陆两端相映生辉。中国的瓷器、造纸术、印刷术一路西行,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万里东来。中阿互通有无,启迪创新,碰撞思想,把文明交流的成果传播四海,书写了东西交融、互学互鉴的历史佳话。

从开辟古代丝绸之路到共建“一带一路”,一路走来,中阿携手同行,人文交流合作硕果累累。

自2009年开始,每年都有阿拉伯各国的知名艺术家受邀来到中国,开始一段难忘的艺术之旅。十多年来,已有来自22个阿拉伯国家的百余名艺术家参加了“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创作了487幅(件)绘画、雕塑和陶瓷艺术作品。

近期,50多位参加过“艺汇丝路”访华采风活动的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联名致信习近平主席,分享十余年来访华采风的收获和感悟,希望能为促进中阿人民民心相通作出贡献。

△一位阿拉伯艺术家正在进行艺术创作。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指出,希望更多阿拉伯艺术家来华采风,以大美之艺创作更多促进中阿文化交流的艺术作品,分享在中国的经历和感悟,让更多阿拉伯朋友感受中国、了解中国,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谱写新时代中阿文明交流互鉴新篇章。

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所强调的文明交流互鉴,与他前不久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一脉相承,体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主张和中国智慧,有助于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

来自巴勒斯坦的艺术家马吉德·沙拉说:“文化艺术是促进民族间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去年12月举行的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加强文明交流,增进理解信任。相信在双方领导人共同推动下,阿中文化交流将进一步加强,推动阿中人民更加深入了解对方,促进心灵相通。”

埃及艺术家阿拉·阿瓦德于2016年赴内蒙古通辽采风。时为盛夏,骄阳似火,热浪扑面。20多位工人正辛勤工作,挥汗如雨。阿拉·阿瓦德被眼前场景所震撼,他掏出速写本,勾勒出劳作的场景。中国人民奋发有为、勤劳热情的美好形象深深地印刻在他脑海里,创作出《中国力量》《摩登舞台》两幅作品。

阿拉·阿瓦德感慨:“中国的成功正是源于中国人民的勤劳,这是所有阿拉伯人都应该学习的精神。”

△ 阿拉·阿瓦德(埃及) 作品《摩登舞台》

黎巴嫩艺术家尼扎尔·达赫尔的《黄山》、科威特艺术家艾哈迈德·穆盖姆的《澳门风景》、摩洛哥艺术家哈立德·阿勒·贝奇的《大湾区风光》……一件件作品生动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些作品,既有艺术家对丝路文明、丝路精神的理解,也有对中国自然风光、人文生活的感受;既体现出艺术家对本国艺术的继承与发扬,也展现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欣赏与尊重。

△游客在参观伊拉克艺术家沙克尔·哈立德·萨拉什作品《文明相遇》。

有人评论说:“阿拉伯艺术家描摹心中真实的中国形象,无论是东方意蕴的中国山水、紧扣时代脉搏的大湾区风光,还是跳跃着东方审美符号的巧夺天工之作,都凝结着艺术家的真情。”

在邀请阿拉伯艺术家来华采风的同时,中国艺术家也多次远赴阿拉伯国家采风。

4月3日,“艺汇丝路—中阿知名艺术家采风作品展”暨中阿艺术家对话沙龙活动在埃及艺术宫开幕。中国赴埃采风艺术家和10余位阿拉伯艺术家代表分享了在阿拉伯国家和中国采风的收获与感悟、中阿艺术在时代语境下的继承与发展,共同展望未来的交流与合作。

阿拉伯国家联盟助理秘书长海法·阿布·加扎莱表示,阿中双方均拥有历史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加强文化合作是增进双方文明交流互鉴、民心相通,持续共创美好未来的有效途径。

△第五届“阿拉伯艺术节”期间,阿拉伯友人在参观景德镇瓷器。

文化的交流和借鉴,是枝繁叶茂的根,是汩汩流淌的源。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是发展中国家重要成员、国际舞台上重要力量。有分析人士认为,面对“文明冲突论”在国际社会沉渣泛起,中阿两大文明交流对话再度成为焦点,将续写文明互鉴非同寻常的新叙事。

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其中之一就是文明对话共同行动——中方将邀请阿方1000名政党、议会、媒体、智库等人士来华交流;推动500家中阿文化和旅游企业开展合作,为阿国培养1000名文化和旅游人才;同阿方共同实施百部典籍互译工程和50部视听节目合作工程等。

在习近平主席亲自倡导、亲自推动下,一系列弘扬丝路精神、增进传统友谊、密切人文交流的中国方案和中国行动落地生根,为深化中阿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持久推动力,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文化能够连接心灵,艺术可以沟通世界。我们相信,更多阿拉伯艺术家来华采风并创作更多体现中阿友好的艺术佳作,将为增进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铺展中阿文明交流美美与共的新画卷。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执笔丨刘欣颜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闫格

编辑:郑皓月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专题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