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过后,人们便正式进入春节的准备阶段,很多地方流传着“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习俗,说的就是写春联。

二十四写大字(央广网发 田振华 摄)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最早起源于周朝的“桃符”。所谓桃符,其实就一寸宽、七八寸长的两块桃木,分别雕刻着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或画像,挂在大门左右两侧,以求驱秽辟邪、除灾纳福。后来,人们逐渐开始在桃符上题写吉祥祝语,桃符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避邪驱鬼变成了祈求福运降临的美好心愿,也就是春联的早期雏形。

相传,有一年春节临近的时候,王羲之写好桃符刚挂在家门口,就被人偷偷摘走挂自家门上。如此再三,无奈的王羲之只好写下这样两行字:“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这下可没人想要了。等到新年黎明之际,王羲之拿起笔墨,又续上了下半段,变为:“福无双至今日至,祸不单行昨夜行”。路人见之,无不击掌称叹。

宋朝诗人王安石曾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中“新桃”和“旧符”指的就是桃符。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桃符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被称为“春贴纸”。百姓在张贴对联的同时,会将一个大大的“福”字贴在门前,希望带来“福气”和“福运”。

传承(央广网发 田振华 摄)

而春联真正普及于民间,用红纸书写,成为年俗之一,则始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颁布圣旨,要求城内的家家户户都要在除夕夜将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迎接新春的到来。自此之后,写春联、贴春联的习俗逐渐深入人心,并更加注重其内容的文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

仔细挑选心仪的春联(央广网发 刘晓峰 摄)

写春联讲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通常来讲,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也就是现代汉语中的三声和四声;而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即一声或者二声。此外,上下联之间要具备因果、递进或时序关系,下联的意境也往往比上联深刻宏远一些。每到腊月二十四,各地的“书法秀才”们大展身手,一边用笔尖轻蘸墨汁,一边遣词酌句,反复推敲后,方才抬起手腕,在红纸上龙飞凤舞、一挥而就。那满溢着墨香、红火喜气的场面,预示着春节就要到了。

下笔如有神(央广网发 本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由于各地习俗的不同,贴春联的时间也略有差异,但春联的贴法都是一致的。就是当你面对大门时,右手上联、左手下联,先贴右边、再贴左边。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车上贴“出入平安”、门楣上方贴“抬头见喜”、炉灶上贴“旺气冲天”等等,只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位置就可以了。

横批通常是自右向左读写(央广网发 田振华摄)

在民间,贴福字的顺序也是有讲究的,必须由外而内,先贴大门上的福字,而且这个福字要非常端正,祈望正福临门。不过,如果前一年家里发生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大门的福字就需要倒着贴了,寓意“福到我家”,借此来转转运气。屋子里的福字就比较随意了,正着倒着都可以,因为福气都会留在家里。

新春祝福送万家(央广网发 本溪市委宣传部供图)

从桃符到春联,变换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是凝神于这红纸大字间的一个又一个美好祝福和新春愿景。

(记者 马瑛 实习记者 麦丰)

编辑:秦岭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热榜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
    专题
    更多>>
    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开局十四五
    冰雪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