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点这里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

作为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高频考点,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两人的理论常常以单选题例题的形式出现在考试中。那么怎么能将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与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这两个常考的知识点理解和把握到位,并得到分数呢?

作为教资笔试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理论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具体如何进行区别呢?

第一,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向盛行的人性观提出了挑战,转向了对意识与无意识的研究,对整个西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埃里克森作为弗洛伊德的学生,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很大,同时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前者理论的继承。

第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困惑主要来源于早期的童年时期压抑的性冲动,并认为性是最重要的本能。他认为人从出生到死亡的一切行为都受性本能的冲动所支配,因此,人的一生是由许多性欲阶段组成的,他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中都存在着可能引起冲突和矛盾的来源,如果能顺利解决这些矛盾,个体会成功的走向成熟,否则,会对个体的人格造成久远的消极影响。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如下:

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引导着心理学家在人的发展方面的研究,埃里克森就对弗洛伊德的观点进行了继承,但是后者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的被动的生物,第二个方面埃里克森很少强调性驱力,更侧重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他认为人一生面临八个主要危机或心理社会阶段,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如下:

每种危机出现在特定的时期,这个时期是由发展中的个体在生命的特定时间点所经历的生物成熟和社会需求决定的。每种危机必须顺利解决才能成功过渡到下一个危机,这与弗洛伊德的理论是不同的。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在青少年或者成年早期并没有停止,发展一直伴随着人的生活直至死亡。

第三,在人性观方面,两者观点有区别,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埃里克森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以后他的发展有无数的可能性,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积极的态度。

关注微信公众号xreduv了解最新考试资讯,加QQ群245394720定期发免费辅导资料。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临近,推荐教师资格证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 中学小学幼儿园,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 免费试听),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 备考专题

提醒:点这里 加小编微信(领取免费资料、获取最新资讯、解决考教师一切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