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女,1979年7月21日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车排子镇),籍贯四川乐至县,中国当代作家。

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报纸开设专栏。2003年1月,出版首部散文集《九篇雪》。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2009年《羊道三部曲》获首届“在场主义散文新锐奖”,2011年获年度人民文学奖的“非虚构奖”。2012年,相继出版长篇散文《冬牧场》与《羊道》系列散文。2017年,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2018年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奖。收获评价颇高,被誉为文坛清新之风,来自阿勒泰的精灵吟唱。

中文名

李娟

别名

去年燕子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苏市车排子镇

出生日期

1979年7月21日

职业

作家

代表作品

《冬牧场》

主要成就

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

籍贯

四川乐至

性别

人物经历

1979年7月21日,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23团(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苏市车排子镇)[1]

李娟上中学时,因为没有户口,学校曾拒收她。高一那年,妈妈带李娟回到四川老家,做小生意赔了钱,一家人决定重回新疆。李娟转到富蕴县二中,后来索性退了学,跟妈妈学裁缝。她们的生意并不好,于是只好进入山野,跟着哈萨克牧人转场。在阿勒泰山区,她们开过小店,卖小百货。李娟也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将近20岁时,她开始业余写作和投稿[3][4]

2000年冬天,李娟在照顾重病外婆的闲暇时间中完成了《九篇雪》。2003年,李娟进入机关上班,几年间写了《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和两部“阿勒泰”集子[5]

2007年,李娟离开办公室,回到草原,一头扎进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与他们共处3个月,此后又用3年多的时间,完成53万字的《羊道》三部曲。《春牧场》《夏牧场》先后发表于《人民文学》杂志2011年第11期与2012年第1期[6][7]

2010年6月,出版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该书集结了作者1998-2003年之间陆续完成并在《文汇报》《南方周末》等处发表的短篇散文[8]。同年冬天,李娟参加《人民文学》举办的非虚构写作计划,跟随哈萨克族牧民居麻一家去往乌伦古河以南120公里处的冬牧场,在地下一米深的地窝子里生活了3个多月[9]

2012年6月,出版散文集《冬牧场》;8月起,相继出版《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

2017年11月,出版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该书收录发表在《文汇报》同名专栏的短篇散文[10]

2018年4月,《遥远的向日葵地》入选2017中国好书[11];8月,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2]

2021年2月,《冬牧场》英文版在美国出版;3月,查思出版社在英国翻译、出版了《遥远的向日葵地》[12]

李娟-3

个人作品

作品名称

首版时间

分类

《九篇雪》

2003年01月

散文集

《阿勒泰的角落》

2010年06月

《我的阿勒泰》

2010年07月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

2011年09月

《冬牧场》

2012年06月

散文集

《春牧场》

2012年08月

《羊道》系列散文

《前山夏牧场》

《深山夏牧场》

2012年09月

《给你写信》

2017年02月

笔记书

《记一忘三二》

2017年06月

随笔集

《火车快开》

诗集

《遥远的向日葵地》[18]

2017年11月

散文集

李娟-3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游牧文化

在《羊道》系列散文中,李娟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呈现给读者,并在叙事写景的同时,带出对自我、对人生的真切思考。游牧生活是贯穿哈萨克族多年的生存方式,如今随着牧民大量的定居及畜牧业的工业化,这种持续了千年的传统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境况。对于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来说,定居点的兴建将会改变他们四季转场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当他们不再经历转场时,与之相关的习俗、节日、宗教仪式等也将失去其依附基础。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城市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进军都市。作者娓娓道出了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对牧场的变迁,传统生活的消解,作者亲身感受着高速发展的社会给这种原始、古老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并从文化的层面进行自我审视,对现代性进行着反思。

家人

李娟对家人的感情是复杂和矛盾的。《遥远的向日葵地》中,李娟笔下的外婆是可爱的,也因为沾了时刻处于死亡边缘的恐惧,她害怕外婆死去所以“依仗她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她对外婆的爱中还有无法给她所承诺的愧疚。她对外婆的爱是深沉而矛盾的,希望外婆早日摆脱孤独与对死亡的恐惧,却又百般挽留,因而陷入无限的痛苦与愧疚之中。作为与外婆有着深刻联系的母亲,李娟对母亲的感情则是更为委婉而简单的,她赞美母亲赤身行走于大地的豪情直率;对母亲以做饭难吃为荣拒绝做饭的我行我素、坚持经营葵花地的独立坚强暗自赞叹;为母亲将完美的树干、心爱的花慷慨地交给“我”之后的默默牵挂所透露出的无以回报的爱。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李娟书写了题为“给流浪的母亲”的章节,包含的《归来》《呼唤》《请不要一生不可停止》《奇迹》《箱子》等文章。作者虚构了一位一生在世间流浪,一生在追逐与舍弃中度过的母亲,她错失众多美好的事物,其中就包含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等待、追逐、渴望、担忧、恐惧是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不断地寻找与追逐自己的母亲是她摆脱痛苦的方式之一,在《呼唤》中,“我”与“母亲”错失在时间的轨道上,母亲的呼唤是“我”寻找与追寻母亲的线索与动力,是生活在世间的证明。作者借助抽象的母亲形象呼喊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她渴望母亲的归来。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留下的只有等待的恐惧与失去之后的不安。通过流浪母亲影射出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短暂缺失给作者的创伤。

生活

作为一个汉族人,李娟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除了得到一些新鲜、客观的异质性体验外,更多的是难以对自己文化身份定位的困惑。家庭成员的残缺与生活条件的恶劣,在李娟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时困扰着她。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是解脱自我的美妙之法,但宇宙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总会在不经意间使人感到一丝落寞。李娟在面对生命的孤独时,并非沉溺在自己的小生活中不能自拔,更多的是以一种淡然姿态去接纳生活,用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拥抱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记录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书中除了一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之外,更能发现李娟与生活的坦然相处。她不发表关于生活的意见,她感受生活。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对生活的坦然与欣喜。明明住的是四面透风被人遗弃的房子,作者还乐滋滋地想着自己住的是套大房子。之后又搬进一间用土块盖起的小房子,也觉得温馨无比。裁缝铺的店面只有十来个平方,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吃饭。对李娟来说,这样的环境下,墙皮突然掉下来一块,也是被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酥下来的。外面的女孩子都不愿意嫁过来的地方,李娟却能在这片红土地上自得其乐。

李娟-3

艺术特色

“非虚构”写作

李娟的作品多以“在场”的方式和纪实手法,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文中作者不但是个讲述者,更是牧民主要生活和书中事件的参与者。双重身份的书写使作品呈现出一种天然的现场感,无论是她的身体还是心灵,都做到了完全的“在场”。从她的初作《九篇雪》到《羊道》系列散文,这种反映现实生活的“在场”写作始终贯穿其中。作者以“在场”的姿态切入,进而对身边的事物以及自己的生活情况展开描写。生病的黑牛、有趣的骆驼、摇篮里的婴儿、剽悍的扎克拜妈妈、粗犷豪放的哈萨克男人。在那里,她以亲身经历为线索来收集原生态素材,了解他们的生活;与他们一道做家务、背雪、赶羊,加入日常劳动。作者以在场者的姿态状写着生活的琐事,无论是就李娟来说还是就创作内容而言,都有着共同的价值期待和追求。这种追求,不掺杂利益成分,不借助外在技术手段,而是根据牛羊习性和草原的四季变化,顺应自然规律。

地域特色

李娟笔下的哈萨克地区的生活状态中,内蕴着她对阿勒泰哈萨克牧民生活的真实感受与多元理解,这使其散文体现出阿勒泰的地域文化特色。李娟以散文真诚状写了哈萨克牧民的生存方式。她没有旅客猎奇的眼光,而是对那里的自然与人充满了本位意识,叙事真诚真实。她的第一部集子《九篇雪》,回忆了自己跟随母亲在阿勒泰草原生活和做生意的经历,在向世人展现一幅幅不为人知的阿勒泰生活面貌之时,掀开了阿尔泰游牧生活的一角,让读者对哈萨克牧民的游牧文明有了一些了解。《羊道》系列与《冬牧场》真实记录了哈萨克牧民“在路上”的生活。其中艰辛的转场和贫穷的生活就是哈萨克人“悄寂深暗”的生活本身,并非李娟的艺术想象和夸张。

语言特色

在李娟的散文中,举凡表现阿勒泰地区哈萨克牧人的生活,或塑造牧人形象时,必定用人物的哈萨克名字,而自我足迹所至的每一处,均以真实的地名写出,笔下的哈萨克语传达,像阿勒泰、富蕴、阿克哈拉、吉尔阿特、喀吾图、额尔齐斯河、可可托海等地名河名符号,是李娟散文中的一些基本元素。这些真实的山名、河名、镇名、村名被大量运用于情景构造,把阿勒泰区域的地理环境、自然景观、民情风俗等显示出来。除此之外,作者在作品中常用到哈萨克语的一些词汇。如拖依(舞会)、巴郎(孩子)、乃麻孜(祈祷)、苏鲁(美人)等,这些词语出现在文中,毫不突兀别扭,十分贴近阿勒泰牧民的生活实际。

作者经常在简洁通俗的普通话中,不时杂糅进一些当地少数民族牧民的习惯用语,呈现出汉语与哈萨克语并陈的局面。包括作者与牧民家庭个别成员因语言障碍交谈时竭力表达却“说不清楚”,对话的意思双方都未了然仍能促膝而谈;有的地方还对一些牧民语言的并不确切的“汉译”等,都造成了奇异而陌生的语言特色。譬如,“他又指着爷爷说:‘这个尕老汉嘛(居然这么称呼爷爷!),他的儿子拿了我的丫头。我的儿子嘛,又拿了他的丫头——就是这个样子的嘛!’”将“娶”媳妇说成“拿”,既能够表达本意,又显示了少数民族使用汉语时的机智和直白。

《遥远的向日葵地》等作品中,李娟便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动物,写兔子时说它“东张西望,拒绝沟通”、“若无其事抖抖耳朵”;写鸡时用“神气的国王”“便衣警卫”来形容;写鸭时借鸭子在过冬后“太了解自己的体重、密度和脂肪比例的变化”而拒绝下水来彰显鸭子们的机智。作者运用的拟人手法不仅是修饰文辞的工具,更是其主观情感不自禁的流露。李娟描写动物植物时的拟人是一以贯之的,仿佛它们就是人,而没有丝毫“比”或“拟”的痕迹。动植物与人类是同等阶级,不分高低贵贱的思想的体现,是她内心情感的外化。

李娟-3

获奖记录

获奖时间

奖项名称

获奖作品/获奖结果

2019

第七届中华优秀出版物

《遥远的向日葵地》[13]/获奖

2018

2017中国好书

《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奖

2018

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19]

《遥远的向日葵地》/获奖

2017

第十一届上海文学奖

《火车快开》/获奖

2016

第一届茅盾文学新人奖[14]

/获奖

2014

花地文学榜·年度散文金奖

《阿勒泰的角落》/获奖

2013

第四届天山文艺奖

《阿勒泰的角落》/获奖

2012

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

《冬牧场》/提名

2012

第二届朱自清散文奖

《羊道》/获奖

2012

第二届西部文学奖·散文奖

《报应》/获奖

2011

华文最佳散文奖

《羊的冬天》/获奖

2011

茅台杯人民文学奖“非虚构奖”

《羊道》系列/获奖

2010

第九届上海文学奖

《荒野来客》/获奖

2010

华文最佳散文奖

《要过不好不坏的生活》/获奖

2010

第九届华文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最具潜力新人

/提名

2009

第一届在场主义散文奖·新锐奖

《羊道》/获奖

2006

第二届天山文艺奖

《喀吾图的永远之处》/获奖

人物评价

李娟的叙述来自她的记忆深处,以及那片广袤沉静而丰腴的土地。她记住的,恰恰是易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4](人民文学奖授奖词评)

李娟的散文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游牧精神。她的文字独具性灵,透明而慧黠,边疆生活在她的笔下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15](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李娟那些随兴而为的文字,是与在新疆阿勒泰一隅的切身经验感悟紧密相连的,是怀着女性的敏感和写作者的虔诚,为广袤土地上人、河流、万物的平凡生动留下富于温度和情怀的造像写心,大千世界唯个人笔墨绚烂,其散文点点滴滴汇成的涓涓细流,已成为当代汉语写作中极具美感和冲击力的存在[15](茅盾文学新人奖授奖词)

她的文字,若是追根寻源可以找到游牧文学的特色。我能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只有像李娟这样不是作家的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的山野草原,写出自己不一样的天才般的鲜活文字。她笔下的贫穷、死亡、疾病、灾难,呈现出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字的高贵[16](作家刘亮程评)

她的文字一看就认出来,她的文字世界里,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变得很小,人是偶然出现的东西。那里的世界很寂寞,人会无端制造出喧哗[17](作家王安忆评)

李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