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高考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和古诗题有什么解题方法?

举个例子,比如:古诗练字类题目,解答方法:内容加效果加作用。 每次做语文解答题时都感觉无从下手T T 就想突破现代文阅读和古诗的解读
关注者
4,886
被浏览
1,124,340

65 个回答

【已更新】

寒假的时候,我整理了一份古诗词答题公式和技巧( 陈白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有哪些技巧?),很多同学反映还挺有帮助的。其中也有不少同学希望我能再讲讲现代文,结合我自己之前学习、教研的经历,我发现确实也有一些技巧性的内容可以提供给大家,供大家参考,所以我决定这个月集中力量更新这样一篇回答。

这篇回答里我主要会讲到答题的原理、方法和公式,相比一般的教辅,我会更多地夹杂一些个人经验和未经公开的小技巧,希望还能再次帮到大家。当然,这篇回答里更多的是技术性的内容,而“内功部分”可能更非功利、更玄妙、更复杂一点,我希望在live中和大家分享,也欢迎有兴趣的同学收听我4月22日的live: 应对高考语文,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一、论述类阅读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论述类阅读作为语文试卷的第一题,很可能像是当头棒喝,冗长的篇幅、晦涩的语言、复杂的逻辑, 让人实在摸不着头脑。不少人9分只能得6分甚至3分,开局失利。究其原因,还是缺少体系化的技巧。

(一)解题用时建议:9~15分钟, 一般不应该超过15分钟,否则会严重打乱全卷节奏;

(二)解题方法:

1. 通读→“直觉”→复位验证→错误检索

这个方法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只是强调了解题的思维顺序,最好是首先通读全文,领略全文的逻辑和脉络之后,再行解题。对于每一道题中的四个选项,应首先凭借理解和经验排除错误/正确的,再把剩余选项带回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复位比较,敲定答案。有时即便通过了这一步还会剩下两个选项不能确定,那就需要按照以下将要阐述的错误类型进行检索,做出最终判断。在这类题目中,对于阅读和理解能力较强的同学,千万不可在选项间反复犹豫,这个时候如果比对没有结果、检索错误类型也没有答案,就继续回到直觉判断,往往就是正确的结果。


2. 进路分析法

进路分析是我要着重提倡的方法,适用于那些通过简单的复原验证依然无法判断正误的选项。要点在于,找到原句的位置,从原句的上一句或上两句开始阅读,关注文中的逻辑关系、发展过程、时空顺序(分为明线:相应的词语;暗线:暗含的意思),并把原句换成选项,一直读到原句的后一句话为止,并假设自己现在正在创作这篇文章,判断这样来写是否符合你对文字逻辑的认识,如果符合,即为正确选项。如果没有准确的词句位置,可以通过对文段大意的理解,重构进路,寻找答案。


(三)八种错误类型的典型特征及其检索:

1. 以偏概全

出题人通过修改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的轻重的关键词,扩大或者缩小语义范围,制造错位,形成错误选项。表现形式为以下三种:以部分代整体、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以普遍代特殊。

应对策略:①注意修饰性的、限定性的副词;②注意原句中的核心对象

举例

原文:在普通法的发展历程中,衡平法从具有独立地位到整合进入其中,很多判例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约束力。
错误:衡平法被普通法所吸收后,判例仍然都具有约束力。


2. 因果混乱

出题人通过对原文的因果关系进行微调,制造错位或者颠倒,设计选项中的谬误。其中又可分成两种情况:

(1)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变成了“果”,或把“果”变成“因”等;

(2)强加因果,指把本没有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应对策略:在复位验证的过程中,就要注意比较因果关联词,尤其是隐性的因果关系,包括令、使得、导致、而、为此、就此等可能暗含因果关系的词语。一字之差,就可能在逻辑上强加上因果关系。

举例

原文:国内媒体报道这场国际会议一片火热,而相关议题却进展缓慢。
错误:国内媒体报道这场国际会议一片火热,使得相关议题的进展十分缓慢。


3. 时态和模态混淆

其中,“时态混淆”即命题者故意把“尚未发生的事情”转述为“既成事实”(或者相反);“模态混淆”即把“可能是”转述为“必然是”(或者相反)。

应对策略:重点关注下列词语: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似乎,可能,或将,必然等表示时间、可能性的状语

举例

原文:食品安全监管不仅要依靠行政手段,还亟待建成有效的行业自律体系。
错误:目前,食品安全制度正是建立在行政监管与有效的行业自律体系之上的。


4. 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看似简单,不过是命题者在选项中加入了原文没有的内容。但是,许多情况下,虽然原文中没有提到并不意味着发生了“无中生有”,因为选项中的结论可能正是从原文变换说法、直接推导得到的,这一类不能称之为“无中生有”。因此,这部分运用“进路分析”的方法可能会效果更好。

举例

原文: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
错误:棘轮效应,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在短期内有不可逆性。长期看来则不然。


5. 偷换概念

偷换概念,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原文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

应对策略:并非所有近义词替换都不改变原意,并非所有有形式差异的替换都改变原意。只有当选项中与原文中不同的词语“指代相同,范围相同,词义相近”时,才能认定该替换是合理的。

举例

原文:“蓝瘦香菇”、“喜大普奔”等网络用语的发展,体现了文化传承中旧有文化概念在竞争中的失格。人们抛弃“旧成语”,转向“网络习语”,不得不说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悲哀。
错误:网络用语的发展意味着旧文化概念在竞争中资格的丧失
(注意,日语中“失格”才是“失去资格”,在中文传统中,“失格”只能指“失去尊严”)


6. 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指命题者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如把甲的观点、发明、创造说成乙的。同一事物的甲方面说成是乙方面,如将某一时间、地点说成另一时间、地点、事件。

应对策略:找到信息所在的位置,梳理信息所牵扯的人、事、物、理的对应关系

举例

原文:在手机制造中,寻找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品牌都打起了ODM(原始设计商)的主意。
错误:在手机制造中,厂家不仅寻找ODM,还准备找OEM进行生产。


7. 混淆是非

混淆是非,是指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是非本身不局限于对与错,肯定与否定,还可能包括作者是否支持,是否看好其前景,是否承认某种观点等等。

应对策略:破解这类题目的首选方法就是辨明作者的态度,如果实在不能概括出作者的态度,那就对是非关键词进行确认。

举例

原文: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发展前景乐观的,但是目前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这类形式显然还没有满足真正“智能”的要求。
错误: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是“伪智能”,未来可能会有好的前景,也可能会寻找别的发展路径。


8. 主次颠倒

主次颠倒,是指命题者把原文中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换位或者拉平。尤其较难判断的是把具有主次关系的事物在选项中放在平行的并列关系中列举。

应对策略:理清主次关系,最好能在阅读时就辨明作者的主次倾向。同时,涉及主次颠倒的题目,往往具有两个方面,还可能直接使用主要、大多、优先、关键、重要等等词语,要提高警惕。

举例

原文:对“网红”的制造而言,炒作是最重要的手段,炒话题、炒绯闻等等,都成为了“造星神术”,同时,一些专业的公司也可能会帮助“候选人”提升一下声音或者外形素质。
错误:包装公司主要通过炒作和提升“候选人”的声、形素质来打造“网红”。


二、小说的阅读

对于小说,同学们可能是又爱又恨。爱它,是因为它在冗长的试卷里像是少有的一抹亮色,读起来常常让我们有惊喜也有触动;恨它,是因为丰富的细节和深长的韵味总让人琢磨不透,自己满以为高分的作答却落得了个尴尬的分数。说实话,我曾经也对此非常头疼,也是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总结了许多公式、读过很多答案,方才慢慢摸到了其中的门路。

限于篇幅,我们这里只对小说阅读中纲领性的精髓部分加以诠释,有了骨架,血肉羽翼还需各位自己努力。

  1. 分析形象类题目

这类题目要综合小说中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环境描写进行判断,同时应当关注的还有人物的身份、地位与时代背景,回答的时候要“有理有据”,即按照:①形象特点(四字词)+依据概括;②形象特点+依据概括……这种形式回答。

2. 作用类题目

作用类题目有一个思维进路公式,极其重要,即:①表达主题上的作用;②塑造人物的作用;③情节发展上的作用;④篇章结构上的作用;⑤表达效果的作用;⑥揭示环境/背景的作用。用一句口诀可以概括成:“主人表姐环节”即主题、人物、表达效果、结构、环境、情节。

3. 主题诠释类

作者希望通过文章表述什么样的主题,是一篇小说的本质之所在。如何理解主题,却是一件十分玄妙的事情。在技巧上,有以下几点是彰显主题的重要部分:

①情节中的冲突和感情迸发点

②人物形象的反常之处:永远应当记住,小说如果把人物刻画得平淡无“奇”,那这篇小说一定是失败的。即便是刻画普通人,也是为了普通而普通。所以人物必然有反常之处,或者说突出、“乍眼”之处,这就是主题的线索。

所有的环境描写:从单纯的叙事需要来说,环境描写的出现往往是非常突兀的。其目的非常明确,即交代背景、烘托气氛、表现人物,以彰显主题。因此,所有的环境描写都具有重要价值,都是发掘小说主题的重要来源。

④对表现手法的洞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手法的出现是自然流露与刻意雕琢的完美结合,而在解构一篇小说的时候,表现手法也是剥离作者用意与情节面纱的首要起点。

重复多次的词句、桥段: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重复都是“加强”的代名词。小说中的重复,往往会成为这类题目中的采分点之一。解读之时应当注意多次重复时上下文构成的语境的共性和个性,准确把握。

4. 情节归纳类

“主要情节”、“哪些事迹”、“哪几次转折”等问法,都是归纳类的特点。这类题目不需要太多的分析,重在归纳,而归纳的核心在于“连词成句”。解答这类题目,在定位几个情节后,千万不能大而化之、一言蔽之,而是应当抓住关键的动词、名词,将它们画下来,最终分点作答,连词成句。

5. 语段赏析类

(1)“画线句”赏析:这类题目又称细节赏析。出题人选取的细节,往往是运用了一定手法,具有结构、情节发展作用的语句。所以这类题目可以转化成“作用类”题目解答但是,这类题目还应点明语句的具体涵义(有双关、双重内涵的更要解读),如果是描写类的句子,就应当用简单的语言复现其画面,以上是所谓“基本含义”的分析。而深层含义的分析,才是作用类题目的答题点,但要注意的是,有手法、修辞等的,务必点明。故答题时应当按照以下公式:①基本含义(解释涵义/揭示隐含义)+②深层含义(点明手法+作用类)。说得高深一点,可以认为是语义学分析和语用学分析的结合。

(2)全文赏析类:这类题目一般是“语言特色”分析。这部分需要我们结合全文所有的遣词、手法、结构安排一并分析。一般来说,回答的答案检索思路遵循以下规律:①语体特征:是否多使用口语、方言、行话;②手法的使用:这里是指广义的手法,对此不了解的也请参考我之前关于诗词鉴赏的回案中关于手法的部分;③语言的节奏:叠词使得文章上口而具有音韵感、“重复”的使用可能还可以使文章层次分明、骈散结合、多用文言可以使得文章节奏整齐明快;④总结语言的特色:即用四字词进行概括,包括清新隽永、诙谐幽默、深沉悲凉等。

以上就是我对小说类的答题技巧比较宏观的介绍,具体细节还需要大家多多在答题中体会和补充。此外,在小说的阅读中,最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共鸣”,因此,增加阅读量和生活阅历也是非常重要的。至于如何把“感觉”、“共鸣”如何与阅读联系起来,这部分我也会在live里再做一些解答,提供一点方法,鉴于与应试的联系相对间接,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三、散文的阅读

散文的阅读,核心技巧只有一个,即把握两重脉络:表面上分散的叙事、描写、抒情内容,实际上意旨高度凝聚的主题。用理解小说的方法可以将其视为“明线”(表面上)和“暗线”(深层意旨)。以散文名篇《背影》为例,父亲在家办丧事、嘱托茶房、买橘子、寄信等等事情浮在文章表面,是多个分散的故事碎片,但是暗线是一以贯之的,即父爱。把握这两者,进而捕捉其互动关系,解答题目就能保证至少不会偏题。

很多同学在把握散文内容的时候常常困惑不已,就是受到形式上明线过于分散的干扰——这一件事说明这个含义,那一件事说明那个含义,搞得好像整篇文章有多种分散的情感一样,这其实就导致文章“神散”了。“神散”是写作的大忌,我们考试的阅读材料是不可能出现这种问题的,答题的时候更要注意。

  1. 写作技巧类

在这里,我把所有关于手法、作用(标题作用、句子作用、结尾作用等)、结构类的题目都归纳为这一类。解答这一类题目的关键就在于掌握套路,实际上就是答题公式。这部分已经有太多归纳了,大家可以自行寻找一些资料,或者参考我找到的这份资料: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整理版)_百度文库。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答题公式,仅仅是一个参考,而不是答案的全部。记牢公式的套路,6分的题目得4分很可能问题不大,但是有2分是留给真正的语文素养的,所以千万不要把这个当作唯一的制胜法宝,以免遭遇瓶颈。


2. 含义把握类

含义把握类题目也有公式可套,但是往往没那么灵验,其设问方式除了直接询问语句/词的含义外,还包含在“赏析划线句子”、“……有什么好处”等等题型中,把握含义是解答这类题目的采分点之一。

回答这类题目,一般需要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我在这里归纳一下思维的步骤:①直觉含义:结合前面说的明线暗线,凭直觉推断某句话、某个词表面(与明线契合)和深层(与暗线契合)的含义;②归纳含义:表面含义不明的,一般串联上下文2~3句话中的关键词以表达出来。深层含义不明的,一般可以串联上下文数句话之间的隐喻义、指代义等深层含义表达出来。这部分比较抽象,举个例子来说明:

请根据文本,探析“回望老家,草木葱茏”这句话的含意。(请自行检索原文阅读)
答案:①“我”感受到老家草木旺盛的生命力。故园草木的生机勃发,与乡村生活的日益衰落有密切的关系,村民越来越多地选择走出乡村,把家园还给草木。草木的旺盛,正是乡村凋零的具体表现。
②“我”对故园浓浓的依恋之情。故园在我的心中,是一个草木茂盛的地方,是草和树的乐园;故乡茂盛的草树,是我浓郁的思乡之情,草木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家园。
③草木的葱茏,能让人油然而生“故园将芜,胡不归?”的人生思考。

可以看到,第一点只谈了“草木”的表层含义,就是老家的村庄凋敝后,草木茂盛、自然风光重新展露生机。由于这句话位置特殊,处于结尾,收束全文,所以表面含义需要到全文中去找,其实也就是挖掘一些表层明线的词语来概括即可,随便摘抄下“草木已日渐兴旺”、“家园荒芜,重新还给草木”等句子,就把这一点回答好了;第二点是“草木”的深层含义,即那个曾经人与自然互动的茂盛村庄,意指自己的故乡,所以再在前文中摘抄一些属于故乡这层含义的词语即可;第三点有点强行拔高的意思,当然仔细探究可能会发现,暗线中夹杂着一种对于关于人与自然、关于人类文明和生命的思考,在这里对于语文能力强的同学而言,只需大致概括,意思接近就可以了。


3. 归纳转述类

许多探究类题目、看法类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等),其本质实际上是归纳转述类题目。这类题目询问我们的看法,本质目的是考察我们有没有理解文章抒情、叙事的几个层次及其意义指向。解答这种题目,应紧紧围绕“暗线”,挖掘暗线上的几个重要节点——感情产生处、转折处、爆发处、收束处,寻找答题线索,加以概括即可。应当时刻记住,散文的核心目的还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想法和情感,想要概括和转述文章的主旨内容,务必围绕这几点展开。


暂时先更新到这里,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最后还是做个小广告,如果对于技巧之上的“内功部分”,欢迎收听: 应对高考语文,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其他答案:

陈白丁:高中语文能不能靠刷题提高成绩?

陈白丁:如何学好高中英语,在高考中取得130以上的成绩?

陈白丁:如何写好高考作文?

陈白丁:有哪些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的作文题目?

编辑于 2018-06-23 22:40

2020/08/03七更

之前的网盘又双叒叕失效了,大家点这个最新的就好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链接: pan.baidu.com/s/1vH5VPa 提取码:9t67


2019/01/07六更

听说之前发的网盘失效了,重新发一个

链接: pan.baidu.com/s/1PaqYz9 提取码:C3Z4


2018/02/03五更
额很多人找我要笔记所以把以前的笔记拍了照放在了网盘里,需要者自取,仅供学习,请勿作商业用途
2016/10/15四更
应小伙伴要求补充了各个题型总结方面的笔记,包括作文和阅读题,方法不一定有你现在使用的好,故仅供参考。
只看补充内容请直接拖至末尾。
2015/8/18三更
2015/8/2二更
2015/7/27一更
热腾腾暖呼呼新鲜出炉的干货!干货!干货!
为了让知乎对我好一点,所以我决定,对有需要的小伙伴好一点。


答主是15届的理科生,高中语文成绩是这样的一个曲线:


活生生的例子就是,本宝宝从班级平均分修炼到了省内第二。

天赋靠边站,勤奋和坚持能让你的潜能无限开发!

当然啦,开始之前,引用一位学长的话
不要盲目追随好学生的学习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许多东西要靠自己总结才能变成自己的哦,我把自己总结的东东写出来是想给没方向的人一个例子,请别让我恳切的心意变成你懒惰的借口。

最后,郑重声明!
以下内容皆是我为回馈语文老师而写,部分内容已交给杂志社,请勿将此文用于学习以外任何用途,转载务必注明出处。在此拜谢!

不啰嗦不啰嗦啦正文如下

————————————————

——————能力篇————————
PS:嫌弃这里假大空一心奔着速效提分的可以直接下拖至技巧篇,不过没有发自内心的激情,速效提分的空间实在有限。

一、精神准备
作为高考过来人,我想先问。在你心里,语文只是一门功课吗?你相信自己的潜力吗?你想改变现状的欲望像求生欲望一样强烈吗?


没错,我就是要洗脑。你要把自己催眠成语文的狂热爱好者。

当然,学习多数是从感兴趣到兴趣减淡,到枯燥乏味,再到隐忍坚持,再到突破瓶颈,最后重见光明。没什么方法是能一蹴而就的。如果你实在爱不上语文,就可以从上面说到的枯燥乏味这个阶段开始。

就我认识的学霸们而言,每一门功课的学霸大概都是真心爱着学习的。在他们眼里,学习是种生存技能,是非吃不可的一日三餐。每次考砸我们捶桌大恸哀嚎“我待xx如初恋xx虐我千百遍”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是怎么对待这样的一个“初恋”的?和它在一起的时候你有没有玩手机,有没有脑补课后娱乐,有没有把它狠狠遗弃在桌面,有没有怨怼地诅咒它……
你或许会说,要是整天啃书满脑子学习,那不就疯了嘛。
这种时候就要抠字眼了。我说的是“和它在一起的时候”
现在不是比谁更聪明,而是比谁更有效率
不管做什么,集中注意力才能提高效率,但集中注意力不是说说那么简单。首先要休息好保证精神,然后多做注意力训练(方法很多请大家自行搜索),并且在执行学习任务时尽量细化目标,把每个小任务的时间控制在四十分钟内(限时测验不算),当发现注意力分散了,就立即找出使你分心的根源,记下来提醒自己,做一切可以避免其再次出现的努力。比如想玩手机,那就把手机关机;想用手机查资料又怕玩起游戏,就用便签写下要用手机做的事,一做完立即放下手机;想和同学聊天,那就去自习室。

要保有持久的学习热情,培养对语文的兴趣。这话说的太空洞。
培养兴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阅读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关于阅读,我简单的建议如下:
1.不另外安排阅读时间,要经常把书放身边,学累了想拿手机玩时就去拿书来读,不要把读书当做任务,无端端增加压力。

2.每次买书或借书时选两本书,一本是自己感兴趣的,一本是不大感兴趣但极有价值的。

3.及时记录自己的看法,摘抄吸引自己的文段,时时翻看便能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也证明自己确实是在认真的揣摩作者心意。个人推荐用活页纸记录,方便以后再读时添加感想。

至于做笔记的具体事项我已写在这个回答里了

如何阅读图书馆的书(不能涂写)? - 花坞虞的回答

阅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能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接触各种各样的典型人物,于无形中提升我们看待事物的眼光,以及处理人情世故的能力。语文素养的提升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为读书而读书,你知道的越多,语文的魅力也就越大。真正爱上语文也指日可待。

然而有些人对语文天生无感,从小语文都打着酱油过,时好时坏看心情。针对这种兴趣缺缺又需要提高的情况,我个人经验是先背东西,积累学科知识。

学科知识的积累主要包括古诗文背诵、文言知识、语言基础的积累。面对如此大量的需要记忆的知识,我也常常倒吸冷气。过目不忘这种神技的存在概率极低,所以我们一开始都只能死记,死记效率之低大家一定有所体会。上文提到了热情,现在正是充分利用热情的时候。若保持高昂的语文热情对你来说是在为难,你可以不断暗示自己热爱语文,自己是语文潜力大股。然后开始背书,一开始是步履维艰的,感觉自己眼前黑蒙蒙一片,看不到出路,只能机械的读一遍又一遍。

再坚持坚持坚持。

你会惊喜的发现,你背过的课内文言实词出现在了文言文阅读里,你看过的文言文故事其实是古诗词里的典故,你会被许多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大相径庭的成语毁三观,你可以和同伴玩一句话小说接龙来练习文笔,你可以把现在学到的一切看作日后以文字为兼职或者写情书的资本……

只要你肯背,语文有许多基础分都是能拿到的了,什么信心鼓励一下就出来了。还别不信,许多人都是因为某一科学得好然后就越来越喜欢那一科,接着良性循环下去。

强烈推荐小组讨论。

好队友真的真的真的至关重要。找组员最好找优势互补的,有男有女,不要专门找平时聊得来的。每次讨论都能得到很多不同的思路,碰撞出火花嘛。

根据我的经验,适合进行小组讨论的题目多是文本类阅读题、作文审题立意构思。文本类阅读题的答案是有潜在逻辑关联的,写题时若一头雾水摸不清方向,在对答案时就要和组员仔细讨论了,题目有没有对答案的提示,答案为什么是这个顺序,答案能否在原文中提炼出来等等。关于作文审题,建议大家利用高考作文原题,拿出题目后限时审题构思,包括要运用什么素材,拟什么题目,时间一到,所有组员开始分享,互相提出修改意见。之后找到相应高考满分作文进行分析,效率高的话,一次作文审题训练只用一个小时,但收益颇丰。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说过, Impossible 和 I’m possible 之间只差了一点,你和你的梦想其实也是就差一点,是差一点努力,还是差一点自信?


——————技巧篇————————
以下亲测有效


阅读题部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先快速浏览文章把握大意,不需要句句读透,把每段大意的句子划出,方便在看选项时迅速找到文章出处。
2.看题目,圈出题目要求,比如“正确的”“符合文意的”“符合作者观点的”“不符合文意的”等。
3.看选项,马上回归原文划出原句,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词:①逻辑关联词——因此、由于、不仅……还、只有……才、只要……就、从而等;②修饰限制程度或范围的词——大概、基本、重要、最、非常、部分、凡、全、仅仅、几乎、之一等;③年代时间、数据;④分清必然和或然、已然和未然。
4.将选项与原文比对结束,对于选项与原文的差异须心中有数,二者是信息吻合完全相同,还是表达不同实质相同。
5.无法百分之百判断选项正误时,把疑惑点圈出,比较两个选项哪个问题更明显。
6.对答案后仍存疑问,马上请教老师或和同学讨论,重点是明白自己的误区或者题目的漏洞,不要花大量时间来争辩对错,不值得。
7.每次做题前,都要温习论述类命题陷阱: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无中生有、逻辑混乱、已然未然、混淆时间、主次颠倒、过于绝对。
8.要想增加竞争力,这篇阅读最好是全对。而且每次练习一定一定一定要限时,我一般限15分钟,当然越快越准确越好。把方法熟练就能越做越顺。
9.这道题是语文为数不多的可以刷题刷上去的,但最多一天一篇了,我通常是隔天一篇,因为还有其他工作要做,所以一定要分好轻重。
10.做完题目一定要总结要总结要总结!很简单的,只要对每道题的命题陷阱都能心中有数,且做题要有条理有分析过程,清楚自己做题的最优途径,就像我在上文列出来的那样,做题做到一定量多多思考,这些就都水到渠成啦


二、文言文阅读
1.先看文章开头了解人物基本信息,然后直接看内容理解题,因为一般四选项里有三正确一错误,且错误都是小细节,所以可根据此题,大致了解文章。

2.再回到文章从头开始读,尽量快速,不要字字翻译,遇到加点字和划线句时再停下来。

3.看到加点字后就立即联系前后文猜测字义,不要等到读完文章再回头猜,这样对字义的感觉会模糊,然后对照选项选,选项里若存在词性错误和词义错误,就选词义错误的那个。

4.断句题,圈出句子里的人名地名,千万不要代入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比如“也”在古代是语气词,“亦”才是表“也”的意思。古文多有节奏感,可以按字数划分,还可根据对应原则,比如此句: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常事”对应“要事”,“自……上,下……拟旨”重复出现。充分利用以上技巧和排除法,不难选出。

5.内容理解题,回到原文,比照细节,命题陷阱与论述类命题陷阱类同,不过范围更小,难度也没那么大。

6.翻译题。日常练习时,先圈出自己认为是得分点的字词,然后开始翻译,保留人名地名官职名,单字组词,连词成句检查,要确保翻译出来的句子和上下文有关联,若无关联说明翻译有误,且能直译的情况下不要意译。翻译时最容易忽视的就是句式中的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以及词类活用中的意动用法。若发现自己在句式和词类活用上薄弱,那就开始背五三上的归纳吧。

7.每做完一篇文言文阅读,就拿本子记下自认为有用的文言字义,以及翻译不准确、难度高的句子,还可以记下做某个题时自己灵感一现的方法。时时温习,在每次练习时加以运用。

8.要是文言文底子实在捉急,就得多花点功夫。先看课本上的注释,买本文言文辅导书,重点看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这些基础,很熟悉很熟悉。再之后,根据个人情况找些文言文典籍来看,推荐《史记》,其他史书也是OK嗒,不过最好问问老师,找那些用语比较规范的。


三、传记类文本阅读
1.读第一遍。划出主要事件,以及文章中对传主的描写、评价。
2.读第二遍。快速划出每段中心句、文章主旨句。
3.看题目。圈出题目暗示,比如若题目是:文中说,“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请结合韩愈的经历理解这句话。题目给的暗示包括“悲壮”“有壮才能言悲”“韩愈的经历”,故从原文找答案时,我们要从韩愈的经历里找出何为悲,何为壮,然后加上自己分析性的语言,即可得到答案。
4.组织答案。分析概括类的问题大多可从原文找到答案,答题时切忌照抄原文,最好是把原文中最关键的句子或词语圈出,重新组成最简练的句子。
5.答题灵活。答案顺序最好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暗藏逻辑关系,充分利用文内引用、文外联想的原则。
6.最后一题探究题随是开放性试题,但最好与作者评价相吻合,从文中找到相关评价答题更稳妥。
7.要把传主品质概括到位是个难点。可从传主事件逐一分析,其他类似的概括问题如成长经历、成功原因可依据一些提示性虚词(也、更、同时、还、顺序词、不仅而且、虽然但是、即、总之、因此、举例词)找到不同要点,再有就是看分答点。把这些要点全部标记出来,分清主次再写答案。
8.做完题目对答案,注意答案每一点的关系,以及题目是否有答案的暗示,若是发现了巧妙的暗示和解题切入点,应当立即记在本子上。
9.写传记类阅读题不能偷懒依赖原文而无阐发性思考,以这种心态刷题实是浪费时间,每写一篇文章要注意揣摩作者写作细节和感情倾向,揣摩多了答题才不会跑偏。

.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和小说)
1. 关于这两类文体的阅读,我复习时一般会先看一遍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归纳(挑重点,比如刻画人物常见手法、环境描写作用等等),看完之后通过做题来消化。
2.做完题目会发现还是记不住参考书给的东西很正常啦。于是一定一定一定要做总结!现在我举个栗子。。。
五三上有一段关于“体会重要句子含义”的话,太多字啦,我直接拍下来了


是不是觉得说的好有道理,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一开始我也这样觉得,后来才知道是自己境界太低了看不懂……因为这些东西是那些把这种题琢磨得透透的人写的,我们是由低到高往上学,专家们却是自高而低地教,能力层级不同看到的看懂的也不一样。
做完题目总结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些抽象玄乎的东西变成自己看得懂的话,配上做的练习,明了易懂。我自己总结时是这样写的


可能还是有人觉得抽象,但是没关系,自己看得懂就行了,这是自己的总结,所以写出来的必是自己或自己与他人讨论过后的体会。不断思考添加新的体会,总结能力也可突飞猛进。
再来个栗子,大家自行体会下,不清楚再私我哦




散文阅读真心是难…我个人建议同样是做总结。尤其是对概括类题,每次总结都要弄清楚答案是从原文哪里找到提炼的。其他的技巧参考书上已经很详尽,不再照本宣科。


五、古诗鉴赏阅读

积累:

1、课文中的古诗词皆是经典,除背诵外,还可尝试搜索相关朗诵欣赏,体会意境,感受诗韵。之后参照老师和教辅书的讲解,利用“时节+地点+事件”概括出诗句里的图景,比如寒秋临江晚别图。再找出作者运用精巧的、有深刻含义的字句,了解其妙处。

2、推荐有条件的同学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系列的书,出自上海辞书出版社。书中集合了众多教授学者的智慧,读之不仅可以更好的理解诗词,还可以得到学者文章的熏陶,熟悉诗词鉴赏的惯用表达,详细地了解诗词作家的背景和各类典故

3、语文教辅书里有许多古诗词鉴赏总结,我个人喜欢使用五三,便以五三为例。五三的古诗词鉴赏专题总结详尽,此处不赘述,可重点看诗歌答题五原则、鉴赏诗歌形象、诗歌语言、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常见意象的分类诠释。最理想的熟悉程度是一看到相关内容能立即提炼知识点,牵一丝而动全网。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学习小组组员合作,分工搜集常见意象、典故、题材。

5、做一个积累本,不需要花时间把参考书上的总结再写一遍。积累本一是记录参考书上没有提到的、但考试遇到了的东西,即陌生意象、典故等。二是记录写题时遇到的困难,比如新的问法、新的思考方向,都可以记录之。若是答题时揣测的与作者诗意偏差很大,则要注意积累诗中可以体现作者真实含义的关键字及其所代表的感情色彩。

应用:

1、先有四读:读标题,读诗,读注释,读题目。

读标题,大致区分诗词的题材、时节、人物、事件;读诗,圈出重要的字,比如描写色彩、动作、声音、时节、心境等的,因为这些字多会出现在炼字题、赏析妙处之类的题中,还要特别注意对仗精美以及有深意的、阐发志趣的句子;读注释,注释大致有两种,一种是解释含义便于读诗,一种是提供背景便于答题,后者对答题有方向性指引,但也只供参考,不能盲目地套答案;读题目,圈出暗示,若题目让赏析某个句子,也一定要结合全诗把握好情感再答题,否则会跑偏。

2、对完答案拿出积累本,参照是否已经有类似题型或方法的记录,若无就添上,若有,那就要反省自己的复习效率了。

3、答每种题型,都可从手法技巧、诗词内容、情感、作用这四个方向展开,有则答,无则弃。

4、对手法的分析多从描写对象入手,比如“把酒祝东风”,对象是“我”和“东风”,那么手法就是拟人。

5、诗词内容最好用简练精准的散文式语言写出,表达水平要靠积累。

6、情感方面,须谨记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寻找作者情感的时候要全诗仔细分析,不能单看明显处。

7、作用又分为在结构上的作用和在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作用要看诗句位置,内容作用要看前后文意。

8、多多积累,时时温习,总结出的心得才能真正属于自己。



用手机打字到手残的我,热泪盈眶地请诸位看官赏个赞,

--------------------------------终于写完啦啦啦啦啦德玛西亚--------------------------------------



--------------------------补充篇=-------------------------------

!!!!!多图预警!!!!!字丑勿喷!!!!!

一、作文素材和作文审题

1.有一种作文素材来源是每次考试后的讲评或者语文老师的分享。这个时候一个话题的多个拓展方向就可以记录下来。方便遇到类似话题的时候不会一脸懵逼。

记录不同思路的同时可以加上相关可用的素材。

此处笔记给两个例子

(1)“理论与实践”

(2)“环境与成长”



2.还有一种作文素材是我们在平时读书、读作文的时候看到觉得好的。

这时候如果还按主题分类整理效率就会很低,所以我是按素材的特点来分类整理的。比如:

(1)化用诗词典故

(2)虚实结合

(3)文辞优美

3.作文审题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难点,作文审题活动建议和学习小组成员一起开展,这样头脑风暴效率很高。

上例子。




二、古诗词鉴赏的反思和总结

古诗词总结的难点主要是怎么把答案转化成自己的套路,怎么才能在下次做题的时候应用这些套路 。

再一次上例子

(心疼例子...)

编辑于 2020-08-03 10:16

本人全国百强中学语文老师,备课组长,大型联考时学生们的语文成绩平均分可以到120分以上,高考也相差无几。带过语文考过的最高分是147分。自编过有关诗歌的解题方面的资料,同时研究高考命题已经很多年。

根据今年一些学校老师反馈的情况(因为我们有全省备课组长的一个群),发现2018年湖北的语文高考评分,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以往并不能拉开分数的二卷,今年却成了拉分项目。许多选择题只错2个以内的学生,语文只考了100多一点,但是有一些选择题错了4、5个的,竟然出现了120多分的高分。

这就说明,有关阅读方面的理解,确实也到了我们应该重视的时候。而且二卷成为拉分项目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所以,我作为一名在高中教育中磨练多年的“老”教师,我就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首先讲一下有关诗歌的一些问题)

但是在讲解题方法之前,我觉得比解题更加重要的应该是理解。现在高考非常重视对文本的理解,如果光靠过去的模式,我觉得只会走进死胡同。

那么,我还是先从理解诗歌开始吧!

在开讲之前,我还是要先纠正一些思维上的问题:有些孩子想有迅速提高语文成绩的速效法,我相信很多老师和同学也总结过语文学习的一些套路。

这些看起来很厉害的技巧到底有没有用呢?

我想说,在2015年以前是有用了,但是从2016年开始,全国很多省份的语文考试收归国家,那么很多省份的孩子估计和湖北省的学生一样,面对的是全国新课标卷,在这种情况下,过去的模式和套路,不仅不能帮助你,反而束缚了你的思维,使你一见到新的题型就六神无主,以至于不能正常发挥自己的语文水平。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高考有两个不明说的原则:一个是反猜题反套路,一个是每一年要有自主创新的地方。这就是2016年以后,过去百试百灵的语文套路和方法面对全国新课标卷时,似乎就没有那么大用处的原因。

那么有学生会说了:老师,按你的说法,那么语文就不用学了,因为套路和方法都没有用,还考什么考?

但是我想说,孩子,你好像弄错了一个问题,语文学习的是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的是德行和情怀,学的是一个人面对社会纷繁的时候,有一定的分析和感悟能力。而不是套路。

所以还是回到我原来说的话上,想要真正地提高语文成绩,理解才是硬道理。语文早已经过了靠套格式和背题型就能得到高分的时代了。

不过,在这里,我还是要强调,语文考试靠套路和固定的格式确实不行了,但是我们不能否定语文思维,它是语文学科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语文思维?

就是语文这个学科本身所含有的一些专业的知识(比如,描写手法分为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手法,其中景物描写手法包含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等,这些就是这个学科必须具备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思考语文问题的一些角度。

(比如,请概括出小说中某个人物的特点,那么你要知道概括人物要把握从外到内的原则,也就是先外貌再内在品质和性格特点,这就是语文思考的角度)。

所以,我反对套路,并不反对语文思维,我反对生搬硬套,并不反对你积累应该有的语文知识。希望大家一定要分清楚老师说的,不要因为我反对套路和格式,就找一个借口不好好学习语文,那就可笑了。

好了,言归正传,我们来讲一下,大家关心的问题。

我再三强调理解,可是也许你很疑惑,觉得老师讲的是很虚的东西,因为理解好像是不能量化,你怎么知道有没有理解啊?而且怎样才能做到啊?

那么,我来反问你,你懂不懂什么叫做感同身受,你会不会进行感情迁移?

说白了,就是当你读到一篇文章的时候,你能够通过自身情感的迁移感受到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看到一首诗歌,你知道它所暗含的感情。看到一篇小说,你能明白这个小说在故事下隐含的深意。

好了,说了这么多的理论,不用实践来验证一下,都是白搭。所以下面我通过具体的例子来告诉你如何理解。而理解最好的入门就是从诗歌开始,因为简短又明了,诗歌理解了,对于语文的其他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那么,我们先学会读诗吧。 从应试的角度看,我们该如何去读诗歌?

既然是考试,就要求必须读懂诗歌,而这个读懂并不是你随心所欲地去读,而是要求通过阅读你能够读到这首诗歌的共通情感。

什么是共通情感?

就是无论这首诗歌是什么时代、什么人写的或者写的什么内容,你通过阅读可以认知到里面跨越千年仍然被人们认可的那种情感,这种情感具有共通性。

比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这首诗是诗人听说友人(王昌龄)左迁(贬官)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左迁之后的一些情感。这个情感,我们今天也是能够感受到,为什么?因为当我们自己听说自己的朋友遇到困难后,也会想要对自己的朋友表达自己某种情感。这种情感从古到今都是有相似性的,或者我们说共通性。只有你能明白这种共通性,你才能真正的读懂诗歌。

那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歌,诗人对友人的感情到底什么呢?我们通过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句话可以知道,“愁心”是诗人对友人前路漫漫的担忧之愁。“明月”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在我们当今社会是不是也是能够体会到的?

那么,这个读诗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

一、从整体上,学会读诗。

1、 先看标题,找出题目中的题眼。

(1)你真的知道题眼是什么吗?

那么请你告诉我,杜甫的《月夜》,这首诗的题眼是“月”还是“夜”呢?想一想哦。

想到了吗?是“月”!

为什么?因为夜也许是平常一夜,但是因为有了“月”而不同。

所以,“月”具有区别特质的特点,那么“月”就是题目的题眼。

(2)用实例巩固一下,认真地找出题眼。

①《咏素蝶诗》 题眼是什么?为什么?

题眼是——素蝶

因为素蝶点明了诗的类别(咏物诗),同时也暗示了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②《鹊桥仙·七夕》 题眼是什么?为什么?

题眼——七夕

因为①交代了写作对象、内容(七夕)或写作缘由(因七夕而写)②暗示了写作内容和情感(写夫妻相思相聚)

③《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题眼是什么?为什么?

题眼——寄

因为①交代了写作目的(怀念远方之人)②暗示了诗的感情基调和类别(怀人诗)

2、再看作者,知晓生平,能够做到知人论世。(高考时,不太清楚作者的情况,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有关作者的生平,这个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积累。作为高中生,你了解杜甫吗?他的诗歌不是都是忧国忧民,苦闷的。他曾今在四川成都生活过,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的四年。也发出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的话。

那么,你了解李白人生吗?知道苏轼的贬谪吗?感慨过辛弃疾的不易吗?

由于一言难尽,在这里,我没有办法详解。但是,在这里,需要你有一定的基本文化常识。

3、 看注释。要明白注释中所暗含的信息。

作为一名出题老师,我想悄悄地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注释,所有地注释都有老师的用意在里面。

比如:2013年的高考题《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注释⑴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出题人在这里做了一个注释,意图是告诉你,吴淞是江,诗人漂泊在江海上,所以诗人是一个在外羁旅漂泊的人。那么,我们就明确了这首肯定有羁旅漂泊之情和思乡之情。

4、 不是读诗歌,而是读诗歌的选项。

其实由于古今的差异,我们有时候真的很难读懂一首诗歌。在这个时候怎么办?读诗歌的选项,因为诗歌的选项只会出现一个错误(按今年全国新课标卷来说),而且这个选项还是按照诗歌一联一联来解释的。就算是有错误选项,这个错误选项和正确选项是有冲突的地方。那么你自己在阅读选项时,大概就能感觉到错误的地方。要么设错的地方,属于无中生有或者偷换了手法,并不影响诗歌的大意。所以阅读以后,就能大概知道这首诗歌写得是什么。

例如:2017年全国新课标2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我们把每一个选项读完,在不读诗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知道几点:

(1)
苏轼兄弟声名显赫。在A项和D项都有体现。

(2)
苏辙要出使外地(契丹)。在C项和D项都有涉及。

(3)
希望苏辙不要承认家世,否则可能被契丹国君扣押。一切小心为妙。C项和E项都有体现。

那么,我们就可以带着自己的理解来读诗了。读完之后,我们会明白,苏轼实际上是为苏辙担心,因为自己的兄弟是凤毛麟角,杰出人才。在冒风雪到达契丹后,千万小心,不能被契丹君主留下。

所以读完,你大概就知道这道题选:BD。B项无中生有,并没有说到中原人才济济,苏辙不敢称第一。D项,并不是为了表现谦谦君子,而是让苏辙小心为是。

5、开始认真的读诗,并且能够读诗,明白作者的一些情感。

例如:苏轼的这首《送子由使契丹》,你读完之后要能够感受到:苏轼和苏辙之前深厚的亲情;苏轼对苏辙的赞赏之情;苏轼对苏辙的担忧之情。

二、从细节上,学会品析正文(诗歌的主体内容)。

当我们知道了具体做法之后,你也许确实能够读懂部分。但是我们如果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这首诗歌,就需要在读正文的时候,也要注意一些方面。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不过,方法上还是有以下两点很关键:

1.懂得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思路:


①从“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入手,读懂思路层次、大体内容,协助解答某类试题。

“起承转合”是古人写诗填词所遵循的结构章法。“起”即开篇,“承”是对“起”句的承接、拓展,“转”是诗意的跳宕转折,“合”是收束全诗。

试以杜甫《春日忆李白》为例来看它对我们懂诗、解题的帮助。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写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写两人天各一方。尾联是“合”,是怎样收束全诗的?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是又一层。

明白了该诗的“起承转合”过程,自然很容易做“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题目了。

感悟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杏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你能说出这首诗的构思脉络吗?

请仔细想想老师前面的提示,你会发现这首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杏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或:先写春天的色彩;次写春天的繁花;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其实,该诗首句从草色、柳色写起;次句写桃花、杏花,继续从色彩角度写生机盎然的春光;第三句转写诗人的愁恨;第四句以“春日”结景,以“恨长”结情。

如果分阶梯、有侧重地把握这四个结构特点,不仅可以把握诗的具体内容、层次,更可以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感情,为准确解题奠定基础。

a.“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用主要有两种: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感悟3 (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东 坡①

苏 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貌。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b.“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作用有:①承上启下,②铺垫下文。

感悟4 (2011·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做了铺垫。

“映地为天色”是从“色”的方面写出山泉之清澈见底,“飞空作雨声”是从“声”的方面写出山泉凌空而下水石相激的情形。另外,从上下文看,此联与前一联形成欲扬先抑之势,同时为最后两句的称赞做了铺垫。

c.“转”

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十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感悟5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

第三句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说说它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承上启下。

d.“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理,“合”句水到渠成,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卒章显志;③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合”的方式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方法曲折表达作者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感悟6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碛中作

岑 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试赏析本诗末句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诗末句并不正面回答第三句的疑问,而是以景结情,描写明月照耀下的朦胧、沉寂、荒无人烟的莽莽平沙,气象阔大,含蓄地暗示了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余味无穷。

2.反复品读关键语,利用关键词语来解读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当然,最重要的是抓住关键诗句。如结句和其他表明诗眼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歌主旨。王维《山居秋暝》最后一联是诗眼句,而“留”则是诗眼,全诗要表达的对山水田园的留恋和对官场的厌恶都通过“留”字表现出来。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如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情感语言”不单单是诗眼词眼,有时也藏在写景叙事句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其实这些方法是一步一步地告诉你,怎么去理解诗歌,理解诗歌的什么。我们对每一联都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慢慢地你就会发现诗歌不会那么难了。

那么,当然,你在读诗地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卡壳字眼,这些字眼阻碍了你的理解,让你读一些诗歌地时候,感到不顺。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积累一些吧。

3、积累,然后就能读懂诗歌中需要特别注意的特殊词语

1.不那

同“不奈”,即无奈。如:晴烟漠漠柳毵毵(读sān sān,柳叶纷披下垂的样子),不那离情酒半酣。(韦庄《古离别》)

2.处

表时间,意思是“……的时候”。如: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等闲

(1)平常。如:眼前一尊又长满,心中万事如等闲。(张谓《湖上对酒行》)

(2)随便。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白居易《琵琶行》)

(3)无端,平白地。如: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再如: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4.风流

(1)英俊,有才华。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遗风。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风度。如: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5.会

应当。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6.浑

简直,几乎。如: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7.将

(1)助词,加在动词后,无实义。如: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白居易《长恨歌》)

(2)读qiānɡ,意思是“请”。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李白《将进酒》)

8.可堪

哪堪,怎堪。如:纵使有花兼有月,可堪无酒又无人。(李商隐《春日寄怀》)再如: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9.可怜

(1)值得怜悯,哀怜。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翁》)

(2)可惜。如: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3)可叹。如:可怜故国三千里,虚唱歌词满六宫。(杜牧《酬张祜处士见寄长句四韵》)

(4)可爱。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可羡。如: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0.肯

(1)愿,愿意。如: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硕鼠》)

(2)表示反问,岂肯。如: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杨万里《野菊》)

11.阑干

(1)纵横或横斜的样子。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栏杆。如: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李白《清平调词三首(其三)》]

12.来

语气词,表祈使、劝勉,略等于“吧”“啦”。如: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3.漫

莫,不要。如:六国英雄漫多事,到头徐福是男儿。(罗隐《始皇陵》)

14.那堪

哪能忍受。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15.弄

(1)用手把玩,戏耍。如: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2)玩赏。如:何处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泾溪。(李白《别山僧》)

16.傍

旁边。如: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孔雀东南飞》)

17.凭

请,请求。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再如: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杜牧《赠猎骑》)

18.其

(1)句中助词,无实义,起调整音节的作用。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助词,用在单音节形容词或象声词前,起加强形容、状态的作用。如: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19.却

(1)退,退回。如: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白居易《琵琶行》)

(2)副词,还,再。如: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20.忍

岂忍,怎忍,不忍心。如: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宋祁《落花》)

21.杀

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如:江东士女无端甚,看杀玉人浑不知。(孙元晏《晋·卫玠》)

22.煞

副词,极,很。如:为别后、相思煞。(柳永《迎春乐》)

23.生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

24.无端

无因,无缘无故。如: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苏轼《红梅》)

25.无赖

(1)调皮可爱。同“亡赖”。如: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再如: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

(2)无才,无能。如: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3)撒泼放刁,蛮不讲理。如: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黄宗羲《柳敬亭传》)

(4)无奈。如: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杜甫《绝句漫兴》)

26.无那

无奈。如: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杜甫《奉寄高常侍》)再如: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

27.些

句尾语气助词,无实义。如:东邻蚕种已生些。(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

28.言

句首语气助词,无实义。如: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王维《青溪》)

29.伊

句中语气助词,无实义。如: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张九龄《感遇》)

30.争

怎,怎么。如: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胡曾《咏史诗·细柳营》)

这次就更到这里吧,打字也是不容易的。我已经打了很久很久了…….下次再更,下次继续讲诗歌的一些问题。敬请期待吧。

编辑于 2021-02-13 12:38

首先赞同另一位答主所说的:求人不如求己,希望大家能自己总结。每个人都有自己对题目的感受,有着不同的易错点,只有在做了足够多的题目后写出针对自己的总结,才能最有效率地提升成绩。别人的总结可以用来借鉴,但效果远不如自己的总结好。

以及本回答是答主为应对2016年北京高考而总结的散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题型分类和答题方法,对于2016年以后的语文卷可能会有某些地方不适用哦~

—————————————————————

以下是散文阅读部分(。・ω・。)ノ♡

1. 总则

a. 知人论世:先看作者是谁。了解部分重要作家散文风格,结合时代背景(注释),如鲁迅、巴金、林清玄、毕淑敏等,便于揣测其情感;

b. 找出文中的议论性语句,它们有助于理解主旨。散文的主旨一般写在全文的后三分之一;

c. 答题前先看分值,确定分条数,一般一点一分,最好多写一条;

d. 一切分条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原则!

e. 注意:以下所列一切答题方法切勿拘泥于格式!尤其是北京高考,题型灵活多变,一定要结合题目问法精准回答,切勿见题型想格式!答案未必涉及格式中的每一条。

北京近年来阅读题题型界限越来越模糊,而答案更多地趋近于信息筛选。因此,最重要的是读懂文章,而非套用格式。

试图套用格式之前,要先从关键词之外分析,有些题貌似问A,实则问B,别被骗了喔。

2. 选择题/理解文章题

无论它在哪儿,先做这道题。结合正确的选项理解文意。

3. 概括题

a. 关键词:哪些、概括

常见问法:有哪些特点/原因?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的原因是什么?说说作者为什么……概括……的原因。用一句话简要表述……

b. 答题步骤:

i. 审题,标出题干要求的答题角度与对象(不要答任何无关的人或物!),针对问题来回答;

ii. 找答题区间:找题干中的词句在文中出现的位置,就近寻找答题点,可能全文都是!

iii. 根据关联词划分目标段落层次,确定如何分条:

1) 核心原则:依照原文行文思路来分条!分条的角度就蕴含在作者行文思路中!在你把某一点单独列为一条答案之前,看看原文!作者也把它单独列出了吗?

2) 由浅入深;

3) 不同角度,比如从个人/社会/环境角度分出三条。分条前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是不是从三个不同角度来说的?

4) 结合分值确定分条数,一般一点一分,最好多写一条;

iv. 逐句搜索信息点,注意隐晦信息。找出各层次中的关键词、句;注意概括题的关键词必来自文本!

v. 重组、精炼概括为答案,注意切忌全篇摘抄原文!应用自己的话概括,用上位概念整合多个关键词。

c. 分类:要概括的类型:

i. 事件:主+谓+宾,不用叙述前因后果;

ii. 特点:人、物、景、境等的特点,答题区间一般较大,答案一般为adj或adj短语。找原文描写的段落,圈出其中的adj, adv作为答案;原文非adj的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不要漏掉答题区间中的任何一句话,要句句有落实。

iii. 作用:v+了+宾,如“启发了作者如何如何”、“凸显了……主题”;

iv. 原因:分条后由果溯因,用“因为……所以……”把你的原因和结论连起来读一读,避免语言生硬;

v. 感情:【赏析感情句式:某段通过写……表达出……】问“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分点,每点中应用一次句式。

vi. 方面:“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答案应为名词性短语,而非一句话!同上,用代入法,把你的答案填入“本文是从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写……的。”看是否通顺。

d. 注意事项:

i. 尽量保持句式基本一致,答案应属同类但不同角度,不要有某一条明显与其他条格格不入!至少看起来要像是同一道题的答案!!

ii. 先写最有把握正确的点;

iii. 不要混点,尤其是拿不准的点,不要混合写在前面的点里!

iv. 答案一定要正面直接回答题干问题!比如问你“文人爱茶的原因”就不要只答茶有什么特点,而要说明这些特点与文人有什么联系!每条答案中都要同时出现“茶”和“文人”!

v. 再次强调,切忌只知抄录,不知整合概括!

4. 含义题

a. 关键词:含义、内涵、理解

常见问法: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如何理解……的含义?某词包含了哪几层内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貌似开放题,但若无法发表议论,仅要求理解作者意图,则为含义题)。

b. 答题公式:表层义+深层义+表现手法+还原手法+表情达意+作用。

c. 答题步骤:

i. 若为句子,则先找出所给句子中需要解释的部分(可能题干已有要求),即剔除那些大白话,标出有深意的词句;

ii. 先解释字句,从最简单的翻译开始!用大白话翻译!例如:“读”字义为“阅读/看”。

iii. 答出表层含义/字面义(若有)和稍微深入的含义。若为动词,一定要答出动作的对象!

1) 理解义:用于v和adj。体会作者本意,由此解释/翻译原句,用直白的、词性相同的词语代替原词,且与原句保持格式一致;

2) 指代义:用于n和pron。思考该词本义及本体特点,答案为“修饰成分+本体特点+本体”;

iv. 结合上下文,抓住表明作者情感态度的关键词,揣摩作者用意,体会作者感情,结合文章主旨;

v. 答出深层含义,往往为作者的感悟,由作者个人推广到所有人,点出普遍意义;

vi. 若有表现手法,要点出并分析;一定不要忘了还原!

vii. 表情达意,通过写……表达出作者……之情,或表明作者……态度及观点;

viii. 作用:与作用题(见下)相同,内容/主旨上+结构上。(结合分值、答题区域面积决定是否答作用)

d. 注意事项:分条一定要遵循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原则!

5. 赏析题

a. 关键词:赏析、好处、妙处、特点

常见问法:写某事妙在何处?某句好在哪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赏析某句话。说明本文的语言/写作特点。

b. 赏析句子步骤:

i. 先解释有深意的字/句,概括内容,如“某某指…”;

ii. 妙处分析:

1)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然后还原手法,如“把谁比作谁”;

2) 若无手法则炼字,点出具体字词,并分析用法和效果,如双关、活用,生动凝炼;

3) 赏析语言特点,点出语言现象,如骈散结合、凝炼、质朴、清新明丽、口语化;

iii. 作用效果,包括修辞效果,写出了事物/意境的什么特点,如“生动形象地...”

iv. 表情达意,结合主旨,表达/抒发了什么感情,体现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c. 赏析段落/事件/全文谋篇步骤:

i. 划分目标段落/全文层次;

ii. 分别概括每层内容,理清作者思路、行文脉络,点出表现手法,如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iii. 概括意境特点及其表达效果/作用;(同b.iii.)

iv.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v. 体现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d. 注意事项:赏析题和作用题(见下)区别不大,得分点有交叉,为求保险,一切赏析后应加上作用!

6. 作用题

a. 关键词:作用、用意

常见问法:以某句作结有何作用?写某事有何用意?作者为什么要写……?分析标题的作用。以某某为题有什么好处?(貌似赏析题,但也要答作用!)

b. 答题公式:写了什么(语言上)+内容上+结构上

c. 思路:内容上往前推一步,先答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再写内容(感情、主旨)上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d. 答题步骤:

i. 写了什么/语言上:先答这句话写的是怎样的什么,比如描写了怎样的景色,体现了它什么特征。若运用修辞等表现手法,此处也要分析!同赏析题。

ii. 内容上:一定要具体!

1) 结合文本,尤其要注意目标句子前后的句子!可能有多层内涵。

写法:表层义+深层义,即“实写+虚写”。实写千万不要忘!!不要一上来就答感情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

2) 对文章主题/主旨的作用;

3) 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所有情感都在此处写出;

iii. 结构上:分析要具体,万万不可只贴标签!

1) 若问某个句子,则根据句子在文中所处位置,分析作用,如总领下文、承上启下、点明主旨;

2) 若问某个景物,则往往为文章线索和情感触发点/抒情载体。

3) 注意文章标题,文中句子很可能还有照应题目的作用,别只在文中找!

e. 注意事项: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只问你“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此时只答结构方面即可。

7. 开放题/阅读延伸题

a. 关键词:观点、看法

常见问法:你认为…?你同意谁?说说理由。结合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可发表议论。与上文含义题区别)。

b. 答题公式:原文+原文分析+我的思考(怎么做)。

c. 注意:

i. 严谨审题,与微写作相同。层次要清晰,观点要鲜明,立场要坚定,要点要突出,且必须结合/来源于文本。

ii. 不能用作者的观点代替自己的思考!观点严禁照抄原文!要围绕原文说出自己的东西。

iii. 勿用形象化修辞,如比喻、拟人。要直白简练。

d. 技巧:

i. 运用对比表达观点。“首先……其次……再者……”列出几个分论点,层次清晰,每个点中正反对比;

ii. 开门见山,先出观点,整段文字中心明确,紧扣第一句中心论点。

—————————————————————

太长不看版:

1. 先做选择题,理解文章;

2. 概括题:标角度,找区间,分层次,定条数,忌抄录。

3. 含义题:表层义+深层义+表现手法+表情达意+作用题。由浅入深!

4. 赏析句子:翻译内容,手法,还原手法,语言特色,效果,感情主旨,作用。

5. 赏析文段:分层次理脉络,手法,还原手法,语言特色,效果,感情主旨,作用。

6. 作用题:内容上,结构上,语言上。

7. 开放题:微写作。开门见山,层次分明。

—————————————————————

以下是古诗词鉴赏部分(「・ω・)「

1. 总则

a. 题型设置未必单一,可能交叉出现在同一道题目中。如:某字看似平常,实则生动地表现诗人形象,你同意吗?答案包含观点(同不同意)、炼字题、形象题!答案合并之!

b. 一首诗的感情基调必是一致的!若诗句中出现点明情感的词,如“悲怨”,则全文写的一切东西都隐含着悲怨色彩,即使有乐景,那也是写哀情。切勿解错情感!

2. 情景关系题

a. 问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此时也要分析景境情!)请从情景关系角度赏析。

以此类推,“从……角度赏析”题均用类此答法,如从动与静的角度,则动→静→关系(如动静结合)。

b. 答题公式:景→境→情→关系。

i. 写了什么景。解释翻译,还原场景;

ii. 营造了什么意境(重要,意境给人的感觉,体现景的乐或哀);

iii. 抒了什么情(结合题目、注释理解)抒情方式是什么(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则要说明是借什么抒情);

iv. 情景有何关系,如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v. 若要求分句赏析,则每句/每联都来这么一遍。

c. 注意事项:

i. 问你情景关系,那么必然有写景,即间接抒情。但题干中的答题区间可能也包括直接抒情的句子,此时也要答出,不必写景和境,只要点明直抒胸臆,然后说抒了什么情即可。

d. 答案示例:

i. 本诗首联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景)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情)颔联则直接抒发作者在征路上见到美景时喜出望外的心情。(直抒,无景,则只答情)两联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情景关系)

ii. (情景还原):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点明意境):精炼传神、绘声绘色地描绘出一幅幽冷、清静的情境;

(概括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3. 描绘画面题

a. 问法:上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具体描述。

b. 步骤:概括+翻译(意境)+再概括。

先说“描绘了一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怎么样的画面/景象”,再根据原文逐字翻译,并加入意境描绘!最后再来一句概括,有头有尾,如“一幅……的画面如在眼前”。

4. 思想感情题

a. 问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结合全诗来看,最后两句表现什么感情?(实则问你全诗思想感情!)

b. 答题步骤:

i. 分条;

ii. 还原句子内容;

iii. 指出思想感情。

c. 思想感情术语规范:抒发……感情,流露……倾向,发出……感慨,寄托……情怀,反映……现实,袒露……心迹。

d. 分析时的线索:知人论世(别乱用,不能一概而论),抒情方式。

e. 注意:

i. 内容要全面,不可只看一点不及其余;

ii. 分析感情万万不可只看要求的那一句,必须结合全诗!如李白“剑歌行路难”,仅看一句是豪放洒脱,然而全诗表现的是悲愤之情!答案是悲愤!

f. 答案示例(缺少还原句子):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5. 分析形象题

a. 问法:诗中描写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诗人如何借……展示自我形象?简要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特点。

b. 答题步骤:

i. 先结论,概括人物形象;

ii. 结合诗句分析,找诗句中每一句、每一处体现形象的点,要出现引号!引用原文分析!分析角度:性格、态度、志趣。

iii. 总结主旨,结合全诗概括总结,再次说明形象(与第一句基本一样,写套话,如:一个……形象跃然纸上)。

c. 线索(答题时结合这些分析,用引号括之):对人物(自己、他人)的记叙描写 ,生活环境(山水田园)描写,意象选择(梅兰竹菊等)。

d. 答案示例:

(概括形象):本词刻画了一位豪放不羁的词人形象。

(结合诗句分析): “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尽管寒风刺骨,但衣囊可抛,诗人心中的理想不能丢,这是何等的豪放与洒脱。“酒酣耳热说文章”,词人不与友人依依惜别,而是畅谈文章,畅谈理想,并“惊倒邻墙,推倒胡床”,简直豪迈之至。末句更是发出“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的狂放之言,豪情激越。

(概括总结):整首词字里行间奔涌的是诗人身上的一种热情和豪迈,刻画出一位极富个性与才情的狂人形象。

6. 作用题

a. 思路:与散文同,写了什么+内容上+结构上。

b. 答题方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勿贴标签!

i. 内容上:时代背景;表达效果;抒发感情。

ii. 结构上:古诗,不要出现“承上启下”四字!但要在分析中体现出,如:呼应上一句中……引出下一句中……

7. 分析语言题(大类,分别分析见下)

a. 炼字题

b. 手法题

c. 风格题

d. 技巧题

8. 炼字题

a. 问法:某词有何含义?表达作者怎样感情?哪个字最生动传神?

b. 答题步骤:准确概括词义→结合语义具体分析→指出作者具体感情。(译手还效情)

i. 翻译,准确概括字义;

ii. 单独分析每个字的:

1) 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

2) 使用的手法,如比拟(包括拟人/拟物)、通感、化静为动等;

3) 指代含义(若有)。

一定要具体!结合语意、注释,知人论世,分析主旨;

iii. 把字放句子中,解句,翻译。若有写景,则分析景境情!(情景关系题)

iv. 若有多个字,分析其呼应关系,说明多个字总作用:内容+结构。

v. 分析指出作者具体感情、主旨。

c. 答案示例:

i.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触可感、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每个字写一大段,一定要具体!一定要具体!一定要具体!不吝笔墨大写特写字的表现效果!)

ii. 肝胆:报国的忠肝义胆,借代的写法,指代驱逐清兵,恢复故国的心志。阅:见证,拟人的写法。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且把自己这报国的忠肝义胆留存给苍天大地,让故国的江山见证我斑白的鬓角”,表达了作者在抗清复国无望中,矢志无愧于天地民族,将浩然正气流传后世的坚贞之情。

9. 手法题

a. 问法:本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表现技巧?诗人是怎样表现/写……的?有何效果?

b. 步骤:手还效情。

i. 指出哪种手法,还原;

ii. 还原诗句(写了什么),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iii. 有何效果;

iv. 说明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感情。

c. 答案示例:

i. (指明手法)这一句运用想象的手法,

(具体分析)通过写梦境中故乡回塘水暖、凫雁自乐的明快清新的景象,

(作用效果)含蓄而又强烈地(传达感情)表达了作者怀念故乡急欲归去的迫切心情。

10. 风格题

a. 词:豪放/婉约;诗:多样性,具体分析。

b. 问法:请指出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c. 步骤

i.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ii. 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

iii. 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d. 答案示例:

(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11. 诗论拓展题

a. 问法:这首诗具有什么特点,你怎么看?前人如何评价,你的观点是?

b. 答法:

i. 若题干已有结论(出题人或“前人”观点,你必须同意!)则按结论步骤,结合原文,一点一条进行解说。

公式:题干要点(审题,抓准)+原文举例。

ii. 若题干无结论,则:概念→举例解说→关系理解。

12. 手法鉴赏题

a. 问法:诗中常用……手法,请联系本诗或任选别的诗歌,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

b. 注意:与上文“手法题”区别:本题鉴赏主体是这种手法本身!

c. 步骤:

i. 解释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手法,有何特点;

ii. 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iii. 结合诗句赏析该手法。

d. 答案示例: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焚烧”“清白”“粉末”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运用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结合诗句)

13. 对比鉴赏题

a. 原则: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必有可比点(相对性状),如想象对写实,间接抒情对直抒胸臆等。

你们这些家伙果然收藏了都不点赞(。•ˇ‸ˇ•。)

编辑于 2016-11-05 21:53

语文这个科目可以算是九科中相对简单的科目吧,既不用像数学理综那样练习很多的题型,也不用像英语、文综那样背大量的单词知识点。但就语文这个科目来说,要有一定量的积累,才能形成质变。不过语文的试题模块又分的很清晰,有很多可以套用的答题模版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并且能有效提分!

下面小助手就来答这个问题,给大家分享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各种题型和古诗题的答题模版。

一、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1、怎么提高做题效率

一是看好标题,这里面考点信息最多;

二是看文章段落结构,重点读文章首尾段以及各段收尾句,这些都能帮助我们快速了解 一篇文章大意;

三是注意留意描写语句以及人物刻画、对比的地方;

四是注意反复强调、反复出现的句子,边读边画,找起答案来更方 便。

2、常用术语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3、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线索: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5、修辞手法的作用

6、表现手法的作用

7、易混术语区分

二、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鉴赏古代诗词三步走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

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

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

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氛围特点(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2)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你同意吗?请说出理由。

答题步骤:

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

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答题套路 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分条陈述)。

(3)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答题步骤: 1.找出相关的比较点(题眼) 2.对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4)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3.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解题方法: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整首诗的语言特色)、举例证(结合诗中语句、 内容及思想感情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 洗练、沉郁、委婉、 平实、典雅、通俗、自然、清新、雄浑、 优美、质朴、华丽、准确传神、言简意丰、音韵和谐等。平实淳朴、含蓄委婉、清新雅致、形象生动、绚丽飘逸、婉约细腻、幽默讽刺、雄浑磅礴、豪迈奔放、沉郁顿挫、悲凉慷慨、英俊飒爽。

2、阅读答题技巧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平叙(略)

3、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适当地选入下面词库摘抄的语言)”。

例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生动,如“让人了却忧虑,悠游其中”、“拍打着你心底沉淀的情绪”、“攫走你紧紧扯在手里的轻愁”等,笔意超逸,清新隽美,富有诗意,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夏之绝句》)

注意: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一定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用恰当的词语,切莫张冠李戴。

附:朴实自然的语言答题技巧:

(1)、朴实无华

(2)、写得晶莹澄澈,明润无疵,如诗如画

(3)、言简意赅,清真雅洁,朴素自然

(4)、语言简洁,气势纵横

(5)、文字洗练,意境深邃

(6)、语言朴实活泼,节奏明快,上口顺耳

(7)、文辞畅达,沉静雅洁

(8)、平易省净的语言,运笔飘逸流动,设色素淡而隽永……

(1)、文笔凝练,刻画传神

(2)、细致传神的描绘,使行文摇曳多姿,富于变化,主题鲜明突出

(3)、含蓄隽永,耐人咀嚼,发人深思,给人留下不尽的余味

(4)、笔意超逸,九曲回肠,有绘画的色彩美,也有诗的韵味美

(5)、汹涌豪迈的气垫,清丽隽永的风格,稳健深沉的笔触

(6)、血肉丰富,意蕴深刻语言深沉缠绵,感人肺腑

(7)、大笔泼墨,尽情挥洒

(8)、说理深刻,内容厚重

(9)、语言气垫壮阔,精练凝缩,激动人心

(10)、深婉隐约,耐人寻味

(11)、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撼人心扉

(12)行文起伏跌宕,含义深邃隽永……

4、写作手法及作用

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例句:这篇文章采用象征的手法作者通过对北方白杨树的赞颂,来赞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和团结向上的精神,它使文章意蕴含蓄,情感激越,作者的赞美之情藉此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

(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答题套路 ②:这篇文章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如“……(某一段话)”;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使(能)“……”(套修辞作用)

注意:在回答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写,否则就会很空。

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5)对偶:使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更能突出文章主题,观点鲜明。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9)引用:使内容更真实、准确、深刻、精密。

(10)反语:增加讽刺意味,使表达更深刻,更有力度。

(11)对比:形成强烈反差,加强读者的印象,突出文章的中心。

三、现代阅读与古诗题的三大注意点

1、注意整体阅读,找准文章的思路和中心

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文章的结构总是有章可循的,古今文章的结构一般都是总分结构。找到了文章的结构,就找到了作者的思路。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有了中心,做题就不会“离题万里”了。

2、注意分析文章的标题

现代文中第二篇选文,大都是文学作品,或散文,或小说,阅读难度大,往往得分率低。直接原因是没读懂文章,读懂文章的办法很多,其中文章的标题千万不可忽视,它往往对文章的中心做了一些交代或暗示,或提示文章的体裁,或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暗示作者的写作思路,对解题也有一定的帮助。古诗词的题目也是如此。

3、注意因文解题,据境释义

“理解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这类题,考生往往失分很多,主要原因是:生搬硬套“字典、词典义”,浅尝辄止确定“感觉义”,不会依文解题,据境释义。正确地把握 “语境义”,一要了解词句的含义有那些,一般来说,词句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词句无论有多种意义,但在文中的意义是唯一的;二要懂得“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篇归一旨。 ”三要掌握“因文解题”的答题方法,这类题目一般都是“因文设题”,问的是什么?答案往往就在原文中,只要据文答题即可。

小助手真的是花费心思帮你们收集资料的,看完就留下你们的小心心吧

关注我,告诉你们更多的学习技巧

你肯定还想知道这些:


为什么物理对多数学生来说都是高中理综最难学科?


高考中,该如何做好化学大题?


还有 200 多天高考,化学怎么从真正零基础开始?


如何学好高中政治?


怎样系统全面地复习高中化学?

有哪些惊艳的作文开头?


高考理综化学怎么做好工业流程题?


怎样提高高中地理成绩?有哪些较好的方法?

发布于 2020-06-19 06:00

.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
Part 1 主旨篇
Part 2 情节篇
Part 3 环境篇
Part 4 人物篇

高考诗歌鉴赏:
Part 1 边塞战争诗
Part 2 山水田园诗
Part 3 咏史怀古诗
Part 4 借景抒情诗

Part 1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主旨篇)

一、阅读文体

在不同的文体中,作者在表现自己的文章主旨时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所以,纸条君先将我们常见的文体以及对应的“大致主旨”进行分类,一一列出,这样大家在遇到对应的阅读文体时,首先能做到不慌,然后“对症下药”~

(一)记叙文

1.写人类记叙文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刻画,表达出自己对所刻画人物的情感(喜爱、赞美、崇敬、爱戴、批判、讽刺等)。其中,要注意所写人物是为突出亲情、友情、爱情关系,还是歌颂某个特定对象。

2.写事类记叙文

作者通过记叙一件或者几件事,表达自己在事件中的感悟等。


(二)小说

小说基本都是围绕一个完整的故事,或者是一个故事的片段来表现主旨,作者会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

1.表达出对文章中“人物”的情感(喜爱、赞美、崇敬、爱戴、批判、讽刺等)。

2.对这个事件的思考、看法。

3.以这个故事引发读者关于XXX的思考。


(三)散文

1.叙事性散文

叙事性散文与“记叙文”和“小说”当中的部分知识有重叠,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它们的区别:散文注重的是情感的抒发和升华,而记叙文和小说关于情感的部分较之会少一些。所以对于散文的主旨探究,我们一定要侧重情感和感悟这一部分。

(1)写人的叙事性散文,多见于人物传记、回忆录等,其主旨为作者对该人物的情感态度,如喜爱、赞美、崇敬、爱戴、批判、讽刺等。

(2)写事的叙事性散文,其主旨主要是作者从这一“事件”中思考到的哲理、感悟等。(思考感悟较之于“写事类记叙文”,会显得更加深刻)

2.抒情性散文

很多小可爱都会说,抒情性散文的主旨好难掌握呀,堪比甄嬛体,不知道作者的点在哪。纸条君想和大家说,不要怕,我们来详细地推敲下。首先,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简单,就是直抒胸臆嘛。“间接抒情”中所谓的“间接”就是要借助一下其他的事物(如:环境、景色、景物等),从而抒发自己的情感。

(1)直抒胸臆的抒情性散文:

这类文体,作者表达的情感直接、强烈、突出,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宣泄。在判断其主旨时,我们借助文意以及文中的语气词、拟声词、叹词和排比修辞手法即可看出。

(2)间接抒情的抒情性散文:

①借“物”抒情:这类散文,作者会运用“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等表现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感悟。阅读这类文章时,要注重“物”的特征以及“物”的来历(比如是否有特殊的寓意)。

②借“景”抒情:这类散文,作者会将自己的情感交融在环境、景色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里大家要注意作者有没有运用“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表现手法。


3.议理性散文

议理性散文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鉴赏议论性散文,要注重从情中悟理,于议理中品味情感,把握其艺术特点。它的主旨是“理”,是关于社会、人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主旨分析的解题思路。



二、考查题型 & 解题思路

纸条君梳理了近几年的中高考题,关于“主旨分析”题的考察形式主要如下:

1.主旨句分析题 所谓主旨句,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句,也有人称之为“富有哲理,蕴含主题句”,更有小可爱直接称其为“看不懂的句子”。这类题的出题方式是“你是如何理解____________这句话的”或者“文章中的___________有什么样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我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因为“主旨句”基本上都会位于文章的结尾部分,所以这部分的“结构”作用要有所体现。另外“内容”作用的分析,就是把“文章的主旨”概括出来,与句子相结合作答就可以了。


2.直问主旨题 顾名思义,这种题的出题形式基本上就是“请问,本文的主旨是什么”或者“请概括下本文的中心思想”等。 解答这一类题,我们只需要把文章中的主旨,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即可(有个小技巧,注意结合文章中的原文原句)


想知道如何把这些知识,与3个语文考试真题结合起来的小可爱,可以戳这里:



Part 2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情节篇)

情节就像身体中的骨骼。没有骨骼,身体就不会有大概轮廓的出现。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就像是这一个身体的头部、上半身、腿部以及脚部的骨骼,它们组成了撑起生命的骨架。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骨架,就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所以,我们得加点“料”使这个人有血有肉。这个“料”,就是文章的线索,文章情节的设置。


(纸条君os:所以你们的作文不能像他这样呀2333)


现在我们把冲在前排的小胖纸的身体拆分来看看。


一、开端(头部)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头部(即开头)。

开头一般指文章的开端部分,它是读者对文章产生第一印象的关键,就好像我们看一个人首先会看他的面部。通过他的面部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人的喜怒哀乐(即可以首先定义这个文章的感情基调);通过面部表情我们也可以去猜测这个人曾经发生过什么(即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而谈及这个人的面部特征(即人物的心理和形象),处在同一年龄段的社会精英还有农民,他们的面貌也是有所不同的,这也表明每个人物有着不一样的生活阅历(即对下文情节的处理也是不同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活着》中福贵的开场:

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在福贵的这段开场中,我们可以看到福贵的沧桑,一个年老力衰却又不得不活着的人浮现在我们眼前。以这样的出场方式出场,也奠定了福贵悲凉的一生。

那么可以来总结一下关于开头可以注意哪些方面[敲黑板了!]


1.以环境描写开篇 奠定XX的感情基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以人物描写开篇 凸显人物的心理或者凸显人物的形象。(就比如上面举例的福贵)

3.情节 为下文做铺垫。

4.主旨 由于是开头,一般不会考察关于主旨的问题~

5.特殊作用 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发展和高潮(躯干)

下面我们来看身体的躯干部分(即发展和高潮)。

躯干部分是身体的主体,它使我们看上去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它承担了文章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每个人身上的衣服可以间接反映人们的性格(例如海贼王里的路飞,冯克雷,例如妖尾里的格雷,哦不对,他没有衣服)。阅读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环境,人物,情节的描写,对文章的修饰就像是一件件衣服还有饰品。


这样来说吧,我们把文章比喻成小胖纸(小胖纸:QAQ怎么又是我):

描写人物的部分就像是一件件服饰,不同的衣服就是不同的人物形象(例如,“外套”体现小胖纸的“暖男”性格)。然后一件又一件的衣服(即凸显了人物的多种形象)色彩斑斓地装饰着小胖纸(即文章)。

描写情节的部分就像是“腰带”,对“上衣”和“裤子”起到了承接和过渡的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即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候系一个“腰带”还会对“上衣”有一个修饰和补充的作用,(即中间部分承接着上文的情节,也对上文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补充和说明)。观察这个“腰带”的样式(即内容)会对穿着怎样的“裤子”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即为下一段情节做出了铺垫),也可以对整体的人(即文章)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即为全文表达了一种主旨)。


继续拿《活着》来举个例子:

我是跟在往南打去的解放军屁股后面回到家里的,算算时间,我离家都快两年了。走的时候是深秋,回来是初秋。我满身泥土走上了家乡的路,后来我看到了自己的村庄,一点都没变,我一眼就看到了,我急冲冲往前走。看到我家先前的砖瓦房,又看到了现在的茅屋,我一看到茅屋忍不住跑了起来。

离村口不远的地方,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带着个三岁的男孩在割草。我一看到那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女孩就认出来了,那是我的凤霞。凤霞拉着有庆的手,有庆走路还磕磕绊绊。我就向凤霞有庆喊:“凤霞,有庆。” 我们来分析这一段的内容:“急冲冲往前走”“跑了起来”这些字眼可以告诉我们,福贵非常想念家人(分析了人物部分)。“破破烂烂”提醒着读者福贵的孩子们生活的不易,也为后文福贵的生活之艰苦做了铺垫(分析了情节部分)。

总结一下文章中间部分的作用:


1. 环境部分 这在中间部分一般不考察。

2. 人物部分 凸显人物的心理或者形象。

3. 情节部分 承上启下的作用。 承上:承接上文XX的情节。 启下:为下一段XX的情节做铺垫;为全文表达XX的主旨服务。

4. 主旨 表达了一种XX的主旨。



三、结局(腿脚)

最后就是结局(腿脚)了。

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脚上所穿的鞋子。鞋子种类的不同,间接决定了小胖纸走路的快慢程度还有走路的姿势。同样的道理,一篇文章结尾方式的变化也可以给读者留下不同的阅读感受(即凸显了作者怎样的创作意图还有想要留给读者怎样的思考空间)。而鞋子款式(指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得出不同的主旨。 文章结尾的作用为:


1. 环境部分 是否照应开头;是否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2. 人物部分 点明了人物XX的形象。

3. 情节部分 进入尾声,与前文形成呼应(或反差);使小说平中见奇,形成最后的高潮。

4. 主题部分 表达了XX的主旨。

5. 特殊作用 戛然而止式结尾,让读者产生无限想象;结尾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读者感到意犹未尽

6. 作者的创作意图 写作是为了批判或赞扬社会的某种现象。还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感情。




Part 3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环境篇)

Part 4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人物篇)

这2部分,之前纸条君也有答过,小可爱们可以戳这里回顾:


古诗鉴赏的答题方法,小可爱们可以点这里:


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诗歌鉴赏的答题技巧,今天就先讲到这里~

纸条君分享的,小可爱们都学会了吗?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呢?快来评论区和纸条君聊聊吧~

最后,收藏的同时,别忘了点个赞鼓励纸条君哟~爱你们~(= ̄ω ̄=)


还想要更多文艺小众的唯美句子?高考满分作文范文?最新鲜热辣的时事、人物素材?高逼格词汇?

【纸条App】里通通都有!!

快跟着纸条君一起进步吧!

下面是爆照环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摘自纸条App,转载请联系纸条君)

发布于 2020-08-01 11:53

高考卷有几套?

没错,10套。(全国卷三套,新全国卷1/2,北京卷、上海卷、天津卷、江苏卷、浙江卷)

10试卷都要考现代文阅读,由此可见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换句话来说,得阅读者得天下。

大家千万别觉得语文题很玄妙,其实都是套路!

答应我!先把套路都吃得死死的,还怕拿不到分吗?

高考现代文阅读分为三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其中论述类文本阅读,全国卷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江苏卷是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文学类文本阅读主要是考查两种文体:小说和散文。小说考查偏向情节(人物形象、情节转换),散文考查偏向情感。

实用类文本阅读,全国卷是新实用类文本阅读,就是给你几段文字或者图片,考察你归纳整合的能力;北京卷是非连续性文本,融合了全国卷中的这种基础题,稍微灵活些。

总的来说,论述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都跟时事有关系,所以平时大家也可以多关注时事。

首先,讲讲最常见的文学类文本阅读。

先上思维导图,给大家理清思路。(我们主要是从小说展开讲解)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环境烘托人物,人物的动作和行为推动情节发展,情节衔接在一起成为小说故事。

而每个要素考查的知识点也是非常清晰的。

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这一块主要考查人物形象,总的来说就是人物性格,特点等等……

情节发展主要考查叙述顺序和叙述角度。

而小说故事就是考查小说线索。

先把以上的大方向就搞清楚了,思路就清楚多了。

文学类文本阅读怎么备考?

一、环境(思考角度)

(一)自然环境

(二)社会环境(思考角度)

二、人物

分析句子作用
从三个方向入手:

(一)句子位置

句子一般有这几种常见的位置

开头:总领全文、铺垫、伏笔、悬念;

中间:承上启下、过渡、伏笔、铺垫;

结尾:总结全文、前后呼应、深化主题、升华主旨;

线索句:贯穿全文;

点题句:点明主题。

(二)句子内容

陈述事情的前因后果;

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修辞手法;

段落大意。

(三)句子情感

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可以分为三种:

1、支持,那么你可以回答“赞美了……”

2、反对,那么你可以回答“批判了……”

3、中立,这个就更好办了,回答“思考了……”

三、情节

常考的、也是比较难的一个【叙事角度】

直接看图吧:

论述类文本/实用类文本阅读备考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考考陷阱设置:

在做论述类文本的时候,很多同学都是被文本牵着走的,没有自己的方向感。这在做题中是一个大忌!

看好了,我们在做论述类文本的时候,心中一定要有杆秤。

二、心中要随时想到下面四点:

最后,就是要多看看热点新闻,追一下时事吧,这样你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至于完全看不懂。

如果学会了,记得常来看看哦!

我是专注高考语文的黄大仙儿~

编辑于 2020-12-16 11:40

刚刚更新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技巧!


接下来我们从阅读顺序阅读技巧答题技巧三个方面说说这种题目的应对策略。实用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相比于小说和散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在高考阅读这个大家族绝对称得上是晚辈。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中才第一次明确提出“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正如课标中的描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并没有什么特别,就是将一些围绕主题或相同对象的各种相关资料放在一起构成的一种考查形式。这些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文本片段按、表格数据、漫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式。正如实用类文本这个名字,这一类文本的阅读几乎不带有文学性,基本上就是陈述事实,介绍信息。因此这个题目类型的难度要远比文学性文本阅读低,相比于能力,优秀的策略和技巧往往更为有效。

阅读顺序有些同学习惯于先看文本再读题答题,有些同学则习惯于先看题目再回到原文阅读。这些对策并无绝对的好坏之分,依照各位同学的喜好即可。但是我想给大家推荐一种阅读顺序:

我们第一步阅读主观题,是因为这类阅读的主观题基本都是摄取信息类型的问题。在阅读之前先阅读主观题的题干,圈画出表示答题限定的词语,一方面我们大体上知道了文本所陈述的对象信息;另一方面能有的放矢地在阅读时寻找相关信息出现的区域,进行标记,便于我们进行作答。

而刻意把客观题放在最后,是因为客观题的选项往往来自于文章各个部分且判断点都是细枝末节。这样即使我们先看一遍也无法判断这些细节是否正确,甚至还可能误导我们,导致我们阅读时先入为主,主观臆断。

阅读技巧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强调阅读技巧和习惯主观题题干阅读阅读题干时,我们要明确两个问题,即“问了什么”,“怎么回答”。关于前者,经常有很多限定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观点发出者等,要圈画出这些关键信息来提醒自己注意。关于后者,则明确指出我们的答题形式,如“简要概括”、“用原文语句回答”等。如果不关注这些信息,就会答非所问,白白失分。文本阅读——粗中带细非连续性文本大多选自新闻报刊或者网站,其信息量比较大,阅读时逐字逐句地精读会使自己迷失在信息流之中。因此在文本阅读时,应当以每个材料为一个单元。

在单元内部贯彻“粗”字,采取速读方法,像看报纸一样了解整体的信息,并在段落傍边标注段落的大意,如叙述的态度,时空范围,出发角度等。这些是不同材料之间主要的区分点。

在段落之间,则要“细”一些,要注意每一段结尾处信息的来源,这些来源会暗示这个段落的立场或视角。材料来源于主流媒体,则一般代表社会主流的引导方向和态度取向;来源于国外的媒体的材料则常常介绍国外地区同类事物的情况,或者表现出对国内一些现象的不同观点。客观题题干阅读——稳准狠客观题是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就是五花八门的错误类型和极其相似的表述会混淆我们的判断。面对客观题,我们有必要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因为每一个字都有可能是重要的判断点。阅读每个题干后,明确题干所描述的信息在原文对应的信息区间,这样利于下一步进行对比。

答题技巧客观题客观题选项的常见的错误类型有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等。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选项内容带入到原文的相同区域,进行信息对比。过去的考查方式一般是将原文的语句改变个别词语直接编成选项,但是现在几乎不会在选项中看到和原文一模一样的部分,判断的点从词语的替换是否正确变化为信息点的表述是否正确做题时不要陷入纠结,精确找到信息,果断进行判断,错中选最错。第一感觉往往是可靠的,过度的纠结反而会浪费时间。这一点在“无中生有”这种错误类型上最明显。一旦明确文中没有涉及,就果断判定为无中生有,不然就会不断自我暗示文中有这一层意思,陷入痛苦的纠结。

主观题主观题无非是信息的搜寻和表述,重点就为八个字“分点作答,宁滥勿缺”。一般的题目6分包含三个点,但是确实有题目6分对应着六个信息点,这警醒我们要把能涉及的相关信息都找出来,条件允许就尽量作答。

写在后面
事实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远不止考试题目这么简单。高考考试是指挥棒,亦是迎合考生的能力需求。当前网络盛行,碎片化的信息不正是一个个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吗?小到说明书,大到论文文献的查找,都需要我们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我们具备了准确摄取信息的能力,就能更加高效地了解多方观点,聆听不同声音,满足我们的信息需求。

其他类


如果看完文章感觉对自己有所帮助,希望你能分享给自己的同学朋友,使大家共同进步。当然也一定要记得微信关注“小黛与写作”哦!

发布于 2020-05-28 17:14

本人不才 高考语文幸运进了全省前百 我把自己高考复习时做的归纳笔记分享一下

我的古诗阅读一般 现代文阅读不错 自己的总结就是古诗要去归纳方法 什么题材的诗一般对应什么情感 什么意向一般代表了什么情感 作家的一般文风是怎样的 某个朝代的诗有什么共同点 一些问题是在想不出方法就只能背诵 比如什么虚实结合啦 闺怨诗啦 平时见得少 所以见到就要记下来 不要嫌弃麻烦 你在平时做好了总结 考试的时候就相当于提取重现一样很快就能得出准确的答案

现代文就是要学会分点分段 不知道题主高考的题型是什么 我们这边是传记和小说二选一 我一般都写传记 传记阅读重要的就是分点 你觉得对的不对的尽量抄上去 事件列举题可以搬原文 人物性格题、起因原因分析题就要善于归纳 其实传记阅读很少会有新的答题方法 所以一旦遇到记下来也不是什么难事 废话不多说 上图(字丑不要嫌弃 给大家提供一个整理方向 仅供参考)

语文学习归根到底就是要愿意花时间耗精力总结归纳 天分好只能让你起步更轻松 唯有努力才能让你取得成功

发布于 2015-07-26 14:18

6谢谢学生邀请。

刚好最近排课,讲的就是这现代文和古诗文阅读,碰巧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么我就来答答吧。

这篇文章讲现代文,不讲古诗文,古诗文系统太复杂,不是一篇文章就能搞定的。

我曾经在我的阅读课上说过这段话,在高考阅读题中(无论是古诗文还是现代文),题目考你的无非就两个点。

第一:你能不能看懂他说的是什么。

第二:他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在我说完这两点之后,你会惊奇的发现,老师,好像,你这么说还真对。废话,高中的阅读题都是这么出的。

第一点开始谈起:你能不能看懂?

能不能看懂这个我就不说了,不过我要提一点的是,命题人出题的范围也不能超过高三结束前的知识认知。

不仅仅是我们答题时候不能离题,出题人也不能离题。所以高三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差不多的,关于这点没什么可以谈的。

所以,你能不能看懂……这里就不多讲了。

重点讲第二个:他这么写有什么作用。

你们经常会看到,题目中有这么一种问法,上述句子在材料中有什么作用。

你说,老师,这个简单,不就是问我什么作用么,老师说过,只要一问到作用的,都从两个地方展开,一个是内容作用,一个是文章结构。

内容作用你们最熟悉的是什么?

承上启下嘛。

但是,你认为高考会给你出这种连初中生都会的题目?

我自己出过不少题,当然都是模拟卷的,高考的没出过,凡事我经手的题目永远都不是这么给的。

难道,作用一词就没有其他同义词?

我难道不可以问你,上述句子中有什么目的,这么写的用意是什么?

你一看,傻了。

这题目,我没见过啊……

你就眼睁睁看着这8分的答题丢分了。

你想想,他问你作用不就是在问你目的和用意呢?

其实也就是一个题目,只不过我换了一种问法而已,而所有的高考题目都是经过包装后才上市的。

我直接问你,这样有什么作用,那这不行,你一看就看出来了,因为这里是高考。

然而,这个就是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小技巧。

也许,你可能会问,老师,你刚刚教了我们怎么看题目,但是没教我们怎么答题啊。

哈哈,答题?

来上我课吧。

补充下关于古诗词的。

我们高中最常见的古诗文有哪些?

古诗词大部分都是男人写的嘛,对不对,因为古时重男轻女嘛,而在古代,男人就干三件事。

第一,流浪。

第二,打仗。

第三,既不打仗,也不流浪,那他就只能呆在家想象。

一个男人,流浪到桂林了,他看了桂林山水,这叫山水诗。

他在桂林玩腻了,想去海南看看,他在桂林的朋友肯定要送他,这叫送别诗。

他来到海南,也玩腻了,想了想还不如回家去种地,这叫田园诗。

而,这三个就是我们高中常见的。

编辑于 2015-01-26 20:26

更新:打破常规套路,诗歌题该怎么做

国师手把手解题 第六弹 | 诗歌怎么做(上) - 国家玮-开明致学的视频 - 知乎


以下原答案

说到现代文阅读

我喜欢极简思维。从题型上看,只有两种:内容题(答案在文中找);鉴赏题(提前背诵一些知识点考试时往上套,比如生动形象之类)

老样子,先来个自测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在摩耶精舍看明白了张大千
①摩耶精舍是张大千先生平生最后一个故居,拜谒摩耶精舍是我赴台间的一个心愿。这心愿缘自遥远的少年习画的时代。
②上世纪四十年代父亲托人买来张大千先生的两幅五尺中堂大画:一幅浅绛,一幅水墨。浅绛那幅花青用得极美,蓝如蓝天一般清澈;水墨那幅更好,消融在水中透明的墨色好似流动着,一如梦幻。后来画没了,可赏画的感受却牢牢驻在我心里。此番来看大千先生的故居是想看到他所有画作之外却至关重要的东西,想进一步认识他。
③摩耶精舍在台北正北面,毗邻台北故宫博物院,面朝一条从山林深处潺潺而来的溪水:一边是精深儒雅的人文,一边是天然的山水。大千先生的故居貌不惊人。一座朴素的门楼静静地立在一条弯弯曲曲上坡的小道边,倘若不是门楣上悬挂着台静农题写的“摩耶精舍”墨漆木匾,谁知这是一代大师的故居?从墙头上生出的鲜红又秀气的炮竹花,一束束闪闪烁烁悬垂下来,看上去只像是一个喜好野趣的人家。
④摩耶精舍是大千先生为自己“创作”的作品。他把一座别出心裁的双层楼式四合院放在这块土地的中间。前后有花园,中间也有花园。前园很小,植松栽竹,引溪为池,大小锦鲤游戏其间;房子中间还有小园,立石栽花,曲廊环绕,可边走边赏。至于后园,与前边的园子就大不一样了。来到这里,视野与襟怀都好像突然敞开,满园绿色似与外边的山林相连。大千先生还在园中高处搭了两座小亭,以原木为柱,棕榈叶做顶,得以坐观山色溪光晨晖暮霭林木飞鸟。
⑤大千先生说:“凡我眼见,皆我所有。”
⑥这后园一定是大千先生心灵徜徉之地。在园林的营造上,大千先生一任天然,稍加修整而已,好似他的泼墨山水。园内的地面依从天然高低,开辟小径蜿蜒其间;草木全凭野生野长,只选取少许怪木奇花栽种其中;水池则利用地上原有的石坑,凿沟渠引山泉注入其内。院中有一长条木椅,式样奇特,靠背球样地隆起,背靠上去很是舒服。他每作画时间长,便来院中坐在这椅子上,一边歇背一边赏树观山,吸纳天地之气。
⑦细细琢磨,大千先生这后花园构思真是极妙。矮矮的围墙外是一片自然的天地,园内园外大气贯通,合为一体。房子里边也一样融入了这天地的生气与自然的野趣,到处陈放他喜好的怪木奇石,一排挂在墙上的手杖全是山间的老枝、古藤、长荆、修竹,根根都带着大自然生命的情致和美感。这情致与美感到了他的画上,一定就是好山水了。
⑧大千先生的画室也是我感兴趣的地方。这里最惹我注意的是画案下有一小木凳,高约二十公分。川人身材偏矮,大千先生每作大画便要踩上这木凳。他住进摩耶精舍已七旬以上,偏偏这时期他多作泼墨泼彩的大画。画室挂着一张照片,上面大千先生双手握着巨笔,站在木凳上泼墨作画。我还注意到,铺在画案的纸上有水的反光与倒影,可见他泼墨画中用水颇多。水多则墨活,也更自然,并且多意外的情景出现。应该说这幅照片泄露出大千先生那些奇妙的泼墨泼彩画的“天机”。
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这就更使我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
⑩现在,我们把敦煌的大千先生与这里的大千先生合在一起,就认识到一位大师的精神之本,也就更深刻地认识到他的艺术之魂。这便是故居的意义,艺术家往往把他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无形地放在其中,就看我们能不能发现。
在摩耶精舍,我相信,我看明白了张大千。
第⑨段中描述“敦煌的大千先生”,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审题指南

这道题,问的是第9段写张大千晚年去敦煌临摹遗珍这件事有什么好处,显然,鉴赏题。

答题思路

众所周知,文章中某个句子有什么作用的题目:从两个角度答。第一,内容作用(句子写出了……表达了……);第二,结构作用(开头、中间、结尾各不相同)。咱们这次分两讲,今天先说说这结构作用吧。你看,第9段,自然在文章靠近结尾的部分,故而不难作出这样的判断,要从结尾的结构作用选出符合本题的作用来答。结尾有哪些结构作用呢?点明中心、深化主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问题来了:很多同学搞不清楚点明中心与深化主旨之间的区别,考试时要不就漏答、要不就画蛇添足,烦恼不已,今天咱们就说说这两者的区别吧。

国师解惑

第一,这两个答案要点,每道题只能选择一个去答。为什么,因为其实它们说的差不多是同样的意思。你想,中心思想不就是文章主旨吗?这两个词其实意思是一样的。第二,它们究竟区别在哪里?简单说:如果这段话直接说出了、挑明了(就是“点明”)中心思想,那就答点明中心;如果没有明说,而是隐晦的关系到中心思想,那就叫深化主旨。比如这篇文章,你看,文章的中心思想不就是赞美张大千对绘画的热爱和勤奋的工作态度吗?可第9段并没有直接把这句话写出来,而是斯条慢理地给你举例子——晚年的张大千还去敦煌玩命地工作、画画。这个例子,其实不就是说张大千爱画吗?但没有直说,而是举例子说,所以,这个例子肯定为了说明中心思想,但没直说,就不能答“点明中心”,而应答“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

上面给各位同学讲了高考鉴赏题从结构作用方面如何作答;现在给各位同学讲讲,鉴赏题从内容作用方面如何作答。

先给各位同学留个小小的思考题:现代文阅读中,“内容题”和“鉴赏题中的内容作用”一样吗?

问题核心

上面我们讨论了鉴赏题中结构作用的答法。这一次,该说说如何答鉴赏题(作用题)中的内容作用了。所谓内容作用,说白了,就是向阅卷者证明你看懂了这个句子的内容。想要证明你看懂一个句子,自然就要求:(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句子的要点;(2)你能看出这个句子要表达什么。鉴于此,有些老师归纳内容作用的答题模版为“句子写出了......表现出 ...... ”。这样处理问题,有其合理性,但问题是为什么很多同学知道这个套路,成绩却不见提高呢?理由有二:第一,如果你看不懂文章,不会概括,你就算知道这个套路,你里面答的内容不还是错的吗?第二,这个套路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很多学生误以为一个句子写的内容、表现的情感只有一个。我们不断强调高考对学生多向度思维的考察,就是说,为了增加难度,能问你的句子往往非常复杂,可能同时写了很多内容,需要一个个归纳。

答题思路

若要概括全面,先找出句子中所有的主体,分主体作答。什么是主体呢?一个句子中出现的所有与句意密切有关的人、事、物都是主体。很多人总是误认为主体就是主人公或作者,但不少句子除了主要人物外,还有次要人物,他们也有情感要表达。同时,也有的句子中提到了某个重要的“物”(如果文章使用了托物言志的话),“物”自然不能表达情感,但有特点,你就需要概括这个“物”的特点是什么、背后象征了什么。读者诸君可以试试找找第9段中究竟出现了多少主体:

当然,更泄露出大千先生【主体1:张大千】艺术“天机”的还是摩耶精舍,这里是他精神的巢和心灵的床。这里(这里当然是指摩耶精舍,作为文章主要提到的一个地方,它也是主体,它没有表达情感,但有特点)【主体2:摩耶精舍】既没有世俗的享乐和物欲的张扬,没有鄙俗的器物与艳俗的色彩,【内容2:摩耶精舍让人忘记世俗与物欲】也没有文化作秀,而是一任自己的性情。这就更使【主体3:我/作者】明白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中国画坛如日中天的张大千【主体1:张大千】,为什么会忽然远赴大西北的敦煌,一连两年,终日在那些破败的洞窟中爬上爬下,给洞窟断代编号,还请来藏族画师协助制作颜料与画布,举着油灯去临摹幽暗洞窟中那些被历史忘却的伟大的艺术遗珍。【内容1:张大千爱画、两年来坚持去临摹】【内容3:我对张大千先生的赞美。】

综上,读者诸君会发现,这道5分题之所以是5分,一定有其道理。主体有三:张大千、作者、摩耶精舍。在能尽量用原词就用原词的情况下,我们整理出来的内容作用如下:

(1)写摩耶精舍让人忘记世俗与欲望,表现出传统文化其对大千先生精神的影响之深;

(2)写大千先生远赴西北的两年中忘我地临摹敦煌遗珍,表现其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痴迷;

(3)表现出作者对大千先生的敬佩之情。

还是那句话,我不知道标准答案怎么给,也不感兴趣。我只是以一个普通中学生的身份来思考,如果是我答这道题,我会如何尽可能将所有第9段中的主体找到,分别概括出来,尽可能全面,保证我抓住所有采分点

今天就说到这里,更多疑问可以留在评论里,老师下期继续答疑

诗歌问题请看这个回答

语文诗歌鉴赏选择题总感觉答案很扯,很少做对怎么办? - 国家玮-开明致学的回答 - 知乎

编辑于 2021-01-12 20:41

谢邀,以上海卷为例,在此简述关于诗歌鉴赏的内容。

---------------------------------------------------------------------------------------------------------------------------------相信大家考前都会遇到如下情况:
学生A:“沁园春,独立寒秋,…”
学生B:睡觉
但是考试出分后,学生B的得分却高于学生A。
为什么?!明明走心地备考了语文,为何得分情况仍然很低?在此我想说:
“如果语文仅仅是一门靠你背的学科,那我(语文老师)就是花瓶一样的存在。”

作为一个连续多年带领高三学生,一同应对高考的语文老师,在此我想浅谈一下学生能够高效解答诗歌鉴赏部分题目的秘籍,如果你能有所记录、掌握,在考试中运用,那基本上能在处理诗歌部分时得心应手。很多学生都会对语文这门学科的复习感到困惑,不知道应该复习些什么,就拿我学生来说,有的人一开始认为语文考前就是应该背古诗。事实上高考语文默写一共就6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拿到5分,另外的1分是给那些真正钟爱古诗文、涉猎广泛的少数学生的。如果你备考语文仅仅是背古诗,那说明你的备考并不科学,你需要的是一本高效备考秘籍,在诗歌鉴赏部分,它应该包括以下切实有效的答题方法。
下面是本人在这几年带高三学生中经过大量数据测算所积累出的备考诗歌不跟的策略及答题方法。

上海高中语文考卷中,诗歌鉴赏的分值一般为8分,题型一般分为一道文学常识题,一道选择题,一道简答题,其分值一般为1分,3分,4分。文学常识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基础知识概念,例如词牌、曲牌、曲调、古诗中各种体裁的分类与特点、历代名家的简况(如字、号)及其作品等。(下表为2012~2016年古诗鉴赏第一题考察内容)

年份 诗歌鉴赏第一题所涉及的知识概念

2012 意象、照应(考察学生对诗歌形象内容的理解能力)

2013 对仗(考察学生对诗歌对仗的判断能力)

2014 诗歌的体裁(考察学生对诗体裁的判断能力)

2015 词牌(考察学生通过课内词牌推断新词词牌名的能力)

2016 对仗(考察学生对于诗歌对仗的判断能力)

这部分需要学生平时扎实掌握课内的文学常识,得分率较高。

选择题,主要内容多为对于古诗内容的理解分析与艺术特色的鉴赏的正误辨析与选择,考点多为对重要词句的理解、对艺术手法特色的赏析、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等,这部分仔细审题及选项(原题有注解一定要注意,可先圈划出来,基本都是对解题有用的!),并且结合对于作者的了解即可选出,还有一点技巧就是选择题中正确的赏析对于第三道简答题也有提示的作用。

简答题,主要内容分为对古诗关键词句的评价、诗的情景关系的赏析、诗的艺术手法/效果/艺术特色的评析等。(下表为2012~2016年古诗鉴赏第三题考察内容)

年份 诗歌鉴赏第三题所涉及的知识概念

2012 情景关系

2013 指定诗句中字的表达效果的分析

2014 诗歌人物形象特色的赏析

2015 指定诗句艺术效果的分析

2016 整首诗思想主旨的赏析

这部分答题首先需要指出其字/词/句/整首诗的表现手法,解释时需要引用原诗的字词句,分析指定内容对于整首诗的作用,分别从内容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以及表达了诗人怎么思想情感,最后总结出一句对于该指定内容的精准评价。


希望我所提供的策略对于你语文的学习及答题有一定指导效果,使你在高三语文备考中得心应手,取得理想成绩。谢谢!

新开了微信公众号,有兴趣可以关注一下,微信号:ywtg_yyj

编辑于 2016-06-30 16:24

谢谢题主的邀请。看到

@张飞扬

和你的对话,本来已经忽略了这个邀请。后来看到题主所需要的无非是“内容加效果加作用”这样的玩意儿,突然觉得,这个事儿还蛮有趣的。就写几笔。

1、任何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解题方法,都是自成体系的。题型的逻辑分布,以及对应解题方法的深浅尺度,都不一样。如果题主想要“内容加效果加作用”这样的答案,也得先把“你认为的”现代文阅读“和”古诗“的所有题型列出来才行,否则就是鸡同鸭讲;

2、有人会说了:那你把题型列出来,再给出一个题型与解题方法的对应关系,不就完了吗?抱歉,题主在评论中说得很清楚了:细节方面,他会问老师。这就麻烦了。我给出的是我的体系,现在题主要拿这个体系去问他的老师,而他的老师的体系跟我的很大可能不是一个体系。题主怕被老师骂,他拿着我给出的题型与解题方法,几乎一定要被老师骂。既然这样,我何苦,题主何苦呢?

3、那有人该说了:你写了这么多,不都是废话吗?也不全是,起码指出了那么一点点内在逻辑上的不洽之处。之所以写这几行字,就像开头讲的,觉得好玩。另外,也加上,我不是那么愿意,轻易地忽略掉别人的邀请。虽然现在还有18个邀请躺在那里,其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比这个题目更有回答的价值。

4、这份答案躺在我个人主页上,如果能够提醒别人别再邀请我回答类似的问题(就不在这个问题前面加上什么形容词了),那不是更加功德无量吗?

以上。

编辑于 2018-02-28 18:49

记一法 做一题

会一类 通一片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答题策略

更多备考资源记得关注我哈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命题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在全国卷上的考查历经了从选考到必考、从连续性文本到非连续性文本等几度变革。2017—2019年,全国卷高考实用类文本均采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型。

其阅读材料一般由2—4则非连续性、相对独立但又围绕同一话题或主题的材料构成,总字数为1100—1500字,其中还增加了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如图表等。选材多来源于新闻、报告、论文、科普文章,紧扣社会生活热点,突出时代性,如新能源、人工智能、城市化、信息经济、文化遗产保护、医疗养老、“一带一路”、深度扶贫等方面的信息,这些材料具有内涵丰富、可读性强、探究点较多的特点。

实用类文本的主观题主要考查两类题型——筛选并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题和比较材料异同题。其中,第一种题型主要围绕材料对象(话题或主题)的原因、根据、措施、变化、作用、影响、意义等某一方面设问。

(二)答题策略

实用类文本阅读主观题作答的基本思路是“审读题意,把握指向——扫描文本,搜集信息——梳理要点,加工作答”。学生要做到全面、到位解答,就必须实现信息处理能力的“三级跳”。

1.第一级:筛选信息能力

考生需要循着答题的指向去扫描文本,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而筛选出来的有效信息中有些属于明示信息,可以用来直接作答,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摘抄”。如2019年全国I卷第6题的第②个答题要点“档案文件的纸张严重酸化”,其有效信息分布在“材料二”中,详细信息如下:

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文件纸张为破布浆机制纸,字迹材料为酸性烟黑墨水,双面手写。以手感鉴别,柔韧性极差,几乎一触即碎。通过测试数据可知,文件纸张严重酸化。

其中的“文件纸严重酸化”一句,属于明示信息,可以“摘抄”作答。根据文本信息,其酸源主要是用于书写的“酸性烟黑墨水”。

2.第二级:解读信息能力

有些答题信息隐含在筛选出来的有效信息中,需要结合答题指向对原文进行由表及里、由事及理、由因及果地解读,从而将答案要点揭示出来,基本模式是“筛选—解读”。如2019年全国I卷第6题的第①个答题要点“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它隐含在“材料二”的“毛里求斯拟修复的档案文件,形成于18世纪”一句中,考生对该句进行由事及理地解读后可以发现,这批档案文件从形成到现在,已经有三个世纪,从档案文件的保存来讲,形成的年代越久远,受损的可能性就越大,受损的程度就越严重,据此可以将“档案文件形成的年代久远”这一隐含要点揭示出来。

3.第三级:整合与运用信息能力

(1)整合信息能力。解读出来的隐含信息往往比较分散,考生在作答时需要根据答题指向,对其进行有机整合,从而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得出既符合语意逻辑,又符合事理逻辑的结论。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解读—整合”。如2019年全国Ⅱ卷第6题的第③个答题要点“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其有效信息分布在“材料一”“材料二”中,详细信息如下:

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材料二: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

解读“材料一”可以发现,我国在建设武汉长江大桥时还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解读“材料二”则可以发现,我国在建设港珠澳大桥时已进人科技创新发展的阶段。考生整合这两点隐含信息,可以探寻国人自信心的来源——“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2)运用信息能力。有些解读出来的隐含信息具有一定的共性或规律性,考生在答题时需要根据答题指向,对特定的对象做具体分析,从而做出合乎事理的推论,其答题的基本模式是“筛选—解读—运用”。如2019全国I卷第6题的第③个答题要点“毛里求斯的气候湿热多雨,不利于档案文件的保存”,其有效信息分布在“材料二”“材料三”中,详细信息如下:

材料二:以温度25。C、相对湿度50%为标准寿命(设其指数为1.00),计算在温度15。C、35。C和湿度10%、30%、70%条件下,纸张的寿命和标准寿命的倍数关系,结果见下表:

材料三:毛里求斯是非洲一个岛国,位于赤道南部的西印度洋上,气候湿热多雨。

解读“材料二”,可以揭示出纸张寿命与温度、湿度之间的变化关系——在同样条件下,温度越高,湿度越大,纸张寿命越短;温度越低,湿度越小,纸张寿命越长。运用这一变化关系来分析毛里求斯的实际情况,其“湿热多雨”的气候条件会缩短纸张寿命,是档案文件保存的不利条件。

(三)复习策略

提升实用类文本阅读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发力,并牢牢抓住两个关键点:

1.有科学的复习规划。在制订实用类文本阅读复习规划时,要确立三条路线:一是指导路线。不要从方法到方法,而要从实例到方法,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二是训练路线。不要搞题海战术,而要走集约化之路,力求通透,坚持“做一题,通一类”。三是反思路线。做题之后,不是只对答案,“知其然”,还要搞清答案的生成过程,“知其所以然”,坚持“做后有思,悟出方法”。

2.有强烈的文本意识。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文本不仅是命题的着眼点,而且也是答题的落脚点。无论其试题的情境设定在文本中,还是文本之外,答案的“来源”一定都在文本中。因此,学生一定要带着问题去读文本,“盯着”文本去想问题,把简答题的有效信息找准,并在比对、加工信息的基础上生成有着坚实文本依据的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命题新格局

1.选文涵盖面更广,小说素养考查更加全面。

在2017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全国Ⅰ卷选用了小说文本《天嚣》,折射出困境中灾难面前天嚣之下生命力的伟大;全国Ⅱ卷选用了林徽因的生活杂感类散文《窗子以外》;全国Ⅲ卷选用了李娟的散文《我们的裁缝店》,展现新疆游牧地区喀吾图的淳朴民风。

2018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全部选用了小说文本,并且全部为中国小说。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是从革命文学作品角度来选取的,该文章曾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全国Ⅱ卷《有声电影》是老舍先生的幽默讽刺类小说;全国Ⅲ卷《微纪元》是大陆新生代科幻作家的代表作,该作品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2019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也全部选用了小说文本,全国Ⅰ卷选用了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理水》,全国Ⅱ卷选用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小步舞》,全国Ⅲ卷选用了何士光的短篇小说《到梨花屯去》,涵盖了中国现代小说、外国小说及中国当代小说等范畴。

综观近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可以发现,小说仍旧是考查的热门,散文相对冷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趋向之一是看重经典(阅读材往往选择一般作家的成熟作品,或是著名作家的冷门作品);二是打破了重中国现当代小说轻外国小说的格局,实现了考查的全覆盖,有利于引导师生“尝试探讨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共同话题和文化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提升文化鉴别力”;三是所选小说人物关系不复杂,情节简单,容易把握,但其背后往往反映了较为宏大的社会背景,还契合了当今的时代主题。

2.命题形式更加开放、综合与多维,强化了素养立意的考查意味。

(1)考查情境建构更开放。所谓考查情境建构更开放,是指命题者有意突破就文本考查文本的封闭格局,将考查触角伸向学生原先的个人阅读视域与社会阅读视域,形成考试阅读情境与日常阅读情境的有机融合。这在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第8题中体现得最为明显: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的。该题目若从简洁角度构思的话,只要保留鲁迅名言后面的问题句子即可;但命题者却将学生初中学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面的名句摘取出来,与选文考查设计的问题有机融合起来,既巧妙呼应了《理水》选文中主要人物大禹们的精神风范与性格特征,不露痕迹地形成了对小说选文主题的提炼与概括,又接通了学生们原先的阅读感受与体验,有效降低了题目的解答难度。这样的设计,使得考查情境突破了就选文考查选文的封闭局面,指向开放式群文阅读考查的意味更强了。这在以前的小说文本阅读考查中是很少见的。

(2)问题设计更综合。着眼于小说文本整体特征,从核心人物性格刻画、篇章结构构思、主要表现手法、主题旨趣等角度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综合化问题,是这三年全国卷小说文本阅读考查的重要特点。如2019年全国Ⅱ卷《小步舞》第8题:“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是指向核心人物的考查,既要点出人物刻画的方法技巧,又要点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又如2019年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第9题:“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第一问指向核心人物的心理刻画,第二问则指向小说篇章结构的构思特点。再如2019年全国Ⅰ卷《理水》第9题:“《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这就要求既要从主题旨趣的角度予以分析,又要从主要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鉴赏,还要从两者融合的角度得出创作的创新性特色。

3.考查热点集中。

这三年间考查小说的试题中,2019年的全国卷三篇小说主要从形象的特点和塑造方法、情节的作用、环境的作用三方面设题,2018年的全国Ⅰ卷《赵一曼女士》考查形象概括与分析和情节手法,全国Ⅱ卷《有声电影》考查形象的概括与分析和语言艺术,全国Ⅲ卷《微纪元》考查情节发展中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探究“科学”与“幻想”的关系。2017年的全国Ⅰ卷《天嚣》考查情节手法及其效果和情节作用。也就是说,在这三年中,基本还是围绕小说三要素设题,相对而言,对小说的语言、标题和主旨的考查相对较少。

2017年的全国Ⅱ卷散文《窗子以外》考查理解词语含义与技巧鉴赏。全国Ⅲ卷散文《我们的裁缝店》考查理解句子含意与语言特色鉴赏。

通过对这三年全国卷9套试卷的文学类文本试题分析,我们是否可以做一些的尝试——在后期的复习中,选择一些涉及这些相对冷门的考点的文本做练习,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且熟练地掌握小说、散文阅读之下的各考点?

(二)提分重策略

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作答现代文阅读主观题时,常常答不准,答不全,甚至不会答。为了提高学生答题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建构思维路径和丰富答题模板方面下足了功夫,但在学生读题能力提升方面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或缺少有效措施。事实上,答题能力与读题能力、文本理解能力密切相关,提升读题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对高考备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读题能力——审读题干中的“三语”信息

敏锐的审读能力,表现为既有良好的文本语感,又能敏锐地捕捉命题意图。不仅要能读准试题中的核心信息语言,也要能读懂试题考查目标指向。就效能方面来看,试题核心信息语言多表现为“三语”:指令语、限制语和导引语。抓住试题中的这“三语”,很容易快而准地把握住试题中的学科素养考查目标指向。关于“读准”和“读懂”间的联系,如下图所示:“三语”读题法

指令语,是试题中要求答题者对文本内容进行某种操作的任务性言语,包括操作行为和操作对象等内容。操作行为一般表现为梳理、概括、说明、理解、分析、鉴赏和评价等,操作对象则包括形象、意蕴、作用、缘由、主旨、手法和文本特征等方面的内容。读题首先是要能读懂指令语,读懂试题任务方向。例如:

1.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2019年全国Ⅲ卷第9题)

2.“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7年全国Ⅰ卷第5题)

3.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2019年浙江卷第11题)

这三道试题分别从不同方面下达了明确的作答指令,如下表所示: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出,三套试卷试题分别就作用、缘由、形象三种不同对象下达对应的操作指令:分析、简要说明、概括。学生读题时如果能把握住这类指令语,也就准确把握了作答任务和方向。

限制语,是试题下达指令时对操作行为或操作对象做某些特定限制的言语,一般包括文本区域范围和操作行为执行角度等。限制语的使用,不仅为作答规划了路径,也为试题测量与评价提供了依据。试题中使用“结合全文”“结合上下文”的限制性言语规定了操作行为的文本区域。如,下表中两道试题在下达作答指令之前,也都使用了限制语对相关操作做出明确限制。

文本区域限制比较容易把握,操作行为执行角度限制相对难一些,它往往需要通过与其他潜在角度进行比较来理解和把握。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9题对“简析”这一操作行为进行的角度限制,需“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而不是从语言风格、情节设置等其他角度来作答。读题训练引导学生读懂这类限制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作答的精准度,也可以极大地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

导引语,是试题在下达指令前所设置的引导思维的情境化言语,导引语中常以某个或某几个关键词来传递命题意图,暗示作答范畴等。例如2019年全国Ⅰ卷第8题就采用了“导引句+指令句”的命题方式,在下达指令“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这样的‘中国的脊梁’”之前,先用“鲁迅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进行导引。删除导引句本题似乎也能成立,但实际上导引句中的“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等关键词正暗示着作答方向,即需要从文本内容中找出相关证据材料支撑这一观点,从而完成试题思维层面的考查目标。

为了牢固掌握读题要领,更高效地引导学生读懂试题考查目标,可以把近年来各套高考试题按考点予以梳理整合,对比异同,强化训练,从而催化学生读题能力的提升。根据新课标,文学类文本阅读大致可梳理为“形象、意蕴、作用、缘由、主旨、手法和文本特征”7大常规专题。例如形象类专题,我们至少可以梳理出下面四道试题:

1.请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时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2019年全国Ⅱ卷第8题)

2.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2019年天津卷第18题)

3.小说中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2018年全国Ⅰ卷5题)

4.请简要分析表姐这一人物形象。(2019年江苏卷第13题)

上面四道试题,虽然都是围绕人物形象命题,但通过对比其指令语、限制语、导引语,很容易就能读出各题在人物形象方面考查目标的差异。全国Ⅱ卷侧重考查理解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以及“以老舞蹈师形象为例”的文本梳理能力;天津卷侧重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和对形象价值的理解能力;全国Ⅰ卷侧重考查对形象的理解能力;江苏卷侧重考查对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设置专题进行对比,读题可以获得更直观的感受。

一言以蔽之,通过品读试题中的指令语、限制语、导引语来培养读题能力,把握命题意图显得十分必要。

2.文本阅读能力——思考有关作品的三个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与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考查逻辑、思路有所不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侧重考查思想感情、事理人性、审美情趣等,更需丰厚的人文内涵积淀。需要通文本、通事理、通情感,既要读通文章,又要读通作者,更要贯通时代。如果说小阅读是文章“表义”的考查,那么大阅读则是文章“深义”的挖掘。文学类文本要想取得高分,考生必须调动所有的语文素养和阅历积累,打通百脉,方能全盘通解。

高考对小说阅读、散文阅读的要求,不同于消遣式的浏览阅读,也不同于专业式的学术研读,它要求对文本精读,这种精读能力介于浏览阅读和学术研读之间,说到底是一种先输入(阅读)后输出(表达)的检索、加工能力。据题“检索”信息,据文“加工”信息。可以说,“检索”和“加工”是精读能力运用在高考大阅读中的“双翼”。小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侧重信息“检索”,小说阅读和散文阅读需要信息“检索”和信息“加工”并重。

检索”的一般意义,指从个人特定的信息需求出发,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根据一定的线索与规则寻找相关信息。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检索”,主要指通过阅读文本,寻找、勾画文本承载的重要信息,即弄明白文本主要“写了什么”。信息“检索”,是据文本搜寻重要内容,据题目搜寻承载关键信息的词句。

加工”的一般意义,指把原材料、半成品等制成成品,或使达到规定的要求。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信息“加工”,是对阅读“检索”出的信息进行处理,即思考分析“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依据题目要求,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加工为“答题要点”,再用自己的语言整理出规范答案。

读文时,每读完一段都想想三个问题:写了什么(检索——要点概括)、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加工——思考分析)。读完全文后,再检索加工成脉络图示,概括成文章大意,彻底读懂文章。读懂了文章,做题也就易如反掌了。

【读懂文章,做对题目,贯穿考点】

(一)人物形象

【知识建构】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1.外貌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2.语言描写:是小说中的对话或独白等描写。

3.动作描写:对人物富有性格特征的动作所作的生动具体的描写刻画。

4.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直接描写心理,或从人物的内心独白、梦境、幻境、神态、语言、动作等间接描写人物心理。

5.细节描写:细节是塑造人物形象的细小的情节。包括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神态细节、语言细节描写等。

6.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烘托、衬托):指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刻画其他人物、环境、物象的描绘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

7.对比描写:分为横比、纵比。横比,即正反相对或矛盾的两人物进行对比以塑造人物;纵比,即同一个人在两个不同时间段或场景中前后变化进行对比以塑造人物。

8.欲扬先抑:在小说中,想赞扬人物,却从相反的贬抑处写起,通过故事,转变了看法。这使情节多变,形成对比,造成波澜。

【思维建模】人物形象手法的分析思路

1.判定手法:人物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运用了……手法

2.概括内容:描写了……

3.分析作用:①内容上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或心理)。②结构上的作用:在结构上起(铺垫、照应、伏笔、衬托、对比、侧面)作用。

语言表述模式:运用了……手法,描写了……内容,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品质或心理),在结构上起……(铺垫、照应、伏笔、衬托、对比)作用。

简式:手法——内容——品质——结构作用

【题1】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第(5)段加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①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的手法,②描写试验队员竭尽全力倾听屋外声音的场景,③侧面写出了风的凶猛。④突出了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精神品质。⑤为下文中听到敲门声埋下了伏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思维建模】人物形象的分析思路

1.描写分析——从小说人物言行、外貌、心理、细节、侧面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品质、心理、身份。

2.情节分析——从具体情节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心理、身份。

3.评价分析——从作者或其他人物的议论评价语来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身份。

4.身份分析——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品质。

人物形象题表述模式:

特点题:分点概述特点(性格、品质),叙述事件或描写内容。

简略形式:性格品质+叙述事件

形象题:塑造一位(性格、特点、品质)的身份称谓的形象。(概括形象)通过描写××(情节、描写)表现了××性格、特点、心理或品质。(分点分析)表现了××主旨或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形象意义)

简略形式:性格品质+身份称谓,分点分析,形象意义(或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作者对人物的态度:表现了作者对……(人物)的同情、赞美、赞颂或遗憾、无奈、讽刺、批判、抨击

【题2】小说中的试验队员有哪些精神品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不惧艰难,坚韧顽强。他们不惧“天嚣”之下恶劣的沙尘暴天气,依旧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②高度的责任感。在准备打开门援救门外的“弱者”时,首先想到的是桌上有没有资料会被大风卷出去。③不顾个人安危,勇于拯救他人。科研试验队员们自己本就处于等待救援的状态,还在沙暴肆虐的时候援救门外的“弱者”。

【思维建模】人物心理(心态、情感)的分析思路

1.根据言行、神态或事件,结合生活经验,分析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心态、情感)。

2.根据身份、情境、背景,分析人物“为什么会这样”。

【题3】请依据第(13)(14)段的文字,简要分析队员的心理活动。

【答案】①惊讶。“沉入无生命状态”的试验队员们本已对被救失去了希望,但此时的敲门声让他们“都遭雷击”般“从床上跳起”,燃起了队员们的希望。②疑惑。虽“真真切切,有人敲门”,但敲门的谁,却引起了大家的猜测。③失望。试验队员们本来以为等来了“救他们的天神”,然而等来的却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之前的希望落空。

【思维建模】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思路

1.人物描写本身的作用:表现性格品质,表现心理(精神状态),说明身份境遇。

2.情节方面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伏笔照应。

3.结构方面作用:对比衬托,人物起到铺垫,引出下文或线索作用。

4.主题方面的作用:揭示(深化)主题,寄托情感。

5.形象的社会意义:表现的社会特点,揭露或讴歌思想品质,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题4】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试验队员,也有人说是“他”,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及理由。

【答案】示例一:试验队员是主人公。①文章为试验队员设置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在衬托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形象。②围绕试验队员,文章安排了三处典型情节。试验队员们忘我救人的举动,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示例二:“他”是主人公。①“他”是贯穿整编小说的人物。②小说的环境都是通过“他”的感受来描写,故事情节都是从“他”的视度来展现。③“他”集中地表现了试验队员的精神品质。

(二)情节

【知识建构】

(一)情节的叙述手法

1.叙述人称、叙述视角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2.叙述方式

(1)叙事的顺序

顺叙:按照时间(空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就是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主线而插入的另外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的叙述。叙述完插入的事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插叙内容不影响主要事件的表达。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插叙的内容是基本事件之外的,去掉它,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补叙:也叫追叙,在行文中用两三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补充的交代,补充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使事件的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完整。是对上文的内容作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平叙:就又叫做分叙,是平行叙述,即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叙事形式

以对话描写为主叙事,以回忆为主叙事,以想像为主叙事,以心理描写为主叙事,以动作描写为主叙事。

(二)情节的结构手法

悬念: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思维建模】情节手法分析思路

1.情节引出方式:悬念、铺垫、物象、故事、人物。(小说由……引出……情节,有……作用。)

2.情节线索:小说由……作为线索。

3.叙述人称(视角):小说以第……人称(从……视角)来叙述故事,起到了……作用。

4.叙述方式:倒叙、插叙、补叙、对话为主、现实与想象交织。(小说采用……叙叙事或小说以……为主叙事,有……作用。)

5.情节结构手法:小说采用……手法来叙事。

【题5】文章以“他”的视角来展开故事,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使情节更为集中,让故事只集中在叙事人的视角范围。小说只从试验队员这一方面来写,故事紧凑集中。②使故事具有神秘性与悬念感。小说始终没有交待蒙古族同胞怎样知道试验队员被困,又是怎样来到试验队等,给读者留下了悬念。③通过“他”的视角,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思维建模】小说情节作用的分析思路

1.情节本身的作用

(1)内容作用——叙述(描写)……

(2)结构作用——①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丰富。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引出下文。④补充交待。⑤对比衬托。⑤伏笔照应。⑥故事突转,引人入胜,增强故事的戏剧性。⑦线索作用。

2.情节在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叙述……(情节),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侧面衬托……。使人物形象丰满。

3.情节在小说环境的作用

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暗示了社会环境的……(特点)。

4.情节在小说主题的作用

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

5.情节在读者方面的作用

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真题】【题6】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②塑造人物形象。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③揭示主题。围绕受困受渴到得瓜解渴这一事件,揭示出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互助互爱的主题。

【思维建模】特殊情节的作用

1.出人意料的结局的作用

①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出……真相,②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③使故事情节陡然生波澜,震撼读者的心灵。

2.留下空白的结局(留白)的作用

①作者没有交待故事的最后结局,给读者留下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言尽而意未尽。②激发读者的再创作和阅读兴趣,使作品意境变得更深邃。

3.悲剧结局的作用

①揭示主题,深化主题——形成悲剧的原因。②表现人物性格,更好地塑造人物。③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4.倒叙(悬念)作用

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小说的…主题;引出下文的…情节;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情节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5.补叙情节的作用

对上文的……内容加以补充交待,表现人物的……性格,照应上文。

6.插叙情节的作用

补充说明……,表现人物的……性格,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结构更加严密。

【题7】文章第八段暂时离开叙述的主线,转而写基地首长的牵挂。这种写法有何作用?

【答案】①用插叙手法,使紧张的情节暂时得到舒缓,使情节张弛有致。②侧面突出了风的狂暴。③给读者设置了关于试验队员命运的悬念。

【真题】【题8】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①以“美好的谜”结尾很真实,队员们听不懂蒙语,对来救助他们的人所知有限,这样结尾更合理。②结尾给出一个“谜”,送瓜人究竟如何冲破风沙来到这里就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有想象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④以美好圆满的“美好的迷”为结尾,突出了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这一温暖主旨。

【思维建模】小说情节的梳理方法

1.切分情节

①人物的变化——人物的上场与下场。

②事件的变化——事件的开启与结束。

③环境的变化——场景的转换。

④时间的变化——时间的转换。

⑤情感的变化——情感的转换。

或按情节的构成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

2.概述事件:对象+事件+结果。


高考诗歌鉴赏典型题型归类透析

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此处化用杜诗。

【诗意】以前,汉代的李广将军,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进营地。痛恨灞陵尉喝醉了,来时不长,灞陵尉不认识他。但李广将军像桃树李树虽不说话,自然受到敬仰。在山中,李将军误把石头当老虎,发出了惊人响声的弓弦,射裂了石头。这样的英雄,最终没有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过着田园的生活。

谁在杜曲种桑麻?我要穿上短衣,骑上马,到南山去过李广射虎的生活。风流慷慨,愉快谈笑,渡过晚年。汉代开拓边疆,正是建功立业之时。为什么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的英雄,也落职闲居呢?我正沉思,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诗意】我面对着江面,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下来,经过一番雨水洗礼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我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亲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一、选择题

【思维建模】诗歌选择题的分析思路

1、勾画关键信息点

关键信息点:诗意与内蕴(特点)、技巧与风格、情感与主题等。

2、寻找依据,判断正误

诗意(内容)——诗句是不是有这意思。

内蕴(特点)——诗句能不能分析出这内蕴或特点。

技巧(风格)——诗句有不有这技巧或风格,作用是不是这样。

情感(主题)——诗句表现的情感或主旨是不是这样。

【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借古伤已,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

B.灞陵尉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也像桃树、李树一样不说话,友善地对待下属。

C.柳词“渐霜”三句写风紧日斜之境,凄寂可伤,在深秋萧瑟的景象中表现游子情怀。

D.柳词章法细密,情景融为一体,铺叙见长,词中思乡怀人之意绪,展现得淋漓尽致。

1、B。“友善地对待下属”错,诗意是李将军像桃树李树虽不说话,自然受到敬仰。

【题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弃疾在题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可见当时情绪是激动,后边说“戏用李广事”,则不过是寓庄于谐的说法罢了。

B.辛词“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表达了词人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的愤慨。

C.柳词下片善于推己及人,本是词人登高远眺,却偏想故园闺中之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可见家人也思念词人。

D.柳词“惟有”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这令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无语”乃“无情”,蕴含了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

2、C。“可见家人也思念词人”错,表现的是词人思念家人。

二、形象题

【思维建模】事物形象的分析思路

1、由物象的描写语、修饰语、评价语、情感词等分析物象特点或品质。

2、由物象特点推及到人的精神品质,挖掘事物的象征(比喻)意义。

3、联系诗人的经历或背景(注释),明确诗人借助物象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主旨。

4、由诗歌内容分析内容及结构作用。

事物形象题语言表述模式:诗人运用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的手法,描写了(物象或诗意),表现了的特点,表现了品质,表达了主旨。

简式:手法——物象——诗意——特点——品质——主旨

【题3】辛词“桃李无言”写出了“桃李”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①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李广比喻成不说话的桃树、李树,②表现了桃李的质朴无华、但受到人们的喜爱的特点,③赞扬了李广不自我吹嘘,不尚虚声,受到人们的敬仰。(每点2分)

【思维建模】人物形象分析思路

1、从人物事件、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品质、情感。

2、从情感词、意象分析人物情感。

3、从典故,分析人物的情感或志趣。

4、从诗句、注释(背景)分析人物的身份称谓。

5、综合分析形象意义——借助形象所表现的主旨或情感。

人物形象题表述模式:

特点题:特点(性格、品质),诗歌通过描写×× (词句)表现了×× (特点、性格、品质、情感)(分点答题)

简式:性格(品质)+分点分析

形象题:诗歌塑造一位(性格、特点、品质、情感)的身份称谓的形象。(概括形象)诗歌通过描写×× (人物描写、意象、典故)表现了×× 性格特点或思想品质。(分点分析)表现了××主旨(感情)。(形象意义)

简式:性格(品质)+身份称谓,分点分析+形象意义

【题4】辛词上阙表现了李广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具体材料分析。(6分)

4、①朴实无华:喝醉的灞陵尉不认识他,呵止他,他也不声张。②才能(豪气)超群:在山中,李将军误把石头当老虎,发出了惊人响声的弓弦,射裂了石头。③晚景落魄:李广最终没有被封侯,到了晚年,退居山村,只能过着田园的生活。(每点2分)

【题5】柳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作简要分析。

5、①这首词塑造了一位 羁旅在外的游子形象,②表现了词人飘泊异乡、功业无成的生活境况。③抒发了词人的思乡怀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每点2分)

【思维建模】景物形象的分析思路

1、由情感词分析景物所表达的情感。如:“悲”“愁”“伤”“哀”“喜”“乐”“怀”“孤”“独”“空”等。

2、分析意象(景物)表达的情感

(1)分析特殊意象表达的情感。

(2)分析一般意象(景物)表达的情感。

①抓住修饰语、描写语,分析景物特点,体悟思想感情。

②概括意境(氛围)

意境常用术语:雄浑壮阔、高远辽阔、恬淡幽雅、明丽清新、朦胧渺茫、孤寂冷清、苍凉凄美、苍凉悲壮。

景物形象题语言表述模式:诗歌(词)通过(景物/意象),描绘了(诗句的意思),表现了…的特点,营造出…意境(烘托出…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起到……效果。

简式:意象(景物)—诗意—特点—意境(氛围)—感情—效果

【题6】柳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什么感情? 试结合具体内容分析。(6分)

6、①柳词描写一幅雨后的清秋图景:江天清澈,关河楼头,凄风残照,花木凋残,江流无声。②营造大气磅礴、绮丽悲壮的意境。③抒发游子思归、壮志难酬的愁情。(每点2分)

三、语言题

【思维建模】鉴赏词语分析思路及答题模式

1、手法——该词在诗句中所用的艺术手法或描写角度(视与听、动与静、虚与实、情与景)。

2、诗意——所在诗句诗意。

3、特点——该词表现的景或物的特点。

4、情感(主旨)——该词表达出的思想或感情。

5、表达效果

答题表述模式:①用了……艺术手法,②描写出了(诗句意思),③表现了……特点,④抒发了诗人的……情感(主旨、内涵)。

简式: ①手法——②诗意——③特点——④情感(主旨、内涵)——表达效果

【题7】辛词“斜风细雨,一阵轻寒”化用“惊风乱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的诗意,但换“惊”为“斜”,改“密”为“细”。请简要分析这样化用的妙处。(6分)

7、①“惊”“密”只描写了自然之态,②“斜”“细”还描写了词人的人生之态。③“斜”表现了其谗毁者之邪恶;“细”表现了谗毁之琐屑。④语言含蓄,内涵丰富。(每点2分,3点即可。)

【题8】柳词“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句,有人认为“无语”当做“无声”更好,谈谈你的看法。(6分)

8、①用“无语”好,“无语”用拟人,把江水人格化,②写江流之无语东流,其实是写出人的沉默隐忧,③而“无声”是自然的状态。④形象生动,意蕴深刻。(每点2分)

【思维建模】鉴赏诗句分析思路及答题模式

1、诗意——描绘的诗意。

2、手法——所用艺术手法或描写角度。

3、特点——表现的景或物的特点。

4、感情——表达出的主旨或感情。

5、结构作用(效果)——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的描写;为诗歌奠定…基调;借景抒情,表达作者…感情;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答题的语言表述模式:①该联(句)用了艺术手法,②描绘出了(诗意),③点明了特点(品质),④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情感)。⑤结构作用(或效果)。

简式: ①手法——②诗意——③特点(品质)——④思想感情——⑤结构作用(效果)

【题9】柳词中“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苏轼称赞“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请简要赏析。

9、①这三句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由远而近地描绘了雨后深秋日暮之景。②凄冷的寒风和着潇潇暮雨紧相吹来,关山江河都冷落了,残日的余辉映照着作者所在的高楼。③抒发了游子的孤独凄凉满怀愁绪。④意境高远苍凉、雄浑凄美,笔力苍劲,可与唐诗媲美。(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思维建模】鉴赏语言风格的分析思路

1、从内容分析:清新淡雅、清丽婉约、豪放雄壮

2、从用语风格分析: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凝练绚丽、简洁明快、多用口语

3、从手法分析:想象、夸张——飘逸瑰丽;比喻、拟人——生动形象;象征、讽喻、用典——含蓄隽永;叠词——音律和谐;对偶——凝炼工整、音律和谐

4、从情感分析:悲慨沉郁、深沉跌宕、悲壮苍凉、清丽婉约、雄浑豪放

答题模式:本诗的语言特点(风格)是,(结合诗句分点分析)。

简式:风格(特点)+分点分析

【题10】结合诗词内容和语言,简要分析两首词不同的语言特点。

10、①辛词悲慨沉郁,诗词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②辛词含蓄隽永,诗词不仅用了李广的典故,还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文,融入自己的情感。③柳词苍凉婉约,词人眼前一片凄凉,词人所处之地残阳笼罩,描写出深秋雨后的悲凉图景,也渗透进了天涯游子的忧郁伤感。(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四.情感题

【思维建模】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分析思路

1、从情感词或主旨句,解读情感。(直抒胸臆)

诗词中的情感的词、主旨句,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主旨。如“悲”“愁”“伤”“哀”“喜”“乐”等情感词。主旨句,一般出现在结尾部分,或抒发情感,或点明旨趣。

2、从意象或景物(特点、色彩),解读情感。(借景抒情)

①凄清孤寂之景、冷色的词表现孤独悲凉之情。

②清新绚丽之景、暖色的词表现喜悦热爱之情。

③乐景衬哀情。草木繁盛反衬荒凉。

④特殊意象表现的情感。

特殊意象含义口诀:松梅竹菊寓高洁,借月托雁寄乡思。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叶落透悲意。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乌鸦燕子系悲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松梅竹菊”寓高洁:松梅竹菊象征品行高洁、不畏邪恶。

借“月”托“雁”寄乡思: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雁是一种候鸟,古诗词常用大雁南飞的景象书写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杜鹃”“鹧鸪”啼凄凄:杜鹃,又名子规、杜宇、望帝。传说,蜀王杜宇(望帝)让位臣子,隐居山林,死后化为杜鹃,叫声“不如归去”,象征凄凉哀伤。
“梧桐”叶落透悲意:梧桐叶落而秋至,以梧桐写悲秋。

别时“长亭”“柳”依依:古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也谐音,寄托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或分离的苦痛。折柳、《折杨柳》曲、《梅花落》等与柳作用相同。长亭为古人送别之场所,抒离愁别绪。

落“花”流“水”传愁绪:“花”落让人爱怜、伤感,“水”流或喧嚣或舒缓,绵延不绝,最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忧愁。

“乌鸦”“燕子”系悲衰:乌鸦常被视为不祥之兆,渲染出悲凉的氛围。燕子眷恋旧巢,表现时事变迁,抒发历史兴衰感慨。

“草木”仍在人事移:草木常青,人事却已悄然发生变迁。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3、从事件(行为),解读思想情感。(缘事抒情)

从人物行为、神态、心理解读人物的性格品质、思想情感。

4、从时令节日,解读情感。

①伤春悲秋。

②特殊的日子(除夕、元日、中秋、重阳、至日等),常表现身在异乡的羁旅之愁,或思乡怀人。

5、从典故、背景(注释),解读思想感情。

用典,借助一些历史故事或古人词句等来表达情感。可分为用事、用句。

(1)史实关联现实——借古喻今,古今同情。

(2)古人影射诗人——自比伤己,际遇相同,效法(崇敬)古人。

【题11】辛词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1、①赞颂友人的高尚情操。下阙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与开头所写霸陵呵夜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②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我就像英雄李广那样遭到罢黜,落魄赋闲,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悲愤极强烈。

③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过李广射虎的生活。诗人不去过隐居的生活,要效法李广,建功立业。(每点2分)

五、技巧题

【知识构建】诗歌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一、表达方式

1、描写手法

(1)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事物或环境描写对主要对象加以渲染烘托,使之突出、鲜明。

(2)正面描写

①白描,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不事雕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与景物的情态面貌的手法。

②细节描写,是对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环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种情景、一个特点或一种景物等。通过特写镜头把事物放大,通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

③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④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相辅相成。

2、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

2、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

诗人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

3、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拟人化的色彩。

4、借事(典)抒情

借用事件或典故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解说:用(喻体)来比喻(本体)。效果: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

2、拟人 解说:将(对象)拟人化。效果: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形象。

3、对偶 效果:句式整齐,有音律美。

4、夸张 效果:鲜明突出,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5、借代 解说:以……来指代……。效果:语言简练含蓄。

6、对比 解说:以(对比对象)与(主体对象)对比。效果:鲜明突出

三、表现手法

1、象征(托物言志) 借用某种具体的物象暗指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深刻的寓意。

2、衬托 用与之近似或对立的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征。分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相似的事物来衬托,反衬用相反的事物来衬托。反衬有“以乐景衬哀情”“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草木的繁盛衬荒凉衰败”。

3、虚实结合 把抽象的论述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把眼前现实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眼前为实,想象、回忆、幻境、梦境、设想为虚写。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现实为实,抽象为虚;己方为实,对方为虚;当前为实,过去与未来为虚;物质为实,想象为虚。

4、运用典故 诗歌中引用史实或前人佳句,来表达诗人的志向情感。典故分事典和语典,事典是引用历史故事,借古抒怀,语典指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名句。用典能使诗歌含蓄典雅,意蕴丰富。

5、视听结合 诗人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多角度来描写景物, 诗人调动自身的听觉、视觉从色彩和声音等角度展现景物特点的写景方法,使景物富有立体感,鲜明生动。

6、意象组合 诗人根据表达需要,将一些意象(名词)按照逻辑组合在诗句中,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7、对写法(对面落笔) 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的角度着笔,而从对方的角度入手,进行悬想揣测,从而曲折达意,收到委婉旁衬的艺术效果。

四、结构技巧

1、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

2、以景结情

以景物描写代情作为全诗的结句。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3、照应 诗人在描写、叙述过程中,对后面要表现的内容,在前面适当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后面应与前面呼应。这种结构特点可以使作品结构严谨,脉络分明。

【思维建模】鉴赏手法的分析思路

理解诗意——明确手法——解说手法——分析特点——分析感情(或主旨)——分析效果

答题模式:①采用……手法,(解说手法),②描写了(诗意),③表现了(特点),④表达(抒发)了(情感或主旨),⑤(效果)。

简式:手法——解说手法——诗意——特点——情感或主旨——效果

【题12】柳词下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使怀人之情更显曲折动人。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2、①柳词下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②“登高临远望故乡,倚阑干处正凝愁”是实写,写词人自己登楼望向家的方向。③一个“想”字,有实而虚,写故园之闺中人,此时也应该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归来。④表达了词人归思之切。对亲人的无限思念。(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编辑于 2020-06-10 12:12

高中语文老师前来报到,作为一名有着12年教学经验的语文老师,我带过好几届高考班,也整理过一份全面有用的现代文阅读、古诗题的解题方法,涵盖考纲解读、高考常见题型、解题策略和答题模板4个板块。

我每年都会系统地讲给同学们听,并根据学生们的反馈进行迭代,对学生而言,提分效果显著,摆脱了找不到方法的困境,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拿来做参考,干货很多,建议收藏反复阅读。

目录

一、现代文阅读
1.高考考察的能力
2.常考题型
3.解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二、古诗词
1.高考考察的能力
1.怎样快速读懂古诗词
3.常考题型
4.解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一、现代文阅读

同学们在做现代文阅读之前,首先要知道,高考出这类题究竟在考察你的什么能力?题型千变万化,但是题目背后考察的能力却基本没变。

1.现代文考察的4大能力

要想知道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解题方法,可以先从它要考察的能力入手。

从往年公布的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来看,现代文阅读主要考察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点:

2、常考题型

那么把这些考察的能力细化到具体的题目中,并且根据我常年的教学经验,我把高考常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型主要分为4类:

(1)归纳整理类
(2)分析手法及作用类
(3)鉴赏词句类
(4)布局谋篇类

我在改现代文阅读题目时,发现很多同学喜欢凭感觉做题,一些同学对表达方式、手法等熟记于心,却不了解具体应用,或者不能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作用(这是我认为问题最大的一点!);一些同学是根本不清楚各种表达手法、表达方式等。

接下来,刘老师按照这四类题型分享答题技巧和模板,以常见题目+常考知识点+答题模板+举例的形式展开,文末有参考提答案哦,记得拉到最后!

3.答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说在前面:无论什么阅读题,解答时都要做到“字不离段,段不离章”,答案往往就在文章中的语句中,作者写的内容总比自己编的说服力强~

(1)归纳整理类

常见题目: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概括某一段的内容要点。

常考知识点:

这一部分主要会考察线索和概括文章或者段落内容

线索的种类主要分为: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例如:

①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贯穿全文;
②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景》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④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荔枝蜜》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不大喜欢——想去看看——赞赏蜜蜂——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⑤以事件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
⑥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答题模式/模板:

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如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中的一段,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这段中的四句话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

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再整合答案。

答案示例:

答:①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②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③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2)分析手法及作用类

这一类题目重在考察文本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修辞作用等,常用的专业术语还是要记忆些~

常见题目:常考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什么作用?

常考知识点:

①描写手法

a.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b.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c.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 人物;

d.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 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e.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②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等。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先抑后扬、借景抒情、虚实结合、对比、渲染烘托等。

答题模式/模板:

确认手法+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如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就考到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在答题时,就需要首先确认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结合句子语境,就可以这样答:“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3)鉴赏词句类

鉴赏词句类,主要会考察语言是否准确、精炼、生动和形象,具体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等,可以多从手法、内容、主旨和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此外,需要积累一些语言风格、文章基调等鉴赏词句的形容词,丰富准确的词汇能使答案出彩哦!反正我班上的一些同学在处理这类题目的时候往往会出现“词穷”的状况。

常见题目: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 好?为什么?
文中加点词语有何作用?

手法方面前一部分已经讲啦,这里主要讲文章风格、语言风格、文章基调哦~

常考知识点:

文章整体风格:豪放、婉约、明朗、含蓄、雄壮、纤巧……

文章感情基调:喜悦、哀婉、明快、灰暗、悲壮……

语言风格:幽默、辛辣、讽刺、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

答题模式:

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 好的效果or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如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中的“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 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 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 好一个调皮的孩子!

我们就需要对比这两句的差异,可以发现“好”→“真”,“调皮”→“可爱”。然后再分析原句子运用的词有什么更好的效果: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4)布局谋篇类

布局谋篇主要是从文章的结构来考察,比如首句、尾句、转承句、中心句等在整篇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

常见题目: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常考知识点:

答题模式/模板:

不能。因为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 致;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答题示例:

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中的分析段落在作品中的作用: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 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①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②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③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二、古诗文

1.高考的古诗文到底在考察什么?

古诗文鉴赏需要我们能够读懂古诗、再现诗中的画面并分析古诗表达的情感。但我的学生最喜欢对我说:“读不懂古诗词”。

其实高考对古诗词的考察只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方面做浅易、概要的分析,即“就诗论诗”。接下来我就分享一下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2.如何快速读懂古诗词?

读懂是诗歌鉴赏和表述的基础。一首古诗词的结构就是标题、作者、朝代、正文以及注释,而这些内容该如何辅助你读懂古诗词是我们思考的关键。我是把这些要素可以反应的信息整理出来了,通过读这些要素就大概能了解作者要表达什么!

①读标题

标题中往往隐藏着很多重要信息,比如:

概括诗歌内容;

交代写作缘由;

奠定诗歌情感基调;

交代诗歌类型,表明诗歌体裁;

表明写作对象,暗示写作手法;

揭示写作时间、地点、背景、事件、主旨等。

比如《咏柳》就表明了写作对象,并且暗示了写作手法:

给一个小练习,答案在文章末尾给出,记得核对哦~

《征人怨》这首诗歌的标题交待了哪些内容?

(记得看末尾的答案~)

再附个小例子直观地感受下解读标题的作用:

②读作者——知人论世

作者的身世、境遇、抱负、人生观等,往往决定了视作的思想感情。而作者的风格基本是相对稳定的。

在读作者时,我们可以具体思考以下几点:a)思想性格;b)生活经历;c)风格流派;d)c创作背景和目的;e)时代背景(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

刘老师总结了常考的一些诗人,可以利用口诀方便记忆: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

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昄依—陶渊明

诗中有画:描菜景物的顿悟—王维

笑做公卿:做岸人格的张扬—李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

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

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一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

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

从朝代上看,各朝代的诗词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北朝诗多写征战尚武;

南朝诗多写男女相思;

唐诗题材丰富多彩。有希望建立军功的、反映边塞生活的、描绘山水田园的,也有献诗以求引荐(干谒诗)的、离别思乡的,到唐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文人悯之,于是悯农诗又兴起。总之,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颠峰时期;

北宋重义理;

南宋诗重抒爱国情,南宋偏安江南,中原沦于敌手,这一时期的忧国爱国题材就成为当时诗词中的时代强音;

南宋末年以及明朝末年的汉族爱国诗人面对异族入主中原,纷纷表现出时危显臣节的气势。因此诗歌之中多重忠义。

③读注释

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时往往忽视了注释,其实注释也有很多隐藏信息:

贴个小练习:

(别走开,答案见文末哦~)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④读意象

关于意象我之前回答的问题里列举了常见意象的寓意,要了解的伙伴请点击链接:

高中语文怎样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 - 刘牛不分的刘老师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98

练习又来了,快想想子规鸟表达了什么寓意~

答案依然见文末哦~

⑤读典故

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例如这首诗就借用了大家熟悉的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

⑥读关键词

这里的关键词主要指情感词修饰词等。

情感词可以直接表露情感,比如“悲”、“愁”、“孤”、“喜”、“闲”之类的词;

修饰词,比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尤其是冷暖色调形容词多能表现悲喜心情。

(2)形容词(作用:绘景慕状,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王之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行宫》元镇)

(3)虚词(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4)在形式上与众不同的特殊词

3.古诗文的常考题型

一般,古诗词会考察两类题型:(1)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具体来说,我把古诗词鉴赏常考的题目分为以下几类:

(1)分析意象型;

(2)分析意境型;

(3)分析主旨型;

(4)语言炼字型。

最常考的是分析主旨,但是意象意境和语言炼字型应该是同学们觉得难度最大的题型,所以每一部分都需要好好练习积累,需要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4.古诗文的解题技巧和答题模板

(1)分析意象类

常考题目:

这首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遇到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先把意象勾画出来,再联系意象表达的效果回答。

古诗词中最常用的意象及表达效果我之前一篇回答中总结过,需要的同学记得点链接:

高中语文怎样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 - 刘牛不分的刘老师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98

答题模式/模板:

用了……意象+描绘了……景象+表达了……情感

(2)分析意境类

意境其实是意象加情感,即意境=意象+情感。

常考题目:

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的情怀?

这类题目还是要把意象找出来,这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氛围,进而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日常中同学们要多积累一些形容词术语,这里我列出了一些: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瑰丽雄壮,繁华热闹等。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3)分析主旨类

常考题目: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通过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

在读懂诗的基础上,把握住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主旨是常考的知识点。其实诗歌的题材就几个,在鉴赏诗时可以首先判断题材,诗歌的主旨基本上就明确了。以下是常考的诗歌题材:

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

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赎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雅、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答题技巧/模板:

首先判断体裁,其次明确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寄托了诗人……的思想/壮志/节操/情怀等。

(4)语言炼字类

常考题目: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这类题目就是我前面提到的读诗时要注意诗中的关键词/字,实词、虚词很大可能成为炼字的字眼: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

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答题模式/答题模板:

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这首诗语言幽默风趣……,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表达了……的情感……

坐电脑前码了快一个小时了,如果对同学有帮助记得给我点个赞哦!

刘老师之前也回答过很多类似问题,都可以收藏作为参考,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完整资料的同学记得点赞留言评论~

高中语文练阅读理解有用吗? - 刘牛不分的刘老师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768

高中语文怎样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 - 刘牛不分的刘老师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4998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如何拿满分? - 刘牛不分的刘老师的回答 - 知乎

zhihu.com/question/2677

先别走了,下面是文中的题目答案哦,可以与自己的想法对照一下!




答案:

1.《征人怨》

①交代写作对象(征人);

②点明诗歌的类别(边塞诗);

③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怨)。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以及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3.“子规鸟”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子规鸟是作者家乡“蜀国”的景物,由于作者在宣城看到杜鹃花,自然就联想到家乡的子规鸟,因此,子规鸟所起的作用是引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发布于 2020-11-28 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