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
刘邦
秦朝
汉朝
楚汉战争

假如项羽和刘邦一样只分封八路诸侯会如何?

项羽分封了十八路诸侯想通过引发各国内战来打到瓦解各方势力各个击破。而刘邦分封八个异姓王而后称帝讨伐异姓王。试想一下如果当初项羽没有分封那么多诸侯而是让…
关注者
89
被浏览
100,474

29 个回答

首先,

应该搞明白项羽的分封,是打下来土地后分封部下?还是合伙人共分大秦帝国的蛋糕?

秦失其鹿,十八路诸侯群雄逐鹿,汉王刘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代王赵歇、 韩王韩成, 辽东王韩广,常山王张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燕王臧荼、胶东王田市、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 殷王 司马卬, 河南王 申阳。

这十八个封王中,除了司马欣、章邯、董翳、田都、田安、这五个投降项羽的之外,其他人其实都是早有地盘和军队的诸侯王,他们的地盘都是自己打下来的。

其次,

更要命的是刘邦,赵歇,韩成,张耳,魏豹,田都,田安,田市都是大贵族(甚至是王族)之后,身份背景比项羽强的不是一星半点。那个时代,虽然陈胜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是身份背景依然是最大的号召力!不然项梁为什么非要找来楚怀王的孙子?齐地称王的为什么都姓田?周市为什么非要立魏王?(周市秦末魏人,从陈胜起义,奉命北略魏地。既定,胜欲立市为魏王,市不肯,谓必立魏王之后。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固辞不受。使者五反,乃立宁陵君魏咎为魏王,市为相。)

可见身份背景仍然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有这个背景,加上你自身也有才,那你就是王侯,无他。

这里也许有人会说刘邦乃是一布衣,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点后面详细叙述。

最后,

至于说让义帝禅让称帝,更是无稽之谈,如果说周市是真心拥戴魏咎,那么项梁项羽叔侄找来放羊娃,则妥妥的是利用他楚王之孙的身份,不过傀儡而已,只不过人家毕竟是王室之后,即便成了放羊娃也还是很有号召力的,身份在那里了,拥有很多的人的拥戴,比如宋义,甚至还有范曾也是真心的。项梁猝死,项羽这时候嘴上才刚长毛,义帝暂时拿到了楚军的控制权,但也只是暂时拿到了而已,随着项羽破釜沉舟,全歼秦军主力,一战而天下惊的时候,实际上项羽已经完全夺回了楚军的领导权,此役之后义帝又成了妥妥的任人宰割的傀儡。

项羽尽杀秦国公室,火烧阿房宫,搞得原秦国地盘上的百姓哀声怨道。

关中的风水宝地,他坐不稳,所以只能去原楚国的地盘上才能得到最大的支持,一旦超出楚国故地,就有战争等着他,齐地诸田都不服他,而且还是在他的大后方。

三秦王是秦朝旧将,项羽的当初的战略考量是让秦人与刘邦火拼。不过项羽失算了,因为三人不是秦国宗室之后,项羽坑杀降卒20万,三人得以独活,在三秦大地的人来看,这三人如同秦奸,并不能得到秦地父老的拥护。

刘邦反其道而行,进入关中之后与民约法三章,行王道而非霸道。所以等刘邦出汉中打进关中的时候,秦地的三秦王很不经打。

结论就是项羽其实没有选择的余地,不立则立马起战争,立尚有回旋余地,项羽可以借着干翻秦军主力的余威,获得蛋糕的分配权,但却没有不分的权力,也不是说项羽想封谁就封谁。所以没有假如,项羽没有权力只封八路诸侯,分十八路诸侯不是项羽的错,是天下大势所趋。

项羽政治智慧欠缺,占地的时候没有占角,周围都是诸侯,和刘邦对峙的时候,大后方有齐国诸田,容易感情用事,不会用人,才是项羽的错!秦末最强战将排第3的韩信,第四的英布,以前都是项羽的兵啊!(战力排名,项羽,刘邦,韩信,英布,曹参,章邯)

这里以刘邦为例,看看刘邦除了综合能力盖过项羽外,刘邦的出身是否也比项羽尊贵呢?

刘邦身上的疑点:

1) 出生时的不可思议

太史公神话刘邦从不拐弯抹角,对于刘邦的出生,毫无避讳地直接就上了蛟龙生之说,“有其先 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何谓蛟龙?蛟龙虽拥有龙族血脉,但只有度劫成功后才能成龙。为什么是蛟龙而不是龙就是曲笔的关键! 太史公这里是话里有话。刘邦是蛟龙级别的人物的私生子。 私生子的说法也不是最近才有的,早在民国时期,国学大师中的大师,考据学第一人,鲁迅的老师 章太炎大师提出来的。

而且这里有一点可以去掉,就是“太公往视”完全可以润色或者删去,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竟然没有,不在乎自己的老祖的名声么?后代的皇帝对此也没有异议,不然早就被订正,被缺失了。比如武帝的 本纪等十篇都被缺失了!

2) 微少时,显大志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 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小屁孩时就已经知道魏无忌了,再大一点又常去大梁,说明绝对不是去 旅游,目的是什么,可能信息被缺失和删改,这是皇家秘密。

3)  40岁前,生在曹营心在汉

据《 张耳陈馀列传》载:“高祖为布衣时,尝数从张耳游,客数月。”刘邦多次到 魏无忌的门客张耳那儿去,一住就是数月,恐怕是魏国灭亡后,秦始皇捕杀魏国贵族,刘邦不得已才又回到了丰邑,这时刘邦31岁,又过了若干年,在门客的秘密操作下,考上了秦国沛县的公务员。到了刘邦40岁时,秦始皇把能搜捕到的六国宗室嫡系估计已经结果完了。也就着手搞长生了。这时候魏国的宗室后人吕公找到了刘邦,打算和刘邦一起搞事。

4) 取天下后祭祖先竟然指向大梁,而非楚国

《史记·八书·封禅书》记载,刘邦在 楚汉战争中胜出,统一天下。他下诏给御史,命令丰县要谨奉枌榆祠社,在四时祭祀,春季专门用猪羊祭祀。命令太祝官在长安建立蚩尤祠庙,设置祝官和女巫。其中梁巫负责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等;晋巫负责祭祀五帝、东君、云中、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等; 秦巫负责祭祀社主、巫保、族累等; 荆巫负责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等;九天巫负责祭祀九天:都务必要按照年月在宫中祭祀。

以 梁巫为首,祭祀天地,堂上。堂上就是尊长居住的地方,应当是 高堂父母以及祖辈。祭祖不应该指向丰邑吗?爷爷都是丰邑的长官,太公从小就在丰邑。

5) 去世前一年最重要的事,注意点是,刘邦活着的时候必然是亲力亲为。

公元前 196 年,他最后一次来到大梁,祭拜完以后,为信陵君设置守墓专户五家,世世祀奉 公子无忌,将游侠少年以来的慕从和景仰,作了辞世前最后的寄托。这里有个背景不得不说,那就是刘邦平叛受了严重的箭伤,他自己心里明白这是自己最后一次来祭祀了。

刘邦祭祀完魏无忌回到长安,补发了一道命令:秦始皇帝、楚隐王陈涉、 魏安釐王、齐缗王、赵悼襄王,皆绝无後,予守冢各十家,秦皇帝二十家,魏公子无忌五家

大家仔细看,上面这些人,除了 信陵君,其他人是因为皆绝无后,也都是称帝王的人。只有魏无忌是有后人,而刘邦竟然亲自代劳祭祀了。七国帝王多了去了,他刘邦眼里只有魏无忌,刘邦只亲自祭祀魏无忌。自己的老爹太公他都不亲自去。

6) 性格拷贝

刘邦的性格和处事风格上有魏国无忌的影子,在性取向上是 双性恋,遥望爱上龙阳的魏安厘王。还记得偷虎符的如姬吗?遇到这么一个只爱男人的老公,该如何是好?而且汉代皇帝的双性恋最严重。如果说好的可以模仿,坏的就不必了吧。

7) 刘邦老家后人的DNA

刘邦老家徐州的后人Y-DNA类型检测结果是N1a,与西周毕公墓出土DNA检测结果一致,N1a-F1998。 丰县刘氏Y-DNA检测结果是N1a【ydna吧】_百度贴吧

网上有人说,从 微基因F1998的高频姓氏如令狐、毕、姬、高、胡、魏、黎、易等姓氏很容易看出毕公高是N1a-F1998,23魔方75姓氏中F1998最高频的高氏也暴露了毕公高之后以祖父字为氏的真相。加上早有传闻说某毕公高后裔建立的姬姓诸侯国测得F1998,毕公高是N系几乎可以接近定论。

以后随着考古发现和科技进步,还有更多证据,或者证伪或者证实。海昏侯墓发现了完整的牙齿,但是DNA提取的事,最后不了了之。

8) 朝代更替的规律之《国语》一姓不再兴和狡猾的汉武帝

《国语・周语下》:“单之老送叔向,叔向告之日:'异识吾闻之,一姓不再兴,今周其兴乎!其有单子也。”

汉武帝曾说代汉者当涂高,当途高者魏也,怕人不知道,同时封魏不害为当涂候,并使其专门负责为文帝守陵,一守就是近百年,当涂侯爵直到西汉王莽时才结束。武帝傻吗?为什么傻傻的说让当涂高代汉?同时为什么把当涂封给魏不害?战国直到西汉末的人很迷信一句话,即"一姓不再兴",想要再兴必须改姓!至于为什么武帝要改魏,大家自己揣摩。魏不害还是汉昭帝时期的太常,是三公之下的九卿之首,地位非常崇高,还是掌管皇室宗庙事务,要知道东汉的大才刘向不过是宗正,管理宗族。王莽好像也知道了一些秘密,他把当涂侯改成翼汉侯,后又觉得不妥,羽翼羽翼就是从旁辅佐汉,不如让他辅佐我,于是又改成翼新侯。

9)汉武帝的茂陵

为汉武帝守茂陵的人是一位西汉的宰相叫魏相。不仅如此,汉宣帝时的权臣霍光很了不起,皇帝的立与废都不在话下。魏相作为宣帝最重要的心腹之一,冒着生命危险助宣帝从霍家夺权成功,有人说魏相老坏了,会投机钻营,多次背地里怂恿宣帝夺权,投其所好,真的是笑死人!当初魏相还是小官的时候就为武帝守陵,就敢和霍光对着干,霍光捏死他就跟捏死蚂蚁一样,魏相毫不畏惧,他图什么?皇帝的奶爸丙吉甚至多次写信叫他韬光养晦别白白丢了性命,没有丙吉,这又是西汉版的魏延。

10)东汉末年拥汉派最后的挣扎

曹魏时期,曹魏的统治中心国都邺城竟然有人谋反,以期恢复汉室。虽然失败,但是我们看到他是非常忠于汉室的。自己明明可以继续当曹魏的官,竟然以身犯险。这个傻瓜叫魏讽。

还有一个傻瓜叫魏延,丞相虽死,我今尚在,岂可因一人而废国家大事!刘备去世后,仗着是刘黄书最信任的心腹,在千古一相诸葛亮麾下,一个政治小白,锋芒毕露,不知道韬光养晦,一门心事想要报答先主,兴复汉室,在权力场里这么玩,只能先把自己玩死,别人看重的是自己的权力,而你妨碍了别人的利益,就必须死。一片忠心倒夜壶,反被文人说成脑后长反骨,岂不是冤哉。即便三国演义把他说成脑后有反骨,结果也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因为三国演义写魏延屡次三番想投奔的只有刘备!并不是谁强为谁马首是瞻,他唯一的目的也是恢复汉室!黄忠还可以扭捏要名声,魏延不怕背主的骂名,为了投靠刘备直接杀了韩玄,救下黄忠,他目的很明确,为后来的蜀汉留下人才,他不是为了私利!

11)刘邦军旗和军队服饰是继承了谁?

晋分三国后,魏国继承正统,以王族自居,因此沿用周朝火德,国色即为红色。刘邦是赤帝子,汉军军旗和服饰都是红色的。他又继承了谁?

12)魏世家第十四中数字的奥妙

史记30世家,魏世家第十四。十四乃九五之数。竟然合九五之数!不知是太史公有意为之,还是纯粹巧合。

13)丰邑就是邦,邦就是丰邑。

魏国开国之君是魏文侯,又名魏都,汉帝国开国皇帝是刘邦。魏国不大,创立人名都,汉帝国很大,创立人名邦。如果邦真的是魏国培都丰邑二字的合体,而且邦又是刘邦自己起的名,那么这也太诡异了。

14)二位的正牌夫人

魏斯的老婆跟翟璜,刘邦的老婆跟审食其,又是好事者故意拷贝?二者都知情却不管不问?

15)魏无忌后人的待遇一

刘邦即皇帝位后就把魏无忌逃亡泰山的孙子 魏卑子招为中涓,留在身边。魏卑子后人以为自己是王家,便以王为姓,多少是犯忌讳的,但人家就这么任性。

16)魏无忌后人的待遇二

魏无知,没有战功,只有举荐之功,竟然被封侯。太牵强。

17)太上皇要像臣子那样事刘邦

刘邦称帝后为解决和老爹谁跪谁的问题,是百般纠结。生母刘媪只是区区夫人。刘交的生母李氏,却是一上来就是 太上皇后呀。不也太奇怪了吗?刘邦所谓的兄弟除了刘交,可以说他没有信任的,大哥过世早,对大哥之子却以当年大嫂刮锅底为借口只封个带侮辱性的侯,对二哥倒是很爽快,早早的就封到了匈奴家门口,刘邦自己都搞不定匈奴,二哥可以么?能跑回来都是万幸了。李代桃僵,对刘邦有恩的刘贾,封到 项羽的起家之地,这意味还是请大家自己琢磨,结果刘贾早早的为国捐躯,荆国一分为二,一半给了二哥的儿子刘濞,虽然刘邦是利用刘濞看住江东父老,但是刘邦依然是封完就后悔,正史里明确有记载。而且当时就吓唬刘濞说,我知道你十几年后会反,你给我安分点!刘邦也是没有办法,很为难,自己的大儿子刘肥不过20岁左右,老二,嫡长子刘盈也就12,13岁要坐镇中央,三子如意才9岁,能干嘛?刘邦是不得已而为之。据此可以设想当时真实的情况就是,只有刘交和刘邦有血缘关系,即他俩的母亲就是太上皇后李氏,进一步,这个李氏也就是史书中没有记载去向的如姬。


18)来自游侠之王的遗产之一

屠狗的樊哙,司机灌婴和监狱长曹参都是身先士卒的猛将,你要是说一个县里人脑袋瓜子好使的那是一抓一大把,但是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要是三人都是魏无忌门客的后人,那就什么都理顺了。门客都是身怀绝技的!樊哙是屠户朱亥的传人。朱亥参加了信陵君破秦之战,他懂打战,所以他的传人樊哙也是有两下子的。刘邦当初从邯郸一路逃到丰邑,驾车的恐怕就是灌婴的老爹。曹寡妇之夫或许就是牺牲的魏无忌的门客,而曹参就是曹寡妇的弟弟,刘邦安排曹参辅佐刘肥就是很好的证明。

19)伯仲叔季解释的混乱

伯仲叔季是排好的顺序,后人因为刘邦这道关过不去,竟然解释为季是最小的意思,此处个人脑力有限,不知道有哪位大神可以告知汉以前有没有例证?但如果真的刘三李代桃僵,被丰公刘荣带去了江西,刘邦感恩,于是封真的老三为荆王,这个老三就是刘贾。那么刘邦就应排第四,伯仲叔季没毛病。刘荣墓在江西凌云山,不是很奇怪么?刘邦为了躲避吕不韦的追杀,隐姓埋名,早年一家子连个正式名字都不敢用,不也是理所当然吗?

20)魏书的作者闹得笑话

刘邦时代之后的700年后,魏书的作者闹了一个很大笑话,他说从他的祖先魏无知到他一共7代人,等于说他的祖先一代人100年,傻子都知道这不可能,除非是神仙嘛。难道说是曲笔?公元前256年和公元前247年,当时的中华大地上,谁才是风光无两的弄潮儿?蛟龙入海,力挽狂澜?两败强秦的魏无忌可谓蛟龙也。蛟龙只有渡劫成功才能升级为龙,不然的话,寿命只有500年。700-500=200。7代人200年,没毛病!

21)如姬去哪了

窃符救赵的背景是秦围邯郸,赵向魏安厘王求援,魏王只是观望并没有要参战的意思,魏无忌依从侯嬴之计,拿着如姬偷来的虎符,取代晋鄙,领八万精兵和三千门客驰援邯郸,这一年是公元前257年春。前面说了魏王这时候只爱他的龙阳,早把如姬忘了是谁,这一点战国策里记载的魏王和 龙阳君同船而钓的对话可以佐证。又有记载魏无忌为了一只受伤的鸟报仇的荒唐事。一只鸟都如此爱护,更何况一个大美女呢!这些背景放在一起,只有一个可能,如姬和魏无忌私奔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56年,于邯郸城里诞下一子。

22)前247年的大事记

前247又是一个转折点,秦国经过十年休养生息,报复性的要攻灭魏国。魏无忌本不想再帮助魏国,但他的门客晓以利害,无忌无奈又一次披挂上阵,力挽狂澜,硬生生的把秦国统一的步伐延缓了十几年。上阵前,他的老婆孩子是不能带回魏国的,因为魏国有仇家魏王和晋鄙的家人。只能秘密的派精英门客送到魏国的陪都丰邑。也就是将复国的种子埋在了陪都丰邑。

23)说说张耳,张仪,张偃

说张耳前要说说张仪,据吕氏春秋讲张仪者,魏氏余子也,将西游于秦,过东周。张耳正是他的曾孙!早年刘邦去找魏无忌寻而不得,张耳收留了年少的刘邦,二人关系非常好,你以为是什么原因?

张耳不仅是魏无忌门客那么简单,他还是魏国宗室小宗后裔,抗秦复国是他的责任和义务。而刘邦小小年纪跟着瞎参合什么?答案不就很明了了。

再看张耳的孙子张偃,吕雉喜欢外孙张偃甚至超过吕家人,恐怕渊源也很深。他们远古的纽带就是魏国宗室小宗之后裔。

24)说说吕雉一家

要说吕雉一家,想说说春秋时期的晋国。一步春秋史半部是晋国,而春秋时期晋国的吕氏,大多都是姬姓魏氏分化而来,是魏氏的同宗吕氏魏琦,吕相的后人。晋国称霸将近200年,而后来的魏国又称霸中原近百年,这三百年,国盛则民昌,这一支吕氏发展的非常好!而炎帝姜姓的后人,特别是最著名的齐国姜姓吕氏,则遇到了大麻烦,想必在田氏代齐后,宗族数量要骤减!这里来一一分析齐国宗室这支吕氏,春秋完结战国始,随着吕齐国最后一代齐公---二十世康公吕贷被田和所废失去公位迁海岛,食一城时,吕氏子孙开始作鸟散分别逃亡到韩、魏、齐、鲁四国。由此可见战国时最少有四个吕氏子孙在逃亡。他们都是谁呢?

1、逃魏的公孙吕忿。“汲”地,春秋时属卫国,战国时属魏之汲邑。公孙吕忿逃到汲邑后,改吕氏为汲氏,这支逃魏的吕氏退出了吕姓的行列。

2、奔韩的公子进。

3、避难于莱的公子祁。

4、逃命于鲁的吕x。

很显然,逃魏的公孙吕忿这一支在魏国并不姓吕,而是姓汲,因为魏国本来就有不同宗的吕氏,作为区别才改了姓。

吕公表面上是富商,作为魏国遗民的他,其实更大概率是魏国宗室小宗,那么吕公相面的诡异也就迎刃而解了,帮助刘邦那是自家的事,会相面那是说给沛县达官贵人听的。吕雉作为富家的千金小姐,嫁给刘邦后没有千金小姐的架子,反而做起了农妇下地干活,是谁镇住了小媳妇?这里猜测是后来的太上皇后李氏,李氏是刘交的生母,原本为王妃,吕雉成为她的儿媳,是不敢拿架子的!因特殊原因,史记没敢记载她,或许是记载了,被和谐。理由是皇家秘密,关系到刘邦父母的名声!史记一字不提的太上皇后,汉书却让人吃惊的说她是太上皇后! 吕公_百度百科

25)从同姓封王看刘邦的布局以及他真实的想法

如果现在你还看不出刘邦封大哥的孩子为刮羹候的真实用意,那真的枉为现代人了。这一件事最能体现刘邦的用人御人术了。大哥的这个孩子估计要比刘肥成熟的多。刘邦的大儿子刘肥这时候也就23岁上下,老二刘盈也就13岁上下,老三以下就更不用说了,如果早早的封了大哥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孩子那是潜在的威胁呀!

刘邦封了二哥为代王,那是匈奴的家门口,以刘邦的精明,他非常清楚二哥是什么样的人,他自己都搞不定匈奴,二哥可以么?让一个老实巴交的没有啥能力的人去守边,他是借刀杀人呢!

刘邦封了刘贾为荆王,这个刘贾史书上说是刘邦的堂兄,我的推测是刘邦的三哥,也就是刘叔。公元前247年,吕不韦派兵追杀刘邦一家,丰公刘荣携刘贾,李代桃僵,引开追兵到了江西。刘荣墓在江西,就是物证。这个情刘邦要给,但是封地却是项羽起家的地方,最终,也在刘邦的算计中,刘贾在抵御江东子弟的叛乱时为国捐躯。这还需要一个人接替刘贾干这个累活,而且同母的弟弟刘交,占据北面比较富饶稳定的地方,可以作为刘濞的督军,刘交和刘濞是有血缘关系的,亲叔叔刘交的话,刘濞还是要听的。这样会打仗的刘濞成为防御江东子弟的造反的最佳人选。而且刘邦封完立马就后悔,并预言刘濞会反,也是史书明确记载的事。

更进一步,估计刘邦死的时候对他所有的儿子都会讲一定要提防刘濞。几十年后,刘恒的太子在下棋的时候把刘濞唯一的儿子用棋盘砸死了,要多奇异有多奇异。凶器竟然是棋盘!六博棋的棋盘不大,是一尺多见方的木板。这样的木板拿起来打人是可以的,但一两下就把人打死就有些过了。而刘贤也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在吴国的时候也是经常和人打架的。这样的两个人打架,只能是肉体冲突,受伤是难免的,打死就太巧了。

再说刘恒,其实刘邦的内心似乎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为什么把儿子封在代地?本来这时候腾出来代地轮到老三刘如意获封,但是刘邦偏袒如意,等赵地也腾出来时,把如意封为赵王,封刘恒为代王。刘恒的母亲薄姬,原本魏王豹的老婆,刘邦看在他也是魏国人的份上,一生之中就宠幸了她一次。难道只是为了给他一个身份?刘长的出生同样诡异,吕后最后只对他俩网开一面,这里面有没有可以挖掘的东西?此处不作讨论。

刘邦封刘肥为齐王,让帝国对能打的曹参去辅佐他,这个布局,可以看出,刘邦将刘肥看成了帝王的柱石。

综上,可以看得出,对于哥哥们,他似乎是迫于形势,也有刘太公不合作的压力,不得不封,又不能使其做大。但是对于同母的刘交,他则是十分的信任!

26) 说说刘交和刘邦之间故事

史记说刘交是刘邦的同母弟,但又记载刘邦的母亲却是刘媪。汉书说刘交的母亲是太上皇后李氏,而刘邦生母刘媪只是被刘邦封为夫人。看来还是史记说的对,汉书是故意的混淆视听。如果刘交和刘邦是同母异父,那么所有看起来不合常理的地方都变得合理起来了。前247年,在精英门客的护送下,刘邦母子从邯郸秘密来到了魏国的陪都丰邑,然而两国交战,间谍活动猖獗,消息走漏,秦国吕不韦派人追杀,丰公刘荣让自己的孙子刘叔(刘贾)扮作刘邦的模样,一路引开秦国追兵到了江西的凌云山。刘荣死后葬在那里,风声过去之后,刘贾回到丰县,刘邦感恩,后来将他封为荆王。大约过了十年,李氏嫁给太公生下刘交。所以,刘邦对哥哥们的感情是一种养育照顾的感情,对刘交是亲情,所以对刘交十分信任,一直带在身边,封地也是和刘肥一样,最好的地方。而他们的生母获封太上皇后也是理所当然,至于为什么史记故意忽略了李氏,则是曲笔。因为李氏你不管怎么介绍,都会露出马脚,那么刘邦父母的名声就会不保。偷情,私奔,盗嫂,杀将。理顺了这一点,几乎所有的疑点都能破解。不信的话,大家自己举出例子来,自己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

27) 说说刘邦Y染色体基因F155

最近人类分子学有个很大的发展。一些机构就倒推了刘邦的基因类型为F155。

倒推回去确实在这一个点大爆发,但是还有一个候选人,却被大家给忘记了。那就是刘交。

刘邦有八个儿子,但是只有刘恒和刘肥算是正常的传递(前期有吕后特别关照,后期太子的子嗣被功臣集团斩杀殆尽)。

刘交有七个儿子,基本上都是正常传递(远离政治斗争中心,有影响但不大)。

皇帝未必比王侯的繁衍成功。刘交的后人到了东汉时期朝廷里后裔大有人在,并且刘向还负责管理皇族事务。后人中还有统一了南方的宋武帝刘裕!只要有能力生,他们都有能力养。

刘交繁衍的基数是7,而刘邦只有2。可见F155到底是谁,还有问号。大家可以自行查一查关于刘交后裔的文章,有人说当今刘氏有30%是他的后裔。也就是说有两千多万。前不久海昏侯墓里发现两颗完整的牙齿,送去提取DNA,却是不了了之。

28)这不是空穴来风,说说国学大师章太炎

记得以前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说几个伟大的私生子,其中就有大汉第一私生子刘邦,还有圣人孔子。著名教授王立群义正言辞痛斥说网络文学为奇谈怪论,害人不浅。理由是刘邦的造神是为了巩固他的地位!由此不由得为他感到惋惜,只懂看字面意思,不懂得太史公的曲笔,真的很可惜,谁才是误人子弟的那一位呢?

章太炎大师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考据学大师,他的话是有分量的,他就明确的提出过刘邦是私生子的论点。首先可以明确一点,王教授知识面还是有些窄,这并不是网络文学的首创。

还是那句话,之所以成为疑案,还是由于这件事当时不能说,关系到父母的名声。亲生母亲被保护,史记根本就一字没提!刘邦的面子还是很多人要给的,是一种无形的势力在推动。是谁第一个把儒学提高到国学地位?是魏国国君魏文侯,弟弟刘交出国留学,儒学大师就给面子,项梁也要给,刘邦找他借兵时除了身边的门客,兵都打光了,楚怀王要给,说他是宽厚长者,兵都是借的,还能被人高看一眼。再往前30几年,魏无忌的脸也这么大,他借兵,六国都给他这么面子。过魏地陈留,骊食其和弟弟外加3000多士兵都投奔了刘邦,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项梁陈胜来了,他俩都是躲起来,根本就没想过要跟着楚国人干革命!刘邦经过魏地时,魏地的秦军守将都是开绿灯,你以为刘邦为什么能很快的进入关中?而且你可能不知道,在进入关中前,刘邦还派了他的绝对心腹魏人宁昌去秦国找赵高,密谈怎么灭秦,瓜分关中。

29)芒砀山,刘邦斩蛇起义之地

芒砀山战国中后期时是魏国的地盘,直到前225年灭亡之时,秦灭魏置砀郡。刘邦选者的根据地是砀郡,说明他知道魏国故地比沛县安全,群众基础好。

刘邦是隐姓埋名,躲过吕不韦等仇人的追杀,又遇到秦始皇大肆搜捕六国贵族,以至于让人琢磨不透他到底哪来的钱,哪来的这么多资源,而且创业核心还是清一色的魏国遗民(张良,韩信算是很特殊,他的的恩师是魏国隐士)

30)来自游侠之王的遗产之二--- 魏国陪都丰邑的来龙去脉

史记上明确说,魏无忌给他哥哥说,魏国大梁城很危险,因为旁边就是大河,魏国灭亡是由于被水淹。于是就有了在离秦最远的边境上建立陪都的想法。汉书的都于丰,与其解释为居住于丰,不如解释为在丰邑建陪都。

太史公说这句话,就是想说明,魏无忌曾经谋划了建立副都丰邑。刘邦将丰邑视之为生命,因为他自己起的的名字邦,就是丰邑二字的合体!也就有了为什么刘邦最敬仰魏无忌,少年时就想去追随他,对于楚国的春申公则是一点也不感冒。

邦的古体字(丰邑)


31)有一个巧合之《铜佛刘》的故事

大明洪武二年迁民诏下,条款具备,律历森严,凡同姓者不准同处一村。刘姓始祖兄弟二人,不忍暂离手足之情,无奈改为两姓,哥哥为大,改为魏,以铜佛为记,传流至今五百余岁依然还在。搁堂对联曰:‘两姓人众莫测辟木百枝实基本,刘魏物繁难量犹水万派总同源;一本散万殊两姓枚举言分考,万殊归一本刘魏大同观合宗。考昔洪洞同宗始,证今曹邑分姓传;两姓判初,先祖昭证有代远,刘魏肇基,子孙竟是脉传;功成于谱,刘魏先世垂裕德,名就于宗,两姓后昆永历传。”

即便有另外的一种巧合,就是他们兄弟二人母亲姓魏,但是却也不能解释的是哥哥改为魏,别忘了在古代哥哥是嫡子!难道他们也知道祖先的秘密?结合汉武帝说的代汉者魏来看不是没有可能。

32)东汉魏霸的故事

魏霸负责主管汉和帝陵墓顺陵的建造。完了又让他去当九卿之首太常,负责皇家祭祀。总结一下,西汉武帝时期有个魏不害为汉文帝守陵,也任太常,宣帝时期魏相为汉武帝守陵,是汉宣帝绝对心腹之一,从霍家虎口拔牙,把权力从权臣那里收回到皇帝手中,东汉再来一个魏霸,不是守陵墓就是建陵墓,难道巧合在魏家开会?

33)关于宗庙问题

每当皇家祭祀祖先的时候,必定有自己祖先的牌位。刘邦的爷爷丰公刘荣据说是魏国的大夫,按理说刘邦更需要追封一下自己的爷爷。但是没有,不仅没有,西汉的史书连提一句都没有,只是到了东汉,班固引用刘向的家谱,才提到了丰公刘荣。众所周知,就算自己老爹,刘邦也迟迟不给他封号!这一奇怪的现象的背后隐藏了什么呢?是否从侧面说明了第28条?!

34)楚河汉界的来历

话说魏惠王时期挖了一条运河叫鸿沟,也就是刘邦项羽当初讲和平分中国的楚河汉界。也是早期魏国还没有从楚国夺取大梁时,与楚国边界。

一方面,因为反攻顺利的楚军,开始出现缺粮缺人,形式开始有利于拥有稳固大后方的汉军,此时双方讲和,就以魏惠王挖的鸿沟为界,以东还是你出国的,以西本是魏国的,现在刘邦带领着魏国遗民又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选择这条河,一方面,难道没有一些历史原因么?

35)刘邦西入秦关为什么那么容易?

刘邦叩开关中之门前,其实特地派了自己的绝对心腹魏人宁昌出使秦国。接头人据说是赵高,密谋瓜分秦国。派魏人就有意思了。赵高见了来使魏人宁昌,必定可知是刘邦的人,则可以证明刘邦其实魏国代表人之一。知道内幕的其实就那么几个人而已。赵高就是其中的一个。途径魏国故地的时候,魏国故人都纷纷来投,最著名的要数郦食其和郦商两兄弟外加3000子弟兵了。彭越为什么也是刘邦的天然盟友?因为彭越也是魏国故地的人!彭越一直想当魏王,刘邦一直压着不给他,后来确实需要彭越帮忙才能搞定项羽,在张良的劝说下,说是魏王豹以前在的时候,彭越根本不够格,现在魏王豹死了,不如就给他个梁王。


36)张仪,张耳,刘邦

那么秦国丞相吕不韦编写的《吕氏春秋》里记载,张仪,魏氏余子也。这里虽然解释很多种,但是结合张仪无论怎么坑害魏国,回到魏国,魏王还是任他为相,好像魏王就给傻子似的,最后魏襄王厚葬张仪于魏都大梁(开封)郊外的黄河之滨。很显然是宗族待遇,要是外人早剐了。不论是张姓族谱,还是考古发现,都能说明,张耳是张仪的曾孙,族谱就不细说了,这里说说二人的墓,张仪墓长方形,似砚,故墓附近村落(原为张仪后代守墓所居)乃称“砚台”,演变成今天的宴台,又因其南三公里的张耳墓亦似砚台,为示区别,张耳墓(张耳墓有很多说法)称南砚台,张仪墓称北砚台。本来两千前的事就很复杂,如果不抽丝拨茧,很难发现真相,往往都是人云亦云,本来红的慢慢地能演变成白的。张耳为什么在魏国灭亡后坚持抗秦?还被秦始皇通缉,刘邦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去大梁?为什么就能和张耳自然熟?你能安心的想象部分人认为的“楚国人”刘邦为什么这么热心魏国的事?而且还是年少时,别人的小孩谁兵荒马乱跑到岌岌可危的几百里外的大梁?

这里不妨就做一个假设,张仪是魏国宗室旁支,张耳是张仪的曾孙,那么张耳魏国宗室旁支之后,刘邦同样与魏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就不仅张耳这条线,前面的魏国人吕公,别忘了魏国宗室还有一个旁支就是吕姓,吕公一家好像就是为了刘邦起事而出现的,吕雉免费嫁给刘邦,吕泽,吕释之都是军中元老。早期招兵买马,钱从哪里来?虽然没有史书明确记载这些事,但是上面的事实不可否认。那么这个假设就很可能就是隐藏的真相。刘邦的这一条线,有三个大瓜!第一,史记讲他是蛟龙之子,民国考据学大家章太炎怀疑刘邦其实是私生子!第二,刘邦一生的偶像是魏无忌,一生唯一一个让刘邦不论是街头混混时,还是贵为九五至尊时,都亲自到坟前去祭祀,临死前不忘派人为他守墓,有人说刘邦给秦始皇等人派的人更多,其实还有一点你要明白,那就是先后顺序,不知道这个,就无法明白刘邦的用意。第三,祭祀祖先,刘邦祭祀的是大梁的祖先!因为《史记・封禅书》里明确记载,刘邦以梁巫为首,祭天,祭地,祭祀堂上,堂上就是一家之主居住的地方,也就是祖先,今天高堂还代指父母。说了这么多,有人又会问,为什么不明说?明说?刘邦盖还盖不住呢,在刘邦心里,父母名声更重要。

37)两千年前的瞒天过海之策——魏寿余“计迎”士会

东汉刘向家谱说的祖先是谁?他是春秋时期晋国政治家、军事家、中军将、太傅。

堪称完美的晋国执政大臣——士会。比魏氏的在晋国祖先魏寿余牛逼的不是一点点。

因为士会非常有才能,才派敢死队员魏寿余去秦国营救他。

士会回到晋国很快就做到了执政大臣的地位,而且一直受到加封,同时他还是范氏的正宗始祖。

有这样的显赫的祖先,刘邦为什么不认?西汉史书一点也不提!为什么东汉刘向(刘交的后人)偏偏隔了这么久才认?谁需要谁不需要不就水落石出了!刘邦为什么不需要?因为刘邦根本不是士会后人。

38)年轻的刘邦为什么娶不上媳妇

刘邦的第一个女人据说是曹寡妇。

是否说明当时没有人敢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刘肥是前221生,那么说明刘邦直到35岁才有了第一个孩子,在那个15岁就娶老婆生孩子的年代太奇怪了,刘恒,刘长一炮而中的事实证明刘邦的生育能力是很厉害的,直到40岁才娶妻吕雉,而且是吕公倒贴给刘邦的。至于到了40岁后,为什么秦始皇放松了对六国贵族的抓捕,是因为他主要精力放在了搞长生不老工程!)。

上面的事实足以证明刘邦当时的处境非常危险,秦国如果知道刘邦的贵族身份,肯定会来抓他。

不用等到秦始皇秦始假借东巡的名义去寻找这位“潜龙”,正史记载秦始皇常对人说:“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秦始皇很可能听吕不韦说过,蛟龙之子逃到了东南方向,因此借东巡的幌子去抓他,而刘邦当然知道自己是谁,他当然要躲到魏国故地芒砀山)

史记也说,“高祖即自疑,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

再加上关于他出生时的离奇,直到民国时期的章太炎大师才怀疑刘邦其实是私生子。

是一条“蛟龙”的私生子,秦国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作为贵族的刘邦,迫不得已来到了魏国的东都(魏国一贯是东西两都,前者是安邑---大梁,后者是大梁---丰邑,刘邦的名字’邦‘,其实就是丰邑两个字的合体,这些绝对不可能是巧合)

39)吕宣王与太上皇的排名先后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说的也是这件事。

这件事情不仅能证明吕泽对刘邦的恩情,也能证明吕泽的军事能力。

“从之”二字表明吕泽有自己独立武装,吕家早期更像是刘邦的合伙人,当然鉴于刘邦的特殊身份,还是应该隶属于刘邦的。并且吕泽的驻扎地“下邑”和彭城相距不远,刘邦既然能到这里避难就证明项羽还没有把这里打下来。

吕后的另一个哥哥吕释之也是如此,史书上说“以吕后兄初起以客从,击三秦。汉王入汉,而释之还丰沛,奉卫吕宣王、太上皇。天下已平,封释之为建成侯”。这句话说明吕释之也是从刘邦刚刚起义就加入队伍,还定三秦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后来他转入后方驻扎在丰沛,并且“奉卫吕宣王、太上皇”。这句话很有意思,吕宣王是吕后的父亲,太上皇是刘邦的父亲。史书上把吕宣王放在太上皇前面,也太轻视太上皇了。在讲究君臣父子排行的古代,实属罕见。难道刘邦真的只是太公的养子?真正的父亲就是那条“蛟龙”!

40)刘邦如何解决与太公谁给谁下跪的问题?

刘邦天天去太公那里“请安”,刘太公的属官就紧张起来,他对刘太公讲:“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

皇帝给老爹下跪并不会折损刘邦的威严,反而更加受人爱戴,汉以孝治闻名,设身处地,你觉得这会有损刘邦的威严么?

刘邦急于解决这个问题(他刘邦几乎天天去拜会老爹,以前可没见他这么勤快),因为可能真如司马迁所言,刘邦乃“蛟龙之子”,也正如民国考据学大师章太炎所说,刘邦乃私生子。养父自然是要下跪的。但是又不能太难堪,所以刘邦指使太公仆人劝说太公,再封他一个太上皇,把他派的远远的,在骊山脚下给他建了一个住所,美其名曰新丰。既然解决了名分问题,太公不必下跪,避免了尴尬,又为何不让自己的“父亲”住在宫里颐养天年?父子之间还能相处几年?最多五年!前202刘邦定都长安,前197太公就去死了,而且太公据说是90多的高龄。刘邦于心何忍?

由上述疑点,不难推测出,刘邦的身份其实贵不可言。项羽从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了。像刘邦这样要身份有身份,要能力有能力,要资源有资源,又怎么安于项羽的指手画脚?

41)回头再看分我一杯羹

战国七雄都有自己的宗庙,里面供着的是包括自己父亲的祖先,就算是王侯也的定期去跪拜,这一点从薛公,毛公劝魏无忌时说过的话可以证明,如果秦国毁了魏国宗庙,你还有何脸面见你老爹和祖先?父亲永远是父亲,刘邦怎么也改不了这个现实!作为帝王的刘邦去魏无忌坟前跪拜,那更则损了他的威望!但是刘邦一生中,每次去大梁都要去跪拜!所以分我一杯羹看起来像刘邦的策略,表面上看刘邦越不在乎,项羽越没办法。实际上是刘邦对太公没有感情。这一点从史记记载太公看不上刘邦不如老大老二,从刘交很早就被送到齐国留学,从毫不关心刘邦的婚事上,可见一斑。刘邦年少不着家,反而长途跋涉,冒着生命危险去大梁,刘邦快40了才娶妻,之前只能和寡妇鬼混。要知道古人40岁后挂掉的概率是非常大的!

42)《西京杂记》是在胡说八道吗?

《西京杂记》是汉代刘歆著,刘歆是谁呢?

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字子骏,后改名刘秀。 西汉宗室、大臣、经学家,楚元王 刘交五世孙,经学家 刘向的儿子。

那么在《西京杂记》里他是怎么讲刘邦的呢?

刘邦生于卿相之家,受过传统文化的熏陶,故刘邦志趣广泛,多才多艺,能赋诗作文、击筑而歌、拔剑起舞、会下围棋。

西汉,东汉的皇帝看不到吗?肯定不是乱写。刘歆胡说八道自己先祖是不可能的!

因而这才是是迷失的真相。不过有一点,根据种种蛛丝马迹,刘邦更可能出生在邯郸,其母亲就是如姬。

可以结合刘邦以梁巫祭祀祖先,天和地,再结合汉武帝说代汉者当涂高,当涂侯者魏不害,可知当涂高者魏阙也,再白话一些,就是当汉家天下气数已尽时,肥水不流外人田,以魏代汉。东汉末年魏讽在曹魏统治中心造反,就是企图实现汉武帝的愿望,但是曹魏借壳上市。

43)毫无战功的刘邦被封为砀郡长的原因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国灭 魏国,因魏国东部有 砀山,改魏国的 大宋郡为砀郡。

那个时候是根据你是哪里人,就把你封到哪里。刘邦在放了劳工后也躲到了砀郡。

熊心这一招是一石二鸟之计,其一是封魏国人刘邦为砀郡长,谁都无话可说,其二,利用刘邦平衡项羽的势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项梁,项羽一手壮大的楚军这时候指挥权暂时握在了怀王手里,项羽被封为鲁公,封地仅鲁邑—今曲阜一地,和砀郡没法比,分封的依据是项羽祖上是鲁国贵族。这一点项羽也无话可说。而且项羽死后葬在了鲁国。

44)建都于丰邑的最后一任宋国君主宋王偃为什么死在魏国的温邑?

这位宋王其实很牛,他东败齐,夺五城,但是这五城是齐国早先从宋国夺得,齐国其实不占理,南败楚,得地三百里,但是,楚国疆域辽阔,对楚国来说无关痛痒。大败魏国,连克数城,一时所向无敌。

魏国本来就被秦国压缩的很小了,又被宋国欺负,是可忍,孰不可忍!?威胁到了魏国大梁,这可是核心利益之所在!所以宋王偃一定会死在魏国。

那么丰邑的宋王偃怎么到了魏国呢?很显然,魏国占领了丰邑,俘虏了宋王偃并杀死了宋王才是正解。

45)咸阳宫遗址博物馆馆长的李朝阳和咸阳博物馆馆长的王晓谋于2005年1月合著了《汉代雄风.汉高祖与长陵》一书,书中亦指出:“刘邦出生在魏国大梁“。

作为馆长,能接触到第一手出土的文物,里面一定可以支持他们的论点的文物。

46)刘邦未起义之前,刘邦有多少舍人?

《史记-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在这个年表里,刘邦封的一百四十多位诸侯中,竟有22位是刘邦的“舍人”!显然刘邦的舍人,中涓总数要远远大于封侯的舍人人数。

什么是“舍人”?“舍人”是一个早己死去了的辞汇,甚至连《辞海》这样浩翰的辞典里都找不到它的身影,它还只现身于秦、汉的古籍中。“舍”字本来就有“家”的意思,故能构成诸如宿舍、寒舍、茅舍、田舍等词汇,因此“舍人”的确切身份就是后世说的“家人”。

大户人家可以有很多“舍人”,舍人的总管是“家令”。“家令”就是后世说的“管家”。刘府究竟有多少舍人,无考。但其中有姓有名的22位“舍人”,后来刘邦皆封为侯!以郡为国者曰“王”,以县为国曰“侯”,侯国也有自己的纪元。这22位舍人中有12位在陈胜举义前还随他上了芒砀山,史称“起砀”,而砀就是魏国故地。

公元前225年,秦国灭 魏国,因魏国东部有 砀山,改 大宋郡为砀郡 。辖 睢阳县、 虞县、 蒙县、 襄邑、 外黄县、 陈留县、 大梁县、 雍丘县、 栗县、 酂县、芒县、 砀县 、 谯县、 济阳县、 单父县等21个县,郡治 睢阳县(今河南省 商丘市 睢阳区)。

砀郡的是汉高祖 刘邦的发迹之地,刘邦妻 吕雉以及辅佐刘邦南征北战的 张耳、 彭越、 申屠嘉等均为魏国砀郡人。

47) 且看最权威的刘氏家谱是怎么说的

据“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会长”刘恒心老先生著《刘氏大成谱》载:
刘邦的曾祖父刘清,战国末年仕魂,原是魏国大夫。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前,悉家由魏都大梁(开封)迁至沛县之丰邑。为避秦祸,取“卯、金、刀”之主字,改姓为金,后复姓刘。故今之丰县赵镇“金刘寨”依在。刘清病逝于此,葬于斯,至今坟墓依存。

48) 丰邑为何如此坚固,强攻总是不下,为什么只能智取?

雍齿守丰叛变时,刘邦先后以三千人、九千人、一万四千人三次攻打。最后一次也不是强攻而下的,而是靠一个叫彭祖的士卒私开城门才得以进城。此公后来先后专为太公及吕后驾车,封为敬侯2000户。一个小小的丰邑,哪来这么城坚池深的城池?一群魏国人为什么聚集在丰邑城里?一个最合理的解释就是,这里是魏国最东端的陪都!

49)你知道第一个起兵讨伐诸吕的将军是谁吗?

他是齐内史,中尉魏勃。他是曹参留给齐王的,此人心思敏捷,会打仗。为什么又是个姓魏的?这背后的道理,只有刘邦知道了。这是刘邦秘密交代给刘肥舅舅曹参的秘密。他日如果吕氏威胁到了刘氏天下,只能依靠长子刘肥,所以一定要派能打会打的人,又要绝对靠得住的人辅佐齐王,先是曹参,后是魏勃。为什么魏氏能靠得住呢?这还用说出来么?

灌婴在荥陽,听说是魏勃教唆齐王擅自发兵讨伐诸吕。这样内应周勃和灌婴才能顺利成章以平叛为由从吕家获得兵权!

朝廷听说齐王发兵西进,相国吕产就派大将军灌婴带兵东进拦击齐兵。灌婴到了荥陽,心里盘算:“诸吕领兵聚集关中,想要危害刘氏而自立为皇帝。我现在如果打败了齐国回朝报捷,这就等于助纣为虐了。”于是他就违抗朝廷的命令,率军驻扎在荥陽,派使者通告齐王和诸侯王,表示愿互相联合,等待吕氏一叛乱就共同诛杀他们,以维护汉室江山。齐王听说此事后,心里非常高兴,信心大增,就派兵向西进兵夺回他们的故地济南郡,并在齐国西界驻军等待时机。

诸吕叛乱平定后,灌婴派人把魏勃召来,责问他发兵前为什么不向朝廷请示。魏勃反驳说:“失火的人家,哪里有空先告诉主人然后才去救火呢?”说完就退立一旁,两腿发抖,吓得说不出话。灌婴看了他半天,笑着说:“人们都说魏勃很勇敢,其实是个平庸无能的人罢了,哪会有什么作为呢!”于是将他免职,但是也没有治他的罪。呵呵,这里面的道道你看懂了么?当初魏勃在刀驾到脖子上,都丝毫不怕,现在怕了么?当然不是,这是朝廷对魏勃的保护,也是事先通了气的。

魏勃年少时,试图求见齐国丞相 曹参,因家贫没有办法打通关节,因而经常独自于清早时分前往齐国相府舍人的门外扫地。舍人奇怪,以为是鬼怪而在暗中察看,发现是魏勃。魏勃说:“想见丞相大人而没有机会,所以为您打扫大门,想以此得机会求见丞相。”于是这位舍人把他引见给丞相曹参,曹参让他也做了舍人。一次他为曹参驾车,途中提了些建议,曹参认为他有才能,将他推荐给齐悼惠王。齐王召见了他,任命为内史。从此,齐悼惠王得到了自置二千石官吏的权力。到齐悼惠王死后,哀王继位,魏勃当政,权力重于齐丞相。

齐王听到这个计策后,与中尉魏勃等人暗中谋划出兵。齐国相召平听到了这件事,就发兵包围王宫(西汉时各诸侯国丞相为中央选派,意在起到监督诸侯王,防止反叛)魏勃骗召平说:“大王想发兵,可是并没有朝廷的虎符验证。相君您围住了王宫,这本来是好事。我请求替你领兵护卫齐王。”召平相信了他的话,就让魏勃领兵包围住王宫。魏勃得到兵权后竟直接把包围王宫的士兵调去包围了相府。召平后悔不已,自杀而死。至此,兵围解除,齐王脱身,后令驷君为国相,魏勃任将军,祝午做内史,把齐国兵力全部发出参与平定诸吕之乱。(《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50)刘邦少子刘长最信任的人是谁?

审食其乃吕后绝对亲信, 吕雉掌权后权势大涨,刘长竟然公然刺杀吕后的老情人审食其。是谁帮他杀了审食其呢?这个人是一路从封地护卫他到京城的贴身护卫魏敬。为什么刘邦和儿子们放心魏氏?这点刘邦无条件信任魏无知也可证明,下文详解。

51)刘邦身边有魏无知

对于魏无知的记载很少,只是在陈平传有提到他,是魏无知把陈平推荐给了刘邦。

从刘邦召魏无知问话的对话上,我们能够看出魏无知是为刘邦延揽人才的,从刘邦当天就重要陈平来看,刘邦是绝对信任魏无知的,这个稍后与萧何作比较,也能从魏无知的话中明白,魏无知绝对也是超一流的人才,因为他明白这个大争之世,什么样的人才才有用,也是刘邦为什么老是往儒生帽子里撒尿的原因,因为他身边有人告诉他大乱之时夸夸其谈的道德君子不仅无用,还有害。

刘邦与陈平谈了一番话后,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让他做参乘(陪皇帝出行的近臣),主管监军工作。

命令一下,像捅了马蜂窝,曹参、樊哙、周勃、灌婴众将都喧哗起来,愤愤不平地议论说:“大王日前刚得到楚国的一个逃兵,还不知道他本领的高低,就跟他同乘一辆车子,并且反让他监督我们这些老将!”

不久他们找到刘邦对他说: “陈平虽然是个美男子,只不过像帽子上的美玉罢了,他的内里未必有真东西。我们听说陈平在家时,曾和嫂嫂私通;在魏王那里做事不能容身,逃亡出来归附楚王;归附楚王不相合,又逃来归降大王。现在大王却如此器重,让他做高官,任命他为护军。我们听说陈平接受了将领们的钱财,钱给得多的就得到好处,钱给得少的就会遭到报复。所以陈平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作乱奸臣,希望大王明察。”

他们对陈平的攻击很有说服力,符合大多数人心理,谁都不会喜欢一个品行不好的人。

刘邦也一样,他开始怀疑起陈平来,就召来魏无知责问他怎么什么人都敢介绍给他。

魏无知对刘邦说:“我介绍给大王的是才能,您所问的是品行。现在即使有人有尾生、孝已那样的品行,但对争夺天下的胜负没有作用,大王哪有闲暇使用这样的人呢?楚汉对峙,我推荐善出奇谋的人,只关心他的计谋是否确实能够有利国家罢了。至于私通嫂嫂、接受钱财,又有什么值得对他的才能加以怀疑呢?”

尾生是谁?孝已又是谁呢?

尾生是春秋时期的一位男子,他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后世用“尾生抱柱”一词比喻坚守信约。孝己是商朝君王武丁的长子,非常孝顺,武丁听从后妻的谗言放逐孝己,致使孝己流放至死。在当时,他们俩个代表着好品行。

能看出能人的才能,自己也必定是个聪明人,魏无知的一番话明确地指出了争天下和治天下用人的不同之处。

刘邦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并让他做参乘(陪皇帝出行的近臣),主管监军工作。就算陈再有才能,刘邦也应该考察一段时间再用,萧何举荐的韩信萧何力荐刘邦重用韩信,然未果多次向刘邦举荐重用韩信,然而也一直未果,因此韩信才会选择离开。

从刘邦对二人举荐的人的态度上,我们发现,刘邦对魏无知是绝对的信任,这种信任超过了萧何。你说魏无知和刘邦什么关系吧?!而且这个盗嫂的人说的不是陈平,而是这小弟提醒刘邦谁才是嫡系。这个盗嫂的人他叫魏无忌。说到这里,你们知道周勃他们为什么提盗嫂这个情节了吗?他们意思是说,我们才是你的班底,咱们知根知底,我们都知道你刘邦的绝密,你也最了解我们,因为从小就跟着你刘邦了。

52)刘邦祭拜亲自坟前祭拜魏无忌与刘邦不愿跪拜刘太公所露出的狐狸尾巴

刘邦刚刚建立汉朝,百废待兴,应该说比当老百姓时更加忙碌,做百姓时,刘邦也未必能做到这样有规律地去拜见父亲。显然是有备而来。两条线索合在一起,问题就非常明了了。一个是每过大梁都是祭拜,一个是一天都不想多拜,给了太公名号,不用互相拜之后,还是借太公闷闷不乐,给打发到栎阳去了。

53)侯嬴之于魏无忌VS纪信之于刘邦

甘愿为主公去死,这需要魏无忌和刘邦怎样的人格魅力才能做到?

纪信从芒砀山就开始跟随刘邦,而目前记载他为赵城人,很可能就是邯郸人。长得非常像刘邦!魏无忌信陵君,如果说纪信在魏国灭亡时取了魏无忌的名(声旁一样都是己)和封号用作自己的姓名可不可以?古人避祸时长如此。比如刘取偏旁就是金,生金死刘就是这个道理。

再说纪信如果是邯郸人,那么于刘邦生于邯郸也对上了,魏无忌滞留邯郸十年,肯定生了一大堆孩子,这些孩子都需要隐姓埋名,不然就会被秦始皇赶尽杀绝,刘恒的外婆魏媪就是魏国宗室之女,父母被秦国杀害,魏媪和其他宗室逃亡了南方吴地,我怀疑这些宗室里面或许有黄石公魏辙,因为魏辙的弟子许负给魏媪女儿算了一卦,说他当生天子。可见魏媪和女神算许负是认识的,怎么认识的呢?当然通过本家的魏辙认识的。后来一块和魏媪逃出来的魏氏后人都受到刘恒的封官和赏赐。

一个邯郸人冒着杀头的危险跟着刘邦逃亡芒砀山,长得又像刘邦,要说是亲兄弟我信。参考《21)如姬去哪了》,魏无忌除了如姬还有小妾,在邯郸不用他操心人家赵国的事,他只能生孩子玩。他的后代有信姓,有王姓,就是刘邦的中涓魏卑子后人因为自己是王室,所以改姓王,兰陵王氏,京兆王室,山阳王氏都以他为祖先,后代当然也有魏姓,比如魏无知。

54)再论刘邦栎阳建宗庙

前364年以公孙痤为相,庞涓率魏武卒一度攻破秦孝公于栎阳(很多文章都引用,目前不知道出自何处),秦退回雍城,把秦人吓破了胆,有人说这是吹牛皮,是不是看雍城地理位置就知道了!就算是从西面的咸阳算到雍城也有1600多公里!魏惠王在位期间不仅攻破过秦国首都,后来也攻破过邯郸。

同年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这一刻是非常值得纪念的,因为几十年后魏国国运一落千丈。前因惠王迁都后四面出击,把人都得罪了。四战之地,猛虎架不住群狼。

话说回来刘邦为什么不在首都长安建宗庙?为什么在魏国占领过的栎阳和魏国故地颍阳?为什么太公还活着,宗庙里没有太公,没有太公之父?自己的名字和老爹的名字总该知道吧?为什么没有留下来?还是因为刘邦离奇的身世!

编辑于 2023-01-23 21:11

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项羽和刘邦是怎样理解分封的?

在比较刘邦与项羽的分封策略时,有一个经典话题是:项羽究竟想不想“统一”?有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项羽的分封与刘邦并无不同,本质都是后世贾谊所言“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通过分割诸侯王势力实现制衡,最终目标同样是完成统一。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在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列国秩序仍然是一种共识,而“并天下”才是一种刚刚形成的新观念。对于山东六国而言,他们远远没有接受这种观念,在明确的体现在“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石中。反秦战争不仅仅是反秦国,更是反秦制。

(关于这一时期的统一观念可以参考 战国时期,六国都知道秦国想灭掉他们,为何不进行有效联合来反击?,相关材料列举过多次就不再赘述了)

就此而言,当反秦战争告一段落,历史进入楚汉时期时,推翻“混一寰宇”的秦制,重新恢复列国秩序几乎是一种必然,因此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任何一个人站在那个位置都会选择分封。但是如何分封,如何看待分封,则会依据政治观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探究二人的内心想法,但是如果仅从刘项两人的行为来看,我认为刘邦和项羽对于分封的态度是存在区别的:刘邦分封异姓王仅仅是对政治事实的承认,其内心更加青睐郡县,而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则是主动为之,并且有意维持这种秩序。

具体而言,二者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就静态的角度而言,项羽的分封体现出了更多的主动性,其核心特征是扶植军功阶层压制旧王族,而刘邦的分封则相对消极,更多只是对现实的追认;从动态的角度而言,当争霸开始时,项羽仍然在试图维持分封框架,而刘邦则更倾向于重建郡县,直到受形势制约,无奈选择分封异姓王。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


刘邦分封异姓王

比较项羽和刘邦的分封,最为明显的区别便是项羽的分封明显更为零碎,除对故楚作出拆分外,刘邦基本保留了战国末期的七国格局,然而项羽则对各国版图作出了大刀阔斧的切割:楚国一分为四、赵国一分为二、齐国一分为三、秦国一分为四。

与版图紧密相关的问题便是诸侯王的人选。项羽分封最大的特色就是主动分封了一批“军功阶层”,并以此压制六国王族,正如项羽自己所言:“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於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之力也。”

在项羽分封的18名诸侯王中,旧六国王族仅有五人:分别为赵歇、魏豹、韩成、田市、田安。其中田安相对特殊,《项羽本纪》如此解释其受封的原因:

故秦所灭齐王建孙田安,项羽方渡河救赵,田安下济北数城,引其兵降项羽,故立安为济北王,都博阳。

就此而言,田安虽为齐王建之孙,但是其受封并非由于王族身份,而同样是因为其救赵有功,因此如果在去掉田安,那么十八位诸侯王中只有四名旧王族。

这四名旧王族有两个共同点:第一,他们全都是在项羽分封前便已经称王,对于他们的分封毋宁说是对既成事实的承认;第二,除韩王成外,其余三人在受封时全部被迁离故国,徙至它地。就此而言,项羽不仅没有主动分封任何一位旧王族,反而对已封王族极尽打压。

与旧王族的式微相反,在项羽的分封中出现了大批自身并无地盘与军队,仅仅因功封王的军功阶层:

申阳者,张耳嬖臣也,先下河南,迎楚河上,故立申阳为河南王,都雒阳
义帝柱国共敖将兵击南郡,功多,因立敖为临江王,都江陵。
赵将司马卬定河内,数有功,故立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
齐将田都从共救赵,因从入关,故立都为齐王,都临菑。
燕将臧荼从楚救赵,因从入关,故立荼为燕王,都蓟。
赵相张耳素贤,又从入关,故立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
当阳君黥布为楚将,常冠军,故立布为九江王,都六。
鄱君吴芮率百越佐诸侯,又从入关,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

上述诸人中除英布、吴芮有自身军队外,身份均为“将”而非一方君主,尤其是“瑕丘申阳”,更是仅仅为“张耳嬖臣”。即使是英布、吴芮,在解释封王缘由时,其强调的仍然是“常冠军”“从入关”的功绩,而非他们自身的军队。

如果我们与刘邦的分封对比,就能够更加明显地看出项羽和刘邦分封的区别。刘邦所分封的所有 异姓诸侯王,均是对于客观现实的承认,无论是韩信、 彭越还是吴芮,都已经是一方诸侯,但是项羽在分封则更多体现出“功绩”色彩。

就此而言,韩信对项羽吝啬封赏的指责或许只局限于西楚阵营内部,而对于其他诸侯国,项羽的分封更具主动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便是以军功阶层压制旧王族,而刘邦对于分封则相对消极,完全是对于既成事实的承认,并未主动分封任何一国。

更为明显的是在争霸过程中,当分封格局发生变化之后两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分别为韩魏、齐地作为对比项来观察这种不同。

韩魏之地靠近秦国,并且自战国以来多为变法先驱,因此在体制上与秦国的郡县制十分接近,再加上其本身疆域较小,因此从战国末期开始,在韩魏之地设置郡县便成为一种共识,比如在王绾主张在齐、楚、燕分封诸王时,就完全没有提及韩魏,说明在韩魏设置郡县并无阻碍。

事实上,在刘邦收服三秦的过程中,同样延续了此种针对韩魏的策略。河南王申阳投降后“关外置河南郡”,在韩信击败魏豹后,“遂定魏地,置三郡”。

与之类似,唯一未被迁徙的韩国成了项羽最先处理的目标,但是项羽后续的处理则与刘邦不同,随着刘邦还定三秦,项羽:

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以距汉。

在郡县韩魏成为共识的情况下,项羽在废韩王成后完全可以单纯以郑昌为郡长,领兵抗汉。但是项羽仍然选择分封韩国,并且其人选同样为并无自身地盘的郑昌,这说明项羽有意维持分封秩序,而不仅仅是出于“不得不封”。

与之类似,在平定田荣后,“项籍立故齐王田假为齐王。”在《秦楚之际月表》中两件事分别发生于一月、二月,说明项羽对于立齐王之事并无太多迟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韩信请求立为齐王时,刘邦的态度极为激烈:“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在张良、陈平劝谏后才勉强同意。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田假乃是末代齐王田建之地,属于王族嫡系,因与田荣兄弟之争而失国。田假也是项羽唯一一个主动分封的旧王族,这也说明,这经历田荣之乱后,项羽对于统治齐地缺乏信心,因此更为依赖本土势力。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刘邦和项羽对待分封策略的确存在差异:对于可为郡县的韩魏地区,刘邦顺其自然的设置郡县,而项羽则选择再次分封韩王;对于难为郡县的齐地,刘邦对于韩信的分封请求极其不满,而项羽十分自然的接受了现实,并且一改此前行事风格,分封了一位旧王族。

以上我们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比了刘邦和项羽对于分封的不同态度,可以明显看出,项羽对于分封的确更为主动,并且有意于维持分封秩序,而刘邦的态度则更为消极,仅仅将其视为一种过渡。

如果观察楚汉争霸时期,刘邦的扩张进程,我们会发现他的确表现出对郡县制更为明显的偏爱。如上所述,在还定三秦以后,汉军先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遂定魏地,置三郡。”然而这种设置郡县的尝试在进入赵地后遇到了挫折。

据《汉书·高帝纪》,汉三年十月,井陉之战后赵地也曾“置常山、代郡。”《秦楚之际月表》则将其描述为赵、代“为汉属郡”,而“乃立张耳为赵王”则发生于汉四年十一月,说明在击败赵国后,其地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被设置为郡县。

韩信请求立张耳为赵王的目的在于“以镇抚其国”,这说明郡县制在赵地的统治遭遇困难,只能通过分封缓解冲突。无独有偶,在刘邦与项羽对峙于荥阳、成皋时,袁生曾提及“使韩信等辑河北赵地”,此时距离井陉之战已过去七个月,但韩信仍未平定河北,说明郡县制的确在赵地遇到了困难。

“立张耳为赵王”是刘邦在楚汉争霸时期推行郡县制遇到的首个挫折,但类似的事仍在上演。与赵地类似,汉四年十一月时齐地也曾“属汉为郡”,但最终仍需立韩信为齐王。从之后的历史来看,这或许并非仅仅出于韩信个人私欲,汉对齐地的统治的确存在困难,直到垓下之战时,仍需曹参“留平齐未服者”。

就此而言,与项羽相比,刘邦的确展现出了更为明显的对于郡县制的偏爱,其最终接受分封异姓王,主要是受形势影响,具体而言包括两个方面:从客观上,在山东六国实行郡县制的确存在困难,难以维持统治;从主观上,裂土封王实为此时各路诸侯的基本共识与诉求,刘邦不得不接受。

郡县制在山东六国的客观困难已经有所阐述,以下我们再来看一下时人对于分封的主观态度。正如一开始所说,分封仍然是山东六国战国末期以来的普遍共识,这一点在刘邦阵营中同样有明确的体现。

在刘邦阵营中,韩信对于分封是最为积极的,早在汉中对时他就指责项羽“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劝谏刘邦“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其请立赵王、齐王,认为刘邦“终不夺我齐”或许正出于此种观念。

与之类似,张良在反驳郦食其立六国后的建议时指出:“天下游士离其亲戚,弃坟墓,去故旧,从陛下游者,徒欲日夜望咫尺之地。”而在垓下之战前夕,张良进一步建议分封韩信、彭越,强调“君王能与共分天下,今可立致也”,则使刘邦迈出了分封异姓王的最后一步。

甚至在刘邦最终战胜项羽后,以韩信领衔的诸将在劝刘邦称帝时,同样强调了刘邦分封之德:

先时,秦为亡道,天下诛之。大王先得秦王,定关中,于天下功最多。存亡定危,救败继绝,以安万民,功盛德厚。又加惠于诸侯王有功者,使得立社稷。地分已定,而位号比拟,亡上下之分,大王功德之著,于后世不宣。昧死再拜上皇帝尊号。
大王起于细微,灭乱秦,威动海内。又以辟陋之地,自汉中行威德,诛不义,立有功,平定海内,功臣皆受地食邑,非私之地。大王德施四海,诸侯王不足以道之,居帝位甚实宜,愿大王以幸天下。

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探析刘项二人对于“统一”的真实想法,但是从他们的行为举动来看,二者之间的确存在区别,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的话,在面对“可封可不封”的情境时,项羽会选择分封,而刘邦则倾向于不封,具体而言:

刘邦本人倾向于重建郡县制,只是受到主客观形势的限制,不得不暂时分封异姓王,这也注定了他在汉初与异姓王之间的战争。而在项羽身上,我们则看不到这种对于郡县的执念,能够看到的政治倾向,仅仅是扶植军功阶层压制旧王族,其余只能是一种猜测。

回到这个问题本身,如果我们将秦汉之际的历史视为通向大一统帝制的漫长进程,那么我们可以说,项羽的分封实际上是优于刘邦的,因为他的确在试图“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项羽的失败并不在于分封策略。

但是更为关键的问题在于,“统一”真的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唯一目标么?我们不应该忘记,“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并不必然指向统一。

秦汉时代最终创造了延续两千年的帝制,但是对于身处秦汉之际的人而言,他们仍然处于一个动荡的时代,一个充满不同可能的时代。正如韩信仍做着裂土封王的美梦一样,“汉高祖”和“西楚霸王”的名号,或许揭示了刘邦和项羽的根本区别。

如果我们将从长平之战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视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单元,那么项羽的分封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其意义甚至不亚于公元前221年。项羽的分封意味着秦的统一尝试最终失败,历史重新回到了战国末年的节点,未来属于泗水亭长和洛阳少年。

编辑于 2022-12-29 09:53

那他自己很可能一无所获。

发布于 2022-12-25 10:35

那就反了呗

发布于 2022-12-24 14:06

项羽:分封是我的目的。

刘邦:分封是我的手段。

发布于 2022-12-22 19:22

分封制的不可救药,应该能从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得到充分的证明!但是迷恋打天下,然后瓜分天下的蠢东西,仍然不在少数!都是郡县制既然已经诞生,就一定能显示出他强大的进步作用,分封虽然不愿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却实在不是大一统思想的对手!因为分封,一定会造成天下诸侯的水火不容,互相攻伐,互相兼并,血流成河!同姓王,自家兄弟都不能避免!所以,柳宗元的封建论,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一锤定音!就像今天的民主转型理论一样,一定只能形成一边倒,因为这根本不是什么政治问题,也不是什么社会问题!只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问题!专治两千年血流成河的周期性循环的历史,铁证如山!所以别无选择!

发布于 2022-12-21 07:14

一天天的把刘邦贬得一文不值,项羽都夸上了天,却怕极了与刘邦战场上见,偏指望着鸿门宴做点啥同归于尽的好事。一个二个的的,德行。我看你就算穿越回去也就是一副好食材,必定三步下鼎:

天下分裂,诸侯乱斗,不正是我项羽一统天下的大好局面么。谁叫我是高富帅呢。

什么,小心刘邦,你说的是那不会打仗只会“为之奈何的老流氓”,我一只手把他当苍蝇一样的拍了。

喊你闭嘴,你还叨叨个没完,哟呵,你还敢骂我,老子马上让你明白什么叫做食材的自我修养。

发布于 2022-12-20 17:52

其实在鸿门宴的时候怀王之约中先入关中者为王已经作废了,之后项羽分封是得到大家的认可的

发布于 2022-10-18 08:33

成不了,戏下相王数比如>14,否则相王失败。

戏亭布局与其说是分封,不如说是相王,也就是说诸侯相互承认对方为王,即与会各方都是有兵有地盘的无冕之王,只差一个名义而已,而戏亭诸侯相互承认对方为王,短时间去除了来自戏亭诸侯的阻力,剩下的阻力只有老东家六国旧王而已。

戏亭相王,其实是灭秦远征诸侯联军的军头集体造反,为了减少造反成功的阻力,新王不是把旧王推翻,而是把旧王国分成2-4份,旧王占其中一份,新王各占一份,于是旧王国的丞相、将军变成了新王。

为什么戏亭布局可以迅速实现呢?相王可不是你在地图上画几笔,天下就按照你的预设实现的。

如果你项藉把自己的叔伯子侄封到各国当王,那肯定成不了,那根本就是无根的浮萍,没有任何现实基础,你项藉有那么多兵力分给项氏子弟吗?那些子弟能打赢六国旧王吗?肯定是不行的。

戏亭布局能基本实现是因为实施了阻力最小的方案,以承认既有事实为主,微调为辅,封六国将相为新王,瓜分旧王的领土。

新王本来在旧王国就是实力派权臣,得到戏亭诸侯的承认,也就没有了外部干涉,可以放心大胆造他前老板的反。

而且权臣们虽然是造反,但没有下死手,只是把旧王国分成2-4份,旧王还占有一份,不至于拼命反抗,加上权臣们本身就是造反起家,刀口舔血,比起以血统称王的旧王,能力更强,手底下聚集了一群维能力论野心家,新王集团的实力胜于旧王集团,所以才可以瓜分前老板的领土。

为了使相王后,项藉能称霸诸国,要把各国分得更小,旧七国中,弱国分两份,中等国分三份,强国分四份,最终结果必然大于7的2倍,必然大于14。

最终分得19份是合适的,只有把其他国家分得更小,才能方便项藉的楚国称霸。

从结论上讲,项藉的分封问题不大,其失败是残暴不仁,过于强调个人武力不注重统战的结果,与分封无关。

发布于 2022-09-20 12:08

名义上是“分封天下”:

项籍先尊楚怀王熊心为楚义帝,然后以楚义帝之名封十九王。

实际上是“集体造反”:

项籍是个反贼,因为后入关,未获得封王资格,于是在关中勾结和蛊惑了楚国诸将和列国诸将,集体造反,以下克上,驱逐旧主,自立为王。

项籍只是这场集体造反的领头人,叛军盟主。

《史记·高祖本纪》: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
《史记·淮阴侯列传》: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客观上是“戏下相王”:

这属于一场叛将们的相王行为,何为“相王”?

就是以项籍为首的各国叛将,反叛故主,对天下郡县进行划分,然后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和领地。

《史记·太史公自序》: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

······

但是呢,“分封天下”这个词汇误导了太多人,让世人误认为这是一场由项籍自上而下的封赏功臣。

所以嘛,如果觉得“集体造反”一词比较刺眼,可以使用相对中性一点的“戏下相王”一词。

······

回到正题。

封几路诸侯王,不是项籍能决定,而是要看当时有多少路实力派。

要看项籍需要勾结多少路实力派,才能完成叛主自立。

······

最后回答一下提问者说的“让义帝禅让称帝”。

在当时,项籍想要实现叛主自立,最大的敌人就是他的故主熊心。

因为熊心不是傀儡,而是一个稳居彭城、据有楚地、手握重兵,且自身军事才能不俗的实权楚王。

项籍为了实现叛主自立,强行认熊心为爹(尊为义帝),给熊心当大儿子(自号伯王),西楚伯王就是楚义帝长子的意思。

项籍在关中勾结诸将集体造反之后,亲率叛军出关东返,和故主熊心大战6个月,才攻灭熊心集团。

也就是说熊心的结局是兵败身死,你让项籍怎么让义帝进行禅让?让熊心战死的尸体来禅让吗?

············

末尾,放一篇分封天下是集体造反的文章,详见下文。

编辑于 2022-09-20 10:08

只封八个?

那刘邦甚至可以不用入蜀了,反正马上就会烽烟四起了,还搞啥暗度陈仓啊,直接拿下关中好了。

发布于 2022-09-20 09:29

项羽在分封完十八路诸侯后,自己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但是这个分封更多的是从军功方面考虑,没有从政治的角度处理,以至于导致了后来的一系列变故,当然只要涉及到利益,不管如何分配都会有人不满意。

当然我们不能替古人做决定,只能弄点茶余饭后的谈资,吹吹牛X。

我们从项羽的分封来分析一下,到底失误在那些地方。

(一)失约于汉王刘邦
刘邦的确是偷奸耍滑,没有在正面战场与秦军交战,一直在打怪升级,让项羽顶在前面厮杀,自己从下路跑去偷家,没想到竟然成功了,率先进入了咸阳。
楚怀王曾 “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意味着按照约定刘邦就应该获封秦国的关中土地,成为新的秦地之主。
项羽分封前也提前向领导请示,怀王回复“如约”,但是项羽不准备按约定来,也没把楚怀王这个放羊娃的约定当回事,内心满是不屑“王位都是我叔叔扶持来的,天下是我打下来的,现在还跟我在这指手画脚的摆谱,你算老几。”
所以项羽可不管什么领导意见,自己拿主意,先把名义上的领导人楚怀王,尊为义帝,然后并没有按约定把关中地区封给刘邦,而是把刘邦打发到巴、蜀、汉中地区,封为汉王
原本应该获封北、上、广、深这种发达地区的封地突然变成了巴、蜀这种穷乡僻壤,这种分封换谁都不会高兴,当初说好的事,凭什么就变了,刘邦心里一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但是刘邦比较聪明,意识到目前根本就不是项羽的对手,只好忍气吞声听其安排,但是内心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二)关中封给了不恰当的人
项羽把关中的土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个秦国降将,以达到围堵汉王刘邦北上的目的。
可是项羽也不想想,当初这三人带领二十余万秦兵投降后,被你自己全部坑杀,这些秦兵的亲朋好友全在关中地区,可想而知,秦人对这三个叛徒有多痛恨,简直恨不能生啖其肉,所以这三人在关中地区简直就是过街老鼠,统治不得人心。

(三)几个被从老家赶走的大王
魏王豹被赶走,封西魏王,项羽占了自古以来就是魏国不可分割的土地梁地;
赵王歇也搬家了,封代王,自己的老家封给原本的手下,赵相张耳;
燕王韩广被封到了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成了辽东王,原地盘也封给了自己的手下,燕将臧荼;
齐王田巿(fu,上面不是点)也被赶到了海边,封胶东王,原地盘一分为二,封给了齐将田都和投降项羽的田安。
这几个大王的地盘可不是项羽打下来的,是他们自己当年起兵反秦时,抛家舍业又是投钱又是投人拼死拼活打下的,现在秦国刚灭,你项羽上嘴唇一碰下嘴唇,把我原来的地盘都给分了,而且还是分给了我的部下,凭什么?

(四)没有跟随入关的有功之人不获封

齐国田荣是最早出来反秦的重要力量,甚至齐王田巿都是他立的,只因当年田荣与田假争权,田假失败后跑去投奔了项梁,之后项梁请求田荣派兵援助攻秦,田荣要求杀了田假才肯出兵,结果被项梁拒绝,田荣也就没有出兵,由此和项家产生了矛盾,最终没有跟随项羽入关,项羽也借机没有封田荣为王。

彭越江洋大盗出生,趁着陈胜反秦的东风,也聚集了几千人参加了革命,但是他主要是在山东省境内开发根据地,没有跟随项羽入关,所以也没授封。

陈馀和张耳当年是生死弟兄,最早跟着陈胜一起闹革命,之后又共同拥立赵王歇为王,在钜鹿之战中,张耳和赵王被秦将章邯围困在城中,张耳派人向陈馀求救,陈馀因为章邯势大,不敢轻易出兵,等到项羽击败章邯,张耳怪陈馀不对自己援救,两人从此反目成仇,陈馀一怒之下,丢弃将印离去,也没有跟随项羽入关,最终项羽只给了个鼓励奖,给了三个县的封地。

这三人都算是反秦的元老了,自身也很有实力,只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跟随入关,项羽就没有封王,所以这几人愤愤不平,内心里充满怒火,“老子这些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凭啥不封我”。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导致众人分完战利品后,抱着不同的心情各自回到了封地,但是怨恨与不满的情绪终究是埋下了,另外一场风暴又将袭来。

发布于 2022-09-20 09:18
《四百帝王》刘邦分封诸侯这件事,你们都别当真
1033 播放
发布于 2022-02-12 08:15· 174 次播放

假如我是项羽,我也选择分封,迫于那个时代背景。但是我不杀怀王和子婴,也不坑杀秦兵,也不劫掠关中,我会把秦国的土地留给自己做封地经营,把秦军改编到我的队伍里。

从边疆(长城沿线和南方)附近的郡县封给旧贵族,自己部下大肆封赏做相或者卿,相互掣肘。赵坨那边也要劝降。

其他地方都归楚国,自己组建一个朝廷,用怀王圈养到洛阳当傀儡,把他当成日本古代天皇那种吉祥物,自己当秦王兼职楚王。

刘邦么,就回沛县,当个齐王吧。把他的谋臣全部要走。

发布于 2019-12-02 13:21

天下未定,诸侯林立,跟你楚国只是盟友关系,只不过项羽实力最强,拳头最硬,大家推他当话事人。他连楚国都代表不了,怎么能对天下诸侯任意宰割?都说项羽分封不公平,可问题是狼多肉少,你怎么分也不可能让人觉得公平,有实力却没分到地盘的或者对分配结果不满意的都会反你丫的,本来这个诸侯盟主就是个居于炉火上的角色,要是只分八个诸侯项羽绝对活不过第一年

发布于 2019-07-23 16:52
(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