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欲春宵(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灵欲春宵》?

关注者
2
被浏览
4,964

3 个回答

欲望里权力关系的纠缠和暧昧——评电影《灵欲春宵》

张雍

面对着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文学和伊丽莎白·泰勒的表演,导演迈克·尼科尔斯仍然尝试着在电影《灵欲春宵》里注入自我的理解和感受,甚至设置出一个并不符合爱德华·阿尔比原意的结局。

关于电影结局的争议,正如中国戏曲学院焉若文老师在其著作《爱德华·阿尔比戏剧艺术》里提到,“然而对于电影版的结尾阿尔比不是很满意,他认为结尾应该是非常悲伤和模棱两可的,电影的处理却带有一种比较乐观的情绪” [1]

当然,尽管如此,整部电影弥漫的气氛与腔调在我看来仍然与阿尔比原作里的绝望别无二致。不管是第一次阅读阿尔比的剧本,还是第一次观摩电影,每一次的“旅程”都让我联想到著名的存在主义戏剧家萨特的《禁闭》。从《禁闭》到《谁害怕弗吉尼亚·沃尔夫》,角色与角色之间永远是既相爱又相恨,然而他们却又没有勇气选择离开,因为他们必须依附着这份关系来获得存在。

值得玩味的是,在《灵欲春宵》里面,有一个绕不开的事物徘徊于角色彼此之间的关系——玛莎未出场的父亲,使得玛莎在这些关系里拥有了一定的权力。不管是玛莎与丈夫乔治的婚姻,还是为何尼克和哈尼夫妻两人选择在凌晨拜访,都“得益”于这位从未出场的角色。

当然,角色之间的权力关系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在一场又一场的谈话里面,在一个又一个的游戏里面,时而她占了上风,时而他掌握了话语权。比如,当玛莎与尼克之间出现了情感关系之后,尼克不得已地沦为了玛莎口里的“家仆”,失去了最初的尊严。

从舞台到荧幕,电影编导并“不甘心”仍然做成一部彻头彻尾的“室内剧”,而是选择了把主人公们“推出”房间。于是,戏剧里玛莎在房间里呼喊别人、寻找别人的场面,到了电影里便以一片迷雾笼罩的郊外作为背景。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样的改编既充分利用了银幕叙事的便利,也拓宽了视觉的可能性。

在电影尾声,乔治和玛莎之间的权力关系相较于开场而言已经发生了一个变化。此时的玛莎成为了脆弱的、需要依赖的,而乔治则被赋予了照顾者的角色。清晨到了,夜里发生的一切似乎都逐渐被有意或者无意地遗忘。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只剩下两具疲惫的身躯在相拥取暖。

张雍

2022年5月19日

参考

  1. ^焉若文:《爱德华·阿尔比戏剧艺术》,学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9页。
发布于 2022-05-19 23:18

贪嗔痴三毒俱全

《灵欲春霄》貌似是对婚姻的批判:一对中年夫妇彼此的积压几十年的怨念,借着酒精和一对年轻夫妇的造访,肆无忌惮地向对方宣泄,带着深深的恶意和绝望。而恰恰年轻的这一对,必然也会走向他们这样的终局。看完也许会对婚姻的本质产生怀疑,但这恰恰是一种误读。

《灵欲春霄》与其说是关于婚姻的,不如说是关于人性的。电影可以当作一部心理分析读本来看:中年人乔治的童年阴影笼罩他的一生,让他在事业和情感生活中都无法成功;而他的阶级背景又与妻子的来源迥异,结婚之后只能生活在岳父家名望的压抑之下。乔治与玛莎的战争,来源于乔治的不得志,来源于阶级差异,但本质上来源于乔治不健全的心理世界。(相比之下,疯疯癫癫的玛莎反而是病得没那么重的一个,她只是一个按欲念生活的女人而已。)

在这样的心理分析之外,我倒是想起佛学里说的“贪嗔痴”这“三毒”。按佛学说法,人生困苦无非是出自贪欲、怒念和愚痴这三种执念。看一看乔治玛莎,还有年轻的一对,可以说“贪嗔痴”一件不少:对名望的贪,对生活和彼此的怒,对情感幻想的痴,决定了他们狭窄扭曲的精神世界,对外,才表现成为婚姻之恶状,也就是剧中人所说的“幻象之下的真实”。

所以在婚姻关系中沉浸于怨恨和相互伤害的这四个人,应该是去学一点佛学会找到出路。因为人的精神世界,到头来不是外部世界决定的,而是自决的。

(《灵欲春霄》这个名字是有欺骗性的,电影原名《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改编自同名戏剧,实际上的四个人长达两小时的对话,希望看到情色场面的观众可以免入。“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与剧情没太大关系,来自剧中人对一首儿歌的戏虐改编。如果一定要找到什么象征意义,可能可以追究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创作理念,勉强解释成“谁害怕冷酷的现实”。)

发布于 2021-02-28 12:49

看之前以为是个爱情片

后来发现原来是恐怖片

最后明白这是纯纯悲剧



国内媒体没找到

在YouTube看的无字幕版

很多台词没听懂



无论是人物外形还是光线或是诡异的笑声抑或是那紧张剑拔弩张的气氛

夫妻间互相伤害 笑里藏刀

每天一个恐婚小技巧(doge

编辑于 2022-03-08 1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