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有哪些作家的散文非常值得一读?

关注者
1,129
被浏览
720,159

117 个回答

我整理了46篇散文集或散文 全篇内容较长 风格各异 各取所需 国内外都有 建议先收藏再阅读

1.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从雨的方寸之间看大象,踏着同一片中华大地穿梭千年,蕴藏着诗词的古典韵味,例如李煜的亡国之痛,杜甫,李白,苏轼。“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必然长在”。听雨的过程化虚为实,阅读时仿佛如德彪西的忧郁深沉,视觉的转换有条不紊,叠词与长短句交织,富有音乐美,建筑美。

2.林清玄《温一壶月光下酒》

林清玄的风格在这一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经过十年的历练,他从豪气如虹,飞扬浪温向柔和沉思转变,刚柔并济,通过酒的文化体现出有容乃大的胸怀,让我们感到片刻宁静。既然连石头都可以撞出火花,那还有什么是无可畏惧的呢?从升腾而起的一柱清香中,我深深体悟到了时间和空间的东方美学,用黑暗锻造出一双眼眸,来观察我们的生活。

3.郭沫若《梦与现实》

运用大胆的幻想,将不可能存在的事物表达出来,形成独特的艺术境界。郭沫若将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社会的黑暗愤懑不满。“人到了这步天地还是得生活下去!”呐喊着人生的悲剧,。而适宜的梦境表达了美好的理想世界,对旧社会的否定,因梦言情。

4.鲁迅《腊叶》

“将坠的病叶的波澜,似乎也只能在极短时中相对”,只要战斗过,该忘却的就该果断忘却。鲁迅作为一个革命者,只能把自己的生命献给战斗事业。先生将自己比作“腊叶”,把自己,爱护,珍藏病叶的心情比作“爱我者”对于自己爱护和珍惜,倘若无法再与秋霜搏斗,那就随之飘散吧,明年还会在长出葱绿的叶片!对于腊叶,鲁迅工笔细描,诠释了战士的深情。

5.汪曾祺《葡萄月令》

读之令我酣畅淋漓!具有可爱通透之感。在被划分右派之后,汪曾祺先生下放到农场,观察视角独特,不蕴含拟人化的手法,但是正是中立的态度非常具有魅力。“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具有可爱乐观的精神,平淡而又不失真情,态度宠辱不惊。正如贾平凹评价“是一文孤,修炼成老精。”

6.琦君《髻》

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和细腻的体察力,选取了发髻这个少女青春美丽的象征物来回忆母亲和姨娘从韶华俏丽到逐渐衰老,最终陨落的人生,表达了对人间情感的感慨,这份情感绵密纤细,步步深入,环环渐进,层层超越,展现了女性的宽厚和同情。文章叙述简洁,描写精微,文风优美典雅。


7.梁实秋《雅舍》

核心不在写舍之雅,而在作者情之暖,意之切,虽然通篇都是写雅舍的鄙陋,不宜居,但是我们感受到的是它的可爱可亲,运用艺术的辩证法,主观感情的温暖,化解,消融,稀释了客观物质生活的清寒困难,使得雅舍这种不便在作者都感到颇为有趣,包涵爱意与亲切。

8.沃尔科特《黄昏的诉说》

他的文章意向繁复,气势恢宏,融汇了西方古典与现代,旧世界与新大陆等多种文化元素,宛若优雅,简洁和昏黄的画卷,他融入了抒情的力量和智慧,集中反映了他对加勒比地区后殖民文学与文化感人而深刻的审视,呈现了他对诗歌,戏剧创作的总结和思考。

9.林清玄《煮雪》

这是一篇经典的散文。林老运用丰富的想想,由“浪漫”这个词联想到爱情。文章着重描写了谈情说爱时回家煮雪的情景,表达出对美好爱情的赞美,将实体的事物转化为抽象,让我们学会去爱的同时也要学会放下,放下失意与悲痛,重新开始一段崭新的生活。

10.张晓风《春之怀古》

在纤柔的文字里,春就像个温柔多情的女子,千呼万唤始出来,描写时笔触匀润,自然流畅,运用丰富的想象,令春变成一个各种奇妙的喻体,“穿越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踟蹰在湮远年代中的春天”,以古衬今,深受现代环境的污染,才会怀念者仪态万千的春天,使这篇散文具有社会性的意义了。

11.梁实秋《寂寞》

文字隽永,在经历了时光的沉淀之后我们开始享受寂寞,享受孤独,运用视觉,听觉,抽象的主观感受,细节描写层层递进,也会运用排比,比喻等手法,富有美感,以动衬静,享受孤独,享受寂寞。

12.巴金《星》

巴金运用物我合一的境界,使客观事物寄托自己的感情,第一次在自家院子中,天空有限,得意而深远好像回到了母亲的怀里,第二次在南京的菜园,挣脱了封建家族的樊笼,第三次在海上,梦幻乡愁,寄情于景,情感飘忽而不可感,光明无所不在。

13.汪曾祺《岁朝清供》

语言平淡而又独到,朴实无华,娓娓道来,正如鲁迅所言“人人心中所有,而笔下所无”,兴之而至,随笔而来。隐藏在他文章背后的是对生命的热忱还有对自然浓郁的珍重。被这种力量妥帖地熨烫,人就有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14.余光中《逍遥游》

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满满深情融入在他的作品当中,将独特的音律与节奏感带入到作品当中,他不断把文言的长处融入白话,更把唐魂汉魄召来字里行间,常与李杜韩柳欧苏对话,常在西化的涛涛浪潮中撑住中国文学的中流砥柱。

15.季羡林《谈人生》

以笔写情,耄耋之年是在人生中的极为特殊的阶段,而由季老写出的文字语言通俗,平易近人,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爱情,老年等等的叙述,都显得豁达,宽容和实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也包含着天人合一的观点,让我在品读当中有所得所思所悟。

16.史铁生《我与地坛》

文章像是与他面对面叙述着自己的故事,运用平淡朴实,甚至戏谑轻松的文字叙述,来表达暗藏其中的悲凉与不甘,迸发出强烈地对生的渴望,极具有哲思意味,讨论着生与死的矛盾,写景,议论,抒情相互融合,洒脱自在,一气呵成,让我们热泪盈眶。

17.沈从文《湘行散记》

透露出浓郁的乡土风情,最热烈深沉的情感在最简单朴实的文字中若隐若现,人物性格描写鲜明,情感深沉真挚。与其说是散文,倒不如说是对社会底层人民最忠实的叙述。描写了多个角色,在苦难的生活中描述下一方净土,保留着最纯真的希望,歌颂人们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


18.纪伯伦《先知》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爱在爱中满足”,体现了善与美的交织,生与死,婚姻与家庭,劳作与安乐,法律与自由,理智与热情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问题,诗集充满比喻与哲理,表现出了他教人从善,改良社会的开阔胸怀和道德理想,又具有浓郁的东方色彩。

19.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以诗情画意的笔触阐发各个文学创作的问题,虽然没有创作上的依存性和连续性,但是所有篇章都构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表达了作家对文学事业,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爱和对美锲而不舍的追求,最大的特点在于以一个艺术家的审美眼光,对作家的劳动过程做出的独特的审视,唤醒我们对于幸福,对美的渴望。

20.朱自清《背影》

语言非常忠实朴素又非常典雅文质,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章的完美结构,恰成和谐的统一。《背影》语言简洁明丽,古朴质实,并且具有文白夹杂的特点,引用文言等原句更显真实,文白夹杂的语句也笼上了一层时代赋予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特殊语言色彩。

21.余光中《四月,在古战场》

人在四月的春天对自己生命,对自己前途的思考,对家人的思念,对祖国的思考,青年人自己却好似与它不同的时代,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以乐衬哀,用春天生命的活力来反衬自己四年祖国,也象征着自己思念祖国但是没有办法实现伟大抱负。

22.李娟《冬牧场》

展现了生命与自然对抗的纯美牧歌,呈现了对于我们来说遥远而陌生的生活方式,阿尔泰“随后一批荒野主人冬季转场时的独特生存方式”,描述了自己对寒冷的体验,每个生命都脆弱不堪,但是又如此顽强,充满活下去的渴望,沉默而又野蛮生长。

23.席慕蓉《独白》

席慕蓉在光阴的源泉里发现了时光的秘密,吟唱一首爱的歌,世事万物皆会遵循规律,应运而生,应运而灭,她的写作手法擅长运用重复的句型,使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田园式的牧歌情调,追求辞藻华美,浅白而真诚。

24.张爱玲《流言》

这本散文集文章内容并不集中,散文比起小说更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正如她所说“生活就像华美的袍子”但是又布满虱子,展现了作者可爱,风趣幽默却又有些刻薄的一面,缓缓诉说自己的故事,平静而又悲凉。

25.于坚《云南冬天的森林》

他是一个用眼睛观察事物的诗人,分别从“树色,叶色”和“心境,意向”两个维度突出了云南冬天的平静,还原事物的本真,从“落叶”这一意象落笔,描述了对纯真自然的注视与倾听,物我统一的审美态度,运用白描描述自然状态,抓得住细节,化动为静,真实客观。

26.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通过表达对秋天深切的眷恋与喜爱,体现出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秋天”以及变成了作者心中令人心悸的心灵化意向,以闲时的心境看待本该萧瑟的秋天,全然一派喜色,无论生活中的得意与失意,运用对比,引用体味人生的况味。

27.梁实秋《浮生如梦》

体现出来作者对于生活,对于生活的态度,处处可见的闲适和幽默,毫无矫揉造作,渗透在骨子里的自在洒脱。作为梁实秋作品的合集,从生活到美食,又暗含哲理,又自然洒脱,浑然天成,是人生的一种大智慧。

28.余光中《青青边愁》

苏轼有言“青山一发是中原”,余老笔风隽美,文学风格悠远,辽阔,深沉,有壮阔铿锵之势又有细腻柔绵之态,散文作品具有独特的美学意识,字词似流水般潺潺,冰雪般通透,。

29.余光中《从徐霞客到梵高》

这是散文中的游记,讲述细致,将自己的发展历程和对各篇目,名家的理解融合在一起,柳宗元的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神灵开阔,语言风格上严谨与文学并存。文采高妙,学识广博,兼有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之功。

30.梁遇春《春醪集》

如先生所酿的春酒,带着几分惬意和几分迷醉,正如文中所言“醉中梦话”,像“中国的兰姆”昙花般的青春絮语。在书中谈论知识探讨人生,用“微言大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散文多夹叙夹议,想象力丰富。

31.汪曾祺《人间滋味》

汪老的文字总是透着淡淡的幸福感,随遇而安的平和,涵盖着五味人间,其中《烧花集》和《翠湖心影》令我喜爱,其中可爱活泼又带些哀愁,哀而不伤,《四方食事》令人口齿生香,语言平淡质朴又带有中国人对于饮食的满足感。

32.朱自清《扬州的夏日》

通篇内容“真”字是核心,讲真情,写实情,描绘实景,可以把他的游记看成动乱时代的忧患之书,水面上浮萍飘荡,却结成恬淡自如的美文,具有感时伤世的忧患,叹息,悲愤,具有漂泊者的美感,理性精神和审美观相互交织,同时又感受到心灵的悠闲和自由。

33.老舍《猫》

这是老舍的一篇状物的散文,观察精细独到,内容充实饱满,语言生动有趣,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猫的喜爱之情,语言明快洗练,生动传神而又细腻实在,饶有风趣,“平”中露真情,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明快,上口入耳亲切有味又富有表现力,读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34.老舍《东方学院》

本文中作者借屈原比作自己,屈原与老舍虽然同为跳水自尽,但原因各不相同,屈原是“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斧雷鸣”,而老舍不同,他热爱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绝不热爱屈原所渴盼的“重视”,以屈原忠而自况。

35.林清玄《黄昏菩提》

通过继续作者在黄昏散步时看到的城市里的人惊疑,焦虑,匆忙而又孤独,冷漠而缺少良知,因为匆忙的生活忽略生活的美,但是菩提树上的一窝红蚁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沉静,温柔的美丽,体现了沉静的智慧。

36.巴金《再忆萧珊》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事细情深是本篇的一大特点,情感跌宕起伏,真切可信,不同于一般悼念亡妻的文章,巴金笔下更叙写的是那个黑暗年代的血泪控诉,千千万万人的悲剧和时代的噩梦,晚年的巴金已成为中国精神的战士。

37.贾平凹《月迹》

通过写同年的一个中秋之夜追寻月亮,用月亮象征美。作者不仅仅是追寻月亮的踪迹,更是追寻美的踪迹,描写细腻逼真,并且善用叠词,琅琅上口,展现出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语言又富有诗的韵味,将孩童的纯真与月亮的美好的哲思融汇在一起,耐人寻味。

38.穆青《在斜塔下》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根据作者观察比萨斜塔的游踪来记述所见所闻,吸引我们的是心灵震撼的异邦人情,文章重心不在斜塔,而在于它之下的人间社会。手法细致而又全面,构思缜密,伏笔照应周到,将塔与人进行联系对照,产生集中浓烈的感染力。

39.聂鲁达《我承认,我历尽沧桑》

“我们需要诗,哪怕只有一句”,作者漫谈了自己与语言为伴的生活,作者将自己与语言融为了一个有机整体,这篇短文文笔沉稳而酣畅,在沉思中蕴藏着理想与激情,体现了作者对于“什么是诗,什么是诗人”深邃的凝思。

40.曼法鲁蒂《富人与穷人》

该作者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笔通俗流畅,通过描写穷人吃不饱和富人吃太多共同之处—身体都不舒服,以具体化生活场景开头,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排比和反问的运用让温和的散文增添说理的气势,如行云流水般翻卷出波澜。

41.里尔克《艺术手记》

体现了作者象征主义的艺术观,特点是对传统的反叛,内容与形式追求创新,幼稚却又充满活力。这篇文章中里尔克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万物以主体性,艺术与艺术家的关系是呼唤和聆听,用凝练诗意的语言表达深刻的艺术思想。

42.斯诺《两种文化》

这篇散文说理气息较浓,斯诺由当今普遍存在的科学界与文艺界之间互不往来的这一事实入手,指出这一现象原因是彼此的误解,而误解又是因为他们对彼此文化缺乏重视,全文语言平实,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43.赵丽宏《诗魂》

这篇散文本身写的也像诗一样,结构上回环往复,情感上波澜起伏,形成了这种节奏和情味,表达了作者美好的诗心,人情的眷恋,坚执和向往。通篇以心理情绪为主又加上时序变化的结构,起落有致地展现了内心的怅惘的期待。

44.林清玄《光之四书》

结构上由点及面,情感上作者与大自然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在他笔下,万物都有生命和感情。此篇文章中的阳光色香味俱全,由塞尚的蓝苹果谈及艺术和生活,看似随意实际匠心独运,他以一贯清澈澄明的心境于质朴无华的文字中传达出淡淡的伤感,静而不死,动而不喧。


45.李大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人民》

全文短小精悍,是一篇充满诗意的抒情散文。文字虽短,却是作者革命人生观和整体风格的体现,用象征,比喻的手法,说明历史发展的必然,回想作者伟大的一生,更能体会到他“奇绝壮绝”的人生境界,获得一种“高山仰止”的崇高感受。

46.郁达夫《故都的秋》

散文构思新巧,意境优美,韵味隽永,作者文笔如行云流水,犹如一曲优美动听的咏叹调。作者以自我特有的感触作为基点,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映衬对照。秋是生命的转折,不仅加深了我们对于秋的体认,也窥探到他对故都的秋的热爱,情深意切,令人动容。

发布于 2022-04-04 14:26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汪曾祺先生的人间草木

虽然汪曾祺是一位已经故去的老先生但是现在在年轻人里他的文章很受欢迎大家一般比较喜欢他谈吃的文章觉得越读越饿包括曾经选入课文的高邮的鸭蛋但是我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重点不在吃人间草木这本书它主要是写自然的风物动物植物还有文化方面的事和一些名人的轶异事给我很大的影响尤其在我科普文章写作的理念上产生过很大的作用推荐给大家的原因是我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已经到了我们看这种文章的时候了大家应该多看一些这样的文章对生活对观念都是有好处的

汪曾祺最著名的作品除了咸鸭蛋之外还有样板戏沙家浜那剧本是他写的听上去像是一个根正苗红的人其实他在文革的时候也受过迫害但是他的心态一直很好人间草木里面也有很多的文章其实就是他在当时受迫害的时候写下来的看完这些文章你不会感觉到他在抱怨当时有多困难反而感觉他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来面对这种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善于苦中作乐我觉得正是这种心态才让他能够坚持下来这种闲适的文字其实后面蕴藏着非常坚强的精神力量

这本书其实是一个散文集由很多很碎的小文章组成而且现在市面上的版本非常多有各种各样的人间草木在售卖你去看每一本里面的文章都有出入这一本收录这几篇文章那一本收录了那几篇文章像我最早买的一本人间草木其实他里面收录关于草木鱼虫的这种文章非常少所以大家选版本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我是比较推荐大家读天津人民出版社的版本里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比较多关于吃的文章收录的很少几乎没有大家如果喜欢他关于吃的文章可以买别的书

这本书我从三个方面来给大家讲第一是汪曾祺观察事物的角度第二是他的语言艺术第三是他文章背后的生活态度我们先说第一点观察事物的角度我以一篇他现在非常有名的小散文葡萄月令来举例这个文章是当时汪曾祺被划成右派之后下放到一个农场劳动期间种葡萄的经历从结构上来说其实就是一个流水帐一月葡萄在地窖里面埋着二月把葡萄从地里挖出来三月搭架子之后长叶子结果整个这一年葡萄的生长过程这个结构看似很无聊但是实际上读起来非常的生动非常有意思就是因为他观察葡萄的角度非常的独特如果搁当时别的作家写可能就会把葡萄赋予一些人格魅力把它拟人化写出它具有什么样的精神要不就是写种葡萄的农民有多辛苦多不容易多高尚这个就是当时很多作家常用的套路所以在 1979 年的时候汪曾祺把这篇文投给一家刊物当时就被退稿了因为当时没有人这么写文章编辑认为过于平淡没有抒发革命豪情但其实这正是他跟其他的散文不一样的地方

他笔下的葡萄不蕴含拟人化的精神就算有个别拟人的手法也只是比较中性的比如他说葡萄一年不知道要喝多少水别的果树都是刨一个树碗往里浇点水就行了而葡萄是漫灌整池子的喝水你感受不到这里面有什么精神但是这种中立态度的讲述又是非常具有魅力的这个葡萄好像活了过来但是也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在喝水这个其实很不容易因为很多文章还抱着小孩子思维这个人要不然就是好人要不然就是坏人反正你得给他赋予一个立场才行其实没有必要就让它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生物反而更客观更具有生命力

编辑于 2024-03-11 15:34

1.林清玄

手头有先生的两本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人生最美是清欢》。




手机像素渣,拍不出书的美好(这是封面)



书中有一些精美的插图、文字。



书中的内容也很值得一读。大家都不陌生的一篇可能是小学学习的那篇《和时间赛跑》吧。先生书中引用了许多名句,我标注的内容中有诗句,有歌词,更有人生哲理。

就像村上春树《大萝卜与难挑的鳄梨》一样,先生从生活浅显易懂的地方着手,谈一个不太容易被人接受的内容。先生的文字很有一种生活的气息,一点儿烟火气加一些至高之人的大境地。

心静则凉,读先生的文字就是在浮躁寻找出来的一丝“凉”。据科学研究,阅读六分钟,心情会upupup。

2.余秋雨

手头有一本《文化苦旅》。

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推荐看的,我们小镇上只有一家书店,而且卖的还是小学生的资料书。当时没有什么条件读书,上高中之后立马毫不犹豫的买的第一本书就是《文化苦旅》。

这本书的文化价值是很高的 读了绝对不会后悔的书之一。


看到目录就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内容也相当精致。每读一篇就是去旅游了一趟。

3.简媜

手头倒没有简媜的书籍,但是她的文字真的是美到心坎儿里。

“你怎么来了?

明明将你锁在梦土上,经书日月,

粉黛春秋,还允许你闲来写诗,

你却飞越关岭,趁着行岁未晚,

到我面前说:‘半生漂泊,

每一次都雨打归舟。’”

“无论如何,请你满饮我在月光下为你斟的这杯新醅的酒。此去是春、是夏、是秋、是冬、是风、是雪、是雨、是雾、是东、是南、是西、是北、是昼、是暮,全仗它为你暖身,驱寒,认路,分担人世间久积的辛酸。你只需在路上踩出一些印迹,好让我来寻你时,不会走岔。”

上次抱着同桌那本《疯狂阅读》读的时候,同桌过来拿走书给我翻了一下,说你看这篇。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感叹这写得太妙了。然后同桌给我指了指作者说“这是简媜诶!就是你经常挂在口边的那位”。

这三位的散文集都很棒 比心

编辑于 2018-01-27 15:09

题: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汪曾祺的语言艺术时间:2020年3月6日14:30主讲:孙郁(著名学者、作家)

一、京派作家


今天跟大家在一起聊一聊汪曾祺先生的语言艺术。

前几天郭娟老师打电话,她说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了纪念汪曾祺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有系列的活动,希望我来讲一讲汪先生。我自己对于汪先生的作品读得比较浅,只有一点心得,并不太全面,过去写过一个小册子,但是现在看来非常简单,因为他是一个很丰富的作家,以我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不能全部的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并整体把握他的艺术特点,只是一点点心得。今天我想围绕他的语言艺术把我这个心得再整理一下,也都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意。汪先生生前,人们给他有很多称号,他自己大概比较看中的是“京派作家”,认可这个说法。

昨天 杨早先生在直播的时候也谈到这个话题,他讲得都很好。作为京派作家,汪先生具备了民国时期京派作家的很多特点,但是他又跟传统的京派不同。我在二十多年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他是属于新京派。新京派和老京派不同的地方是,他们经历过新中国的岁月,经历过革命的历史过程,认知世界的视角跟民国时候的京派作家有一点点差异。但是汪先生审美的基调,我们可以用京派来概括他,这是没有问题的。京派文学是京派教育的结果,主要是京派教育的一个产物。我们知道晚清以后北京有几所重要的高校,集结了一批很有份量的学人,以北京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等为基地的这些知识园地出现一批有世界眼光、又有很好传统国学修养的学者,他们用自己的教育理念,试图催生出一种新的文化,在这种氛围下出现了京派文学。尤其是1927年北京变成北平以后,北京的知识人远离政治中心,他们能够在社会的漩涡之外相对比较冷静的看人、看事,这时候他们经营的这种教育,有一些跟传统的理念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很强的现代性,也有世界的眼光。京派教育的特点是,他们不仅仅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同时注重研究古希腊、希伯来文明,注重研究东洋历史,特别是日本的文化。京派教育里面出现心理学的研究、民俗学的研究、儿童研究、女性研究、西方文学比较文学的研究,其中也包括类似于今天我们讲的古典学的研究。这样的一种教育催生出一种纯粹的文化静观的思想,这种教育告诉青年人应当在摄取人类古典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打通中西,连通古今,立体地来思考社会、思考人。所以京派教育是一种博雅式的教育。以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顾随、台静农以及朱光潜、林徽因等等这些人为代表的京派学人,他们同时也写下了很重要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于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对当时中国的文学青年也有很大的冲击。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激进主义思潮有相当的市场,因为当时袁世凯复辟称帝,有的人提出要用孔教立国,尊儒尊孔,这时候新文化人站起来打倒孔家店,建立新的文化,那时候有一种激进主义的思潮,这思潮本身其实是人道主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以后,北平的一些知识人想要从文化的深层里面来思考我们民族的一些问题,仅仅有激进主义是不够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人,这是那代人的一个思想。所以在文化上、教育上要建立一种超越功利的文化。儒家文化有很灿烂的一面,但是它的功利主义一面其实扼杀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京派学人和京派作家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一种相对来讲超越功利的一种文明,或者说一种艺术

所以,当时周作人把古希腊、日本的一些文化介绍到中国以后,启发了很多人。包括我们今天讲的乡土文学,也在此思潮里被催生出来的。乡土文学最早是鲁迅、周作人努力构建的,他们受到日本大正时期以来的回归东洋文化的复古思潮的影响,开始重新打量民族文化的心理,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里来思考问题,来寻找历史的脉络,文化发生的脉络。应该说这是一种新康德主义思潮。新康德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是要克服黑格尔派的本质主义的精神,比如德国的马堡学派、弗莱堡学派的学者们提出来回到康德那里去,研究语言、研究宗教信仰、研究日常生活。因为人如果忽略了这些,你就不可能看到人的一些本质,仅仅在抽象的、宏大的概念里难以把握现象界。

京派哲学思想就是新康德主义,包括像朱光潜先生,早年他对克罗齐的美学思想很感兴趣,后来他的思想审美观,基本是康德《判断力批判》里面的一些思想。这些应当说是京派思想的一个原色调,但是经历了战争,经历了革命的风暴以后,京派学人的这些感觉,这些话语方式,在现实面前有一种无力感,不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内忧外患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苏联的一些思想进入到中国知识界。

到了1950年代,京派基本上被抑制住了。我们举一个例子,比如京派在1930年代有一个北平文物调查委员会,北平文物调查委员会是调查北平文物的,他们对北京城也有一套想法,怎么设计北京城的规划。但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他们占领北平以后,统治者染指了这个计划,所以北平的新城和旧城布局这个设想最后没有被采纳,有人说这是“汉奸方案”。我们从大的环境就看出了京派的命运。文学上以周作人为代表的知识人也纷纷落马,周作人在日本入侵中国的时候失节,后以汉奸罪入狱,所以到新中国以后周作人也从文坛上消失。受周作人影响过的沈从文、废名等人,后来他们都很坎坷,到了1950年代中期的时候,我们几乎看不到京派文学和京派文化的影响力。

但是那个时候在革命的队伍里,在左翼文化的队伍里,有很多人喜欢京派的文化、京派的教育和京派的艺术,比如钱杏邨,他曾经写过《死去了的阿Q时代》,他在战争年代,在军旅生涯里带了周作人的书。比如像唐弢先生,他是左翼的批评家和学者,他在1960年代出版一本书叫《书话》,我们对比周作人当年在北平写的《药堂语录》,文脉是非常接近的。还有像孙犁,抗日战争时期涌现的革命文学家,他自己对于京派的一些文学,尤其是他们的知识论里面的闪光点很有兴趣。所以有人说孙犁是革命文学中的京派,这也有道理,京派虽然被抑制住了,但是它在左翼的队伍里依然有市场。只是到了文革结束以后,粉碎“四人帮”,这时候朱光潜的文章重新被人们阅读,周作人的书籍可以出版了,我们也能看到林徽因、梁思成、顾随、俞平伯等等当年京派人物的作品纷纷问世,这时候文坛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变化。汪曾祺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被人们重新发现。因为他在1940年代就已经出版过短篇小说集《邂逅集》(巴金先生在上海给他出版的),但是那时候没有多少人注意到他。

汪先生1980年《受戒》发表以后,后来《大淖记事》等等作品出来以后,让读书界,特别像我们当时这些年轻人,读起来非常惊异,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思想还可以这样来表达!散文还有这样的样式!我们当时看到很受震动。

我们知道1980年代的时候是思想解放时期,在哲学界是以李泽厚先生为代表的康德主义思想出现,他的那本《批判哲学的批判》(重新解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使在学界多年的黑格尔主义、本质主义,这种教条的观念受到了重磅冲击,一下子瓦解了。回到主体去,发现主体的世界。李泽厚先生在他自己的著述里面特别强调了对于国民心理原型,人的认知先验形式的打量,因为这是康德的话题,在哲学层面上掀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

在文学界,汪曾祺先生不自觉地呼应了这样一股社会思潮,从宏大的、虚假的、泛道德化的话语里面回到人自身,回到本我,强调人的有限性,强调人的个体的生命的尊严。所以他的小说在当时很难发表,昨天我听杨早也谈到这点,1980年他的小说发不了头条,因为他用的是一套非时代的话语来描述过往的生活,我们怎么能写小和尚谈恋爱的故事呢?这样的一种我们看是新的审美景观,如果稍微懂一点文学史的人都知道,它并不是天外来物,古已有之,在1930年代沈从文的作品当中就有这些。

《汪曾祺小说全编》(即《汪曾祺全集》小说卷)

沈从文是看了废名先生的作品而忽然得到体悟,发现我们还可以这样的来表现人的生活。因为废名受到周作人的影响,而周作人用古希腊和日本近代文学的观念,包括民俗学的观念,开启了废名这样的青年,使他们意识到人要写主体世界的这种感受。不写那些自己并不了解的存在,而是要尊重自己个体的经验。但这个文学的脉络中断了,是汪先生在1980年代把它衔接起来。所以北京大学的严家炎教授说他是最后一个京派小说家,汪先生认为,说自己是京派作家也有道理。

二、“京派”的汪曾祺

京派文学、京派文化在汪先生身上怎样体现出来的?首先,我个人认为,汪先生把握住了超越时空的,从现实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里面摆脱出来的文学机理,他呈现出一种超越性的审美,写人内心看似在变化实际上没有变的那个东西。这就是日本的学者柳田国男和柳宗悦发现的那种存在(尤其是柳田国男强调的思想,周作人关注过这些民俗学家所关注的东西)。

这些汪曾祺非常感兴趣,我们对比一下汪先生他自己的阅读书目和周作人当年在1930年代发表的各种文章里谈到的读书目录,有很多是重叠的,趣味接近。汪先生很少说自己的思想从京派这些学者那里来,因为周作人那时候还是不好谈,我当年在鲁迅博物馆工作的时候,我们研究室的前辈学者们当时组织了一个周作人的研讨会,1980年代中期还不敢叫“周作人研讨会”,只能讲“周氏兄弟研讨会”,把他和鲁迅放在一起才能谈。所以当时汪先生也不敢多谈周作人,但是汪先生后来和青年作家聊天的时候,他经常谈废名。他说废名的文学作品很安静,不是一种热闹的作品,1996年,在他去世前一年的时候,他曾经为废名的小说选集写过一个序言,他说“我对废名的一些说法其实是从周作人那里来的,谈废名的文章最好的是周作人”。他是从周作人思路里走过来的。

还有一次是他到泰山,大家知道,登泰山,非常雄伟古老的山,他应当写一点什么东西。前人写了很多关于泰山的诗文,包括我年轻的时候读的《泰山极顶》这类散文,都是一种宏大的、气宇轩昂的词章。汪先生到那里一看,泰山太伟大、太雄伟了,自己太渺小了,他觉得自己写不了那些宏大的文字,他说如果周作人这时候在这,他也不能写那些东西。所以他把自己这个审美、他自己的这个写作暗自放到周作人这个传统里。

他后来给他的散文集《蒲桥集》写序言的时候,他讲中国现代散文有两个传统,鲁迅、周作人,沉郁冲淡,形成两支。中国现代散文,一个是鲁迅的传统,一个是周作人的传统。他自己是不是开辟了新的传统呢?他没有说,可是我们细细分析的话会发现,他自己在大的范围里是属于周作人这个传统的。周作人这个传统首先要有一种博雅的趣味,有杂学,他虽然有自己的专业知识,但他愿意随便翻翻,浏览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一种趣味。周作人当年写的散文不仅谈古老的儒家、道家的思想,谈佛教(主要谈大乘佛教),还谈古希腊思想的本质性的东西,谈日本文学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一直到谷崎润一郎,谈的这些人,很有趣味,所以他的文字非常有学问,是有学问的散文、有学问的文章。这一点汪先生在自己的散文里面完全地继承下来。

《汪曾祺散文全编》(即《汪曾祺全集》散文卷、谈艺卷)

广告汪曾祺散文全编(全6卷)
作者:汪曾祺
京东


另外一方面,汪先生对于儿童研究兴趣很浓,中国最早研究儿童的也是鲁迅和周作人,鲁迅曾经翻译过日本学者的《论儿童的好奇心》,周作人写了一系列关于儿童的文章。汪先生在文革结束后谈到过儿童文学,也很有意思,他有一天突然听到自己孩子在院子里唱着民谣,这些民谣和社会上当时流行的话语完全不一样,他觉得孩子们是一个没有被污染的存在,他们的思维方法、他们表达的方式、他们的趣味所在都是超功利的,他觉得这值得研究,汪先生一直到晚年都保持着他的童心、童趣。还有对女性的研究,也是京派研究的一个特色。包括性心理学。京派学者介绍过英国的性心理学家霭理士,介绍过弗洛伊德。这些汪先生在小说里面,在他的作品里面也有体现,他经常用性心理学的眼光来审视人的精神存在。

还有一个是,京派对儒家有一种敬意,周作人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不正宗的儒家,汪先生也认为自己是一个儒家,他认为自己的心理、他审美的深层的东西跟儒家思想是相通的。当然,像朱光潜先生,京派的理论家,他所呈现出的那样一种审美趣味,对古典诗词,对中国古代艺术伟大意象的诗意的把握,这些东西汪先生内心和他们也有些相似的地方,在谈到中国古代艺术家、作家的时候,他很多想法跟朱光潜先生很相似。所以说他是京派,的的确确,我们发现他有这样一种承传的关系。

三、不同于“京派”的汪曾祺


但是他又跟老京派们不同。这不同的特点是,首先,老的京派人,他们基本是象牙塔中人,涉世不深,读人也不深。汪先生在西南联大读书,教他的那些老师很多都属于京派传统,像浦江清。沈从文更不用说,他当年去西南联大的时候就是奔着沈先生去的,沈先生那套教学方法对他很有影响。包括朱自清,他的那种审美理念。还有闻一多。这些汪先生都了解,他受益于这种教育。但是这些人都是象牙塔中人,京派学人虽然最早提出要研究歌谣,(北大曾征集过歌谣),研究民间文化,但是他们自己对民间文化可能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只能从知识的层面上遥遥打量那些东西,却不能进入中国社会深处

1961年汪曾祺与沈从文先生在中山公园汪先生进入到这个深层领域里面,所以他俗也来得、雅也来得,他懂很多方言,他的小说和散文里有很多地域性文化的品质在里面,而且他会用俗语。他早期的写作受到翻译腔的影响,那时候他喜欢阿左林和伍尔夫这样的作家,喜欢翻译体,后来觉得翻译体有问题,所以他又尝试着回到沈从文式的笔调里,最后在唐宋以来的笔记,宋明笔记体的小说里他又悟出很多审美的道理,杂取种种,形成自己词章里的一部分。所以他更接地气,他更能够读懂赵树理和老舍这些人。这一点他跟老的京派们不一样。还有一点,老的京派虽然他们都在北京,但是这些京派作家几乎不懂胡同里的人生,对京味儿是隔膜的。那时候老舍也在北京,但是他和周作人完全在两条路上。老舍当然后来出出进进,去了山东,去了重庆,又去了美国,又回来,老舍的那种底层的、京味儿的市井的东西,汪先生能够领会,周作人只是远远地打量,他走不进去。汪先生既能写京派儒雅的文章,又能写市井的、京味儿的小说和散文,这一点很不得了,他把两个不相干的传统衔接在自己的文体里,这是汪先生和京派这些人不一样的地方。

四、汪曾祺对当代文学的贡献

汪先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很大的,这个贡献相当于李泽厚在哲学界、思想界的贡献,他是在文学界的贡献最大的前辈。他把文学从虚假的、先验的观念为主的文学回到自身。他有烟火气,他能够把民间的疾苦、百姓的冷暖以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而他的散文,(对他来说,任何事物都可以入其散文),又很有韵致,传统词章的那种优长都有,我们有时候能够感受到他跟柳宗元、苏轼的一些文字相通的片断,有时候能读到他跟张岱、袁宏道、袁宗道这些人内心相通的句子,汪先生对传统的东西把握得确确实实很有味道。

但是他又有现代性,他并不是回到古老的士大夫文化的秩序里,他有现代精神。他还受到左翼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也是很深的,但是他把左翼里面的那种泛道德化的东西剔除出去,关心底层这一点保留下来,这是很不得了的。所以我们读他的作品觉得,他一下子把我们从天上还原到地下,这是一个贡献。另外一个贡献就是他的语言对当代文学的贡献,他拯救了我们的汉语。我这样说一点不是夸大其词,汉语这一百年(也是汪曾祺诞生以来的百年),命运多舛,起起伏伏。新文学最早是受翻译的影响,像林纾先生当年翻译域外的文学作品,他用的是汉唐的余音,司马迁的古朴和韩愈的简洁我们在他身上都能看出来。林纾的这种翻译有很特别的表达,汉语在他笔下发生了一点点变化。钱锺书先生有一篇文章叫《林纾的翻译》,写得非常好,他发现林纾本来是一个崇尚唐宋古文的文章家,但是他接触域外小说以后他的词章开始发生变化。不过他还是没有很好地来解决对于现代生活描述的难题,因为他翻译的是近现代西洋的小说,用中国古文是不是能够很好的对应,这个问题没有很好解决。鲁迅和周作人当年在日本翻译了《域外小说集》,他们也是用古文进行翻译,才卖出几十本,佶屈聱牙,没有人读,读不懂,也失败了。后来人们发现我们还是用白话,用口语来翻译,这时候古文慢慢退出,语体文慢慢出现了。刚才讲林纾,林纾的古文已经不再是桐城派所推崇的古文,文言中有杂体,他吸收了笔记小说的句式,这是研究现代文学史的人都注意到的。胡适和陈独秀这些人就更一步了,胡适提出文学改良主义,陈独秀提出文学革命的主张,他们就是想要告别古文。所以当时文言与俗语,是势不两立的存在,新文化人认为应当用口语、用俗语来写作。王国维先生在新文化运动前后,他在考察宋元戏曲的时候也发现,用俗语写作也很有它的价值,因为到了晚清的时候士大夫的语言词章已经走向死胡同,中国的古文被读书人玩死了,不能再生长出新意。王国维反而在宋元的戏曲里面发现百姓的口语里的句子那么鲜活、那么生猛、那么打动人的心魄,他很惊讶。王国维是用雅言写作的,但是他能注意到俗语的价值很不简单。当时很多人研究雅言和俗语,比如章太炎先生和刘师培在考察唐韵与今韵的时候,发现它们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章太炎的学术思路里,他说今日所谓俗语,可能就是历史上的雅言。所以晚清之后,俗语在文学里被雅化处理的时候并不觉得生硬,明清小说和笔记小说里面这种雅言和俗语的交替使用,特别是俗语的雅化的运用,对于胡适这些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写的《文学改良刍议》,就主张用白话写作。白话写作当然没有问题,所以当时像鲁迅、周作人他们都响应这样的号召,用白话文写作。不过那一代人古文修养很好,所以他们的白话并不彻底。胡适的白话应当说比较纯净的,有人说他是“一清如水”。但周氏兄弟就不同了,他们有一种暗功夫,鲁迅对于汉译的佛经非常熟悉,他藏了很多佛经,对东汉以来文人的写作了解比较深,尤其对六朝人,他对六朝的掌故、六朝的遗风、六朝词章里所呈现出的这种“峻急”之气,对那样的一种冲淡之美都有体味,而且这些也对他影响很大。所以鲁迅和周作人的白话文其实是有古文的元素在里面。不过他们认为古文对自己是一种带有鬼气的东西,并不都是好东西,应该告别这种古老的词章,要寻觅新的辞章。这时候主要靠翻译来进行摸索,所以当时很多翻译家在翻译外国文学的时候用了一种新的语文,赵元任先生在此做了很多的尝试。赵元任先生是一个语言学家,他在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之后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当中国的语言经历过实验的时代,不妨乘这个机会做几方面的实验,一,这书要是不用语体文,很难翻译到‘得神’,所以这个译本亦可以作一个评判语体文成败的教材。”他又讲到怎么把英文词变成白话文。这都是一种实验,这种实验很重要,语体文就建立起来了。沈从文、丁玲这一代人就是在这种语体文的影响下进行写作的,他们没有上一代人那么好的古文修养。再往下一代人更不懂古文,只能用白话。革命的时代,那时候提倡大众的文艺,延安提倡文艺为大众服务,用俗语、用大众语来创作也形成风气。真正懂得大众语审美蕴含的人不是特别多,赵树理、老舍先生是一个奇迹,包括成都作家李劼人,他们都是会用方言写作的。但是一般用白话文写作的人,他们后来都是看翻译小说长大的。我们看王蒙先生的小说,他就是看格拉特夫的《士敏土》,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他们受这些影响,所以他们的文体是翻译体加上北京话,当然他们也使这种语体在写作上生根开花,变成自己生命表达的一部分。一直到文革时期,翻译体也没有了,只剩下大众语。文革时期中国汉语的词汇量在几千年历史里面可能是最少的,运用的汉语就那些句子,很少。我们把文革流行的作品分析发现,几千年汉语的魅力,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些伟大的作家,他通过自己的实验使汉语得到生长。但独在那个时期,我们的汉语萎缩了,作家们不会写作了。汪先生非常着急。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伤痕文学、改革文学,都是诉苦的文学,都是对过往的揭露批判,对新启蒙的建立起到很大作用,伤痕文学功不可没。可是汪先生发现这里有一个问题,大家只在单一的词章、政治正确的话语里写作,你不可能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可能探入到人性的深处,当然也不可能把历史的和现实的东西交织起来加以立体关照,出现不了曹雪芹这样的作家,出现不了鲁迅这样的作家,他认为语言的表达出现问题了。所以汪先生的小说语言一反左翼文学的那种腔调,他把京派儒雅的、散淡的、趣味的话语结构召唤出来,不仅把民国的话语重新整理召唤出来,他重新衔接六朝文的趣味、唐宋文的美质、明清文的韵致,而且他觉得被五四所颠覆的一些古文,比如五四当时很多人都在写文章骂韩愈,说韩愈把中国的文章搞坏了,尤其桐城派,桐城派推崇韩愈都是问题。汪先生是欣赏韩愈的,他认为韩愈虽然有的装腔作势,但是他的文气、他的词章、他的句式所折射出的人生体味,以及他那种高远的情怀,这个东西不是人人可以为之的。他说桐城也不都是谬种。汪先生对新文化运动、对胡适他们简单地否定文言文是有看法的,他在国外有一次讲演专门讲到这个问题,他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背后是有文化的,胡适提出‘白话文’,提出‘八不主义’,他的‘八不’,都是消极的,不要这样、不要那样,没有积极的东西,‘要’怎样?他忽略了一种东西,语言的艺术性。结果他的白话文成了‘大白话’。”他对胡适是有微词的。其实胡适词章里这些毛病,后来周作人他们也都发现到,周作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也强调文章的写作里面不能轻易的否认文言的句式、文言之美。

1990年代初期的汪曾祺中国的汉语,从最早《诗经》的写作,一直到《楚辞》,一直下来,每个时代的汉语都有一些变化。先秦的文字,我们的先贤们心灵是敞开的,和上苍没有障碍地进行交流,所以产生了骇世惊俗的诗文。到了东汉翻译佛经,韵律出现了,人们发现汉字以字为本位,汉字写作有一个特点,它是有它的规律。所以翻译家,像鸠摩罗什这种翻译,到了唐代玄奘这种翻译,他们都注重词章的转换。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里面,有一些当时看不好懂,现在已经丰富了我们的汉语,成为我们汉语的一部分,它在生长。我们知道韩愈先生写文章,他不喜欢佛经,他反对佛教,所以他的词章基本上是受到古文的影响,他衔接了庄子、司马迁的一些东西,但是柳宗元和苏轼就不一样,柳宗元和苏轼的文章不仅有先秦的古风,还有汉魏时候佛学的空幻之美,那种高妙的情思在他们的词章里都有。尤其苏轼,他也是什么样的话题都可以在他的文字里生出花来,在无趣的地方生长出有趣的绿树,这是苏轼很了不起的地方。这种能力说明汉语有无限种可能,可是后来它被抑制住,新文化运动以后,特别是冷战以后,我们用冷战语言思考问题的时候,汉语委顿、枯萎。

而汪先生写小说,一会儿用北京话,一会儿是高邮话,一会儿是他在劳改过的张家口话,他的语言是很丰富的。鲁迅先生基本都是语体文,他的小说里面会有方言,但是他的杂文、散文,他对俗语的运用还是比较克制的。但汪先生不是这样,汪先生的俗语雅化了,他在大雅里面有大俗的东西,这一点是不得了的。所以他在美国讲学的时候强调语言是一个本质性的东西,他说语言是有文化性的。所谓文化性,不是单单的表面的表述,乃是对于古今中外文明的摄取,他很喜欢六朝文人的词章,简单里有幽深的东西。他还谈到语言有暗示性,这也是他重视的一点。他说:国内有一位评论家评论我的作品,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每一句都是平平常常的话,放在一起,就有一点味道。我想任何人的语言都是这样,每句话都是警句,那是会叫人受不了的。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单看一个一个的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形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的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书法里面要讲章法,疏密之间有转折,要有留白,要有变化,所以这个是暗功夫。写文章也是一样的道理,规律相似,这些需久久琢磨方能得到它的奥妙。汪先生还谈到语言的流动性,他说写作的人常被一种语境囚禁,当会生出生涩之图。他的笔触轻轻落下没有声响,却触动读者的神经。这流动性有大雅到大俗的起伏,空漠与实有的散落,以及正经与诙谐的交汇。有时候是韵文思维下的片断,有时候是谣俗之调,有时则若白开水的陈述。他的一些小说,语言几乎就是口语的铺陈,但偶尔夹杂文言,又冒出戏曲之腔,拓展的是一条词语的幽径。所以我认为他是:一语之中,众景悉见,转折之际,百味顿生(这是汪先生小说和散文里语言的特性)。他取韩愈的节奏之美,剔除了道学的元素,得张岱之清越之趣,却有凝重的情思。那些流传在民间的艺术,在神韵上影响了他词语的选择,幽怨流于平静里,这在百年文学中是少见的。汪先生不仅文字很冲淡儒雅,有的时候又很剧烈,有一种狂放之美。很多人说汪先生像一个隐士,其实不是,如果你深入了解他,他有狂放的一面。我记得他去世前的那一年,我去他家里聊天,有一个杂志社跟他约稿,他就不给它写,他不喜欢那个杂志的风格,他说我不给它写。他有自己的一个底线在里面。他写的戏曲里面,有好多是非常狂放的,他的《大劈棺》写得真好,有一种讽刺之语。《小翠》是根据《聊斋》改编的作品,还有《一匹布》,俗语的运用里面,用我们老家话说是非常浪,甩得开,有一种浩然之气在里面,用一种文不雅驯的语言表达出民间底层的那种精深的想象,显示出狂放之美,他内心有一种狂野的东西在里面。这个隐得很深,我们不易看到。他在1980年代之前对鲁迅略有点微词,他喜欢周作人,他虽然佩服鲁迅的词章,但是他对鲁迅的有些看法不都以为然。但是到了1990年代初以后,他觉得鲁迅伟大,所以鲁迅身上的这种直面惨淡的人生,那种大的悲悯、那种是非分明的精神,他是推崇的。所以他在有一些作品里面也表达了这样一种精神,暗含着批判性。这是他词章里的另一面,我们不要以为他在安宁的、冲淡的、闲适的,不是这样的,汪先生有另外一面,他也会骂人的。所以他的语言,我们今天研究起来,我觉得是很有趣的话题,要想几句话说清楚并不容易。当然他的语言受到戏曲语言的影响,受到绘画语言的影响,大家知道汪先生喜欢绘画,画的是文人画,中国晚清以后最早提倡文人画的是陈衡恪(陈师曾,陈寅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翻译过日本人关于文人画的文章,他自己画的也是北京风俗图,属于文人画。汪先生的画作也是文人画,但汪先生说文人画那种题跋趣味,其实跟中国人的文章是接近的。所以绘画语言里的色彩、图案,它的章法,里面内在的韵律,其实也暗示在他自己的语言里面,我们有时候觉得他的语言有一种色彩的美。这是只有鲁迅、沈从文、张爱玲等少数作绘画家能够做到这一点,这就是语言的暗示性。在他的创作里面,他很注意别人的语言怎么样,包括作家的语言、学者的语言。他有一个朋友叫朱德熙,著名的语言学家,后来是北京大学副校长。有一次汪先生在琉璃厂看到赵元任的一本书,大为惊叹。大家知道赵元任是伟大的语言学家,他懂33种方言,他对语言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当年跟胡适他们都讨论过汉语的问题。他给朱德熙写信说,你看赵元任的文章写得这么好,你们现在研究语言学的学者为什么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他批评1970年代的文风,1970年代中国的学者不太会写文章,大学教授的文章没有趣味,不及赵元任先生写得好。还有一次他看到翁偶虹先生写了一首诗(翁先生是老前辈,他是给程砚秋先生写了许年剧本的,翁先生是老北京,《锁麟囊》写得多好,翁先生对六朝文,对明清的文章非常有研究),汪先生发现诗句里面用韵有问题,他就给翁先生写了一封信,他说南方人懂得入声,北方人不太懂得入声,怕翁先生被专家笑话。他帮助翁先生改了个字,味道果然不同,可以说是一字之师。他的遣词造句都是很规矩、很讲究的,是有经营的,有设置的,看似很随意,其实暗含机关。表面是大白话,支撑这个白话背后的是文言文。他把我们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一直到民国时期,不同的学人、不同的作家、艺术家的词章的好体验,部分地吸收到自己的文章里面。所以读他的书,有的时候虽然很短,他都没有长篇巨制,但是微小之中、方寸之间见广远,这真是使汉语得到一次解放。原来文章可以这样写,小说可以这样写。他对贾平凹、阿城这些作家都很喜欢,他觉得这些人的词章和别人不一样,他也喜欢孙犁这样的作家,写了赞扬的话。汪先生也提携了很多青年人,我前几天看好多青年人写的怀念他的文章(当年是年轻人,现在也都到了我这个年龄,甚至比我还要大),感念汪先生对自己的影响。

1991年在家乡高邮的芦苇荡我们回顾新时期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哪个作家最重要?我觉得汪先生可能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还可以举出其他很多优秀作家,但是汪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一位当代小说家,当代学人。他的文章是有学问的,他有时候把古代做学问的东西拿过来,虽然很短,但是有学问的。我曾经问过他对于周作人、废名、俞平伯这些人的看法,他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他讲的都非常得体、非常深入。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热爱母语的人。他去世之前曾经说人活着是多么好。

他是1997年去世的,听到他去世消息以后,很多熟悉他的人非常难过,一些不熟悉他的读者也写了很多怀念的文章。当代作家只有两个人去世以后书不断被翻印、不断被出版,出版多少本都不知道,一个是汪曾祺,一个是王小波。汪先生的书现在依然畅销,他是经得起考验的一位作家。我们今天通过回望汪先生,(当然他的话题太多了,我不能一一道来)就他的语言艺术谈了一点自己的心得,有许多是题外话。当然我们还可以从他的其他方面来谈,有很多著名的学者已经做了一些研究,大家可以看他们的书。他给我们的提示是很多的,认真研究他,我们会进入到文学史里面最迷人的景观里。我也相信喜欢汪曾祺先生的人,大家在谈论他的时候,在一起交流的时候,我们彼此都会成为朋友。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发布于 2020-05-18 10:46

琦君。

大概是十三四岁的时候吧,偶然读到她的《素心笺》一书,当时觉得文字浅显易懂,书中背景又是我很喜欢的民国时期,于是反复读了好多遍。

那时候上初中,也和同学们一起热火朝天的互相传阅着看小时代、花火一类的青春小说,一度迷恋上明媚忧伤的疼痛文字,所幸没过多久,我就厌倦了所谓的华丽辞藻。再次拜读《素心笺》,我觉得我读出了更多的东西。琦君的散文像一杯新茶,文笔清新朴实,仔细品尝间却回味无穷。

贴一段她的名篇《簪》。

“父亲不久回来了,没有买水钻发夹,却带回一位姨娘。她的皮肤好细好白,一头如云的柔鬓比母亲的还要乌,还要亮。    两鬓像蝉翼似的遮住一半耳朵,梳向后面,挽一个大大的横爱司髻,像一只大蝙蝠扑盖着她后半个头。她送母亲一对翡翠耳环。母亲只把它收在抽屉里从来不戴,也不让我玩,我想大概是她舍不得戴吧。

   我们全家搬到杭州以后,母亲不必忙厨房,而且许多时候,父亲要她出来招呼客人,她那尖尖的螺丝髻儿实在不像样,所以父亲一定要她改梳一个式样。母亲就请她的朋友张伯母给她梳了个鲍鱼头。在当时,鲍鱼头是老太太梳的,母亲才过三十岁,却要打扮成老太太,姨娘看了只是抿嘴儿笑,父亲就直皱眉头。我悄悄地问她:“妈,你为什么不也梳个横爱司髻,戴上姨娘送你的翡翠耳环呢?”母亲沉着脸说:“你妈是乡下人,那儿配梳那种摩登的头,戴那讲究的耳环呢?”

   姨娘洗头从不拣七月初七。一个月里都洗好多次头。洗完后,一个丫头在旁边用一把粉红色大羽毛扇轻轻地扇着,轻柔的发丝飘散开来,飘得人起一股软绵绵的感觉。父亲坐在紫檀木棍床上,端着水烟筒噗噗地抽着,不时偏过头来看她,眼神里全是笑。姨娘抹上三花牌发油,香风四溢,然后坐正身子,对着镜子盘上一个油光闪亮的爱司髻,我站在边上都看呆了。姨娘递给我一瓶三花牌发油,叫我拿给母亲,母亲却把它高高搁在橱背上,说:“这种新式的头油,我闻了就泛胃。”

   母亲不能常常麻烦张伯母,自己梳出来的鲍鱼头紧绷绷的,跟原先的螺丝髻相差有限,别说父亲,连我看了都不顺眼。那时姨娘已请了个包梳头刘嫂。刘嫂头上插一根大红签子,一双大脚鸭子,托着个又矮又胖的身体,走起路来气喘呼呼的。她每天早上十点钟来,给姨娘梳各式各样的头,什么凤凰髻、羽扇髻、同心髻、燕尾髻,常常换样子,衬托着姨娘细洁的肌肤,嬝嬝婷婷的水蛇腰儿,越发引得父亲笑眯了眼。刘嫂劝母亲说:“大太太,你也梳个时髦点的式样嘛。 ”

   母亲摇摇头,响也不响,她噘起厚嘴唇走了。母亲不久也由张伯母介绍了一个包梳头陈嫂。她年纪比刘嫂大,一张黄黄的大扁脸,嘴里两颗闪亮的金牙老露在外面,一看就是个爱说话的女人。她一边梳一边叽哩呱啦地从赵老太爷的大少奶奶,说到李参谋长的三姨太,母亲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句也不搭腔,我却听得津津有味。有时刘嫂与陈嫂一起来了,母亲和姨娘就在廊前背对着背同时梳头。只听姨娘和刘嫂有说有笑,这边母亲只是闭目养神。陈嫂越梳越没劲儿,不久就辞工不来了,我还清清楚楚地听见她对刘嫂说:“这么老古董的乡下太太,梳什么包梳头呢?”我都气哭了,可是不敢告诉母亲。

   从那以后,我就垫着矮凳替母亲梳头,梳那最简单的鲍鱼头。我点起脚尖,从镜子里望着母亲。她的脸容已不像在乡下厨房里忙来忙去时那么丰润亮丽了,她的眼睛停在镜子里,望着自己出神,不再是眯缝眼儿的笑了。我手中捏着母亲的头发,一绺绺地梳理,可是我已懂得,一把小小黄杨木梳,再也理不清母亲心中的愁绪。因为在走廊的那一边,不时飘来父亲和姨娘琅琅的笑语声。 ”


至今还对这篇的结尾记忆犹新:

“我怔怔地望着她,想起她美丽的横爱司髻,我说:“让我来替你梳个新的式样吧。”她愀然一笑说:“我还要那样时髦干什么,那是你们年轻人的事了。”

我能长久年轻吗?她说这话,一转眼又是十多年了。我也早已不年轻了。对于人世的爱、憎、贪、痴,已木然无动于衷。母亲去我日远,姨娘的骨灰也已寄存在寂寞的寺院中。    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是永久的,又有什么是值得认真的呢? ”


喜欢琦君,大概就是在她美好的文字之下,总能让我对人生、对梦想、对亲情产生深深的思考吧~

编辑于 2016-07-25 01:39

因为大多数回答的都是中国的散文,尤其是民国的, 所以我这里不如列举一些外国的作品来增添一下审美的多元:

  1. 米歇尔·德·蒙田《蒙田随笔集》
  2. 布莱士·帕斯卡尔《思想录》
  3. 塞缪尔·约翰逊《饥渴的想象》
  4. 让-雅克·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5.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意大利游记》
  6. 威廉·哈兹里特《哈兹里特散文选》
  7. 托马斯·卡莱尔《拼凑的裁缝》
  8.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爱默生散文选》
  9. 查尔斯·狄更斯《博兹特写集》
  10. 约翰·罗斯金《过去》
  11. 沃尔特·佩特《文艺复兴》
  12. 夏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
  13. 弗里德里希·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4. 马塞尔·普鲁斯特《驳圣伯夫》
  15. 托马斯·曼《多难而伟大的十九世纪》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
  17.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18. 费尔南多·佩索阿《不安之书》
  19. 瓦尔特·本雅明《单行道》
  20. W.H.奥登《染匠之手》
  21. 切斯瓦夫·米沃什《站在人这边》
  22. 纳吉布·马哈福兹《自传的回声》
  23. 索尔·贝娄《太多值得思考的事物》
  24. 罗兰·巴特《恋人絮语》
  25. 菲利普·拉金《应邀之作》
  26. 阿尔贝·加缪《西西弗神话》
  27. 乔治·斯坦纳《托尔斯泰或陀思妥耶夫斯基》
  28. 哈罗德·布鲁姆《文章家与先知》
  29. 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
  30. 谢默斯·希尼《希尼三十年文选》
  31. J.M.库切《男孩》
  32. 约瑟夫·布罗茨基《小于一》
  33. 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34. 乔纳森·弗兰茨《如何独处》
  35.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谓好玩的事,我再也不做了》
  36. 扎迪·史密斯《感受自由》
编辑于 2022-04-04 12:46

愿意发表拙见。

各人读散文自有各人的感触,我也不便多做叙述,不妨列个单子。

若喜欢繁复新巧,读张爱玲。

  • 《天才梦》
  • 《更衣记》
  • 《谈音乐》
  • 《谈画》
  • 《谈吃与画饼充饥》
  • 《中国人的宗教》
  • 《爱》

另附几篇更富趣味性的散文。

  • 《姑姑语录》
  • 《炎樱语录》
  • 《公寓生活记趣》

若喜欢简约随性,度三毛

  • 《雨季不再来》
  • 《梦里花落知多少》
  • 《惊梦三十年》
  • 《沙漠中的饭店 》
  • 《悬壶济世》
  • 《拾荒梦》

若喜欢澄明温润,读林清玄。

  • 《温一壶月光下酒》
  • 《无关风月》
  • 《冷月钟笛》
  • 《鸳鸯香炉》
  • 《少年游》

若喜欢恣肆通脱,并且古文底子富厚,则读苏轼。

  • 《刑赏忠厚之至论》
  • 《石钟山记》
  • 《记承天寺夜游》
  • 《贾谊论》
  • 《超然台记》
  • 《留侯论》
  • 《凌虚台记》
  • 《乌说》

未完。

编辑于 2015-08-11 21:35

当下有很多优秀的散文写作者,网络时代使阅读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他们的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具有长久的阅读价值。


1、副刊王马亚伟的散文。马亚伟的散文牢牢占据着大量副刊阵地和杂志阵地。她的作品语言一个清新自然,情感深厚,品味起来犹如一壶陈年的老酒。是初学写作者最好的范本。


2、孙道荣的散文。孙道荣的散文每一篇都能以小见大,视角独特,切入生活的点非常巧妙,阅读他总会有意外的发现。


3、王太生的散文。王太生的散文具有一种古典美,有韵味,古韵流长,意境优美,读之特别有味。文章创造的意境犹如一副水墨画,属于那种隐藏在民间的高手,隐居在闹市的高人。


4、林青玄的散文。林青玄前不久离世,作为一名优秀的散文家,去世有点早。他的散文细腻温婉,能从司空见惯的事物表面发现深层次的东西,挖掘出事物所蕴含的哲理。他的散文产量丰富,出书153本,获奖无数,有台湾得奖专业户之称。



5、刘亮程的散文。刘亮程是生活在新疆西北部的散文家。他是真正的乡土散文作家,他的散文具有辩证的思考,语言特别有意思,读他的散文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世间万物在他的笔下都特别有意思,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6、李娟的散文。李娟是新疆的李娟,近些年出道的散文家。散文写出了新疆独特的地域特点,写出了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能洞察人性。


7、朱成玉的美文。朱成玉是黑龙江七台河市的人,他的美文最美,语言富有诗意,情感浓郁,浓得化不开,具有一种悲悯的情怀。是当今杂志上经常亮相的美文作家。


8、包利民的美文。包利民是黑龙江伊春市人,他的美文语言美,故事美,含有一定的生活哲理。


9、刘墉的散文。刘墉是居住在美国的华人散文作家。他的散文特别具有生活情趣,能从生活中发现人性的美与趣,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10、纳兰泽云的散文。纳兰泽云是一个美女作家。她的散文见著于杂志,近年出了很多本书。获了很多奖。她的散文犹如山间兰花,值得一读。


好的散文写作者有很多很多,还有很多散文大家,写一百个也写不完。今天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既扩大了散文的影响力,也使散文作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与机遇共存,相信不久的将来,散文写作者会迎来一个真正的春天。

发布于 2019-02-15 06:03

推荐2篇林清玄的散文,希望喜欢:

《小红西瓜》

目录

  在这个夏天里,我最想吃的就是那美味的西瓜。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小红西瓜”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买到一种小如垒球的西瓜,皮色翠绿、果肉深红、清凉胜雪、滋味如蜜。

  像我这么喜欢吃西瓜的人,每次看到有新的西瓜品种,总会迫不及待地买来吃,每次吃总有一些惊喜。二十年前第一次吃到黄肉的小玉西瓜、十五年前第一次吃到澎湖西瓜、十三年前第一次吃到无子西瓜的情景,都还历历如在目前。

  在二十年前,台湾的人大概也难以相信我们的水果会有这么大的改良,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芭乐、莲雾、木瓜、杨桃、梨子、柚子、哈密瓜、芒果、荔枝、番茄等等,几乎没有一种不是改良的结果,并且样样都很好吃。

  就好像小红西瓜,从前的人一定难以相信红西瓜可以这样小巧,这样好吃,而且一年四季都有。

  我每次出国,最想念台湾的就是水果,在回台湾的飞机上,只要想到水果摊那红红绿绿的美丽画面,感觉就要醉了。

  吃小红西瓜的时候——这西瓜的名字叫红菱——我不禁感恩那些为品种改良而奉献心力的人,有了这种感恩之情,感觉西瓜的滋味更鲜美、更元气淋漓了。


《故乡的水土》

目录

  不管我们身在何处,对于故乡都永远怀念。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林清玄散文:故乡的水土”欢迎阅读,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次出国,妈妈帮我整行李,在行李整得差不多的时候,她突然拿出一个透明的小瓶子,里面装着黑色的东西。

  “把这个带在行李箱里,保佑旅行平安。”妈妈说。

  “这是什么密件?”

  妈妈说:“这是我们门口庭抓的泥土和家里的水。你没听说旅行如果会生病,就是因为水士不服,带着一瓶水土,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就不会水土不服了。”

  妈妈还告诉我,这是我们闽南人的传统,祖先从唐山过台湾时,人人都带着一些故乡的泥土,一点随身携带、一点放在祖厅、一点撒在田里,因为故乡水土的保佑才使先人在蛮荒之地,垦出富庶之乡。

  此后,我每次出门旅行,总会随身携带一瓶故乡的水土,有时候在客域的旅店,把那瓶水土拿出来端详,就觉得那灰黑色的水土非常美丽,充满了力量。

  故乡的水土生养我们,使我们长成顶天立地的男儿,即使漂流万里,在寂寞的异国之夜,也能充满柔情与壮怀。

  那一瓶水土中不仅有着故乡之爱,还有妈妈的祝福,这祝福绵长悠远,一直照护着我。

编辑于 2022-02-19 19:26

《从今往后》为灵遁者先生,续《非线性波动》之后的第二部散文小说集。文章开头写道:"记录生活和不记录生活,都可以一样生活。但我为什么要记录生活呢?对于别人的意义,我不得而知。但对于我自己的意义,至少在这一刻,我还在敲打字眼的这一刻,我知道,我还在思考,我还在琢磨。"


序言:记录生活和不记录生活,都可以一样生活。但我为什么要记录生活呢?对于别人的意义,我不得而知。但对于我自己的意义,至少在这一刻,我还在敲打字眼的这一刻,我知道,我还在思考,我还在琢磨。

《从今往后》是我继《非线性波动》的第二本散文和小说集。我想想几年之后,我记录了些什么。从今往后,意味着今天之前,你就已经没有了,都过去了。往后的日子,你要咋样,你能咋样,值得你继续思考。

生活对我来说,实在是没有什么技巧,什么谋略,什么秘诀。生活就是生活,简单点多好。爱情也好,朋友也好,金钱也好。生活所需必需品,够用为好,过度为耻。聪明的人知道,对别人简单,对别人真,其实是在对自己好。每一个自己之外的都是一面镜子,你站在他们面前,就应该能看到更多的自己。总想着,别人会怎么对你的人,世界会怎么对你的人,一定是傻根。



生活对我们的方式,只有两种。你对生活的方式,和生活对你的方式。你对世界的方式,取决于你。所以你要爱自己,起码不要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种下爱,忘记恨。生活对你的方式,取决于你之外的人和环境。别人怎么对你,是别人的事情。你非要拿别人怎么对你,来伤害自己,那就不聪明了。聪明的人,不论生活怎么对你,他依然爱着自己,爱着生活。

从今往后,我要更爱我自己,更爱生活。《从今往后》注定是我窗外的阳光,在黑暗的时候,它会想起我,我也会想起它。因为我记录生活。所有的母亲,都会知道,孩子啼哭,能让所有孕育的疼,化为幸福的笑,幸福的泪。

以《从今往后》,从今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材,周游世界。我有一个伴侣,她在远方看着我。她看我的时候,她在笑。此书电子版在灵遁者淘宝有。




目录:

序言: 3

1、迎日出日落 4

2、自然的神奇 5

3、开放围墙 7

4、出走 8

5、阴婚 11

6、朱之文现象 12

7、成名要趁早 14

8、敏感 14

9、这不是小说 15

10、俯视自己 19

11、人生如登山 20

12、特殊的送别者 21

13、我们自己 23

14、我想对王宝强说 24

15、不奇妙的断想 26

16、我在感恩节遇到你 26

17、我不介意 36

18、一日女人 38

19、写作是为筑起一座堡垒 41

20、洋芋擦擦 42

21、我给你答案 43

22、一条未修完的路 46

23、诗歌为什么被边缘化了 48

24、无从下笔 49

25、时钟上的叶子 50

26、特朗普来自火星 52

27、日过西山薄 54

28、什么是公平 55

29、哑巴 58

30、在别人的电影中找到自己 59

31、每一个被遗忘的人都是老人 62

32、重申美国梦 63

33、有一种生活叫杨雪 64

34、回头看人生 66

35、牵挂 67

36、论自杀 68

37、在天空的深处 72

38、揭秘周易预测 75

39、我不成功,会有人成功。 78

40、第一张照片 79

41、我们永远不熟悉生活 80

42、你不了解这些生命 81

43、两个相爱的人为何分离 82

44、一条柔软的被子 83

45、舒然而得 85

46、黄土少年 87

47、不敢闭眼 89

48、当时间成为通用货币时 90

49、洪水来了 91

50、童趣 94

51、拉瓦锡死而不亡 96

52、奔跑的菠菜 101

53、30岁之前 102

54、夜语深情 104

55、他下棋的样子像他讲课一样认真 105

56、我今天应该写一篇文章 107

57、让自己幸福 110

58、英雄 111

59、我口吃多年 113

60、我关心的是什么 116

61、病中的人 117

62、上海没有土 119

63、早恋这件事 121

64、岁月的尴尬 124

65、大情话 126

66、请君为我倾耳听 127

67、笨笨 130

68、不要跟着风走 132

69、以自己为家 133

70、我来告诉你什么叫散文 134

71、为什么这件事会发生 136

72、偷来的东西不甜 138

73、很幸运此生为人 139

74、关于失眠 141

75、老师该不该打孩子 143

76、绚丽的旋律 146

77、hello,树先生 148

78、如何写作,才能深入人心 149

79、旅行的意义 151

80、法官与罪犯 153

81、我和一棵树的争夺阳光 155

82、生活的哲学 156

83、出口 158

84、努力活成你想活成的样子吧 160

85、如何赏析现代诗歌 162

86、 秦岭深处的女孩 166

87、 我爱你 176

88、 生死抉择 180

89、 情诗 184

90、 爱无所向 186

91、一条自杀的鱼 193

92、你才是我的目的地 198

93、另一个我是女的 205

94、 真话 210

95、 皱纹 211



灵遁者,独立学者。原名王银。陕西绥德县人。现居西安。 艺术家,作家。 代表作品《触摸世界》,《行者乾坤》,《探索生命》,《变化》,《重构世界》,《相观天下》,《手诊面诊色诊大全》,《笔有千钧》,《非线性波动》,《见微知著》,《探索宇宙》,《伟大的人类》,《自卑之旅》,《云淡风清》,《我的世界》,《牙牙学语》等。其作品朴实大胆,富有新意,广受喜爱。

灵遁者科普三部曲和哲学书籍《重构世界》被网友誉为必读“三加一”。而且其诗歌,散文作品也广为流传,语言朴素,如阳光一般明净温暖。

发布于 2021-02-20 23:37

借此机会做一个《名家散文随笔》收集栏目,作个人学习提高写作水平用

文章全文太长,后附线上可直接阅读的网站,不定期更新:

一、《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余光中

精彩选段:

在香港,我的楼下是山,山下正是九广铁路的中途。从黎明到深夜,在阳台下滚滚碾过的客车、货车,至少有一百班。初来的时候,几乎每次听见过车过,都不禁要想起铁轨另一头的那一片土地,简直像十指连心。十年下来,那样的节拍已听惯,造成大寂静里的背景音乐,与山风海潮合成浑然一片的天籁了。那轮轨交磨的声音,远时哀沉,近时壮烈,清晨将我唤醒,深宵把我摇醒,已经潜入了我的脉搏,与我的呼吸想通。将来我回去台湾,最不惯的恐怕就是少了这金属的节奏,那就是真正的寂寞了。也许应该把它录下音来,用最敏感的机器,以备他日怀旧之需。附近有一条铁路,就似乎把住了人间的动脉,总是有情的。

写火车的诗有很多,我自己都写过不少。我甚至译果好几首这样的诗。却最喜欢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这首:

去什么地方呢?这么晚了,

美丽的火车,孤独的火车?

凄苦是你汽笛的声音,

令人记起了许多事情。

为什么我不该挥舞手巾呢?

乘客多少都跟我有亲。

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

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当年我写《望乡的牧神》里这些文章,正值“文革”开始,风雨初来,行见神州沉沦,斯文扫地。隔了一湾浅浅的海峡,缪思得以幸免偏安。左派人士嘲笑台湾的作家孤悬一岛,格局蹇促,自外于革命之主流,落伍极矣。我在政大的高足温健骝甚至崇拜浩然,决定研究《金光大道》充他留美的博士论文,并且在“吾更爱真理”的大义之下,再三向我讽谏,不要自外于进步的主流。幸好我不相信那一套左道,竟在《六千个日子》一文中说:“目前,我们的创作受了政治现势的影响,似乎局限于台港的两千万可能读者,那气象,只堪比拟荷兰及比利时。可是我们不要忘了,七万万个中国人都可能是我们的读者。政治上的委屈只是暂时,但一个民族的文学是永恒的。”

简评:余老的散文水平,虽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我在的心目中,是第一位的,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的一首诗《乡愁》,第二次听闻他,是看了他《写给莎士比亚的一封信》,”我想,您来这儿讲学的事,十有九成事吹了。没有把您的嘱咐办妥,我感到非常的抱歉。不过我相信您不会把这些放在欣赏的。您所要争取的,是千古,不是目前,是全人类的崇敬,不是几伙外行的喋喋不休,对吗?凉风起自天末,还望您善自珍重。“,第三次,是四年前的12月14日,看网上的一行字”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余老的望乡之情已飘向远方,我一度希望模仿他的文笔,但回头看也只是忸怩作态,故作深沉,没有办法像他那样用词如行云流水,韵味悠然,美轮美奂到无法去形容,在他的文章面前,感觉自己如沧海一粟般渺小,《望乡的牧神》《听听那冷雨》,这两篇真的是此文只应天上有的佳作,在我的散文阅读生涯里,无出其右。

全文链接: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余光中


二、《爱你就像爱生命》——王小波

精彩选段:

有很多的人在从少年踏入成人的时候差了一步,于是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就和他们永别了,真是可惜。在所有的好书中写得明明白白白的东西,在人步入卑贱的时候就永远看不懂,永远误解了,真是可惜。在人世间有一种庸俗势力的大合唱,谁一旦对它屈服,就永远沉沦了,真是可惜。有无数为人师表的先生们在按照他们自己的模样塑造别人,真是可惜。

人可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呢?这问题真是深奥。我回答不上来。我知道已往的一切都已经过去。雨果博爱的暴风雨已经过去。罗曼?罗兰“爱美”的风暴已经过去。从海明威到别的人,消极的一切已经过去。海面已经平静,人们又可以安逸地生活了。小汽车。洗衣机。中国人买电视,造大衣柜,这一切和我的人格格格不入。有人学跳舞,有人在月光下散步,有人给孩子洗尿布,这一切和我格格不入。有人解释革命理想,使它更合理。这是件很好的工作。

简评:工作之后才开始知道王小波,阅读王小波,读过的作品有经典的几部,《爱你就像爱生命》、《沉默的大多数》,初次读到《黄金时代》,大量借助”生殖器“来描写的场景令我咋舌,难免让人对作者有种”心术不正“的猜想,直至到看完整篇文章,才让我叹服他真是一个”出世“的文学奇才,正如”疯子“顾城般的童话世界,王小波也是用一生去追求诗意,追求真理的人,他厌恶世俗的期待,他不愿流为庸俗的作家,他的世界是如此纯粹,过分纯粹却难与纷扰的世间相互平衡适应,导致他年仅45岁便心脏病发骤然离世,令人惋惜。

全文链接: 爱你就像爱生命 第12节 - 星月文学


三、《荒原沧海》——余秋雨

精彩选段:

以沙漠和大海的眼光,几千年来,人类能有多少发展?尽管我们自以为热火朝天。正想着,早已被夜幕笼罩着的海域间影影绰绰走出几个水淋淋的人来,脚步踉跄、相扶相持、由小而大。刚要惊叹什么人如此勇敢又如此好水性,定睛一看竟是一个年轻的母亲和她的四个孩子,连最大的一个也没有超过十岁。他们是去游泳了?捕鱼了?采贝了?不知道,反正是划破夜色踩海而来。

简评:网络上、知乎上对余秋雨的争议甚多,我也不探讨作家的私生活,仅仅对作品表达看法,看过《文化苦旅》《千年一叹》《笛声何处》,给我的感觉是”大气“,非常”大气“,他的文风有种磅礴的恢弘感,给人一种浓厚的,有中国特色的文学色彩的意境,有一个给我近似感觉的作家叫《贾平凹》,我看过《秦腔》,可那种陕北汉子”脚踩黄土面朝天“的质朴感又让我觉得过于”平实“,余秋雨的词汇华丽,意境深远,他的写作风格并不繁杂,但又人陷入联翩的思绪之中,好似阅读一副绘尽千年的画卷般壮丽,叹为观止。

全文链接: 荒原沧海 - 千年一叹-余秋雨作品


四、《泥泞》——迟子建

精彩选段:

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一温一 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简评:既往我读迟子建的文章,并不会产生太多的感触,已经早早就过了看几句人间清欢的小感悟就能抚平内心波澜的年纪,我觉得我从出嫁的那天开始,我就已经老了,像杜拉斯15岁遇到情人一样,成家后面对的生活的琐碎和鸡毛,早已磨平了我内心的触角,灵感有如一口活泉被盖上了遮挡的芦苇,从此再无可见阳光的日子,有时候我觉得生活实在过于暗淡平乏,但最近读了她的一篇《光明在低头的一瞬》,”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我想作为一名 现代女性,有时候的刻意强权或者标榜自由反而得不偿失,不想奢望高高在上的颂赞,而是求永恒的爱,我太了解自己,写再多的文章,也只是一个渴求被爱的女性而已。

全文链接: 迟子建散文集在线阅读


五、《乌云与金边》——杨绛

精彩选段:

按西方成语:“每一朵乌云都有一道银边”。丙午丁未年同遭大劫的人,如果由此而锻炼了个人的坚韧,彼此间加深了一点了解,孳生了一点同情和友情,就该算是那一片乌云的银边或竟是金边吧?——因为乌云愈是厚密,银色会变为金色。常言“彩云易散”,乌云也何尝能永远占领天空。乌云蔽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

简评:前些年,我到过钱钟书先生的无锡故居,那是一个古朴的院落小居,游人稀落,却更见清幽素净,喜欢钱老一家,喜欢杨绛先生的作品《我们仨》,她也是一个很懂生活懂夫妻相处之道的智慧女性,特别喜欢这篇散文,乌云的金边,那些难熬的,折煞人的时光是不愿回想的,又极其珍贵的存在,跨过之时,便是明亮映照进来的瞬间。

全文链接: 杨绛《丙午丁未年纪事——乌云与金边》


六、《枪挑紫金冠》——李修文

精彩选段:

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上一样都不存在,唯有回过头来,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岂能不信这些戒律?它们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和侥幸而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但不管什么时候,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到了最后,就像种田的人相信农具,就像打铁的人相信火星子,它们若不出现,你自己就先矮了三分;更何况,铁律不仅产生禁忌,更产生对禁忌的迷恋和渴望,除了演戏的人,更有那看戏的人,台上也好台下也罢,只要你去看,去听,去喜欢,你便和我一样,终生都将陷落于对禁忌的迷恋与渴望之中,我若是狐媚,你也是狐媚的一部分,如此一场,你没有赢,我没有输。

简评:

这是我最近逛书店买到的一本散文集,十分喜欢《枪挑紫金冠》这一篇,从秦腔武打唱到白蛇许仙,关公单刀会又唱到战太平,表面唱的是戏曲,演的是故事,道的缺是人生千万缕错综复杂的关系和因缘,我对梨园戏班、唱念做打一窍不通,但通过作者简繁结合、层次清晰的文笔和文章架构,让我很轻松就读懂了文章,对戏曲产生不烦躁的兴趣,更从中领悟到了新的思考事情的角度。

全文链接: 3、枪挑紫金冠-《山河袈裟》免费在线阅读_独步小说网


七、《土地》——秦牧

精彩选段: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当时离井别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

全文链接: [经典散文]秦牧·土地


八、《行道树》——张晓风

精彩选段:

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而我们在寂静里,在黑暗里,我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但我们苦熬着把牙龈咬得酸疼,直等到朝霞的旗冉冉升起,我们就站成一列致敬——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

全文链接: 张晓风散文:《行道树》


九、《金庸作品集新序》——查良镛

精彩选段:

中國人的文藝觀,長期以來是「文以載道」,那和中世紀歐洲黑暗時代的文藝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標準來衡量文藝。《詩經》中的情歌,要牽強附會地解釋為諷刺君主或歌頌后妃。陶淵明的〈閒情賦〉,司馬光、歐陽修、晏殊的相思愛戀之詞,或者惋惜地評之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釋為另有所指。他們不相信文藝所表現的是感情,認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為政治或社會價值服務。

全文链接: 《金庸作品集》新序 - 金庸江湖


十、《西湖漫笔》——宗璞

精彩选段:

然而在足迹所到的地方,也有经过很长久的时间,我才能理解,欣赏的。正像看达芬奇的名画《永远的微笑》,我曾看过多少遍,看不出她美在哪里,在看过多少遍之后,一次又拿来把玩,忽然发现那温柔的微笑,那嘴角的线条,那手的表情,是这样无以名状的美,只觉得眼泪直涌上来。山水,也是这样的,去上一次两次,可能不会了解它的性情,直到去过三次四次,才恍然有所悟。

全文链接: 西湖漫笔原文


十一、《人生试金石》——王鼎钧

精彩选段:

诗人看见满地皑皑白雪,如粉妆玉琢,诗兴大发。不过他没有马上写诗,他需要一段时间酝酿,他说:“我把诗兴埋在雪里。”诗尚未成,太阳先出来了,积雪融化,满地泥泞。诗人看了,大为扫兴,放弃了作一首诗的念头。他说:“一首好诗被糟蹋掉了。”写诗是诗人的事业。事业的“根”应该深植心中,坚忍不拔,不随外物迁移。外物常变,如果心随物移,则花开花落,月圆月缺,此心哪有安宁的日子?事业哪有成就的一天?


十二、《握一把苍凉》——司马中原

精彩选段:把家宅的粉壁看成一幅幅斑驳的、奇幻的画,用童心去读古老的事物,激荡成无数泡沫般的幻想,渔翁、樵子、山和水及水滨的钓客,但从没想过一个孩子怎样会变成老翁的。五十之后才哑然悟出:再丰繁的幻想也只有景况,缺少那种细微深刻的过程,你曾想要温过秋空的冷月吗?串起这些,在流转的时空里,把他织成一种过程,今夜的稿笺上,便落下我曾经漆黑过的白发。

但愿你懂得我哽咽的呓语,不再笑我痴狂,就这样,我和中国恋爱过,一片碎瓦,一角残砖,一些在时空中消逝的人和物,我的记忆发酵诚深入骨髓的恋情,一声故国,喷涌的血流已写成千百首诗章。

全文链接: 《握一把苍凉》司马中原

编辑于 2021-08-30 11:13

必须汪曾祺,好看不累。

发布于 2015-08-20 01:41

唯美散文类:

《我们仨》

杨绛,是钱钟书的妻子,是钱媛的母亲,她的一生简单又不简单,她和清华大学同岁。杨绛的一生正处于中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新旧思潮不断交替,她本人也是中西结合教育的实践者。《我们仨》中她回忆了和丈夫钱钟书相守相依的日子,回忆了和女儿钱媛一起欢乐相伴的日子。

学者的日子,朴素简单而平凡,正如她在书中所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她们三个人在乱世之中,相守相依,与世无争,各自沉浸在学术的海洋里,各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都有所建树。家庭氛围充满了淡雅的书香。

杨绛是个非常坚强善良的女性,她和钱钟书一起去国外牛津大学学习的时候,远渡重洋,身边没有熟人,她想法设法的租房、做菜,改善伙食和居住条件。在钱钟书暑假去欧洲游玩的途中,怀上了圆圆。之后,她也坚强独立地自己料理自己的衣食起居,在国外生下了圆圆,而钱钟书也慢慢的从学者转变成为体贴的丈夫、慈爱的父亲。钱钟书会做好早餐,早餐一般是红茶奶茶配面包,他会用一只床上用餐的小桌把早餐直接端到杨绛的床前,这个早餐习惯坚持了数十年。相伴五十年就为金婚,杨绛和钱钟书相伴相守,鹣鲽情深,相守一生的感情真是让人动容!

《浮生六记》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与芸娘结为伉俪,在茶米油盐的日子中品味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让人看到清朝的一对感情深厚的小夫妻的日常生活。生活中既有庭院生活的闲适,又有一些夫妻会遇到的家长里短的问题,可惜最后芸娘早早去世,孩子也早夭,人生总不会太圆满。我是把这本书当生活美学来看的,古人的闲适生活,闲时去赏花郊游,喝酒爬山,遍访名胜古迹,真的是清贫中不忘生活的美好。很值得焦虑的现代人一看。

《胡适杂忆》

这本书也是在朋友推荐下看的,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胡适是一个文化学者,是一个大杂家,性格中具有典型学者的气质,可是他晚年在美国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如意,经济上,精神上有些拮据,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胡适的真实性格和真实生活。语言也有些民国的遗风,我觉得还比较值得一看。

《臣轨》

这本书传说是武则天写的,主要写的是作为臣子的行为规范,也有一些官场和战场的兵法理念在里面,如果这本书真为武则天一人所写,那我觉得真的太佩服她了,真是一位文韬武略的好皇帝,其文笔胸襟丝毫不亚于男子!

《三十六大》 冯唐

这本书就是跟风看看冯唐的思想和文笔,发现还挺有意思的。冯唐算是一个奇葩的人吧,性格中有许多特立独行的因素在,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写出有趣的东西的原因。他认为,人如果要避免得癌症,应该要做到: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

《活着活着就老了》冯唐

这本书就是跟风看看冯唐的思想和文笔,发现还挺有意思的。这是他关于变老和岁月流逝的感悟的一些话。人老不要紧,但心态要保持年轻。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张爱玲的生平事迹,张爱玲的童年和家庭关系是不快乐的,这个也深刻地影响到了她后来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尽管如此,她写下了许多惊艳的作品,她的才华足以征服世人。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唯美,文笔优美,很值得一读!

《逻辑思维》

罗振宇罗胖子从不同的逻辑思维来分析各种社会现象,看似固有的社会现象其实有其不同的思路,换个视角看,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多动动脑子,少随波逐流,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人间词话》

这本书是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著作,是研究诗词的一本必读的书籍。书中对词的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大到对词的背景的论述,小到对词中的个别用字的推敲,观点都非常独特和准确。王国维先生自己的作品也收录其中,可以说是非常好了!

《过得刚好》

这本书是郭德纲成名之后写的一本书,书中主要描写的是郭德纲的相声从艺经历,他如何从困境中杀出重围,如何给陈旧的相声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如何应对相声界前辈的刁难。语言风趣,有些话还挺有哲理的,也推荐闲暇时候看看。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有时候天才和疯子就在一转念之间,有些甚至很难区分。精神病院里所谓的疯子很多也具有超强的思维能力,只是不被正常的社会所容纳。所以,了解一下这些人的想法也是非常有意思的,有物理学,有宗教,有外星世界,有心理控制,各种各样,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也快疯了!

编辑于 2022-09-17 21:07

鉴于大部分回答都列举得过于零散片面,在此我给出一个涵盖较多作家及其作品的推荐列表,主要根据我的阅读体验收录了我国古代和现当代著名散文家及其主要作品。因此,内容分为两大块:古代散文名家和现当代散文名家。

注: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记叙类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指除诗歌、小说、戏剧之外的其他文学体裁,可包括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样式。笔者综合考虑内在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思想美而选录如下。(若一位作家有多篇推荐作品,则优先推荐的作品名加粗。)

一、古代散文名家及推荐作品

  1. [战国·赵] 荀子 《劝学》
  2. [战国·韩] 韩非 《说难》《孤愤》《说林》《五蠹》《有度》(选自《韩非子》)
  3. [战国·宋] 庄子 《逍遥游》《养生主》(选自《庄子》)
  4. [西汉] 贾谊 《过秦论》
  5. [西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
  6. [三国·蜀] 诸葛亮 《出师表》
  7. [西晋] 陈寿 《隆中对》(节选自《三国志》)
  8. [东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
  9. [东晋] 陶渊明 《归去来兮辞》
  10. [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11. [南朝·梁] 吴均《与朱元思书》
  12. [北朝·魏] 郦道元《三峡》(节选自《水经注·江水》)
  13. [唐] 王勃 《滕王阁序》
  14. [唐]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15. [唐] 韩愈 《师说》《马说》
  16. [唐] 白居易 《与元微之书》
  17. [唐] 刘禹锡 《陋室铭》
  18. [唐] 柳宗元 《小石潭记》《始得西山宴游记》
  19. [唐] 杜牧 《阿房宫赋》
  20. [北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
  21. [北宋] 欧阳修 《醉翁亭记》
  22. [北宋] 苏洵 《六国论》
  23. [北宋] 周敦颐 《爱莲说》
  24. [北宋]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
  25. [北宋] 苏轼 《赤壁赋》
  26. [北宋] 司马光 《毛遂自荐》(选自《资治通鉴》)
  27. [明] 刘基《卖柑者言》
  28. [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9. [明] 张岱《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选自《陶庵梦忆》)
  30. [明] 徐弘祖 《游九鲤湖日记》《游嵩山日记》《游恒山日记》《浙游日记》(选自《徐霞客游记》)
  31. [清] 姚鼐 《登泰山记》

二、现当代散文名家及推荐作品

  1. 鲁迅 《秋夜》《风筝》《雪》
  2. 胡适 《追悼志摩》
  3. 郁达夫 《故都的秋》
  4. 朱自清《春》《匆匆》《背影》《荷塘月色》
  5. 林徽因 《悼志摩》《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6. 梁实秋 《雅舍小品》(散文集,佳作尤多,优选推荐其中的《男人》《女人》《中年》《第六伦》《狗》《握手》《汽车》《讲价》《老年》《商店礼貌》《书房》《年龄》《双城记》《北平的冬天》)
  7. 沈从文 《湘行散记》(散文集)
  8.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豆腐》《马铃薯》《萝卜》《菌小谱》《食豆饮水斋闲笔》《寻常茶话》《吃食和文学》《食道旧寻——<学人谈吃>序》《昆明的吃食》《昆明菜》《栗子》(以上选自《人间滋味》)《昆明的雨》《国子监》《果园杂记》《胡同文化》《泰山片石》(以上选自《人间草木》)
  9. 冯骥才 《珍珠鸟》《灵魂的巢
  10. 史铁生 《我与地坛》(随笔集)
  11. 丰子恺 《寄宿舍生活的回忆》《为青年说弘一法师》《手指》(选自缘缘堂随笔)
  12. 朱光潜 《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上):关于作品内容》《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关于作者态度》《散文的声音节奏》《谈学文艺的甘苦》《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以上选自《谈文学》)《空中楼阁——创造的想象》《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以上选自《谈美•谈美书简)《谈立志》《谈读书》《谈青年的心理病态》《谈消遣》《谈价值意识》《谈美感教育》(以上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13. 朱湘 《打弹子》《北海纪游》《书》
编辑于 2022-05-08 16:41

《阅读的故事》

作者:唐诺 / 豆瓣评分:8.4 / 评价人数:1418人


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

《阅读的故事》是专业读书人唐诺谈阅读的经典散文作品,一部诚恳实用的阅读辞海。以马尔克斯《迷宫中的将军》的片段开启每一章的话题,探讨书籍和阅读的本质困境与种种迷思。十四篇文章涉及阅读的各种面向——阅读的时间、开始、代价、方式、记忆、限制、意义、困惑,等等。唐诺诚实地去正视,去描述,把自己的思考和因应解决之道提供给读者,帮助读者解决阅读途中遭遇的各种难题,并与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本雅明、格雷厄姆·格林等大家共同分享探讨阅读的欣悦与困惑,以及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唐诺以专业读书人的深度体验、博学者的广阔视野、诗性而绵密的思维路径,为读者打开阅读这个寻常行为下所未曾见的极其宽广而深邃的世界,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意义之海。

阅读,让我们成为移民。在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必会遇见做同一种梦的人。

编辑推荐:

★专业读书人唐诺的阅读进化史,诚恳实用的阅读指南。关于读书,你所有的疑问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打开这份唐诺问卷,找到你的阅读DNA。书读不懂怎么办?下一本书在哪里?太忙了没空读书怎么办?为什么也要读二流的书?四十岁以后的阅读是什么样子?何为一个好的阅读者?马尔克斯推荐的书,和百万人网络投票选出的书,你会买哪一本?……

★ 一部阅读的辞海,现代理想读者之书,直面阅读的本质困境与迷思。“生命如此鬼使神差,阅读也一样。”构筑一种理性清明的现代阅读观,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深有共鸣的书。阅读作为纯粹消遣的日子已忽焉不存在,现代的阅读者,在歧路和困惑之中阅读,在不满和绝望之间阅读。然而,在书籍铺成的永恒困惑之路上,你必会遇见做同一种梦的人。

★一本可以树状延伸至无限的书,跟随专业读书人唐诺的阅读路径,构建拓展自己的阅读谱系。“书街里没有王,人人任意而行。”旁征博引的博议风格,大量经典文学历史社科著作散落其中。阅读这本书的体验宛如寻宝游戏,爱丽丝梦游仙境般,动辄撞上一个个迷人的书之洞窟。

★《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好书,阿城、孙甘露、梁文道、蔡康永、陈绮贞诚挚推荐。入选2018世界读书日“高中生必读书目推荐”。

★全新装帧,小开本轻盈便携,打造通识读本的舒适亲近感,适于在日常、旅途中阅读。

名人推荐:

我所书写最多的主题,还是阅读。

——唐诺

唐诺代表着某种现代隐士的精神,他躲在台北一个小咖啡馆里,他的世界由博尔赫斯、卡尔维诺、昆德拉、《左传》等构成。他好像归隐到历史非常有趣的一个缝隙里。他应该是个格局很大的人,但被迫生活在一个格局很小的时代。

——许知远

在两岸三地的知识界,有关阅读的故事由唐诺来写,可说是不二人选,如同张大春的《小说稗类》之于小说理论。唐诺是一个在阅读方面近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深思的人,是一个更驳杂、更繁复的曼古埃尔,是一个海岛上的本雅明。唐诺叙述的线索不仅深入揭示了广义的阅读,同时也是近几十年来中文出版、翻译、思考、研究的具体而微的写照。

这是一部阅读的辞海。这既是一部欣悦之书,也是一部沉痛之书。阅读所能唤起的千般感触,差不多都囊括其中。

这是一部精妙之书,也是一部繁复之书,它涉及的既是阅读之理性也是阅读之迷思。在最基本的意义上,这也是阅读的必由之路。

——孙甘露

《阅读的故事》说是故事,却不像故事,而更像是一个寻找的过程,更像在寻找、探访、问路。

——朱天文

唐诺的文字就是会有读起来畅快的感受,更不论那些大快人心,我也这么想却无法表达的那些,却被精确整理出来的认同。

——陈绮贞

唐诺的“强项”不在记忆力,而在谈天说地的“随意性”,尽管叙说主线不离书、阅读与写作,也谈时政,但唯其娓娓道来的恬淡,才深具震撼力,才能谈出创意与精彩,道出真理。

——《亚洲周刊》

编辑于 2022-02-16 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