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
山地车
公路车
竞技体育

为什么国内自行车竞技发展不起来呢?

中国自行车非常普及,这几年更是像高端发展,山地公路增多,但是为什么青少年 和 比赛发展不起来呢?
关注者
178
被浏览
139,491

86 个回答

自行车在中国现代史存在时间非常长,自主生产自行车历史也非常悠久。改开40年以来自行车运动也逐步发展起来,自行车产业尤其是制造(代工等)领域基本属于世界目前的综合最高水平,尤其近10年发展速度相对很快,但是自行车运动的普及程度及其文化发展赶不上产业发展的速度,产业发展的速度快并不代表文化影响力强。以下分别做一些概括和说明,几乎每一个自然段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有兴趣的朋友拆开看都没关系。<文末还包含快问快答环节>

“山地天使”在环意赛场

——本文偏重公路自行车项目,对山地车和其他门类项目说一声抱歉——

首先自行车产业和文化是起源于欧洲的,英、法两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或叫现代工业文明国家,率先发明了自行车,慢慢发展成大规模产业,然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流传到与其同宗同源的北美大陆了,语言相通、社会制度、生产力水平类似,是产业能够快速发展的前提。没有产业/产品是不会有对应的“文化”的,总结为:在此方面欧美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

1870年左右英国人发明了便士自行车(俗称大小轮,我还是倾向于叫便士)[图2],1890年左右发明了和如今标准近似的“安全自行车“(是以邓禄普发明充气轮胎的技术进步为代表的)。但是看当时这些产品被中国人了解是否存在严重滞后?其实完全不是,即便是如今存世非常少的便士自行车,在清末就已经随着来中国的殖民者一起曾经出现在我们的街头巷尾和田间地头了[图1]。而且关于自行车环球旅行的历史第一人-英国人托马斯史蒂文斯的第一次世界环游旅行之旅(1884-1886)[图3]就已经到访过中国香港、上海和日本了。也就是说中国民众亲眼所见的自行车甚至比末代皇帝见到自行车的时间都要早上“一代”(1919年庄士敦担任溥仪老师之后,溥仪的自行车已经属于安全自行车范畴的现代自行车了)。


1、清末民间画刊《点石斋画报》描述的洋人在城郊举行自行车比赛的插画
2、最早的自行车比赛实际上在这一代自行车上就展开过,因为其前后大小不等的车轮,和发祥地,我们更应该命名为便士自行车(Penny farthing)因形似1便士和1/4便士的比例而命名,图1中右下角摔进河里的自行车就是这种车一个难以克服的缺点,因此人们发明了安全自行车,是为了对比此物的不安全。
3、托马斯史蒂文斯造访神州大地时接受街头群众的围观
<补充一下,这类自行车不叫高轮自行车,Tall bike是另外一个门类的车,这种车就叫Penny Farthing,而且说他存世量少确实是年代较为久远,很多在节日及庆典活动包括复古骑行中出现的这类车基本上都是当代仿制品>

说到自行车比赛的起源,其实被阿尔卑斯山相隔的法国、意大利都是自行车比赛的发祥地和热土,与之相邻、文化相通的国家如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甚至都是自行车运动历史沉淀许久的地方,以及通过比利牛斯山连接法国的西班牙。最早出现的自行车比赛可以大致分为三类:1是可以理解为连接城乡城镇之间单日冒险(如今是所谓的公路古典赛)基本上是要在一天完成一项150公里以上的自行车冒险。2是在1的基础上演变出的多日赛,逐渐发展成大环赛,比如环法(1903-)、环意(1909-)也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商业化最成功的[图4]。3就是场地自行车赛,包括CX比赛都是场地赛,欧洲有众多场地比赛的形式,摩托车、赛马、足球等,甚至可以说场地比赛是现代体育的一种载体,这个不多赘述。

4、1903年首届环法冠军莫里斯加汉(莫里斯嘉林)图案的纪念邮票

自行车比赛诞生年代足够久远,但是即使与之同宗同源的北美洲实际上也是在80年代以后才慢慢了解这项带有鲜明欧洲特色赛事的,这里不得不提到影响自行车比赛(甚至包括足球、F1、WRC)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电视转播。[图5]足球还好说,适合现场感受比赛的现场气氛,F1和WRC的现场观感和电视转播的感觉绝对是大相径庭的,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区分。对于公路自行车比赛那就尤其明显了。美国自行车历史可真的一点也不短,要知道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之前就是开自行车店的,第一辆哈雷戴维森摩托车也可以理解为一台改内燃机助力的自行车。但为什么基本上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以后美国民众的自行车热情才被唤起,直到20世纪末兰斯阿姆斯特朗时代才达到顶峰,这就是电视转播对于自行车比赛的“推动力”。(不过美国人民发明了带有极限运动属性的BMX和山地车运动,属于这片自行车次大陆对行业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次虽不是重点,但很有必要提及)

5、美国首位环法冠军格雷格雷蒙(左一)和队友法国人伯纳德伊诺在1986年环法比赛中,实际上当时雷蒙已经穿上黄衫,图片视觉效果为了呼应两者共有8次环法冠军身份,当时他们均效力于法国La vie Claier车队。因为效力于欧洲车队,作为美国第一人的雷蒙知名度却远没有兰斯阿壮的知名度高。

我国的自行车运动发展历史和我国竞技体育一样,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推动力,在这里不得不说,很多从事自行车领域的人,或多或少得益于我国曾经为亚运会等综合赛事的投入间接影响到自己,(这都是很多前辈亲口说的)。就包括当年承办环京赛,甚至也可以看作时任北京奥组委执委会主席荷兰人维尔布鲁根(前UCI主席)对北京的一个承诺。

Colnago Mexico是80年代最著名的赛车,品牌也在70-90年代如日中天,地位堪比汽车界的法拉利,因为logo采用扑克牌中♣️图案,得此中文译名,实际上Colnago只是创始人的姓氏。这个时代的赛车,离中国人民的生活很远。
80-90年代全国人民没几个人见过公路赛车的年代,不靠国家选拔选手赞助比赛,一点群众基础都没有的项目,不这么发展还应该怎么发展?

在某一个时间段,国家对全民健身这种文化活动进行的投资,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作为人民积极参与其中就好了,国家发展体育产业本身看作一项投资的话,奥运会这么多单项、冬奥会这么多单项,还有非奥运赛事,国家投入的资金和成本就一定都翻倍赚吗?一定是国家投入就能取得世界冠军级成绩?(你怎么这么贪)成绩好的时候以这个项目为国争光为荣,成绩不好的时候一片骂声,呼吁改革,实际上作为一个号称热爱该项目的人,积极参与就已经是最大的贡献了。顺便反对一切将“发展不好的结果“导向意识形态的结论,其心可诛。

Ti Raleigh车队来自英国,成员却几乎是一水的荷兰人

因为说实话,如今自行车运动发展正盛的英国,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另一种形式的“举国体制”,前文提到英国是发明自行车的老牌工业文明国家,在发展自行车运动时候却只字没提,因为那时候和欧洲大陆比起来,英国的自行车的发展不是落后,而是目的完全不同。英国在工业革命后至美苏两极形成之前是国际社会举足轻重的国家,其大国地位是靠两百年来积累的遍及全世界的殖民地竖立起来。和前文提到除了法国以外的绝大多数欧洲国家比起来,英国的“大”就在于殖民地范围之广、横跨全球上面,而且对于英国殖民地我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纷纷独立之前,和英国之间的生产力水平是存在代差的,换句话说就是殖民地的人力、农产品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价格被英国采购使用,而英国的工业产品是这些生产力落后的地区完全仰望的“高级货”甚至买不起,工业产品VS农业产品的剪刀差这个概念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虽然这个观点不是特别权威,但不失为一种参考依据。比如英国自行车品牌对于我国老一辈人的影响很大,如:Raleigh国内译作蓝翎、凤头,这个自行车其实无非就是国产28自行车模仿的原型而已,和国产自行车比起来能被量化的优势应该只有该车装备的内三速变速器是咱们当时仿不出来的东西(过去俗称加快轴)(配图 Sturmey-Archer)用照相机举例有一点类似于Rollei 双反和海鸥4A的差别,他们之间的差别固然存在,但不及海鸥4A和Nikon F3之间存在的代差大。(关于凤头的钢比国产车好,甚至什么凤头更轻用俩个手指头提起来,近20公斤的东西俩手指头只能说明这门武功叫二指禅 )顺便说一下,新中国成立前,英国自行车流传至中国大陆的路径先后是从英国漂洋过海经苏伊士运河抵达印度,再经过马六甲海峡(新加坡等)抵达香港,再抵达中国广州、上海、天津等开放城市,前面提到的地区都曾是英国殖民地,后面国内的地区都有国产化生产自行车的悠久历史。

以后再遇见神吹凤头的老大爷,你可以碎其梦。有一点矮化了Raleigh,不过这就是一张搞笑图。但实际上我国意大利赛车、法国赛车的历史空白正是因为赛车文化很晚才传入中国造成的(敲黑板)
所以这个问题本身也特别适合去问问印度 ,因为印度和我们一样是人口大国,自行车大国,加工、使用自行车历史悠久,但是都还没有取得与人口对应的自行车方面的体育成绩。

所以对于欧洲大陆紧邻山地的这些国家而言,自行车运动算是自行车产品的一次产业升级,而这次升级对于英国这种工业文明可在殖民地地区优势尽显的国家来说似乎不是非常必要。具体到产品和传统上,英国的赛车远没有意大利赛车和法国赛车出名,甚至产业地位在1980年代才与“欧洲同步”的西班牙之下。但事实上,80年代英国Raleigh车队还拿过环法车队总冠军(英国车队但几乎全员荷兰人),60、90年代也有2个英国籍选手穿上过环法黄衫,可是直到2012年布拉德利维金斯拿到环法冠军,更重要的是在本土伦敦奥运会拿到金牌,似乎这才是前些年Sky车队成功的“人和”因素。

左图中间及右:布拉德利威金斯、克里斯弗鲁姆在伦敦奥运会分获计时赛金牌、铜牌,右图为同年效力于天空车队时威金斯穿着黄色领骑衫画面。也许奥运金牌对于一个自行车选手不是最大的光环,但是对于英国自行车项目,东道主选手同获环法和奥运金牌影响力真的一点也不小。

顺便说一句得罪人的话:推广自行车比赛的时候,正确看待历史很重要,虽然环法环意历史悠久,但是没有必要总是提1903年欧洲就怎么怎么样了,那同样是1900年法国人办的现代奥运会那就是世界性的赛事啊,还成立了一个机构国际奥组委凌驾于绝大多数运动项目之上,UCI国际自行车联盟仅仅是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成员之一,它在欧洲再火也仅仅是一个地区性、影响力有限的项目,也就是说自行车是一个相对冷门的项目。如果和国际奥组委比有点不公平,那么和FIFA国际足联比,同在世界单项体育联合会里,那UCI和FIFA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了吧?自行车的项目的冷门,中国人可没有什么“原罪”。自行车比赛在欧洲再火,在中国暂时不火甚至将来也不火,首先不是一个特别值得自卑的事情。

这就应了一句话:不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长处比。这里我举个例子,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乌拉圭对阵加纳队比赛之前央视的专题报道中,主持人张斌介绍说,据XX机构统计,乌拉圭是一个足球人口素质颇高的国家,因为仅有360万人的乌拉圭历史上曾两夺世界杯冠军,而同样进入世界杯决赛圈的球队里如果算是人口数量中国肯定排名是最靠后的。(我们不对这个调研结果做出评价,这里也是张斌引用的)。套用这个思路,对于自行车比赛我举一个更极端的例子——卢森堡 ,如果“把环法比做自行车比赛中的世界杯”(肯定不存在这个概念,因为UCI有世锦赛)那么卢森堡这样一个欧洲弹丸小公国,一共诞生过四位环法车手总冠军,他们分别是弗朗索瓦·法贝尔、尼古拉斯·弗朗兹、查理·高卢以及安迪·史莱克,那和这个人口仅60万,国土面积相当于上海市的国家比较,我国是不是应该一直因此而“自卑“?如果因为这点事就自卑,是不是不让人活了?所以这不是一个理想的比较方式。

邮票边饰设计有卢森堡的四位历史上的环法冠军

我们从文化和赛事继续说回中国自行车产业,我国自加入WTO之后,迅速成为世界自行车产业基地,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自行车的零部件和车架等加工生产都和中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而亚洲地区(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等地)包办了世界自行车产业的核心产能。这里也包含大多数竞赛级的自行车。这里讲的比较粗略,但是基本不偏离事实,准确的说如果你拿起某一个贴着Made in Italy的竞赛级车架,这一张不干胶贴纸无法保证生产这个车架的重要工序不是在亚洲地区完成的,同时这个品牌组装完成的整车,采购了大量如传动套件、车把、鞍座、轮胎等零部件不是在亚洲完成配套生产的。亚洲国家里,目前加工生产技术具有一定实力和品质保证,产业链成熟配套齐全,具备规模效应的国家,中国大陆绝对算得上。但是研发、品牌影响力、品牌溢价能力方面绝对是和代工能力倒挂的“瘸腿”现状。所以这也是国内众多以代工见长而没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现阶段最着急的一点,自己明明可以代工世界一线的自行车品牌车架,自己的车架却卖不上价。当然我们对国产碳纤维车架的褒奖,并不包含处于这个产业灰色地带的一些从业者经营和销售的所谓“厂货”或者“寨货”,一般的消费者你并不是身处产业链当中,几乎是没有可能从公开的场合和渠道购买到合格的所谓“尾货”的,建议想少花钱的车友还是坚定一点,购买非高端品牌的平价产品,而不被可以“捡便宜、捡漏”所谓厂货的诱惑。

穿插一点小知识:我所了解的没有被产业转移影响,还在欧美生产的自行车品牌,其中大多是是在权衡了其产能或其他因素影响下,没有来亚洲生产的,比如法国的TIME(不是唯一,就是举个例子)另外一家法国品牌LOOK则是在综合考量了成本等因素选择了突尼斯代工。还有一些以定制车架为核心竞争力的小作坊,但是这样的品牌再多,其总规模也未必赶得上某一些或某一个排名很靠前影响力很巨大的品牌的总产量和销量的。比如我曾购买一个号称“高级定制碳纤维车架”的美国品牌,绝大多数人了解,其对外公布的内容都显示,除了年产量100台以下的特定高端型号以外,其绝大多数型号是依托亚洲代工的,包括我买的那一台,但是我无所谓啊,因为1在eBay收的美国卖家二手,保真;2几何适合本人;3贼便宜,那为啥不买。(没有透露品牌是怕国内代理跟我急,你们猜出来也别说)

以上穿插了很多产业方面的内容和该项目文化范围的话题,是为了说明-1.消费文化离不开产业发展的规模及影响力,前者没有后者依托不可能凭空存在;2.欧美在自行车产业方面具有先发优势和文化优势,3.我国自行车行业发展速度和规模如果以时间为衡量标准的话,绝对不慢;4.即便如此,我国产业进步的速度无法快速转换成文化发展速度,以及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本身也与自行车竞技这个项目自身的困境有关。

补充一些时间维度和群众基础的内容给大家参考:中国大陆第一次通过电视转播观看环法是在1997年,我当时和今天很多贴吧及知乎上的年轻车友差不多的年龄,那时候我初中生,北京有线电视台转播美国ESPN的实况录像,当年环法冠军是杨乌尔里希,德国就历史上就出过这么一位殿堂级自行车选手,次年是意大利的马尔科潘塔尼夺得环法冠军,我当时都看了,而那时我还算幸运,骑的是一辆如今已经淘汰的规格,日本产的27寸轮径(630mm)规格的赛车,变速都是坏的;如今的高中生,莫说买得起捷安特TCR小太阳的车友,就是骑OCR的车友,也比我那个车的价值和价格都高出去不少,至少从技术标准来看,整体上连OCR使用的技术和零部件,也不是明显落后于这个时代的,更不是被淘汰的规格,购买的方便程度基本上只要你兜里有这个钱,这车就可以推回家了,甚至可以用手机下单送到你家门口,这在过去连看《机器猫》都想不出来有这么未来的生活方式(机器猫这个名字已经充分暴露年龄了),所以看到我们生活水平进步的幅度这么大,自行车运动才发展这么几年,犯得上着急吗?

扬乌尔里希和潘塔尼摄于1998年Le tour de France

群众基础这个事,我说一个最近看到的一个略带反转的数据,这个领域有多偏,我就说一个词:法式旅行车,你们听说过没有?这个细分市场就算是公路自行车+旅行车领域细分到钢架车玩家,再细分到玩了10年钢架车的车友,你跟他聊,他能跟你介绍这个领域的东西都超不过五句话,为什么,因为对于绝大多数“玩家”,大家只知道这么多。但我说一个和这种车有关的比赛大家可能就听说过了——PBP1200,这个比赛属于Randonneuring,源自法语Randonneur(航渡内)中文释义是背包客。PBP指的是在法国举行的巴黎-布列斯特-巴黎之间的超长距离自行车赛,PBP不是UCI国际自盟麾下的赛事,所以其文化影响力相对于UCI旗下的世界巡回赛肯定是弱一些的,Randonneur并不特指某一种车,但是因为如下介绍的两个品牌奠定的光辉形象,而被简单纳入“钢架-公路旅行车“范畴,因为这种比赛在法国曾经非常流行,我们就简单称之为法式旅行车。

Rondonneur车里面有2个品牌是非常有名的,一个是Alex Singer(不念阿雷克斯辛格,念阿雷克斯桑j诶)另一个是René Herse(喝你哎喝丝),我着重介绍一下René Herse,曾经René Herse是三届环法冠军路易松博贝特的御用坐骑,但21世纪以后René Herse的接班人Lyli Herse结识了美国发烧友Jan Heine(杨海涅),老杨本人是自行车探险、法式旅行车发烧友,他还有一份杂志叫《Vintage bicycle Quarterly》复古自行车季刊,现更名为《自行车季刊》,主要是以介绍Bikepacking、Randonneur、以及探险、穿越(Enduro)类型为主的自行车文化和旅行指南这样的内容,老杨还有一个副业是经营自行车零配件,旗下品牌叫Compass指南针,René Herse的产品及零配件逐渐由指南针品牌接手,以代工的形式复刻René Herse经典样式的三爪曲柄、一体把立、货架等复古韵味十足的产品,2019年2月,指南针正式成为历史,René Herse品牌在老杨的经营下正式重出江湖。

这些铺垫是为了说明什么呢?因为不在美国并不知道《自行车季刊》的影响力,我在维基百科上一查,《自行车季刊》每期发行量4500份,印刷6千份,一年4期,这个成绩不咋地嘛,但我对比了一下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成绩,这样举例:公路自行车粉丝都知道GCN这个频道吧,油管订阅量17.5万,ins关注者6万,著名的《Rouleur》杂志ins粉丝7万,但是René Herse的ins粉丝是2.7万,《自行车季刊》的粉丝1.8万,当然这里面有用户是重叠的。但是这个领域绝对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冷门,至少这个占《rouleur》杂志1/3的关注度,在国内是绝对想象不出来的。而且要知道美国的自行车运动大规模发展起来无非就不到40年而已。——此数据截止2019年6月,非常准确

当然你可以理解为美国的用户用ins的人比其他地区的多,但这些数据也能说明一些问题。其实说实话,想在短时间内发展起自行车赛事,(即真正被宣传还不是被认可成为一个运动项目仅仅20年)是非常困难的,自行车项目本身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热门,所以责任并不在“中国人为什么不想发展自行车运动“,因为它在外国发展的也不咋地。

Rouleur杂志作为一本专注自行车运动的综合性刊物,第21期,内有日本竞轮的专题文章及图片

而且目前很多关注这个问题的朋友的烦恼是“自行车怎么就不火呢?”其实说实话,仔细想想,火与不火,如果你是一个严肃的玩家,你会被这些因素影响嘛?对于我来说,确实一点影响都没有。如果是有意思的比赛,我可能破天荒的参加一下,如果是对自行车有宣传作用的活动,我甚至直接参与策划过,火与不火我通勤量都不会变,共享单车来了,我的车也都在骑,该买新车,该尝试碟刹公路照样买,该去Bikepacking该去4+2一样不落。据我所知这样的玩家,是玩家里的大多数,或者说这种风气是普遍存在的。国内没有的比赛,他们照样参加;国内买不到的东西,他们照样买的来;国内没有人开发的旅游线路,他们照样探索,包括在知乎认真回答各类无厘头的问题,他们都在。

但如果这个圈子被一些外力严重影响了,关注这个活动本身的人不及凑热闹的多的话,可能很多人会看了烦,比如一个比赛过程中自拍发某音的人比骑车的人还多;观看一个比赛时,观众为了与选手合影破坏比赛秩序;到国外参加一些活动、比赛,来了一帮刷存在感的各色人等,专注这个项目本身的人,应该会无比的烦。

快问快答:<模拟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我们这几年发展共享单车会培养出优秀自行车选手嘛?共享单车和自行车运动没有一毛钱关系。

为什么现在自行车卖这么贵?运动型自行车包括竞技级自行车在中国,尤其涉及实际成交价,普遍并不比在欧美卖的贵,有些跨国品牌比如巨大、美利达的某些车型,甚至是全世界最便宜的。

我们骑行环境差,你看欧洲XXX环境特别适合骑车通勤,所以XX就会XXX!对不起,首先那个地方你可能都没去过,另外自行车通勤率高低和自行车运动发展水平不是一回事,和上面一个问题类似,另外综合来看我们的骑行“硬件条件”并不差,不细说。

我们山地车保有量这么大,会不会反而培养出更多优秀山地车运动员(抖机灵)?山地车比赛和采用山地车同规格的变速通勤车压马路更没有一毛钱关系,如果想了解更多,请先关注比赛而不是毫无根据的YY。

现在自行车器材已经越来越普及(车卖的贵)我们和欧美的差距怎么还这么大?自行车比赛有一套非常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同时主要是运动员(人形碳基生物)与运动员之间的比拼,车的影响因素微乎其微。

我是一个单车少年!想成为职业选手站在香榭丽舍大街穿着黄衫接受检阅,荣誉骑行!如果走捷径的话,留洋学习可能算是一种方法,接受该运动发祥地的训练、指导和那个文化氛围,对于一个青少年发展可能是效果更好的,可以适当参考足球的留洋方式,但是说回来,首先(公路)自行车项目也不完全是个人项目,再有就是能否成功也有天赋、个人条件、运气等因素影响着,首先留洋与成绩并不成正比,也没有因果关系,而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自行车为什么不像马拉松一样被政府重视,既然都是绿色健康环保的?自行车比马拉松门槛还是稍微高一点,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如何科学的训练和参与自行车项目,目前在普通人眼里普遍还跟骑车上下班没什么区别呢,这才是门槛。再者办自行车比赛的成本也不是靠钱能简单解决的,因为自行车比赛要依托公路,这与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生活甚至产生冲突,所以究竟如何办好比赛,我们不仅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群策群力、开动脑筋、甚至要寻求突破。

只说一遍:这种景象哪怕重现,也和自行车运动发展的水平没有直接关系
当然这种情况,更没有一毛钱关系!!!

——全文完——

编辑于 2019-06-23 11:29

没人邀请自己来,大概看了下其他回答,虽然问题很大,还是斗胆聊聊自己的一些主观看法。

正好现在在意大利有段为时不短生活体验,也带了车过来,6月2号去意大利北部维罗纳现场看了环意大利的重点赛段和颁奖典礼,紧接着6号去了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一个为期一周,以国内人为主的小型单车假期活动,再加上此前在国内就有常年的骑车经验,算是可以符合问题身份,做个很主观的中外情况对比了。

先说我自己,真的不算自行车运动发烧友,和大多数骑友一样从山地车换到公路车,有过千公里的长途,也有过几百公里的短途,不敢说经验丰富,但各种类型的骑行也算都体验过了。赛事偶尔关注,看过完整的环法、巴黎鲁贝直播,也仅限于认得出表哥、萨甘、酋长这几个人,倒是对各种比赛规则和技战术都基本了解。这些年来不论哪辆车,除了耗材更换外从来没有换过组件,现在想想可能还是每个阶段的车的配置对自己而言都是足够用,当然我觉得不断尝试各类器材的车友也同样有自己的乐趣,都是很好的。


  • 文化形态

我不太认可用自行车发展历史来做依据,就好比环意大利,到今年为止是第102届,你不能说因为环意大利历史悠久所以意大利自行车运动发展的好,那同样可以说因为意大利自行车运动发展的好所以环意大利历史悠久,这是循环论证,环意大利已经举办了102届,历史只是个结果。不论哪个地区,我想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文化。

终点抓拍一个喀秋莎车队车手
最后竞技场内已经人山人海
最后居然可以免费进到竞技场里面看颁奖礼

如果往百年甚至更早追述,欧美相对中国文化总体上更具有冒险精神,面对新鲜事物相对而言更愿意尝试和挑战,对于自行车如是。自行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为了让人能够更轻松的去往更远的地方,也就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挑战未知的可能性,所以自行车运动多数也都是多日程长距离的赛事。

相对的,中国在同时期相对更加保守,总体而言不太愿意尝试走得太远,冒险和探险的精神更弱一些。更鉴于当时工业革命一连串的出现在欧洲国家,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本身就是一种冒险精神的体现,中国早期在社会形态上不具备这种冒险精神土壤。即便现在,又到了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恐怕没有多少家长会愿意让自己的子女填报外省的高校吧。

甚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行车已经基本在国内普及的情况下,从自行车保有量上来看,中国完全具备自行车运动的群众基础,相比乒乓球恐怕自行车在中国更普及,可是依旧没有发展出自行车比赛。虽然当时被称为自行车王国,不过大家还都是将自行车作为生产生活工具来看待。


  • 经济水平

看到有的回答下面的评论还是比较赞同的,事实上自行车运动相对其他运动在时间花费上要多得多,经费支出上到未必会更多。拿几个常见运动对比,比如非常普及的篮球,一双比较普通的篮球鞋最起码也要几百块,如果经常打篮球的话恐怕这双鞋穿个一两年已经不错了,并且作为经常打球的爱好者,想必也绝不止就这一双篮球鞋,再加上服装场地费(不局限在学生群体),每年的开销也并不很低。再拿羽毛球举例,球拍、球鞋、穿线、球、场地费等等,也是一个经费投入不低的运动。自行车相对而言,初期投入一辆入门山地车也要两千上下,即便再加头盔服装等,看似一次性投入很高,其实长远来看未必比其他运动更费钱。

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时间上,经济发达的社会人们能够拥有更多工作和学习之外的时间,自行车运动相对其他的大众运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每次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哪怕是最短的也得两三个小时起步,这就要求选择这项运动的爱好者必须能有充足的时间储备,骑车出门就是半天、一天再正常不过。

在维也纳街头等待红灯

在维也纳骑车的时候最大的感触就是,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全民骑车郊游,老年团、家庭团、业余单飞、专业Pro团全都有,普通市民也都是一般的城市车,不见得全副武装专业装备,但是他们能够拿得出一整天的时间骑车到郊区。甚至乘火车(欧洲普遍都可以把自行车带上火车)到更远的地方骑游。

转回到专业比赛,我想能够拥有这种把自行车当作休闲工具的群众基础,才能顾催生出专业的运动员,进而维持专业比赛的运作,这是当下欧洲国家能够持续组织众多大型自行车比赛的最大基础。

一早乘火车前往当地有名的骑行线路

除以上两点之外,还有一些琐碎的点,虽然不具代表性但也值得一提。

不同于国内,这些老城需要借助这类体育赛事翻修基础设施,也是能够维持比赛常年举办的一方面因素。例如今年的环意比赛,终点站在意大利北部古城维罗纳,虽然也是旅游城市但相对罗马、佛罗伦萨等等历史名城要逊色很多,我自己的感受是比赛前一天到维罗纳之后,在城里很少能看到亚洲面孔的游客,街道和柏油马路很多都翻修过,吃饭时问了餐馆服务员才知道,其实就在几个月前才翻修,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也都把石头撬起来重新修整过,当地人都感慨难得一见意大利政府这么勤快。

再有意大利旅游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自行车比赛这种开放式的户外运动能够吸引很多游客前往观赛,也在整个旅游产业中发挥着一定作用。比如大批观众从其他地区聚集到维罗纳观赛,并且环意这种多日大环赛,每一站的选择除去比赛路线考量外,也会考虑旅游相关的历史文化因素,像维罗纳这种不是很知名的老城,如果不阻止这类关键赛段的比赛,我也不会知道它的存在,更不太可能主动前往。

最后一天https://www.zhihu.com/video/1127326649083088896

都是一些主观感受,以上

编辑于 2019-06-26 21:32

我是玩山地车速降的,就是你们说的那种全避震软尾,北京奥运会时请国外赛事专家在西边一个叫老山的森林公园修了专业的山地车赛道,供奥运会山地车项目使用,奥运会结束后留下的赛道被一些速降发烧友们修改成了速降赛道,从山顶下来一趟大概不到两三分钟,但落差、跳台、飞包、碎石、弯墙这些赛道要素都很齐全,当时吸引了很多山地车发烧友,每周末这里像是在开自行车嘉年华,萌新,大神,职业车手都有,从最低无下限的小黄车到高至闪电达芬奇这些五六万的车都能看到,连玩越野摩托的也都闻声而来,想要试一试这里的赛道,环山是一圈是平整的公路,上坡下坡也都具备,于是也有很多公路车手在这里刷圈,从清晨到夜幕,这里就像一个未正式挂名但车友们人尽皆知的自行车公园,名声大噪,也吸引了很多赛事活动举办方,在这里举办了北京山地车速降联赛、自行车嘉年华等一些活动。但不知为何,赛道上的飞包 弯墙被铲除,全部种上了树,赛道上越来越看不见轮胎印,以前几个精彩的弯道和飞包的遗址也都长起了草,再然后,公园干脆加了大门,自行车不得入内。从人声鼎沸到荒草从生,五六年时间,人是物非。骑友们有的去了更西边的香山骑车,有的拉着自己的爱车去张家口的山地车公园骑车,还有的,那些我曾经熟悉甚至试骑过的车出现在闲鱼上,照片背景里的赛道仍然是那时候的景象,但现如今它的主要作用是给首钢居民区老人们提供一个练嗓子、遛狗、晨跑、打牌的地方。或者这个地方也像人一样,也有不再年轻的那一天,也像当年在我们年轻人心中的地位一样,只不过它现在光和热全都在那些老人的心中了。








发布于 2020-11-17 12:58

你觉得如果你是当代的家长,并且自己没有接触过自行车运动,只骑过老28大杠,共享单车之类的,会不会把孩子学各种乐器,学外语,补习功课的时间和钱拿来去练习自行车吗,不太可能。

我觉得归根结底是观念问题和见识。

这个观念不仅仅存在于家长,也存在于当代年轻人。现在的百分之七八十的人还都觉得自行车仅仅是代步工具。

自行车和诸多运动一样,是从一种工具发展到一种竞技体育,器械运动,器械运动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器械。

看看那些非器械运动,比如篮球,正常花销不大,别说球鞋花销大,那是个人问题,实战鞋也都1000左右,不超过2000,便宜的五六百就能买到。单次花销没有那么巨大,而且方便!群众基础好,门槛低,而且场地还挺多的。

再看看自行车,山地车入门两三千也可以搞定了,单次花销比篮球贵得多,场地能跑跑山上的小道,很多城市不具备专业的山地车赛道。不过有些野路还是挺好玩的,也很考技术。但是前提你要认识人,才有机会知道你的城市原来有个地方可以去跑一跑。自己去找路很辛苦的。要是想玩的更好,势必要投资更多,上万轻轻松松,定期也得保养,防护措施花的钱也不少。

公路车我就不提了,门槛有一点高。入门四五千呢,但是和补课,学钢琴这些相比,emmm,彼此彼此。

危险性,凡是运动,都有危险,只不过危险程度不同。自行车的危险性在大部分人眼里,比较高。

公路车在公路上,那就已经承担了交通事故的危险,摔车都是其次,别说遵纪守法就安全,不可能的,汽车的遵纪守法,开车的不一定。只要上了路,就有风险,除非是比赛封路了。摔车也很危险的,轻则擦破皮,重则骨折内伤什么的,很常见。很多家长考虑到这一点直接就劝退了。

山地车也很危险,XC少危险一点,不过也存在摔车风险,玩得狠一点的也会重伤。DH,FR这样的,看着就很危险,接触过山地车的人还有很多不敢飞包的呢,下落差也不敢下大的,内行都不敢的事,外行会敢吗?但是懂得人都知道,好的护具是能起到很大的保护作用的,只是有点贵。我平时带sunny的护膝护肘,摔了也没什么感觉,就是心疼护膝,但是我骑得不是很快啦。

推广也不行,目前推广自行车的人,比较火的,我只知道张京坤。但是还是停留在圈内。在其他地方推广,我总感觉大部分围观者的内心觉得,这是耍杂技。

发布于 2019-06-10 23:51

全世界也不算发展的好,现在的自行车运动不能说在正确方向上,中国发展速度相比全球的还算挺快了。

虽然都叫自行车,可是BMX 公路 旅行 全避震那几种根本不是一个玩法,器械技术都不一样。

分类多,兼容性政出多门一滩稀泥,规则不稳定,成本高,技术支持烂,场地要求高,凭什么火啊,实际前几年的宣传营销已经透支了消费者的期望。

要明说的话,和其他运动相比就是东西不行,效费比太低。

玩车费钱还在其次,更糟的是又费空间又费时间,恰恰年轻人又缺空间又缺时间。

厂家提供的产品支持和保证是最弱一环,爱好者圈地自萌不说人话成风,你让大众怎么爱你?

所以很多人折腾几下发现实在耗不起就放弃了。自行车运动需要的是留住客户,而不是宣传,宣传嗓门已经够大了。

对自行车产业而言,能把中国特色的山马旅行折叠跳蛙折腾利索就不错了,先把旅游郊游的角色做好吧,这一块受众比运动自行车更多。

编辑于 2019-06-12 21:28

首先大环境不好。

就通勤来说,虽然官方鼓励绿色出行,但是实际上绿色出行的条件是被挤压了,城市道路非机动车道要么被取消,要么变成了占道停车场。非机动车停车困难,停车风险高。所以大家不愿意骑车了,毕竟又危险还容易丢。

自行车运动方面,费用门槛太高。

对于咱们这个不太富裕的国家来说,一项入门即3、4千的运动,门槛实在是太高了。看看国内群众基础高的运动,哪一项不是几十块几百块钱就可以玩起来的?在不追求器材的情况下,便宜点有篮球,随便找个学校场地就可以打,要点钱的羽毛球,一个小时几个人摊下来也就几十块,球拍迪卡侬100多就可以买个碳纤维的。就算是追求器材的,发烧的,七八双球鞋,十几支球拍,能花几个钱?一万多差不多吧?

自行车,就算是骑游,弄个2000多的已经是基本的基本了,稍微偏竞技点的就要到了5、6千,稍微追求一点,碳纤维的要到接近一万,这才入门!再往上几乎可以说是上不封顶只要你想烧。相当多的爱好者都是有2台以上的车,几年下来投资一两万算是很不折腾的人了。而且从性价比上来说,日常耗材简直比玩改装汽车还费钱了,公路车一条管胎赶上普通家用轿车的轮胎,家用轿车开个2、3万公里,管胎运气不好出门一个口子回来就扔。何况改装汽车还能上下班通勤开开,竞技自行车完全是专车专用。

歪风邪气

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器材要逼格,追求品牌。当然这个估计哪个圈子都有吧,不是顶级即是垃圾,国产品牌顶级不如进口品牌次顶级。新萌入坑很快就被吓怕了,圈外的人想入坑,光听听就够了。

最后。

大家没时间,在一个资本家公开叫嚣996甚至997的时代,自行车运动需要你走出去,随便就是6个小时的时间消耗,平时你哪有时间搞这个?要么在家骑台子,可是单纯没有社交属性的运动,可能除了爱好这项的,普通爱好者也不是很感兴趣吧? 周末呢?都996了,剩下一天不去陪爸妈老婆孩子?你自己出去浪?不现实。

所以,综上……暂时还是发展不起来。

编辑于 2019-10-12 11:05

小伙子,你这车怕不是要几百块吧?

什么?大几千块?有这钱你不买电动/摩托车?

时间尚短,缺乏土壤。对于自行车,家长还停留在代步工具而不是一项运动。不要看各比赛现场似乎人很多,又有几个人是冲着比赛来的呢,怕是一个车手都不认识吧,他们更多的只是围观凑热闹。比赛的人少,懂比赛的人少,看比赛的人少。

至于青少年的比赛,路还远着呢

发布于 2019-06-10 17:04

国内骑行发展很好,各种政府,民间的比赛,并且民间有俱乐部,有运动这会,还有一帮人自发组织的训练,骑行,郊游,等等,只是你不参与不知道而已。

体育运动都是团队活动,只是你不了解这项体育运动而已。

发布于 2019-06-23 14:15

谢邀。

众所周知的原因,穷

自行车运动的花费在目前的中国来看还是属于比较高的。对比现在大众流行的运动来看,例如篮球,例如足球,例如乒乓球,例如马拉松,自行车运动的花费都要数倍之

发布于 2019-06-09 22:10

你连骑车的时间都被压榨的差不多了,还想着更高一个层级的运动,甚至是竞技运动?

醒醒

发布于 2019-06-13 21:32

自行车竞技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小众运动,道路交通和价格都是阻碍大多数人从事这项运动的门槛。而且这项运动中存在着自以为高贵的鄙视链和优越感,以及不尊重普通交通规则的集体高速刷车行为。使得很多普通人并不待见这项运动。

发布于 2019-06-29 12:00

自行车竞技需要路面、闲人、青训-比赛-围观-周边产业链

现在我们缺少公路

印度统计口径过于奇葩,笑笑就好

日本、法国都是自行车运动大国,人均公路里程是咱们的好几倍。

近几年有所增长,但是跟日法还是没得比

也缺少闲人、青训、比赛、相关产业链,这是我国几乎所有竞技体育都面临的问题。

发布于 2021-10-15 13:43

装备类的竞技运动本来就门槛高

什么叫装备类的竞技,就是运动过程中器械占主导,甚至没了器械都不能运动的

自行车,皮划艇,乒乓,乃至小众的剑道等,都是

这类运动中装备非常重要,日常的更新/保养/维修,都需要专业人员或者专业知识

也就是是说,这类运动是装备+保养+人的模式

没有经济基础本来就不适合

概念混淆

跑步谁都会,但当我和很多人说,我在备赛的时候

都会问:跑步怎么备赛?

更有甚者还会问:跑步还要备赛?

连跑步都这样,更何况融入生活这么多年的自行车

我一直说,骑车和骑行是两码事,更何况自行车竞技

你买一辆竞技级别的自行车,并不断投入更新/保养的时候

你需要和别人解释,为啥这么贵之类的,或者索性不解释

本来就挺麻烦的

建议诸如 @MuA马 之类的同学,与其科普历史,在其他回答混淆骑行和骑车的概念

不如科普什么是自行车竞技,来的实在多了

只谈车而不谈人

你在知乎搜搜

自行车训练的干货有多少,选车的干货有多少

跑步训练的干货有多少,选鞋的干货有多少

自行车运动的特性

给人一种,我的车是XXX,所以我能XXX速度巡航的感觉(也可能这就是事实)

错觉就是,我有好车,我就能怎么怎么样

很少有人说怎么系统的训练,把距离或者速度做了怎么样的提升

当你上升到竞技运动的时候,身体的训练一定是必不可少的

当你发现,你需要做交叉训练的时候,又劝退了一拨人

客观条件

运动都是需要场地的

马路上路面路况就不谈了,现在外卖车横冲直撞的情况下

你还在马路上练习,我也敬你是个人物

自行车运动的模式更像是足球

带着装备,到场地,换,练习,换,回家

现在找个合适的足球场都这么难,更何况自行车竞技的训练场地


所以,你说,国内自行车竞技怎么发展得起来呢?

发布于 2019-07-05 14:08

我国是自行车大国 却也是自行车弱国。

为什么自行车竞技发展不起来?

一来大环境不一样,我们国家的自行车文化不像老外那样浓厚。大多数人的思想还停留在自行车是交通工具这一层次。如何补救?那也只能靠文化素质来提高见识了。说实话 读过书的人思想就是要比没有读书的人来的开放

二来现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还没有赶及发达国家的水平,要让一个普通家庭去购买上千上万的自行车,很难。

三来要发展自行车竞技还是得靠青少年,这就要靠家庭的支持。得到家庭的支持就得考虑到上面一条经费。自行车是烧钱的运动,这不可否认。再之就是自行车需要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会不会影响到学习。在没有加入到体校前,肯定还是以学习为重。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没有系统训练怎么出成绩?怎么会有体校看到你?

四来呢安全问题,自行车不可回避的就是安全问题无论是公路山地就算是场地也会有几率受伤。这是作为家庭最重要的考虑。

等等等

总体总结来就是 国内自行车体系不够全面,没有足够的保障。只要资金投入,基础建设跟进 自行车竞技发展肯定不错

编辑于 2019-06-15 17:48

看了大神们的回复,基本已经把:

什么是自行车竞技,竞技运动发展需要配备的国家政策、场地设施、资本注入、运动员营收,爱好者进入门槛、人民群众基础等必要条件说得差不多了。

想来补充一个新的视角。

观赏性

但凡,话题度高,资本们喜欢,运动员名利双收,国家大力度扶持的,基本都是观赏性较高的运动项目。

四大球: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中国特色主义大球);

水上项目:跳水、游泳;

另外还有非体育特长生分不清类的,短跑,体操,暂时没想到的等等们。

这些运动大多有一些共性:比赛时间较短,竞赛对抗强烈(分秒可见的优劣势),参与评价的成本低。

这些共性有什么意义呢:观众收到反馈时间很短,很容易获得反馈。

再来看自行车比赛。

最热门的环法自行车赛,体育台就可以看。我们家2个资深自行车爱好者,骑行履历6年,偶尔参加地区竞赛,自己动手改装车。然鹅每次说好了看环法,没有一次看的超过20分钟。

你让我看点啥呢?

法国沿途的风景?各路大神今年的新装备?骑手的颜值?还是满屏结实匀称的大长腿?看解说聊风土人情跟骑手花边?

比赛时间太踏马的长了啊,平均200公里出一个赛段冠军,用时一天;二十几个赛段,3500多公里,二十多天出一个总冠军。

这咋看?当追剧那么看?就算我有那个耐心,但是持续时间那么久,竞赛对抗点又不够密集,除了发车跟冲刺阶段,中间那么长时间我真的控制不住换台的双手啊啊。。。。

当然如果把竞赛搞成《破风》那个比赛剪辑,我还是很愿意看的。

说到底自行车运动本身,既不是单纯比拼爆发力,也不具备外部可视化的竞技技巧,很难建立起来规模化的观众基础。

没了观众基础,资本就很难让其变现,也就不多给钱,运动员没办法依靠比赛养家糊口,自然很难发展起来。


补充另外一个跟问题无关的发现。

近两年同样不具备观赏性的另外一项运动【马拉松】日渐火爆。

曾让我十分困惑关于观赏性的这个认知是不是错了 。

直到有一天知晓了马拉松报名是要交费的,而且数额不算低,想了想马拉松的参与人数跟进入门槛。

似乎也明白了为什么。

组织方搞不好是盈利的,普罗大众们一双鞋 一个人就能化身马拉松运动员。

群众基础建立起来了,市场自然会去迎合。

发布于 2019-09-07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