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香港电影
太监

如何评价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

张之亮导演,莫少聪、温碧霞主演。
关注者
65
被浏览
131,921

29 个回答

居然在知乎刷到了这部电影,有点意外。


这部电影是1988年上映的,我大概在2005年左右才看到它,看完之后心中憋闷,但抑制不住的喜欢。

导演张之亮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导演,早年他的作品质量很高,比如《笼民》、《流星语》等。

直到黄晓明和范冰冰带着他一起扑街的《白发魔女传》。


《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片名多少带着一点猎奇的噱头,但是看过电影的人应该都知道,这是一部满怀深刻寓意和人文关怀的电影,它用温柔的镜头书写了一段残酷的岁月。

电影改编自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的半自传体小说《中国最后一位太监》。孙耀庭出身于1902年,1996年去世。

不同于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那种王朝梦碎荡气回肠和无限唏嘘,孙耀庭的人生渺小的几乎可以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但是,这么一个小人物颠沛流离的前半身,却被张之亮讲的如此动人心魄。


【阉割之前他并不知道,生殖器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是线性叙事,并没有什么庞大复杂的结构,规规矩矩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的,因此在电影的开头,我们也想不到后面会发生什么,而整部电影中,都有着各种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就像影片开始,来喜仅仅因为看到回村探亲的太监“小德张”衣锦还乡,就认为太监是一门肥美的差事,于是一心想要去当太监。

这种想法放到现在,确实是很难理解的。

但是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一个没文化、没见识、没财富的小村落,连温饱都难以维持,突然看到别人倒掉的泔水好过自己的年货,自然是心之神往的。

至于说来喜的父亲,你指望一个看到鸡屁股都两眼发光的男人,能带来什么希望?

在这个环境中,“当太监”就像是黑暗中透进来的一道光线,来喜迫不及待的想要抓住它。

最主要的是,对于“三无”的来喜来说,当太监的门槛极低,只需要“阉割”掉那一小块血肉,就可以换来“天长地久”的铁饭碗,而且也不用去学习、去进步,只要懂得如何伺候皇帝就可以。

对于没有太多人生经验的来喜来说,他还不知道,那一块血肉,对他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他只知道,舍弃掉那块血肉,可以得到他目前最需要的东西。

来喜和他的家人目光是短浅的,这种短浅来自于认知上的狭隘,而这种狭隘造就了来喜一生的悲剧。


【改不了的善良,和不愿改的真命天子】

命运从不优待故步自封的人。

来喜舍弃的肉身,没有换来他梦寐以求的“铁饭碗”。

清朝在民国面前崩塌,来喜还没来得及享受当太监的福利,就流落到了民间。

但是即便如此,他心中仍然有着“太监梦”。

来喜虽然读书不多,但扔憧憬着心目中美好的生活:皇帝复位,打倒军阀,“真龙天子”拯救苍生。

当来喜的身份暴露,被众人当成怪物的时候,戏班班主对来喜说:只要你挺起腰板做人,做一个像模像样的太监,太监也是人。唱戏是赚钱,太监也是赚钱,没有分别。做一个堂堂正正有骨气有出息的太监!

我们不难看出,导演对于中国底层人民精准的描述:或许贫穷,或许无知,但却传承着善良,渴望着幸福。


【孩子需要爹,皇帝需要太监】

虽然来喜的目标一直都是当太监,却在遇到心爱的女孩后,第一次站在了命运的路口。

他要做选择了,但他难以选择。

心爱的女孩有了孩子,而孩子需要爹。

架空的皇帝还在受难,皇帝需要太监。

这种选择不仅仅是来喜一个人需要面对的。

女孩喜欢来喜,但她要对“有性”的生活和“无性”的生活做出选择。

女孩的丈夫是革命党,他要在“对妻子负责”和“对国家负责”中做出选择。

丁公公要做选择,军阀头目要做选择,善良妓女要做选择,戏班班主要做选择,溥仪更要做选择。

时代的逝去不是他们的选择可以决定的,但没人能责怪他们的选择是不正确的。

在这个国家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这片热爱的土地付出着,而且付出了很多,很多。


【这部电影,无意间完成了一次轮回】

被军犬吞掉“宝贝”之后,来喜彻底明白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

悬挂在屋顶的“宝贝”就像人们对那个时代的留恋,就算用再仪式化的方式去纪念,也改变不了它已经被割离身体的事实。

当来喜买来酒菜庆祝的时候,属于他人生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忘记太监的身份,守护身边的人,是来喜新的梦想。

然而时代的变迁再一次冲击着来喜小小的梦想。

电影的最后一幕,几乎是用尽了全力去揭开电影开头就造成的那道伤疤。

不同的是,曾经那个为了苟且求生而留下的伤疤,如今成了人性最伟大的证明。

那个让来喜舍弃了男人身份的伤疤,如今让他重新矗立成为了一个男人。

电影中人物的笑,和观众泪在此刻交汇,编织成一曲时代洪流下小人物的悲伤赞歌。

当我们怀着猎奇和看热闹的心情去看这部关于“太监”的电影时,谁不曾是以一个“完整人”的身份去俯视“残缺人”的人生呢?

但是当时代不以常人能力所改变时,小小的完整之人,和残缺之人,又有何分别?

我们不也曾在铁饭碗到来之时笃信之,最后却被铁饭碗抛弃吗?

我们不也曾在梦想未来时,迎来并不美满的人生吗?

我们不也曾在怀念过去时,只能无力的目睹时代变迁吗?

当我们的精神被阉割,谁又能说自己不是中国的最后一个太监?


评分:80分

综评:商业片,本着猎奇的心态去讲故事,却因为时代的变迁,变成了一部感人的作品。


【全文完】

编辑于 2018-02-03 17:11
30年从不洗澡,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传奇人生!真实改编的电影!
94.6 万播放 · 558 赞同
发布于 2022-09-27 17:02· 71.5 万次播放

我没有看见太监,这分明是《大清最后一个男人》。

发布于 2018-01-30 21:29

来喜比一些带吊的男人更有种

编辑于 2018-02-04 15:35

这部电影很好的诠释了跌宕交替的年代里除了我们知道的那些大人物有着各色的精彩或惨淡的结局,也有各色的小人物也一样各有各的悲哀!莫少聪是个超有灵气的演员,可惜后来发展不顺。

发布于 2016-08-07 01:31

我早就听说过张之亮导演的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但是我一直被这个片名“误解”了,以为这是某位“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传记电影。等到我“亲眼所见”这部电影以后,我才发现这部电影更多的是在讲述故事里的来喜,而不是某位历史角色。

所以,虽然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这个名字看起来极具有历史感,但实际上电影所讲述的故事更多的是作为某种较小的“情节剧”而存在。电影编导更多的是想通过借用历史背景来制造角色的成长过程里的戏剧性,而没有执着于对历史的厚重感的呈现。

主人公来喜,就是行走于这个历史背景里的一位个体角色。在有意或者无意之间,个体角色参与或者见证了历史,历史也有意或者无意地改变了角色的人生轨迹。如此的相互作用,是历史题材电影的一个常见叙事策略。

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的特点在于,虽然来喜的一生充满着悲情与苦涩,但是电影编导却刻意以一种颇为带有喜剧色彩的腔调来讲述他的故事。在这种叙事腔调之下,来喜的命运被荒诞不经之感所包围着、塑造着,令人想发笑的同时又忍不住为之落泪。

在电影《中国最后一个太监》里面,主人公来喜在成长的过程里遇到了三个“父亲”——亲生父亲、戏班老板、丁公公。在电影文本的语境里,每个角色都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来喜的命运。

来喜的亲生父亲思想浅薄且好吃懒做、毅力不坚,以至于他根本没有意识到阉割对于来喜而言意味着什么,只是考虑到阉割以后可能一家人会有一口吃食。如果说来喜的亲生父亲给予了他生命和身体,那么戏班班主拜班主则交给了来喜生存之道、生存技能。当来喜遇到丁公公以后,来喜的某种意义上的单纯与丁公公的愚忠撞在一起。

相比于三位“父亲”对于来喜的影响,招弟的出现则显得有些特殊。招弟在给予了来喜来自爱情的滋润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来喜的“自我”所在,逐渐将来喜从丁公公的“愚忠”的阴影笼罩里拉出来,让来喜彻底意识到他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皇帝需要公公的封建时代。当然,这一认知最终还是被他亲眼所见的、已经穿着“时髦”衣服的、对于他们这些旧人不闻不问的皇帝所彻底确认。

原本以为将要过上崭新生活的来喜,面对着“闯入者”——招弟的曾经的丈夫的出现,来喜的身体残缺似乎顷刻间让他失去了去竞争爱情的能力与可能性。于是,来喜再次成为被抛弃者,经过一番努力建立起来的“家”再次坠落。

电影的高潮,出现在来喜送别招弟一家人的车站。由于招弟的丈夫的身份特殊性,招弟一家遇到了被追捕的危机。此时,影像在来喜的感伤情调上又增添了一层紧张感。招弟一家能不能顺利离开?来喜又要如何承受招弟的离开?成为了电影最后时刻的“迷局”。而“破局”的,是来喜以自己的身份、以自己的伤疤、以自己的尊严,来完成对于招弟一家人的掩护。

正如学者张蕾在文章《中国历史题材电影的人文意识》里指出,“‘人’是人文思想的本位和中心,是人类行为的主导,中国的历史电影也不断突出人的力量,挖掘人的价值以及人现世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1]。对于来喜而言,从年少时为了有口饭吃而选择进行自我阉割成为太监,到电影最后时刻为了掩护招弟一家人而进行这样一场令人感动且感到感伤的“表演”,可以看出来喜在这场成长过程里一直都在努力地去进行选择,而且他的选择的出发点也日益成熟,标识了他的精神的成长、个体意识的醒悟。

来喜的这场“表演”既然能够感动观者,自然也就让观者理解了招弟的留下。而这样的大团圆结局,似乎也是再一次强调这部电影作为“情节剧”的本质。




张雍

2023年11月24日

参考

  1. ^张蕾:《中国历史题材电影的人文意识》,《电影文学》2018年10月。
发布于 2023-11-24 21:21
真实故事改编!最后一个太监的人生传奇,当年的电影太敢拍了!
1.7 万播放 · 31 赞同
发布于 2022-05-27 10:28· 809 次播放

虽然名为最后一个太监,却可以看作普通人的故事,为了生计出卖某些东西是人之常情。

例如出卖尊严,出卖良心,出卖体力……

所有人在生活随波逐流的时候,都有无可奈何的机遇,

例如喜欢的女人却无法留住她,

例如有故乡却回不去,

例如有信仰却难以奔赴,

例如有的平台想去去不了……

这难道不是每个人都面对的难题吗?

来喜虽然是个有缺陷的人,但可贵的是情感很健全,

为了喜欢的人可以付出,为了赏识自己的知己可以死,为了成全别人可以牺牲自己……

这难道不是很多正常人都不具备的美德吗?

所以,这部电影其实是一部普世教科书,劝人向善,劝人感恩,劝人勇敢……

只是,结局过于理想化,尤其是从人性最深处出发,

无论如何,那个女人不会舍弃健全的真爱而选择残缺的太监……

编辑于 2021-01-15 11:28

这部电影对我震撼挺大的,也彻底改变我的三观。我作为一个出生在山东济宁满族人,在过去还因为入关而沾沾自喜。但是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知道自己当初多么愚蠢。

更可怕的是主角成为太监的过程,遭受的自残是根据中国最后一个太监孙耀庭老人的亲口描述,没有经过任何艺术加工。

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我汉族的干亲义兄的时候。

他摸了摸我的肩膀对我说:你有这种思想才是个人。

我不解的问道:什么意思?怎么才不是人?

他说:不用人性去思考问题的不是人,你用人性思考问题你就是个人。

然后对我说:作为现代人怀念一个被打倒的时代这是可悲的。

发布于 2022-10-02 16:11
男孩前脚才成为太监,没想到大清却没了
2068 播放
虽然他是太监,却比99%的男人更男人
发布于 2023-09-05 14:14· 21 次播放

男主角的演技真好呀!

印象中他没有大红大紫过,很疑惑为何

发布于 2021-10-14 01:24

这是一部被片名耽误的人性和历史大片。

发布于 2021-12-19 06:24

最后非常感人。。。。为了掩护刘德华,火车站大喊我是太监。。。男人最悲哀了。。。

发布于 2018-01-21 09:43

1911年河北东柳木村贫农出身的8岁男孩刘来喜羡慕村里回乡的有钱太监,强求父亲阉割了自己。辛亥革命后清帝退位,来喜只能去京城学戏,1922年来喜因扮相漂亮遭军阀觊觎,戏班班主让他逃走,这时来喜和青梅竹马女伴招弟重逢,招弟得知来喜是太监后失望离去。来喜托人介绍正式入宫当起了太监,他和总管丁公公成了好友,1923年溥仪把所有太监驱逐出宫,1924年丁公公愚痴的跑到日本公使馆找落难的皇帝,结果被日本鬼子杀害。失去工作的来喜意外的遇到已有儿子的招弟,两人一起生活了二年,招弟的丈夫革命党人程汉民回来了,来喜无奈退出,招弟和丈夫儿子乘火车时遭到警察搜查,为确保他俩的安全,来喜故意在站台上装疯卖傻以吸引敌人的注意力,汉民成功逃走,招弟带着孩子留在了善良的来喜身边。

因是自传电影所以故事的真实性不容置疑,主演莫少聪扮相欠佳,女主温碧霞甜美可爱,全片对太监人生的痛苦描述欠缺力度,浮于表面,唯一的戏剧高潮是片尾男主忘我的牺牲精神之大爆发给予了观众些微的震撼。

编辑于 2023-09-13 21:01

其实来喜唱戏唱得好是有依据的

阉人歌唱家又称阉伶,是一些在童年时接受过阉割手术的男性歌手,去势的目的是为了保持童声,以便成为男性女高音或男性女低音歌唱者,十分不人道。

17世纪初叶-19世纪末,在文艺复兴起源地意大利,以音乐目的,为造就男性女高音或男性女低音而对男童实施阉割,堪称“为艺术献身的壮举”,这类人被称为阉人歌唱家,中译为阉伶[castrato(kaes'trɑ:t?u),中文发音(yān líng)]。这类让人惊叹的特殊人群,有着女性的身材、女性的心态,甚至具有比女性歌手更为甜美圆润自然的嗓音,由于Castrato的嗓音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因此被世人誉为“最接近上帝的声音”。这个诡异的传统所孕育的音乐艺术到1870年阉割行为被意大利认定违法之前,取得了高山仰止般的成就。在欧洲的美声唱法发展历程中,阉伶歌手的歌唱经验被广泛应用于正常人的歌唱训练中。今天,意大利人甚至把音乐家看作是阉伶的同义词。



我现在脑中回响的BGM是:把根留住

编辑于 2018-02-05 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