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 唐宋文人志
苏轼简史(十):重回杭州,治西湖,修苏堤,传东坡肉

苏轼简史(十):重回杭州,治西湖,修苏堤,传东坡肉

有时候觉得一个像苏轼这样崇尚自由、率性旷达的的人,似乎是不太适合从政的。回到京城后,他步步高升,但现实和他的心目中高远的理想大相径庭,这种情形下,独立不屈的品格,又性不忍事,让他很容易就成为别人眼中天然的政敌。

重回杭州的苏轼,虽然再次感受到了如鱼得水,却每每有物是人非之感......

一、不容于朝

司马光执政后,陆续废除了熙宁、元丰见实施的新法,元丰八年七月罢保甲法、十一月罢方田法、十二月罢市易法、保马法...... 这些条法的废除因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流弊,没有遭到什么太大阻力的话,在免役法的存废上,却掀起了轩然大波。反对废除的不仅有章惇这样的变法派,甚至还有许多反变法派,他们也认为免役法较为有利,不应该轻易的以旧易新。

苏轼就是在朝堂为此事纷纷争吵之际回到京城的。十多年在地方为官,苏轼对新法的利弊自然是经过思考和总结的,他从开始的反对,到后来逐步认识到新法也确有可取之处。苏轼一方面感激司马光对自己的提携,一方面又急切盼望司马光执政,可以给国家带来富强,人民带来安宁。因此,回朝不久的苏轼,就掏心掏肺地将自己对新法的利弊的深思熟虑向司马光和盘托出,希望他可以有所吸取,不要全盘否定新法。

谁知这一次的会面,弄得两人都极为窝火,生性固执的司马光对新法成见太深,他只是板着面孔,强忍着听苏轼说完,然后摆摆手表示不以为然。苏轼没想到司马光如此固执己见,意气用事,心中闷闷不乐。

司马光像

元祐二年二月,在司马光的主持下,朝廷正式下诏,不顾议论纷纷,罢免役法,更是紧接着成立了专门机构--详定役法所,苏轼也被选派参加。至此,争论终于停息--谁也不敢再发表不同意见。只有苏轼不肯随波逐流,虽然一路高升,但高官厚禄本不是他的追求,事关国家大计,他觉得自己一定要据理谏诤。苏轼在政事堂与司马光当面理论,弄得司马光极不耐烦,满脸愤怒。可是苏轼说:

"当年你做谏官时,不是也与韩魏公(韩琦)争论朝政得失,魏公不乐,你也愤然不顾。今天你当了宰相,难道就不允许我把话说完了吗?"

司马光只得勉强一笑,但却对苏轼的意见依旧置若罔闻。气得苏轼回家后,不断嚷嚷:"司马牛,司马牛!"

事情演变成这样,苏轼在这种不容异见的气氛中,便一再请求辞去参与详定亿役法的差事,同时请求再次外放为官,但都没有得到批准。

有苏轼这样坚持自己的内心,不惜与和自己私交不错的司马光闹翻;自然也有不管领导说什么都说对的人--蔡京,时任开封府知府,大概就是最突出的那个--他仅仅用了五天时间就征集了一千多人从当差役,率先将差役法重新落实到位。司马光对此十分高兴,称赞说:"假如人人如此,少发议论,多办事,天下有什么事情办不成呢?"

可笑的是,当朝局再次翻转,蔡京也是行动最快的,他以恢复新法为名,大兴元佑党祸--怂恿宋微宗挥霍误国的也是他!

对苏轼来说,糟心的事情还接踵而来。他这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句玩笑话,竟然带来了旷日持久的"洛蜀党争"。

我们都听过程朱理学这给词,它基本肇始于北宋周敦颐,然后由他的学生程颐、程颢兄弟奠定基础,到南宋朱熹发扬光大,后来成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学。理学最知名的大概就是‘穷理’,以及如雷贯耳的“去人欲,存天理”和“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少有人知的是,二程和苏轼、苏辙兄弟其实也颇有‘渊源’。宋仁宗嘉祐元年,苏洵携苏轼、苏辙进京应试时,二程也在父亲程珦的带领下进京。不同的是二苏连名中第,二程只有程颢一人登科。

多年后的哲宗元祐年间,苏轼重回京城,获得重用,二程也同在京城。程颐,史称伊川先生,从少年时代开始师从周敦颐,历英宗、神宗二朝都没有出仕,而是收徒讲学,此时门人弟子已遍及朝野。哲宗即位之后,司马光等联合举荐,任崇政殿说书。程颐想到年幼的皇帝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就在年过半百之际欣然出山了。

程颐为人不苟言笑,开口就是尧舜孔孟、三代古礼,俨然以师道自居,几乎不近人情。

有一次,程颐给皇帝讲书,课间休息,微风习习,垂柳依依,小皇帝一时兴起,就折下了一个柳枝玩耍,竟招来了程颐的严厉教训,说他无缘无故摧毁生命,然后叽里呱啦说了一大通。小皇帝气得把柳枝狠狠地丢在了地上。

一向以固执闻名的司马光听到这事后,都感慨的说:"人主不愿意接近儒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迂腐的人啊。" 说完,对自己的举荐后悔不已。苏轼自然也对这些事情有所耳闻,实在看不过伊川先生的固执,或者说‘道貌岸然’。而这种看不惯,终于在机缘巧合下爆发了。

两程故里

元祐元年九月一日,司马光去世了。那天也正是皇帝在南郊举行明堂典礼,安放神宗灵位入太庙的日子。五日后,典礼结束,朝臣们都急忙前去宰相府吊唁。这时担任皇帝经筵侍读的程颐却出来阻拦,说论语里说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现在明堂的吉礼刚过,这么可以去行丧礼?这和古礼不合。有人看不下去了,你个老头子都忘了是司马光他举荐你的了吗,就反驳说:“孔子说,哭则不歌,没有歌则不哭啊?!”

程颐顿时有些尴尬,被弄得面红耳赤。苏轼在一旁看程夫子还在絮絮叨叨,率性旷达的他不禁心生厌恶,就上前挖苦他说:“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

鏖[áo]糟[zāo]陂[bēi]是汴京城外的一沼泽地名,叔孙通史秦汉时期的儒生,刘邦称帝后,采用古礼并参照秦的仪法而制礼,为汉王朝制定了一整套规章和礼仪。此后,群臣稍有不合礼法,负责纠察的御史就会立即把他们轰出去。再也没有人敢在朝会上喧哗失礼。弄得刘邦很是得意。鏖糟陂里叔孙通,苏轼这里想表达的是“从脏乱之地来的冒牌叔孙通。"

大文豪一出手,果然是非同凡响,这入木三分的讽刺立刻让百官哄堂大笑。但从此,苏程结怨,留下无穷后患。

元祐元年十一月,程颐的门生、左正言(谏官)朱光庭从苏轼主持进士考试的试题中截取两段,断章取义,弹劾苏轼,说他"谤讪先朝",要求予以严惩。但当政的高太后相信苏轼,便做了淡化处理。苏轼上文自边,高太后便再次下诏免罪。但朱光庭不肯罢休继续上奏章攻击苏轼。按宋制,大臣对于谏官的指责,只能自辩,不能反击。苏轼的同乡好友中自然有人看不过,就出门也上疏,弹劾朱光庭“假借事权以报私隙”。本来简单的一件事情,却因突然传出朱光庭要被罢官的消息。于是,当初苏轼为争免役法而得罪的人,借机纷纷登场,元祐党争,由此公开爆发。于是,就有洛党(程颐)、蜀党、朔党(河北派)之号,苏轼由此深陷其中,难以自拔。

洛、朔党联合攻击苏轼,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除了那点旧怨,自然还隐含着极大的目的--苏轼自登州召还,连连高升,几有一步登天之势,而这时有恰逢司马光去世。照这个确实发展下去,苏轼就是妥妥的宰相接班人啊,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

苏轼自然也是明白的,一切不就是为了那个位置吗?不做就是了,所以他不再和这些人做无谓的争执,接连上书,请求离开朝廷外任地方官。但是,仍然没有被批准。

二、进退维谷

再次体会到官场中的人情诡变,苏轼越来越怀念黄州,想念那里单纯的生活、淳朴的民风和他那群在患难之中结交的朋友。

如梦令·有寄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东坡雪堂遗址

他是多么渴望归耕东坡啊。雪堂前有他亲手种下的桃李,此刻都已经挂满果子了吧,幽静的晨曦中,百鸟啼啭,该是何等的悦耳啊,居士啊,居士,你可不能忘了黄州,忘了那里的父老乡亲啊。

如梦令·春思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只是想起高太后前几日召见时的殷切言语,苏轼不免心中感动,高太后说苏轼之所以从贬官一路高升,是因为先帝(神宗)的遗愿,更是让苏轼一定要尽心侍奉年幼的哲宗皇帝。苏轼便自幼便具有浓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此一来,更觉得自己唯有以死相报,尽忠国事。

苏轼更加勤于公事,也更加觉得自己不能圆滑,而要坚持为国为民,坚持自己的立场,直抒己见。这一点,连他的政治对手也不得不承认,朔党领袖刘世安曾说:“东坡立朝大节极可观”,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元丰则不容于元丰,在元祐即使内心感激司马光的提携,也是与他议论颇有不合。在许多人看来,这实实在在是混迹官场的大忌啊。只是,久历官场、多遭劫难的苏轼,何尝又不明白呢?

明白的人自然也不止一个,一天家人正趁天气晴朗晒书,苏轼拍着自己的肚子问大家说里面装了什么。有婢女抢答说自然都是文章,也有人说满腹经纶云云。苏轼都摇摇头,当听到侍妾朝云说:“依我看来,学士满肚子都是不合时宜。” 一语中的,苏轼不禁捧腹大笑。

官场的倾轧不是小孩子斗斗嘴那么简单,内中的龌龊,不是一般人可以容忍的。不休不止的争斗中,苏轼的许多朋友、门人都受到了牵连,不断被弹劾,几无幸免。虽然这些对苏轼依旧敬爱有加,但对于苏轼来说,内心的苦痛,更甚于自己受侮辱与损害。苏轼“二年之中,四遭口语”,他说“臣若不早去,比致倾危”,经过一再请求,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六,朝廷终于批准苏轼以龙图阁学士任浙西路兵马钤(qián)辖(管辖这西路六州郡兵马事)兼杭州知州。

三、重回杭州,抗灾驱疫,兴修水利

到处相逢是偶然,梦中相对各华颠。
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 苏轼 《与莫同年雨中饮湖上》

元祐四年七月三日,苏轼抵达了杭州任上。重回杭州,站在西湖迷蒙的雨雾中,苏轼忽然有一种浮生若梦的感觉,年华逝去,两鬓风霜,回到这片曾给予自己无限慰藉的山水,苏轼内心的欣喜和激动难以言喻。

他一定要回报这片土地,要用自己的努力为这秀山丽水增色,为这方民众造福。

一到杭州,摆在苏轼面前的就是严重的灾情。杭州大旱,饥荒和瘟疫接踵而来。苏轼一反一般地方官报喜不报忧的陋习,以惯有的不屈不挠为民请命精神,一再向朝廷请求,终于减免本路供米三分之一,并得到给剃度和尚用的度牒,以换成大米来救济饥饿的百姓。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卖常平米,做了很多的厚粥和汤药,派人带着医生分街坊给百姓治病,救活了很多人。

苏轼想到杭州是水陆交通之地,疾病很容易传播。于是他拨出公款二千缗,又拿出自己的黄金五十两,在众安桥,办起病坊,取名安乐坊,延请名医坐堂,并每年从地方税收中积蓄一些钱粮,用来维持医馆运作和收治贫困有病的百姓。安乐坊大概是有史可查的我国第一所官办医院了。

在对付完灾害和疾疫后,苏轼又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水利。经过严谨认真的实地考察后,苏轼疏浚茅山和盐桥两河。这两条河是连通钱塘江和大运河的要道,于是疏浚这二条河道以通航。再修造堤堰闸门,控制西湖水的蓄积与排泄,这样潮水来时关闭闸门,挟带泥沙的潮水不会进入城中,潮平后,开启闸门,清水注入盐水河,可以同时避免淤塞和涸竭。

接着,苏轼又在青黄不接时,将灾民组织起来,以工代赈,再次治理前次任杭州通判时曾经修葺过的六井,连接西湖,并在北郊新挖掘了两口大井,将湖水引到难以取水的地方,于是“西湖甘水,殆遍一城,军民相庆”。

苏轼上任不到一年,带领军民战饥荒、驱瘟疫,疏浚两河,治理六井,其雷厉风行,政绩斐然,赢得了杭州百姓的拥护和爱戴。他们相信,有这位爱民如子、脚踏实地的州官做主,再艰难的事情也是可以办到的。

于是,元祐五年四月,一百多名父老相约来到州府,请求苏轼治理西湖。西湖对于杭州,不止观光旅游这么简单,在古时还是杭州农田灌溉、居民饮水的主要资源,更是保证运河通畅的要素。但是彼时苏轼任上,“堙塞几半,水面日减,茭葑(fēng)日滋”,于是父老们忧心忡忡,苏轼也深有同感。

于是,苏轼下决心要克服一切困难,将这件事办好。他经过全面调查和实地考察,并广泛征求水利专家后,制定了规划,然后利用手头尚存的救灾钱款,召集民工,趁黄梅雨后葑草浮动之际,在元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动工,开掘葑滩,疏浚湖底,同时上奏阐明西湖的重要性,为治理西湖争取经费。湖中清理出来的淤泥,无处可放是个难题,最终苏轼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利用湖草和淤泥,在湖中修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跨虹、锁澜等六桥,沟通起了里湖和外湖,南北长三十里,从此南来北往极为方便,不必绕湖了。这就是著名的“苏堤”了。

在治理西湖和修筑苏堤时,苏轼常常到工地上和民工一起用餐。端午佳节时,杭州百姓抬猪担酒给苏轼拜节,苏轼盛情难却之下收下了厚礼,命人将猪肉切成方块,按照他在黄州时发明的烹调法:“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加以精心烹制,送到工地,分发给大家。从此,杭州城便又多了一道流传千古的名菜:东坡肉。

半年后,西湖面貌一新,水草淤泥被清理一空,湖面也豁然开朗,随后,苏轼又命人在长堤两岸种上芙蓉、杨柳,并修建了九座亭阁,给风景如画的西湖添色不少,苏堤春晓,后来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竣工之日,观者如云,几年后,苏轼回忆道:

我在钱塘拓湖渌,大堤士女急昌丰。
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
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为防止西湖再度堙塞,苏轼采纳了钱塘主簿许敦仁的建议,将岸边的湖面租给居民种植菱角--因为菱角必须在寸草不留的地方才可下种--这样一来,可谓一举数得,租金和税收可以用于后续的疏浚和修葺,种植菱角可以解决部分居民的生计,还可以每年都让西湖得到一次的清理。不过,为了防止过犹不及,需要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和清澈,苏轼又让人在湖上造石塔三五处,禁止在石塔以内水域种植菱角茭白之类的水生作物。不久建成了三座石塔,演变到今天,就是著名的西湖风景“三潭印月”了。

对于这一切,苏轼极为高兴,说:

我凿西湖还旧观,一眼已尽西南碧。

四、扶危救困

作为一州太守,苏轼每天还要处理征税判案等日常事务,这些事务对于知州来说,是琐细繁杂的,但对于底层百姓来说,却可能就是人生的十字路口,执法者一念之间,可能就决定了他们的升沉起落,甚至是生死。就像苏轼写给儿子苏迈的《迈铭砚》中所说:“以此书狱常思生。” 苏轼总是极为慎重地处理那些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民间诉讼,以仁爱和慈悲之心,尽可能的做到国法和人情兼顾。

一天,一位丝绸商扭着一人前来告状。苏轼一问之心才知道,这被告曾向丝绸商人赊去一批绢,价值二万贯,一年过去,仍是分文未还。被唤上公堂的被告,是一位制作扇子的匠人,一看就是守法公民,他自言道士因为家门不幸,父亲染病,求医问药欠下一屁股债,入夏以来,又是阴雨不停,扇子是一把也卖不出去,因此无力还债。

苏轼听完,也是心生怜悯。可是欠债还钱也是天经地义啊。思来想去,苏轼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对制作扇人说:“你去把扇子拿来,我替你还债。” 被告一听,简直难以相信,不过呆了一会,还是出门而去,拿来了二十把扇子。苏轼拿起来反复观看后,命左右取来文房四宝,信笔挥洒,时而画上一丛竹石,时而画上几棵枯木,还题上几行诗句,最后署上自己的名号。一方忙碌后,苏轼放下笔对被告说:“此扇一千钱一把,拿去卖了还债吧。”

被告这才如梦方醒,忙磕头作揖,抱着扇子出门而去。街市上早已有人将这个消息传播开了,那些爱好字画的人如过江之鲫纷纷而来,你争我夺之下,很快就抢购一空。

不久,苏轼又遇到了一桩涉嫌欺诈和偷税的案子。一个年近六旬,穿着寒酸的乡贡举人,进京赶考,因家中贫困,便听了他人建议,买来两匹家乡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名产建阳纱,带到汴京可以卖个好价钱。可是沿途抽税,恐怕到了目的地也不剩多少了,他久闻苏轼苏辙兄弟大名,于是就冒充他们之名,在外包装上写上这是苏轼寄给苏辙的。沿途果然没人抽税,可是这位叫苏味道的老人,不知道苏轼现在已经到了杭州,因此到了江浙仍然这样招摇过市,于是就撞到了杭州的税务官手里。

了解了这些缘由,苏轼没有怪罪他,反而对这位白首科场的老者心生同情,他让人揭去包裹上的旧封,亲笔写上:龙图阁学士、钤辖浙西路兵马知杭州府苏某寄京师竹竿巷苏学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

吴味道感激涕零,这下就算带到皇帝面前也没关系了。苏轼还另写了一封信,叫吴味道带给苏辙,好让苏辙予以照顾。吴味道简直喜出望外,第二年,他还真中举了,揭榜后,专门到杭州向苏轼道谢,还在苏轼家中小住了几日。

五、湖山依旧,人事全非

重回杭州,苏轼在精神上是十分畅快的,像十多年前一样,他仍然喜欢在西湖边办公,“欲将心事湖中了”。徜徉在灵隐天竺之间,或与和尚们吃斋,或者和同僚们在湖畔聚饮。只是,随着年华逝去,老境将来,苏轼似乎变得越来越恬淡。他常常屏退随从,独自漫游在西湖群山之中的丛林和寺庙,感受那一份清幽和静谧。

《寿星院寒碧轩》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
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
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
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

重来杭州,虽然让人是高朋满座,可苏轼总有物是人非之感。在赴杭州任中,经过湖州时,苏轼第一次有了“湖山依旧,人事全非”的感觉。那天,曹子方、刘景文等几位晚辈设宴,加上苏轼正好六人。觥筹交错,酒酣耳热之际,苏轼不由地回想起熙宁七年离开杭州赴密州任,在湖州和杨绘、张先、李常等,也恰好是六人相聚欢饮,张先作‘六客词’(《定风波》,有“尽道贤人聚吴分,试问,也应旁有老人星”之句)的场面。多年过去了,六人之中,除了最年轻的自己,都已作古。而时至今日,眼前,此时此刻,自己也变成了座中的“老人星”!

《定风波》(后六客词)
月满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间真梦里,何事?长庚对月独凄凉。
绿鬓苍颜同一醉,还是,六人吟笑水云乡。宾主谈锋谁得似?看取,曹刘今对两苏张。

到杭州后,当年同游的旧友,也大都不在了,相聚往来的,已多是年轻后辈,苏轼无限感慨:“余十五年前,杖藜芒履,往来南北山,此间鱼鸟皆相识,况诸道人乎?再至惘然,皆晚生相对,但有怆恨。”

眉山,三苏祠

不久,又接连收到李常、孙觉、滕元发等故友逝去的消息,令苏轼感叹生命无常。因此,再到杭州的苏轼,描写西湖景物的诗词,和第一次通判杭州时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慨,并常常将对杭州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杂糅在一起,循环往复,真挚动人。比如,他在《寄蔡子华》中写道:

故人送我东来时,手栽荔子待我归。
荔子已丹吾发白,犹作江南未归客。
江南春尽水如天,肠断西湖春水船。
想见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霜髯三老如霜桧,旧交零落今谁在。
莫从唐举问封侯,但遣麻姑更爬背。

熙宁元年最后一次离乡时,父老乡亲在老屋庭院里种下一棵荔枝苗,说花开结果之日,便是苏轼兄弟功成名就衣锦还乡之时。可是如今荔枝已丹,年华已逝,自己却依旧漂泊江南,君问归期未有期啊。

当然,苏轼毕竟是苏轼,对岁月的喟叹和对现实的倦怠,自然不会是他这一时期的全部。

餈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其三
绿发寻春湖畔回,万松岭上一枝开。
而今纵老霜根在,得见刘郎又独来。

刘郎,说的是唐顺宗永贞年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革新失败,被贬朗州司马,十年后,宪宗元年召回京城,作桃花观诗得罪权贵,再次被贬,再过了十四年,才重新被召回,依然倔强,写下了《重游玄都观绝句》,说:“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人称“诗豪”,一生傲骨铮铮,苏轼用这一典故,也是在说自己虽然在政坛饱经风霜,但对于国家和人民,依旧保持着挚爱,对于个人荣辱得失,他早已淡漠。

六、辞免再召,继续请求外任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苏轼在杭州任期已满。元祐六年二月二十八日,朝廷下诏,以翰林学士召还苏轼。苏轼怀着对杭州的眷恋依命卸任,但对于重回朝堂,他依旧心有余悸。此外,苏辙已经位居尚书右臣,兄弟同居高位,必遭人妒。于是,奉诏当天,苏轼就写了一道辞免状,请求继续外任。

但是,他的请求没有得到批准。三月九日,苏轼启程赴京,因为决心不在京城任职,他没有带家眷,只身前往。离别之日,百姓纷纷前来相送,遮道哭别。

一路上,苏轼目睹阴雨绵绵,庄稼受灾,忧心如焚,沿途与各地方官员讨论解决方案。就这样一路走走停停,一边又于四月和五月再上了辞免状,但请求没有获批准。苏轼五月二十六日抵达京城,住在弟弟家里,六月一日,不得已,前往翰林承旨兼侍读。

当政的高太后执意将苏轼调回京城,一方面固然是出于对他的赞赏,另一方面却也是北宋固有的帝王之术,是为了对相权的制衡。苏轼兄弟刚正不阿,不肯随时上下,是对彼时左右相最好的制衡。这一切自然又遭受了政敌们的攻击,苏辙为人更加谨慎,不太容易被抓到辫子,这样一来,性情率真的苏轼便成了重点攻击对象。苏轼一入京都,他们就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接口神宗去世后,苏轼写诗中有“野花啼鸟亦欣然”之句,说他在先帝驾崩之时,竟然作诗庆贺,试图再制造一次“乌台诗案”。事实上,这诗是在神宗去世后两个月写的,表达的是自己回到宜兴的喜悦。

只是这种恶心的伎俩,让苏轼再次感到人心险恶,不愿留在朝中,于是频频上书请求外任。终于,苏轼获准以龙图阁学士出知颍州(治所今安徽阜阳)。朝廷以“不为朕留”之语深表惋惜,然后赐衣、金腰带等,送他风光上任。

此后,苏轼又历任颍州、扬州和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后,哲宗执政,新党再度上台,苏轼的人生再次翻转,被贬到遥远的惠州、儋州......

参考资料:

王水照 崔铭《苏轼传》

林语堂 《苏东坡传》

《宋史·苏轼传》

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续资治通鉴》

纪录片《苏东坡》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两个鬼故事怎么给男孩起个的英文名孩子起名避讳几代长辈起名三才配置表回到三国电视剧中原银行土石方公司起啥名好季氏起名大全叶辰全文免费阅读天下第一剑怎么给小孩起名字好恶魔无双中文名 起英文名8笔画的起名交行信用卡网站游戏发展中升龙道霓裳情挑王姓女孩起名绽放吧百合演员表湖人热火g1回放睿字和什么字搭配起名阿启起名网免费取名名贯四海在线起名网名字名字起起名大全给小孩起名字叫什么好巨星在线萌萌山海经汗马功劳的意思jstv.com镇魂百度云少年生前被连续抽血16次?多部门介入两大学生合买彩票中奖一人不认账让美丽中国“从细节出发”淀粉肠小王子日销售额涨超10倍高中生被打伤下体休学 邯郸通报单亲妈妈陷入热恋 14岁儿子报警何赛飞追着代拍打雅江山火三名扑火人员牺牲系谣言张家界的山上“长”满了韩国人?男孩8年未见母亲被告知被遗忘中国拥有亿元资产的家庭达13.3万户19岁小伙救下5人后溺亡 多方发声315晚会后胖东来又人满为患了张立群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重生之我在北大当嫡校长”男子被猫抓伤后确诊“猫抓病”测试车高速逃费 小米:已补缴周杰伦一审败诉网易网友洛杉矶偶遇贾玲今日春分倪萍分享减重40斤方法七年后宇文玥被薅头发捞上岸许家印被限制高消费萧美琴窜访捷克 外交部回应联合利华开始重组专访95后高颜值猪保姆胖东来员工每周单休无小长假男子被流浪猫绊倒 投喂者赔24万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正式揭幕黑马情侣提车了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回应蜉蝣大爆发当地回应沈阳致3死车祸车主疑毒驾恒大被罚41.75亿到底怎么缴妈妈回应孩子在校撞护栏坠楼外国人感慨凌晨的中国很安全杨倩无缘巴黎奥运校方回应护栏损坏小学生课间坠楼房客欠租失踪 房东直发愁专家建议不必谈骨泥色变王树国卸任西安交大校长 师生送别手机成瘾是影响睡眠质量重要因素国产伟哥去年销售近13亿阿根廷将发行1万与2万面值的纸币兔狲“狲大娘”因病死亡遭遇山火的松茸之乡“开封王婆”爆火:促成四五十对奥巴马现身唐宁街 黑色着装引猜测考生莫言也上北大硕士复试名单了德国打算提及普京时仅用姓名天水麻辣烫把捣辣椒大爷累坏了

两个鬼故事 XML地图 TXT地图 虚拟主机 SEO 网站制作 网站优化